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4200000013

第13章 外篇(1)

游学第二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尝见古之游历者矣,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

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后世英主名臣,如汉光武学于长安,昭烈周旋于郑康成、陈元方。明孙承宗未达之先,周历边塞,袁崇焕为京官之日,潜到辽东:此往事明效也。请论今事: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不特此也,俄之前主大彼得,愤彼国之不强,亲到英吉利荷兰两国船厂,为工役十余年,尽得其水师轮机驾驶之法,并学其各厂制造;归国之后,诸事丕变,今日遂为四海第一大国。不特此也,暹罗久为法国涎伺,于光绪二十年,与法有衅,行将吞并矣;暹王感愤,国内毅然变法,一切更始;遣其世子游英国,学水师。去年暹王游欧洲,驾火船、出红海来迎者,即其学成之世子也。

暹王亦自通西文西学,各国敬礼有加,暹罗遂以不亡。上为俄,中为日本,下为暹罗。中国独不能比其中者乎?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或谓昔尝遣幼童赴美学习矣,何以无效?曰:失之幼也。又尝遣学生赴英法德学水陆师各艺矣,何以人才不多?

曰:失之使臣监督不措意,又无出身明文也。又尝派京员游历矣,何以材不材相兼?曰:失之不选也。虽然,以予所知,此中固亦有足备时用者矣。若因噎废食之谈,豚蹄篝车之望,此乃祸人家国之邪说,勿听可也。尝考孟子所论圣贤帝王将相,历险难,成功业,其要归不过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已;曰生于忧患而已。夫受侮而不耻,蹙国而不惧,是不动也。冥然罔觉,悍然不顾,以效法人为耻,是不忍也。习常蹈故,一唱百和,惮于改作,官无一知,士无一长,工无一技,外不远游,内不立学,是不增益所不能也。无心无性无能,是将死于忧患矣,何生之足云?

设学第三

今年特科之诏下,士气勃然,濯磨兴起。然而六科之目,可以当之无愧,上副圣心者,盖不多觏也。去年有旨令各省筹办学堂,为日未久,经费未集,兴办者无多。夫学堂未设,养之无素,而求之于仓卒,犹不树林木而望隆栋,不作陂池而望巨鱼也。游学外洋之举,所费既巨,则人不能甚多。且必学有初基,理已明、识已定者,始遣出洋;则见功速而无弊,是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府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小学堂习《四书》,通中国地理、中国史事之大略,算数绘图格致之粗浅者;中学堂各事,较小学堂加深,而益以习《五经》,习《通鉴》,习政治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大学堂又加深加博焉。或曰:天下之学堂以万数,国家安得如此之财力以给之?曰:先以书院改为之,学堂所习,皆在诏书科目之内,是书院即学堂也,安用骈枝为?或曰:府县书院经费甚薄,屋宇甚狭,小县尤陋,甚者无之,岂足以养师生,购书器?曰:一县可以善堂之地,赛会演戏之款改为之,一族可以祠堂之费改为之。然数亦有限,奈何?曰: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小县十余,皆有田产,其物业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方今西教日炽,二氏日微,其势不能久存,佛教已际末法中半之运,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忧。若得儒风振起,中华又安,则二氏固亦蒙其保护矣。大率每一县之寺观,取什之七以改学堂,留什之三以处僧道。其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计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僧道不愿奖者,移奖其亲族以官职。如此,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以此为基,然后劝绅富捐资以增广之。昔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唐高祖武德九年,武宗会昌五年,皆尝废天下僧寺矣。然前代意在税其丁,废其法,或为抑释以伸老,私也。今为本县育才,又有旌奖,公也。若各省荐绅先生以兴起其乡学堂为急者,当体察本县寺观情形,联名上请于朝,诏旨宜无不允也。其学堂之法约有六要。一曰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西艺之医,最于兵事有益;习武备者必宜讲求。)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西艺必专门,非十年不成;西政可兼通数事,三年可得要领。大抵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然讲西政者,亦宜略考西艺之功用,始知西政之用意。一曰宜教少年:学算须心力锐者,学图须目力好者,学格致化学制造须质性颖敏者,学方言须口齿清便者,学体操须气体精壮者。中年以往之士,才性精力已减,功课往往不能中程。且成见已深,难于虚受,不惟见功迟缓,且恐终不深求,是事倍而功半也。一曰不课时文:新学既可以应科目,是与时文无异矣。况既习经书,又兼史事、地理、政治、算学,亦必日力哉?朱子曰:“上之人曾不思量,时文一件,学子自是着急,何用更要你教。”(《语类》卷一百九)谅哉言乎!一曰不令争利:外国大小学堂皆须纳金于堂,以为火食束修之费,从无给以膏火者。中国书院积习,误以为救济寒士之地,往往专为膏火奖赏而来。本意既差,动辄计较锱铢,忿争攻讦,颓废无志,紊乱学规,剽袭冒名,大雅扫地矣。

