登陆注册
6133200000008

第8章 龙川诤儒——陈亮(1)

陈亮是南宋时期最着名的事功学派代表,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是中国思想史上反理学的先驱。他一生反对道学,主张抗金和恢复统一,也是一位优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才气超迈凛凛气节不移

陈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龙窟山人。世称龙川先生。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卒于宋光宗绍照五年年)着有《龙川文集》(现有中华书局校订本《陈亮集》行世)可供学者研究。

陈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亮集》

卷15《送岩起叔之官序》),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了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同上卷22《祭三五伯祖父》),从此便没落下来,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从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战斗之中。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14岁便生下了陈亮,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主要由祖父母承担,他们把复兴陈家的希望寄托在陈亮身上。陈亮说:“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恳恳之意”(《陈亮集》卷22《告祖考文》)。陈亮自小受其祖父豪放之性格之影响,又受其曾祖父抗金事迹的感染,从小就关心国家命运,抱有经略四方之志,为他后来走向光辉的人生道路确定了初步的方向。

《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讨论了19位风云人物。

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赏的是陈亮博通古今的才华,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孝宗隆兴元年,周葵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谈此可精性命之学”,(同上),但陈亮对此不很感兴趣,他后来说“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报治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

《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闻矣。”(《陈亮集》卷28《钱叔因墓碣铭》),经过学习,陈亮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胜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着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着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陈亮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是一位具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英豪之士,他的文章和议论不是为了谋取官职而作,且常常为权势人物所不悦,因此,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陈亮传》卷28《复吴叔异》),陈亮认为,做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若不如此,不如不做官,后来他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名,而主要是为了求得一官以“行其道”,为了寻找一个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实现抗金复国的宏愿。他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主要是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政见上与当道者不合,以陈亮的学识和才华而论,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科举求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只是因为他性格和见解同当时的学风、仕风不相合拍,在17岁时他作《谪仙歌》,赞颂李白“脱靴奴使高力士,辞官妥视杨贵妃,此真太白大节处,他人不知吾亦知。我生恨不与同时,死犹喜得见其诗,岂特文章为其法,凛凛气节安可移”在《谪仙歌》序言中写道“吾所起敬者,太白一人而已,感叹久之,恨无人继太白有灵,其听我声,知我意矣。”(《陈亮集》卷17)后来他又在《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表明自己的态度说:“使臣有一毫攫取爵禄之心,以臣所习科举文更一二试,而考官又平心以考之,不亦随列得之矣。”(《陈亮集》卷1)这些言论充分地表现了陈亮重视气节而不媚世以葡取富贵的高尚情操和性格。事实也确如此,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35岁时又“诣阙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感动了孝宗,受其赏识,“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宋史》本传),但被陈亮拒绝了。这是因为孝宗的宠幸大臣曾觐插手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抢在孝宗颁发之前见了陈亮,借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陈亮所知,因而“逾垣而逃”(同上)。送上门的官他不做,只是要坚持大节,不与势利之人为伍。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24岁“首贡于乡,旋入太学”(《重修浙江通志稿·人物传》)次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敢冒风险,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中兴五论》。二百年后的方孝儒,在读陈同甫《上孝宗四书》时称赞道“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陈亮集》《附录》二),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学者多归之”,但他出于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又于1178年中,连续三次上书,由于奏疏直言不讳,大胆揭发了一班大臣退让求和,苟且求安和儒士们脱离实际的空谈风,遭到了当道者的忌恨。回乡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陈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答亮无完肤”。此事孝宗得知,下诏免死,陈亮回乡后,又发生了家僮杀人的事,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理狱,这次蒙难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的交锋。

经过两次下狱,经受严重打击排斥之后,陈亮并未对恢复中原之志有所改变,考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亲自到建康(南京)京日(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陈亮集》卷17),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陈亮集》附录二,《宋史》本传)“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集》卷28《庶弟昭甫墓志铭》)。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风,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

陈亮出狱后说“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陈亮集》卷20《又甲辰秋书》)其中透露了陈亮受迫害的缘由。

陈亮竭忧于国事,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多次上书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虽也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直到绍照四年(1193年),51岁时,他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考中了状元。为什么年近50还要热衷于科举?是因为他没有社会地位和官职卑下,虽然满腹经论,胸怀雄才大略,但要施展才能实现抗金复仇的抱负,非得如此不可。他在中状元后的报恩诗中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陈亮集》卷17《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不能报,报君勿替。70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同上卷22)及第后,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终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叶适《陈同甫墓志铭》),于绍熙五年(1194年),52岁就病逝了。陈亮死后,40年,他的着作被编辑为《龙川集》行世。

