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4300000009

第9章 老子道哲学论(1)

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史上,自从老子创立了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便引起后学多方面的发微。首先是荀况把它严格规定在物质第一的前提下,庄周又把其引向相对主义的泥沼,魏晋玄学则又将它弄成了玄得不知所云。近几十年,学术界又围绕“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大争其鸣,闹得不亦乐乎。

老子生前隐居无闻,老子死后注家峰起,古往今来,解老、释老、论老的文字不下几千万言。有人说,这种情况真使得后起的老子研究者望而却步,不知道还能否讲得出什么新东西。这种心境,恐怕一般是老子研究工作者的相通之处了。

然而,本人仍然想就老子的“道”说点什么,这原因散见于下文陈述之中。

笔者认为,“道”就是“道”,就是它自己,是一个完整的思辨哲学体系。这个“道”的体系,有它的总体结构,包含了它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化形式,从而构成了老子的思辨的哲学大厦——“道”的体系。

不管前人已经说了多少宝贵的话,我们还是应该坦然果敢地揭开其“玄”的神秘帷幛,深入到大厦内部去,品评一下“道”的体系结构。

一、“道”的内在结构

千百年来,对老子的研究众说纷纭。然而,强调全面理解老子,从总体上把握“道”的体系的人似乎不多。这正是非常要紧之点。不然,抓住某一命题或只言片语,很容易造成各持一端莫衷一是的僵局。比如:强调“道法自然”

和强调“有生于无”,就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这种方法上的片面性会导致对老子认识的片面性,对研究工作是有害的。

好像没人怀疑,“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那么,“道”内在的结构指什么?

看来,作为结构,它是由四大因素(或四大特征)组成,即:第一,自然基础;第二,理性原则;第三,复归本性;第四,内向心理。这四大因素,各具独立性,又互相联系,互为依靠,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层次分明地构成“道”的内在结构框架,决定“道”的基本面貌。而“道”的最高使命是追求“复归”。

现分述如次。

第一,自然基础。与孔子的仁学结构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不同,老子“道”的内在结构,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自然基础之上。老子的“道”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怪物,它是由细微的有形的物组成的,它独立地不依靠外界力量而自己存在着,成为宇宙万物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老子描述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25章,以下引《老子》)

书只注章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正因为“有物”、“有象”、“有精”、“甚真”、“有信”,“道”是客观实在的可以把握的,故而人们才有可能依此来认识万物的开始、原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状哉?以此。”(21章)这个“道”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它不依靠任何东西产生自己,它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自然而然。万物都效法它,在它之上,再没有什么神异之物。所以: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与传统的上帝创世说的目的论不同,老子的“道”以世界的客观存在作为自己的根基。

目的论说,世界的存在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天子则作为上帝的儿子代表上帝统制这世界的存在,宇宙的一切都来自上帝有目的的安排。

而老子的“道”则不然,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道”先成万物,是它自然而然如此的,并不是什么主宰使它如此的。甚或,“道”竟在“象帝之先”。上帝难道也是“道”产生的?也许是吧,可惜老子没有进一步考证它。

这些论点表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见解跟目的论的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表明了“道”不是精神性的实体,从而使“道”学说的主体内在结构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

世界的本原、宇宙的根源、万物的发韧之初,不是“水”,不是某种具体物质,也不是“上帝”,更不是“天神”,而是排除了超自然主宰之“命”的“道”。这不但摒弃了传统的上帝创世说,又与传统原始唯物论见解不苟同,正好说明,老子在理论思维上高出前人一等,其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第二,理性原则。基础毕竟不是大厦,它需要进一步构成大厦。老子只是以“道”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他并没有沉溺在感性直观中,而是在理性的天地中去构筑大厦;他也没有幻想在上帝的乐园中去觅求安慰,而是在理性的思辨里去探求自由。

似乎很不妙,老子在给“道”作进一步具体规定时,便陷入了矛盾:

一方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另一方面,“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章)。“其中有物”,“其中有象”(21章)。

这一方面“道”不可道,不可名,无形、无象与另一方面“道”可道,名可名,有形、有象的情形竟对立起来,形成如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