今纵不能遽从西法,亦宜酌改旧规,堂备火食,不令纳费,亦不更给膏火。用北宋国学积分之法,每月核其功课,分数多者酌予奖赏。数年之后,人知其益,即可令纳费充用,则学益广,才益多矣。一曰师不苛求:初设之年,断无千万明师。

近年西学诸书,沪上刊行甚多,分门别类,政艺要领,大段已详。高明之士,研求三月,可以教小学堂矣。两年之后,省会学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学堂矣。大学堂初设之年,所造亦浅。每一省访求数人,亦尚可得。三年之后,新书大出,师范愈多,大学堂亦岂患无师哉?若书院猝不能多设,则有志之士当自立学会,互相切磋。文人旧俗,凡举业楷书,放生惜字,赋诗饮酒,围棋叶戏,动辄有会:何独于关系身世安危之学而缓之?古人牧豕都养,尚可听讲通经,岂必横舍千间、载书兼两而后为学哉?始则二三,渐至什伯,精诚所感,必有应之于千里之外者。昔原伯鲁以不悦学而亡,越句践以十年教训而兴,国家之兴亡,亦存乎士而已矣。

学制第四

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专门之学,极深研几,发古人所未发,能今人所不能,毕生莫殚,子孙莫究,此无限制者也;公共之学,所读有定书,所习有定事,所知有定理,日课有定程,学成有定期:或三年,或五年。

入学者不中程不止,惰者不得独少,既中程而即止,勤者不必加多;资性敏者同为一班,资性钝者同为一班,有间断迟误者附其后班;生徒有同功,师长有同教,此有限制者也。

无事无图,无堂无算,师无不讲之书,徒无不解之义,师以已习之书为教,则师不劳,徒以能解之事为学,则徒不苦。问其入何学堂而知其所习何门也,问其在学堂几年而知其所造何等也。文武将吏,四民百艺,其学无不皆同。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如小学堂地图则极略,仅具疆域山水大势,又进则有府县详细山水,又进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余书仿此)。方言则兼各国,算学则讲代数对数,于是化学医术政治以次而及,余事仿此。大学堂又有加焉。小学中学大学,又各分为两三等,期满以后,考其等第,给予执照。国家欲用人才,则取之于学堂,验其学堂之凭据,则知其任何官职而授之。是以官无不习之事。

士无无用之学。其学堂所读之书,则由师儒纂之,学部定之,颁于国中。数年之后,或应增减订正,则随时修改之。

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而国家略发官款以补助之。入学堂者但求成才,不求膏火,每人月须纳金若干以为饮食束修之费,贫家少纳,富家多纳。其官绅所筹学堂之费,专为建堂、延师、购书、制器之用,不为学生膏奖。(亦有义学以教极贫子弟,学生出资甚微;然义学甚少,所教极浅。)来学者既已出费,则必欲有所得而后归;学成之后,仕宦工商各有生计,自无冻馁,此以教为养之法也。是以一国之内,常有小学数万区,中学数千,大学百数,由费不仰给予官,亦不尽仰给予绅故也。其善有三:出资来学则不惰,志不在利则无争,官不多费则学广。苏子瞻沮新法学校之说曰:“必将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如西法所为,可无多费之虞矣。王介甫悔新法学校之误曰:“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如西法所为,可无变为学究之患矣。凡东西洋各国,立学之法,用人之法,小异而大同,吾将以为学式。

变科举第八

朱子尝称述当时论者之言曰:“朝廷若要恢复,须罢三十年科举以为极好。”痛哉斯言也!中国仕宦出于科举,虽有他途;其得美官者,膺重权者,必于科举乎取之。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主司取便以藏拙,举子因陋以侥幸,遂有三场实止一场之弊。(钱晓征语)所解者高头讲章之理,所读者坊选程墨之文,于本经之义,先儒之说,概乎未有所知。近今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俱亡之。今时局日新,而应科举者拘瞀益甚,傲然曰:吾所习者,孔孟之精理,尧舜之治法也。遇讲时务经济者,尤鄙夷排击之以自护其短;故人才益乏,无能为国家扶危御侮者。于是诏设学堂以造明习时务之人才,又开特科以罗之。夫学堂虽立,无进身之阶,人不乐为也。其来者必白屋钝士,资禀凡下,不能为时文者也。其世族俊才,皆仍志于科举而已。即有特科之设,然二十年一举,为时过远,岂能坐待?

