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300000038

第38章 农村现代化道路(4)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一是实现工业化;二是实现城市化。在实现工业化方面,苏南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苏南模式吸引了广大农民参与到工业化的建设中去,避免了有些国家在农民转向工业时的那种“血与火”、“羊吃人”的痛苦的历程。在这方面,苏南模式是成功的,起了带头示范作用。苏南的工业化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但城市化滞后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苏南的城乡人口比例大为30∶70,无锡县是42∶58。这就是城市化滞后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看苏南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创造新的经验,要想加快经济的发展,继续在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那就要在如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农民居民化上做文章。在这方面要有创造性的举措,总结出新的经验来,这对全国各地的现代化建设是有意义的,也将在国际上产生新的影响,这篇文章做好了,苏南模式就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意义。

要解决城市化滞后的问题,主要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城市如何建。是按照现在3个中等城市、12个小市,345个镇这样一个行政格局,按级别、分层次建起来,还是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要求,建成一个区域现代化的城市群、城市带。目前苏南的城市化建设是各搞各的,3个市有自己的规划,12个小市和345个镇也有自己的规划。例如苏、锡、常3个市,周围是吴县、无锡县和武进县,各管各的,形成所谓“荷包蛋现象”,蛋黄归蛋黄,蛋白归蛋白,各不融合相关,现在上述3个县都要改为市了,并且都在老城附近建了新城。但原来的规划和体制并没有变,只是单黄蛋变成双黄蛋,荷包蛋还是荷包蛋,城乡仍是分隔的。这样做恐怕不行。应该对1.75万平方公里统一进行规划,还要考虑到上海、南京等的辐射和影响。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卫星城,小城镇为纽带,现代化的关于苏南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农村为基础来规划我们的城镇建设,实现区域现代化。

二是城市建了之后谁进来。现在1325万人,真正的城市户口在20~30%间,而实际上主要务农的人口已经只有20%以下了。从中国的国情看,中国式的城市化要分三步走,农民首先是要变职业,当离土不离乡农民工;其次就是居住地要变,搬进小城镇或其他城市去居住;最后方是身份变化,有了非农业户口农民身份才能变成城镇居民的身份。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我认为还是要让农民进城,住楼房,住公寓为好。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不仅仅是表现为高楼大厦方面,而更主要的表现在各种各样的“软设施、软服务”上。后者不是盖一些高楼大厦就能解决的。我认为至少要以数十平方公里的镇为社区单位来规划,镇为中心,有居民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等,周围有若干个中心居民点,大片的农田分布。现在有的先富裕起来的村,千把人,也在规划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住宅区。那里的商店很宽敞豪华,但没有多少人。这样的规划值得考虑,都这样做是不行的。

还有就是现在苏南已有的300万外来人口让不让进?已经进来了,还是把他们规划进来的好,实行一视同仁,否则将会遗留不少的社会问题。

三就是城市如何管。我调查过几个县城,人进来了,城也扩大了,但还是归城镇管,很多问题根本管不过来。城市建了,发展起来了就应有自己的社区组织,就要有街道组织把要管的事管起来。

城市化问题是下一阶段的热点问题。我希望苏南今后在这方面创造出新经验来。这就是苏南模式的新发展,苏南模式就能在新的形势下作出新贡献。

第二,要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下功夫。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既包括经济的现代化,也包括社会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环境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等。使经济调整发展,经济繁荣,使国家富起来,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经济正在起飞,特别是像苏南这样的地方。但不能只有经济增长,如果只顾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后劲,社会没有全面进步,个人的生活质量就不会提高。社会也不能肯定有秩序,经济当然是基础,但富裕不等于幸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的全面进步最主要的是社会结构的进步,就是社会结构的优化。判断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否优化,主要要看以下几个结构是否优化:人口结构;家庭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消费结构;组织制度结构,等等。我这里重点讲一下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

到1994年无锡县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第一产业为16%,第二产业为65%,第三产业为19%,是二三一顺序,全国的情况是第一产业为56.4%,第二产业为22.4%,第三产业为21.4%,还是一二三的结构。一般地说,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应该是一致的。可现在事实上存在严重的偏离。按户籍计算无锡县1994年农业人口占88%,这是指承包有田有地的人,只有的非农业人口。大量是亦工亦农人口。这种亦工亦农的是在以前那种僵化的城乡、工农分隔体制下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从长远的发展看,从现代化的要求看,这种“上工三班倒,种田早中晚”的办法对于专业化分工,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十分不利,对发展经济也不利,应该尽快解决。

城乡结构全国1994年是城市居民占28%,72%的人口还是在农村。事实上无锡县现在真正务农靠农业为生活来源的人已经很少很少,无锡县109.8万人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3万多人,占12%,88%还是农民身份。这当然不反映人口居住的实际情况,关于苏南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但就按实际居住人口计算,无锡县城镇人口也只占42%,而非农产业产值已经占95%以上。城市化滞后的问题十分严重。在这方面苏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要在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问题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后,苏南有现在这样的成绩,一靠的是党的领导和政策,二靠的就是人才优势。但如果再向前发展,初中级人才就不够了。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00年,苏南急需高新技术和管理人员5000名左右。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借、靠挖不够了。

