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300000042

第42章 农村现代化道路(8)

有的虽然名义上还是村,但因为发展了乡镇企业集聚了人才和几倍、几十倍于本村的外来民工,村里不仅建了工厂、商店,而且办了学校、医院,有的还建立了科研所,建了水泥(或柏油)马路等城镇的设施,还有银行、邮局、车站、旅店和文化娱乐场所,群众也住进了有现代化设施的楼房或别墅式的洋房,过的是相当现代化的城镇生活。如江阴的华西村、深圳的万来村、河南临颖县的南街村,北京南郊的韩村河村。据初步估测,类似这样的村,全国大约有上千个。当然,这些村的经济规模,集聚的人口不一定个个都及得上这四个村。但都已是亿元村,都有这四个村那样的现代化小城镇的设施。

这些小城镇的建设大大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前面说过,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近30年,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至今城市改革比较缓慢,大中城市本身也多数是在超负荷运转,基础设施,等等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所以,至今城乡分管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改变。所以还不可能吸纳大量农村的劳力进城。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这只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能有待于城市和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得到解决。

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工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步伐。那么,农村小城镇建设,则是为我国现实城市化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正如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间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业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出。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

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有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997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对所有的农村镇进行了全面查点,汇总结果:1996年,全国农村镇(不包括城关镇)16124个,每个镇镇区面积平均占地2.4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520人,平均非农业人口2072人。如果再加上2000多个城关镇,那么小城镇的人口就在1亿人以上。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

一般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他们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农民进城找到职业,一次就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工,转化为城市居民。而在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农村通过办乡镇企业,在职业上使农民转化为乡镇企业的职工;接着在农村建设小城镇,乡镇企业逐渐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也有了现代的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职工也逐步迁到镇上居住,成为小城镇的居民(现在约1亿人口已进到这一步);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这些已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人或农民职员、农民企业家被批准登记上了城镇居民的户籍,身份改变了,才完全实现了农民向职工、向居民的转变。

从发展的前景看,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在各地进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对在小城镇已经有固定的职业,有稳定收入和居住地的务工经商人员可以准许在小城镇落户。可见,这1亿多人转变为居民身份的愿望,不久就可以实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小城镇还将有更大规模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

当然,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光办乡镇企业,只建设小城镇是不够的。乡镇企业是个过渡形式,以后乡镇企业要逐步向现代企业转变,小城镇也只是农民融入城市的中间站,有些小城镇将来会发展成小城市,有少数还会发展成中等城市,多数会成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最后会形成城市化网络中心点。

第四步: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

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在中国二元城乡格局仍占重要地位,大中城市的体制正在改革,现有人口已超负荷的情况下,还难以大量接纳农村剩余劳力的背景下为农村现代化找到的一种过渡形式。但我们要看到现在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小城镇自身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改革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只从农村地区自身的发展角度来作规划的,而忽略它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建设,所以一些农村地区虽然也建了一些小城镇,但并没有完全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小城镇规模小以及功能不全,其辐射能力相当有限,一般来说小城镇的工业基础和其他基础设施毕竟不强和不先进,人才和技术力量也有限,不可能像大中城市那样能带动周围很大一片农村地区发展商品农业、服务业甚至农村工业。因此,一些落后农村地区虽然原有一些小城镇或新建了若干小城镇,但其社会经济状况改观不大,中西部的情况就是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中城市的带动和影响。如安徽阜阳地区拥有1400万人口,前些年连一个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都没有,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说明小城镇建设不能不考虑它与大中城市的关系,如果失去了大中城市的依托、辐射,那么小城镇就难以发挥有效地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作用。

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苏南地区为此提供了经验。苏南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小城镇之所以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有一点不应让我们忽视,那就是它们依傍上海、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有关。据我们观察和调查,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一带的农村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也是因为那里大中城市分布密度大,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借着大中城市多的优势得以很快发展,并承担着沟通大中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各自都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规模层次分明、空间布置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构成的城市化体系,即城市带。这样的城市带或城市网络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功能互补、互相促进,一方面大中城市能通过小城镇的沟通,将其规模效应辐射到本区域内所有的农村,即将各种信息和技术播放到农村,使农村人更快地更新观念、获取知识和技术,同时大中城市分布密度如此之大,意味着它们对周围农村的需求(比如对农副产品以及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农村因此也就能加快发展高效、高产和优质农业,并向大中城市转移一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由于大中城市技术和工业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些对城市企业来说不合算但又是社会需要的行业将从大中城市中转移出来,以及大量技术工人和技术员退休后转移到农村工厂去发挥作用,所有这些都为周围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良机。总之,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正是借助于大中城市分布密度高、辐射力强以及辐射范围大的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并以此逐渐进行小城镇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发展同步进行的要求,也就是说正在逐渐实现区域城市化和现代化,现在在沿海区域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吃、住、穿以及用)已接近甚至超过大中城市的市民,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那里的城乡差别已不是很大,城乡正在趋向一体化,区域也在走向现代化。