(二)雄才大略高论卓识超群

南宋王朝自偏安东南一隅之后,与入居中原的金贵族统治者分统南北,为了换取金统治者不再南侵的许诺,竟然“忍耻事仇”,不惜用大量的贡银输绢屈辱称臣,求得暂时苟安的局面。尽管如此,双方战争仍然连绵不断,使得人民颠沛流离,南宋统治区的人民,既要负担庞大统治集团的一切繁重费用,又要承担起给金朝纳贡的巨额费用,还要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他们的负担已达到了难以承受和忍无可忍的地步,因此,农民的反抗和起义也就连绵不断。加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国内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分严重。生活于这个时代的陈亮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社会问题十分关切,他在少年时期就怀有经略四方之志,冀图能在抗金复仇,解决社会危机,振兴国家的事业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作为一个具有卓识远见的爱国思想家,陈亮眼界开阔,年青时期就走上了同那些埋头读经者不同的道路。他的一生奋斗,主要表现于主张抗金恢复统一和批判理学这两件为时人所关心的大事业。虽然由于在科举上屡遭失败,在政治上屡遭迫害,长期没有取得官职,未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在思想领域的斗争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精神,在思想言论上的卓识高见则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他在青年时期写的《酌古论》“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就是一部才华横溢别具一格的优秀军事史。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陈亮在26岁,就以布衣身份,大胆向皇帝上书言事,那时朝廷与金人媾和,无人敢言抗金之事,而陈亮独以为不可,他连上五疏,名为《中兴五论》提出了反对议和,实现中兴的建议,由于这次上书是在“隆兴和议”之后,“中外欣然,幸得苏息”

之时,在议和气氛掩盖着危机的情况下,陈亮的上书自然被置之不理,然而他的“中兴五论”却被历代爱国人士所赞颂。《中兴五论》

说:“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国家凭陵之耻,不可以不雪,陵寝不可以不还,舆地不可以不复”,他建议趁当时金人内部混乱,“虏酋庸儒,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情”的大好时机“早为图之”,如果错过良机,恢复中原就不可能了。以后,他又上书四次,竭力反对南宋政府隐忍事仇,苟且偷安与金人通和的妥协政策,他说:“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要求孝宗皇帝“不可苟安以玩岁月”(同上)他批判主和派的悲观论调说:“以北方为可畏,以南方为可忧”,是“不识形势”(《戊申再上皇帝书》),认为从历史上看分裂的局面不可持久,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军事上,他反对以临安(今杭州为京都,认为“坐钱塘浮移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上孝宗皇帝第二书》)因为钱塘地势不利,一亮尝环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宋史》本传),因此坚决主张迁都于建业(今南京),这里有“据险临前之势”“如虎之出穴”可足以“成戎马长驱之势”(《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他建议定都建业,经营襄、汉,作为防守和出兵北伐的基地。这一建议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后来方孝儒在《读陈同前上孝宗四书》中评论说,当时宋孝宗如能“用同甫,听其言,从其设施,则未必无成功”。

陈亮的几次上书不仅在抗金复国方面提出了正确的策略和政案,而且还以锐敏的眼光,指出了南宋的政治腐败,士气不振,理学误事等积弊都与恢复大业息息相关,指出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萎靡而不振”的政治和思想根源,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

陈亮认为造成南宋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统治集团的因循守旧,不思变法。指出南宋政治“大抵遵祖宗之旧,不究变通之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结果是“至于今日,而不思所以变而通之,则维持之具穷矣”(同上)。为此,提出了革新变法的主张,认为“法令不必尽酌之古,要以必引”(《三国纪年》),陈亮在《中兴五论》的《中兴论》里提出了如下的改革纲领:

清中书之务以立大计,重六卿之权以总大纲;任贤使能以汰宦曹,尊老慈幼以厚风俗;减进士以列选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荐举之实;多置台谏以肃朝纲,精择监司以清郡邑;简练重令以澄其源,崇礼立制以齐其习;立纲目以节浮费,示先务以斥虚文;严政条以核名实,惩吏奸以明赏罚;时简外郡之率以充禁旅之数,调交总司之赢以估军旅之储。择宗令以滋户口,户口繁则财自阜;扌束将佐以立军政,军政明而兵自强。置大帅以总边唾,委之专而边陲之利自兴;任文武以分边郡,付之久而边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国家之势,来敢言以作天子之气;数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括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这个改革纲领共24项,对行政、经济、财政、军事、法制、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建议。陈亮在这篇《中兴论》中充满信心地说,只要做到以上各点,“不出数日纪纲自定,比及两捻,内外自实,人心自同,天时自顺”、“中兴之功,可跻足而须也”(同上)。

《中兴五论》发表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这时陈亮26岁,此次上书未被采纳,事隔十年,即淳熙五年再次上书,又把他的改革方案归纳为三项:一是鼓动抗金复仇的士气;二是“国家之规模”即国家体制的改革;三是“任人之道”即对人才的任用制度的改革。除第一项之外,第二和第三项体现了陈亮革新思想重点。

关于“国家之规模”即国家体制改革,陈亮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的“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萎靡而不振”

同类推荐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介质,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媒体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 农村治安知识问答

    农村治安知识问答

    本书阐述治安管理法律本意的同时,注意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公民守法应当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引导、告诫公民、组织自觉守法。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 社会发展的逻辑