则仍为八比诗赋小楷而已。救时之才,何由可得?且夫齐衣败紫,晋曳苴履,赵文王好剑而士死于相击,越句践好勇而士死于焚舟,从上所好也。两汉经学,实禄利之途欧之。

使乡会试仍取决于时文,京朝官仍长于小楷,名位取舍惟在于斯;则虽日讨国人而申儆之,告以祸至无日,戒以识时务、求通才、救危局,而朝野之汶暗如故,空疏亦如故矣。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或曰:若变科举,废时文则人不读《五经》《四书》可乎?于是有献学校贡举私议者曰:变科举者,非废《四书》文也,不专重时文,不讲诗赋小楷之谓也。窃谓今日科举之制,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昔欧阳文忠知谏院时,恶当时举人鄙恶剽盗全不晓事之弊,尝疏请改为三场分试随场而去之法,每场皆有去留,头场策合格者试二场,二场论合格者试三场,其大要曰:“鄙恶乖诞以渐先去,少而易考,不至劳,全不晓事之人无由而进。”其说颇切于今日之情事。欧公之欲以策论救诗赋,犹今之欲以中西经济救时文也。今宜略师其意,拟将今日三场先后之序互易之,而又层递进取之;大率如府县考复试之法,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本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假如一省中额八十名者,头场取八百名;额四十名者,头场取四百名,大率十倍中额,即先发榜一次,不取者罢归,取者始准试第二场。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政如各国地理、官制、学校、财赋、兵制、商务等类,艺如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类,此为西学经济。

其虽解西法而支离狂怪显悖圣教者,斥不取。中额八十名者二场取二百四十名,额四十名者取一百二十名,大率三倍中额,再发榜一次,不取者罢归,取者始准试第三场。三场试《四书》文两篇,《五经》文一篇,《四书》题禁纤巧者,合校三场均优者始中式发榜如额。如是则取入二场者必其博涉古今明习内政者也。然恐其明于治内而暗于治外,于是更以西政西艺考之:其取入三场者必其通达时务研求新学者也。然又恐其学虽博,才虽通,而理解未纯,趣向未正,于是更以《四书》文《五经》文考之,其三场可观而中式者,必其宗法圣贤见理纯正者也。大抵首场先取博学,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先博后约,先粗后精,既无迂暗庸陋之才,亦无偏狂妄之弊。三场各有取义,较之偏重首场所得多矣。且分场发榜,下第者先归,二三场卷数愈少,校阅亦易,寒士无久羁之苦,誊录无卷多谬误之弊,主司无竭蹶草率之虞。一举三善,人才必多,而注重尤在末场,犹之府县试皆凭末复以定去取,不愈见《四书》《五经》

之尊哉?惟科举必以生员为基,其学政岁科两考生童,均可以例推之。岁科考例先试经古一场,即专以史论时务策两门发题。生员岁考正场,原系一《四书》文,一经文。生员科考正场,原系一《四书》文,一策,亦照岁考例改为经文,以免荒经之弊。童试一切照生员,惟将正场第二篇《四书》文改为经文而已。盖生童考试旧章,正与今日所拟科举之法相类;二十年来经古场久已列算学一门,是尤不劳而理者也。

难者曰:主司不能尽通新学,将如之何?曰:应试难,试官易。近年来上海编纂中外政学艺学之书,不下二十种;闱中例准调书,据书考校,何难之有?且房官中通晓时务者尚多,总裁主考惟司复阅,何难之有?至外省主考学政,年力多强,诏旨既下,以三年之功讲求时务,自足以衡文量才而有余。乡会试之外,惟殿试临轩发策,典礼至重,自不可废;然可即据以为授职之等差,朝考似为可省。及通籍以后,无论翰苑部曹,一应职官,皆以讲求政治为主。凡考试文艺小楷之事,断断必宜停免,惟当考其职业以为进退,则已仕之人才不致以雕虫小技困之于老死矣。难者曰:本朝名臣出于科举者多矣,安见时文之无益?不知登进限于一途,则英雄不能不归于一彀,此乃人才之亦能为时文,非时文之足以得人才也。且诸名臣之学识阅历,率皆自通籍以后始能大进;然则中年以前,神智精力销磨于应举者不少矣。假使主文者不专以八比诗赋为去取,所得柱石之臣,干城之士不更多乎?窃谓议者之说,意救时而事易行,实本明旨特科岁举讲求经济之意而推阐之,因存其说于此。并将朱子论科举之弊,及欧公论三场以渐去留之疏,节录于左。可知七八百年以上之贤人君子忧国势人才之不振,疾官人选举之无方,其谋虑固已如此,庶今世士大夫得有所儆悟焉。