但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离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目标,仍很遥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是不可能的事,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先行者,是榜样,其他地区也将先后分阶段地走上这一步。

因此,在以后的规划中,特别是对中西部农村发展进行规划时,必须从区域角度出发,考虑到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在功能、作用以及空间距离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布局,以便更快地促进农村区域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到来。如果我国中部西部农村也能发展到现在东部沿海农村的水平,那时就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现代化就基本实现了。

在这里,有必要再具体地说明一下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的涵义。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说农村被消灭了,不再存在,事实上就目前我们预见能力而言,农村的存在是长久的,这一点无可置疑,而城乡一体化应包括这么几方面的内容,即:第一,城乡分割的格局不复存在,从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以及文化上城乡不再有重大差别,城乡流动也不再有人为的政策性障碍;第二,城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不再有重大的差距;第三,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或半自给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村走向终结,大部分农民将转化为工人和职员,一部分农民转化为现代农业企业经营者,实现了人的现代化;第四,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将占60%、70%以上。而所谓区域现代化,就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地区内形成一个以某个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若干中小城市为中介、与众多小城镇和农村组成的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以及资源、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存在人为的障碍,城乡交流日益密切,逐步走向融合,浑为一体。各地区的区域现代化的程度以及完成时间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今发展很不平衡的各个地区都发展起来,逐步趋向平衡,使各地区都完成了区域现代化,城乡一体化,那也就等于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传统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农民便宣告终结。

四中国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虽然我们在这里带有探索性地提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但要实现这一历程,并非朝夕之功,相反前进中还将克服重重困难,要解决好各种问题,因此可以说,中国农村现代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认清这种挑战,在此有必要澄清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将面对的一些主要问题。

1.区域差距问题改革以来,从总体上看农村是发展了,农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这并不等于每个农村、每个农民都有这样的改观,事实上农村在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基本上形成了东中西的差别格局;同时城乡差距也并没有因发展而缩小,相反近几年仍有扩大的趋势。当然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差别地进行的,差别是免不了的,但发展的结果不应是差别在扩大而没有缩小,否则,这样的发展就成问题。因为随发展拉大了的差距问题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健康、顺利进行。中国农村现代化在近二十年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确实存在区域差别扩大问题,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发展最高的东部广东省和发展水平最低的西部贵州省比较,1978年两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75∶367即贵州和广东省之比是1∶2.1,1993年再扩大为1232∶4938,即1∶4.01。到1996年再扩大为2093∶22275,即1∶10.6。

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37∶1扩大到1993年的2.5∶1,1996年为2.52∶1。如果,对区域发展差别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调节,那么,由于发展起点,基础设施、技术和资金力量以及市场占有情况不同,今后的发展不但不会缩小区域差距,相反会更快地扩大这种差距。如果区域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那就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对经济健康发展也不利,必将危及中国农村现代化以致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2.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有人说现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亿个多点,也有人认为已达到1.5亿个,到200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亿个。

不管怎么测算,中国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批人将会不断离开农村和农业去寻求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当然不止如此,由于农业效益和收入低,不但剩余劳动力要移出来,连不剩余的劳动力也纷纷离开农村和土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难以区分剩余与非剩余劳动力)。这样就向国家提出两个严峻的挑战:首先,大批农村人口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改善现实条件,但我国能否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城市化速度能否满足城乡人口流动的要求,仍是我们现代化的严重问题。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那么就会使大量流入城市虽找不到工作但又不愿返乡的农村人口沦为城市贫民,城市有可能出现许多庞大的贫民窟及贫民群体,出现像墨西哥城那样的局面。其次,大批青年和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有可能威胁作为维持10多亿人口生存的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发展前景,甚至导致农业的衰退。目前这种现象在一些流出人口很多的农村已有表现,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

与此同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就业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在改革中得以调整,提高了技术含量,需要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补充到就业大军去;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素质低、不懂技术的,因此即使未来经济和技术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法胜任,也就是说,就业机会增加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无法转移出来。