按现代化的标准,每万人中应有大中专人才450人,苏南现在只有196人,缺一半还多。苏南的初高中目前办得很好,但大学很少,比不上本省的宁扬地区,苏南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仅为19.7人,而宁扬地区为39.7人,全国是21.4人。这好像是不可理解的,苏南的高等教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是事实。可见问题的严重。因此,要实现现代化,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惟一的办法就是要自己办大学,要办几所重点名牌大学,自己培养人才。这是苏南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苏南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做到这一点。1979年以来,无锡县在39所大中专院校代培5027人(26个专业,146个大专班),按人均5000元计算,也要2500万元。比办一个大学的每年的经费要高多了。苏南在外面的人才也很多,苏南籍的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在全国有数千乃至上万人,已经退休和将要退休的也很多。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请一些回来,办几所大学不成问题。所以苏南自己办高等教育,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希望有关领导、决策部门关注这件事。

从总体看苏南的现代化在工业化,在经济发展的方面,在人均GNP等方面,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我认为苏南要在2000年实现现代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填平补齐,有些方面有些项目要重点加强,例如高等教育、科研、环境保护等,这几个方面要重点抓。

总的说来,苏南的经济现代化已经有经验了,看得见了,有了很大的成就,在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社会结构的优化上也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我相信,苏南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能创造和发展出新的经验,继续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1995年6月《苏南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论文》

关于苏南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记者: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那么,作为农业经济的载体和农民的聚居地,农村在我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如何?

陆:任何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国情,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特殊国情就集中体现在农村。首先,“人多地少”这一最显着的中国国情就体现在农村,中国农业人口之多是举世无双的,当今世界上三个农民中有一个就是中国农民。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很大。再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农村体现得最为根深蒂固。最后,与农村相对应的城市普遍面临着人口严重超负荷、设施跟不上要求、体制转轨困难重重等问题,因而对广大农村发展的辐射作用大受限制。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其难点也在于农村现代化。可以说,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命运本文系人民日报记者杜飞进与作者(文中简称陆)的对话,双方就我国9亿农民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究竟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责任编辑语如何,决定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前途。

记者:中国农村现代化应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陆:从理论上看,摆在中国农村面前的现代化道路主要有三种选择,即西式(西方式)道路、苏式(前苏联式)道路和中国独特的道路。若走西式道路,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资金、资源比较充裕,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就业机会增长迅速,而劳动力供不应求,以及城市吸纳人口能力很强,等等。这些条件不但过去和现在都不具备,而且将来也不会在中国出现。所以,这条道路对中国农村不仅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而且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也证明了西式现代化道路是走不通的。至于苏式道路,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实践,也证明此路不通。因为苏式道路的最大缺陷是容易抹杀个人利益,遏制其积极性,结果导致发展动力的丧失。因此,剩下的只有靠中国农村和农民自己在借鉴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有益经验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记者:一般说来,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与整个中国现代化历程同时开始的。但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真正开始探索其现代化道路严格说来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事。那么,经过16年来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否已在实践中形成了清晰的轨迹。

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若对其加以理论概括,这条道路的现实轨迹表现为:中国农民将在逐步经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之后走向终结。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四步曲。

记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农民创造而最后由政府肯定和推广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由于它基本上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发展水平,因而它的普遍推行,很快使农民得到了自主、自由和实惠,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把实行联产承包制看做是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一个起始点,是否意味着有其更为深刻的内涵?

陆:是的,联产承包制除了上述人们较易感受到的直接或显性功能外,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和城乡格局的转型上还具有其影响深远的间接或隐性社会功能,表现在:联产承包制的引入,为农村社会在职业、收入等方面出现分化提供了契机。联产承包制使区域流动有了可能,一方面,就地、就近的小城镇、旧集贸中心因流动而得以繁荣、扩大;另一方面,许多农村人口在完成责任田的生产任务时试探着走向大中小城市务工经商,从此旧有的城乡关系网络被撕开了裂口而开始变化。伴随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而带来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了先河,积累了初步经验。伴随着上述这些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开始从传统小农经济的桎梏里走了出来,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中国整体现代化准备了思想观念条件。

记者:但是,联产承包制随着实践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其自身的某些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解决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陆:正因为这样,所以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不久,中国农村一方面在不断完善联产承包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又开始了寻求深层的社会变迁或现代化之路,即实现农村工业化。

记者: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第二步,确实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它的发展,既适应了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中国农村现代化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产业和行业结构较完整的农村工业体系,它加快了中国农村工业化步伐并最终促进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它利用联产承包制提供的契机,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化过程,使农村社会从简单的社会结构向多职业、多阶层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最早引进市场机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国有企业实现体制转轨积累了经验,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转型。