    社会发展的逻辑

    本书包括了“原初社会:神灵支配型社会”、“古代社会:权力支配型社会”、“近现代社会:资本支配型社会”、“未来社会:超越资本支配型社会”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本书由章笑刀编著。
热门推荐
  • 暧昧灭灵师

    暧昧灭灵师

    冥王:“纪炎是老娘的男人!谁敢动他,老娘就用冥王印灭了丫的!”散仙姐姐:“冥王你与纪炎人鬼殊途!还是让本座和他一起快乐的双修吧!”小狐仙:“纪炎哥哥最有爱了,我最喜欢纪炎哥哥了!”魔尊:“纪炎你这个王八蛋!你灭了我恶魔族!我要你血债血还!”神盟盟主:“纪炎你与妖魔私通!扰乱阴阳五行!本尊要代表月亮消灭你!”纪炎:“呵,我身怀上古秘法!身系真神血脉!得赤源传承之力!灵能值爆发可以把你的胎毛都吹起来!对了,我还有一群来至各界的美丽娘子,你若惹了我!我娘子们发了火!后果非同小可!”纪洛邪:“粑粑粑粑,不要生气,来根黄瓜降降火吧~~啾~”
  • 落芳重华

    落芳重华

    她至死也不能忘记,家族一百四十口含冤的尸魂,埋在京中繁华大街的地下,日夜受尽天下人践踏她潜伏进宫,不但要为家族洗刷辱名,还要他的江山为家族陪葬少年初见,再回首,两人已是百年身纵使有过相濡以沫,终究恨意难平纵使发现自己才是他心口上最尖锐的刀子,她会亲手把刀子插进去吗?
  • 追踪上古印度文明--沉沙中的失乐园

    追踪上古印度文明--沉沙中的失乐园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印度河的前夜;“死亡之丘”的复活;沉沙下的失乐园;散落天边的余晖;传颂诸神与英雄的时代。
  • 赤色圆舞曲

    赤色圆舞曲

    他,杀了她的母亲。她,带着仇恨与他一起去寻找那个人,却没想到是他……
  • 莫念西风凉

    莫念西风凉

    (《何以笙箫默》姊妹篇)如果,如果当年,她再勇敢一点点,再自私一点点,是不是,这所有的结局都会改变?如果,如果所有的时光都倒流,一切都重新开始,是不是,他和她,就可以好好的在一起?可是,彼此可以生死契阔的人,却被彼此轻轻错过,狠狠伤过。八年前,顾西凉与沈念是大学里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毕业之际,沈念却与顾西凉决绝分手,并远走T市,难寻踪迹;八年后,接受父母安排出国留学的顾西凉,用尽心思终于找到沈念,他裹挟着爱与恨归来,却不是要上演痴情绝恋;当真相一层层盘剥,他与她是否只能喟叹“莫念西风凉”?(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付爱年代

    付爱年代

    张杏菊用一个家庭揭示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敏感热点问题。面对谋生、面对亲情和爱情以及金钱和地位、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良知和人性展开激烈冲撞,以其曲折精彩的女性人生塑造出都市版的中国“阿杏”。
  • 灵异驱魔师

    灵异驱魔师

    一直在人世间逍遥自在的好公民成骁超,真实身份是活了300多年的游荡式神一枚。某天两个非正常人类找上门来,一个是此式神的本家龙门之后,半调子?..
  • 群婴记

    群婴记

    乾朝末年,皇室式微,七阀分权,正是乱世之象。这天,皇城里四个婴儿的命运由于一场剧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是生?还是灭?是活?还是死?灭由生而起,活在死中求。十年后,一个少年一人一枪,在这刀与剑、血与火的世界里披荆斩棘、狂歌而行。人生而为武徒,奋力开脉,以入修行。自古分下、中、上三境。开十二脉为武士,奇经八脉登武师,通百窍而入先天。引灵入体至武灵,凝气成元步武宗,化元为液号武尊。问道天地称武王,寻道人间封武皇,证道自身趋武圣。狸猫太子两相误,阴差阳错最糊涂。常观霓裳翩跹舞,怎知黎民兴亡苦?
  • 你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常识全集

    你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常识全集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实用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研究对象,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纶济世”,也包括一家一户一人怎样消费、购物、储蓄、投资的小计划。所以说,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它就在我们身边。本书摆脱了经济学惯有的复杂与枯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使读者轻松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面貌。同时,将经济常识同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便于读者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来开展行动,从而培养经济头脑,创造人生财富。
  • 天为谁春

    天为谁春

    从晌午到日暮,直至夜,玉儿便就坐在案前一动也不愿动,只望着菱花窗外的景色由明至暗,由淡绿至墨浓,风停了又起,柳絮起了又落,有新燕衔泥筑巢,有鸦雀日暮晚回窠。她犹记得小时朗朗读着辛弃疾的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此情此景只能是下辈子的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