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因此,中国农村现代化战略应处理好农村城市化与文化技术教育,以及农业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第一,目前中国的城乡格局对农村现代化来说是十分不合理的,一方面是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即缺乏一个合理布局的城市体系以逐层逐级地吸纳农村人口,从而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城市体制处于双轨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优化体制,这对农民是很不公平的。第二,国家应改革农村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实用程度,使接受九年制教育的大批农村人口基本上能成为熟练劳动力后备军。第三,农业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业都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损害人民的基本生活,我国更应该增强对农业利益的保护,使如此少的耕地能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不但中国农村现代化难以成功,而且中国现代化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同类推荐
  • 党旗飘扬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党旗飘扬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本书将全国航道系统党建方面的工作论文集结成册,为四大部分组织:一是党的思想建设,二是党的组织建设,三是党的文化建设,四是党的廉政建设。尤其是对新的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和党的廉政建设部分。论述较多,意在让全国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也提出了新时期党建的思政和对策。
  • 美国不可说的秘密

    美国不可说的秘密

    本书以介绍美国40多位总统为主线,把美国200多年的历史贯穿起来,把美国历史上发生战争、变革、衰退、兴起等关键点呈现出来,把特科抹人诅咒、麦卡锡主义、三K党等历史史实的细枝末节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美国。
  •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聚焦两会,各路权威专家聚焦两年反腐成果,破局现代治理新思路。大规模反腐败能否破权贵除恶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本书围绕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解读中央出台的政策举措,聚焦地方政府的创新解决之道。书中内容包括:风清气正得民心、安全健康顺民意、衣食住行惠民生、改革新政与民享、社会和谐遂民愿等。
  • 历史的拐点

    历史的拐点

    历史是连续的,任何人都不能割断历史,它的全部轨迹都丝丝入扣,一脉相承;历史是全息的,事事相通,因果相连,它既可以古鉴今,也可以今知古。一句话,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景、斑驳的履痕和发黄的陈迹,而是令人永远也学不完、读不尽的教科书。因此,古往今来的伟人巨擘们都非常重视历史。《战国策》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由此可见,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热门推荐
  • 爱情的围墙

    爱情的围墙

    爱,是最美、最自然的感情。许多人认为爱情只是彼此本能的一种牵引,不需要任何方式上的改进和努力。却不知爱情也需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时,一个关键的技巧,便助你赢得如意爱情。
  • 求生无门

    求生无门

    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有的动物生来就有灵性,杀不得,更吃不得。可能你会觉得好笑,甚至你会说,你吃过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觉得很是自豪。既然这样,那你且听我说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吧。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肥头大耳的家伙,为人处世,处处招人不待见,可不待见归不待见,突然听到他死了的时候,还是不由得吓了一跳。这人好好的怎么就死了呢?听我慢慢道来。
  • 吴世勋之傲娇未婚妻

    吴世勋之傲娇未婚妻

    前一秒还在开着十八岁成人礼的patty,后一秒就被“情场浪子”吴世勋提亲了。去酒吧得陪着,去开房得看着,去密会得盯着。这未婚妻是用来婚后捉奸的吧,偏偏这蔺熙还就不想管他,“他能去找女人,我就能拿着他的钱去找男人!”“你试试。”吴世勋眼眸微闭,威胁到。“试就试,怕你啊。”然后某熙就被当众扛走了。
  • 邻家大小姐:我们认识吗

    邻家大小姐:我们认识吗

    人的一辈子如果,可以换一种人生,那会是怎么样的?邻家大小姐林残雪拥有双重身份,那会是怎样一番风景呢?
  • 升迁就学曾国藩

    升迁就学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贫寒、其貌不扬、又不善于钻营投机,他一生行得正,走得稳,虽然历经磨难,但总体还是直线升官,12年间升了十级,位极人臣。他一生都在跟太平天国干仗,打赢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本书详细地记述了曾国藩的传奇一生。
  • 做得恰到好处

    做得恰到好处

    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从平常为人处世的点滴小事入手,详尽介绍了做的恰到好处的技巧。
  • M小姐

    M小姐

    M小姐~~靠揣度人心过日子的小女子~~~但是不高冷,和平常人一样也有各自各样的烦恼~~努力的生活
  • 立夏尚阳

    立夏尚阳

    仅有些微知名度,始终混迹于二三线的女明星方梨夏,始终喜欢着初中时期的前桌江尚阳。从朋友那里得知了他的消息,开启了纠缠模式。
  • 奉子逃婚:暴戾王爷猎俏妃

    奉子逃婚:暴戾王爷猎俏妃

    稀里糊涂的穿到了一个架空的王朝,还是一个孕妇,还要马上就要嫁给以暴戾著称的王爷。呜呜,这怎么得了,孩子他爹跑哪去了,要嫁也得嫁给他呀。竟敢一而再的逃婚?还怀了别的男人的种?我堂堂王爷怎肯受此屈辱,看本王怎么收拾你!等等,怎么本王会越来越下不了手?
  • 霸道女神

    霸道女神

    “我想要的爱情,很简单:我说话时,你会听;我任性时,你会爱;我需要时,你会在;我转身时,你还在。这就够了。”“你想要的爱情,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