它比联产承包制更深刻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城市化因二元格局阻隔而无法取得工业支援的局面,走出了一条靠自己发展工业来实现农村城市化之路。

记者:应该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比如,人们在用“处处办厂,村村冒烟”来形容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也昭示了光靠乡镇企业为什么不会自动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根源所在——乡镇企业分布的极度分散性。

陆:正是看到了乡镇企业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所以,早在8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提出要发展小城镇,让农民自理口粮就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于是,中国农民从此又走上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之路——小城镇建设。

同类推荐
  •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本书从六个方面,即海外华侨与近代中国、创建组织、舆论宣传、经济援助、武装支持以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介绍了海外华侨在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以及宣传革命思潮、捐助并参加武装起义等方面的贡献。
  • 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城市史的研究既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现实需要,同时,城市史的研究既要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也需要理论与视角的创新,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冲动与思考,完成了本书的创作。本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城市化与都市管理;二、社会群体与社会阶层;三、旅沪群体与移民社会;四、企业发展与经济生活;五、社会生活与文化记忆。
  •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当前对于全球化时代治理转型的研究还显得太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是宏观、原则性研究居多,具体、深入研究较少。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型,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能进行线性理解,即不能将全球化作为影响治理转型的一个常量。它们之间是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全球化影响了治理转型,而且治理转型本身也属于全球化进程。由此,我们不但要研究全球化,而且要全球化地思考。本丛书期待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实现全球化研究与治理研究的双重推进。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法·遵纪守法》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 国际政治学新论

    国际政治学新论

    本书以简洁的语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际政治学的最基本范畴和最基本原理,分析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外交政策等的含义和特点,阐明了国际政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条件和方式,探讨了国际政治体系及其基本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最后论述了战争与和平、全球化与现代化等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本书适宜于作为高等院校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及研究生参考用书。
热门推荐
  • 我是卑鄙的大魔王

    我是卑鄙的大魔王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狄更斯《双城记》
  • 异域帝君

    异域帝君

    混沌出天地,一代帝王君。扶摇九天上,万界我为雄。混沌初开,万族共立,万法争辉。野蛮与粗鲁,只为求得生存,因为迈向强者的世界向来残酷。
  • 弃之不悔

    弃之不悔

    人总是会在伤痛中变得软弱,即使再厚的伪装也显得脆弱不堪无数个失眠的夜晚苏月灵总是在想自己是不是错了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容不得的选择容不得你后悔
  • 许你一世情意

    许你一世情意

    养尊处优的农村少女白香香,因父母反目离异,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庇佑,她寄托爱情能给她幸福,但屡屡失败。她痛悟到爱情不是女人最终的港湾,决然成长为一名国际首席形体教练,并找到了精神家园。
  • 大世界之主

    大世界之主

    苍生为恶,诸天不公,该当如何……“这个世界,我不喜欢,那便毁了。”一声无力的叹息……(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星月惜缘

    星月惜缘

    星河,宋国的‘常胜将军’。刀锋所指,伏尸百万;铁蹄之下,纷纷臣服!月娥,月国的公主。倾国倾城,颠倒众生,闭月羞花,红颜薄命。自古红颜多薄命,英雄一怒为红颜!有缘相遇,无分相偎。今生注定无缘相偎,若有来世定当惜缘,与之携手,逍遥天地···问世时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尽在《星河惜缘》···
  • 地下室

    地下室

    张楚,七零后主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已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天涯》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万字。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大红鹰文学奖”。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
  • 王者至上:冷艳逆天嫡小姐

    王者至上:冷艳逆天嫡小姐

    寒魅儿一朝穿越,穿越到了未知世界的欧阳府中,这个以武为尊的世界上寒魅儿尽然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未婚夫的冷眼相待,旁人的冷嘲热讽,看看寒魅儿穿越后是怎样逆袭的
  • 传奇李泽楷

    传奇李泽楷

    李泽楷以高超的理财之道和无惧强者、敢于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盈动现象”,充分展示了他过人的远见和胆识,李泽楷已成为香港最富传奇色彩的新一代商人,也是全球企业界涌现的又一位风云人物。有人认为,李泽楷赚钱的速度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快十倍!有人预测:李泽楷的大脑潜能发挥超过常人的5%!他是华人的骄傲。假如你不是李泽楷本人,那你就无法重演他的故事,也不可能复杂他的神话。
  • 囧囧有神

    囧囧有神

    “你看我招人喜欢吗?”“你觉得哪个人吃了那玩意儿后不招人喜欢?”她是顽强的肖蔷薇,她要征服她家男人的腰包,要让她家大神看着她花他的钱时还激情澎湃地喊“不要!不要!不要停!”可……哪个男人是她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