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张之洞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

    该书阐述了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运用。
  •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
  • 抓住学生的心理

    抓住学生的心理

    教师成长是教育事业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名师,路有多远?有没有捷径?该遵循怎样的规律行进?
热门推荐
  • 一个擦肩的距离

    一个擦肩的距离

    简介:平平淡淡的,没有波折的,顺理成章的,霜思瞳嫁给了艾景元。霜思瞳并非没有怨言,只是已经怀了另一人的孩子,只有他愿疼自己。艾景元也并非不痛心,只是他爱上了她,让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枕边那一个俏丽之影躺在自己的怀抱中,艾景元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爱你,不过只需一眼,在那个擦肩的距离,从此再无波澜,剩的,只是碧水长流。
  • 维度战记:异能都市

    维度战记:异能都市

    光明的极致,是无尽的黑暗;而无尽的黑暗中,却总有那么一抹亮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没有绝对的黑暗,也没有绝对的光明,光与暗的融合,才造就了最初的世界。维度七部曲第一章——异能都市,开启第一维度的异能世界。
  • EXO之鹿晗别离开我

    EXO之鹿晗别离开我

    里面人物的性格是我塑造的,不是真人的性格!!男主:鹿晗女主:慕晴“不要离开,好不好?”“醒醒啊。”“你说过要陪我的。”业余写作不定时更新
  • exo之重来的爱

    exo之重来的爱

    前世,她太过善良,最终被最信赖的“朋友”欺骗,夺走家产,夺走弟弟,夺走爱人,甚至夺走生命。这次,她不会软弱,不会再让悲剧重演,她要让欺骗她的人付出代价!
  • 疯狂吞噬者

    疯狂吞噬者

    外星高级文明用地球做生化试验,莫飞由于独特的吞噬能力被抓到飞船上做研究,机缘巧合下融合了一颗上古吞噬兽的基因核获得了完全吞噬的能力,从吞噬兽的记忆中明白了许多宇宙的秘辛,从而踏上了一条变强之路。弱肉强食是天道的定义,那道德伦理为何存在?我命由我不由天?可笑,不理解本质又何谈逆天!命运的考验,接着便是!
  • 搭车人

    搭车人

    王善人是一个慈善家,但忠诚与小保姆,因感情问题,妻子赵娜将小保姆矛盾升级,导致关系进一步恶化,后来呢,大家看吧。
  • 万雷帝尊

    万雷帝尊

    复仇者召唤深渊恶魔血洗人间。审判者秉承诸神意志照耀苍天。黑暗和光明背后,竟然牵扯出一段远古秘闻。恶魔和诸神,人类和异种究竟谁对谁错?【三千奔雷在我手,敢叫天河水倒流】
  • 三姐妹的恋爱史

    三姐妹的恋爱史

    相信这世界上有完美的真命天子吗?现实生活中你们不相信吧,是的,其实我也不大相信啦!在这里,三个非常要好的姐妹在校园里展开了各自的恋爱史。反正你们看着就是了嘛~多多支持啦???
  • 末雪半夏

    末雪半夏

    世间的一切都有定数,缘起缘灭,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即使我们想要认真去忘记一个人,记忆也只会变淡,而非忘记。有些人,一辈子只能背后仰望,有些事,一生都是你独家的记忆。
  • 情思寄相思

    情思寄相思

    我闭上眼睛,回手用剑削断长发,从此三千青丝与你,都不再珍惜。纵身一跃,看着你脸上的悲伤,我放下了你。从前的我,肯定不会相信,自己有一天也会为情所伤,也绝不相信自己会为一段感情而放弃生命。可遇上你之后,我们过往的点点滴滴都变成我最大的心魔。最后的最后,我只能用这种最低级的方式来结束。我闭上眼睛,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任往事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又一幕幕的消失。我的脸上露出微笑,内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