然而在这里,老子正是以思辨的形式,揭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既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源,那么,一个有限的东西,就不可能成为一切东西的根源。因为,它既然是“有限”的,就必然与其他“有限”的东西相对立,它不过是“有限”的东西之一,不可能成为一切东西的根源和归宿。因而,“道”也必定是“无限”的,如老子所说:“绳绳兮不可名”(14章),既无起点又无终点。

同样,“道”既然是“无限”的,那么,“道”就不能是有规定的。因为规定就是否定。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规定,就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定,因而就意味着否定。可见,“道”又是无规定性的。

“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黑格尔:《小逻辑》第109页)。

然而,“道”并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抽象物,它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存在于事物之中(“其中有物”),一切事物都有其“道”。

两说如何统一?怎样才能自圆其说?这就必须依赖理性思辨。老子表述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俗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1章老子认为,“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开始。

天地生万物,“无”比“有”更根本。承认“无”,就能认识“道”的本质,承认“有”,就能分清“道”的界限。

这都指明,“道”即是“无”与“有”的统一,而“无”比“有”更根本。

“道”既然是世界的根源,因而它就是无限性的、无规定性的。老子的“无”正具有这样的意义。诚如一切有形的物质形态,它在形成这一具体形态以前,对于这一形态来说,它便是不存在的,是“无”。而当此形态一旦产生形成,便是“有”了。这“有”经过发展变化,此形态经转化又归消失,复成为“无”。老子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把“道”之“无”的性质看得更根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从而建立起“以无为本”的“道”学说体系。综观全部老子哲学,他更偏爱于“无”,反映了他所坚持的理性原则,在老子那样的年代,在那样传统的和原始直观的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气氛里,老子给“道”作如此理性思辨的规定,无怪人们感到其神秘而不易把握,无怪使人们感到“玄之又玄”。

这一理性原则取得了“玄之又玄”的神秘服装之后,便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在“道”的整个内在结构中独立起来。

老子的“道”在理性原则的引导下,尊重世界万物的存在,又不局限于流动不居的事物,它从感情存在出发,又不满足于感性直观。它企图在万物之中的更高层寻求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这统一不是上帝,不是鬼神,而是“无”,从而它的“道”也最后归结为“无”,以至于扔掉了感性直观。

这种理性思考,在人类认识史上固然有巨大的启蒙意义,但是,它的这种“以无为根”的本体说,却诱使它走上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的唯理论。

第三,复归本性。老子高高地站在理性思辨的殿堂之上,来考察“道”的深化运行。他发现,“道”在自己的运动旅程中,产生了宇宙万物,而万事万物的运行也规定在“道”的总轨道内。具体事物的得失赢亏,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29章)。这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事物的对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运动变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章)。事物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58章)。在老子的眼里,事物不但运动变动,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向对立面转化,这个转化,就是“道”的普遍性格,老子称之为“反者道之动”(40章)。

这样看来,事物的发展,“道”的运动,乃是一个过程。老子描述说:

“曰逝,曰远,曰反。”(25章)“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万物(参“道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证)。万物又开始自己的运动,向极端发展,在其久远的程度上,又向对立面转化(“曰反”)。

转化的最后结果,则是万物又回归于“道”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

“道”总要产生万物,万物总要发展,发展就要转化,转化就造成“复归”。这一过程,由“道”的本体开始,经过运动变化,又回归到“道”自身中来,恰像百川之流终要归入大海一样。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正是对“道”的复归过程的生动描述。

在这一总复归的过程中,不管万物变化怎样千姿百态,不管具体事物如何生生不息,也不管现实世界是如何变化莫测,它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任凭你千变万化,然而最终你总要回来的。这并不是什么外在的力量使然,“道”的本性就是如此。

可见,“复归”的本性对于世界根源的“道”,正反映了它的最高追求。

是“道”的内在结构中“复归”这一因素,导致了其结构本身陷入循环论,与上升式螺旋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形态判然有别。

第四,内向心理,因为“道”的最高追求是“复归”,“复归”是“道”的本性特征。所以,“道”的旨趣便不在外求,而是内向,从而形成“道”结构的内向心理特征,并与前三个因素连成一气,共同构成“道”的内在结构体系。

从由“道”中产生的宇宙万物纷纷纭纭,变化不已,使人感到直观现象的表面性、偶然性。这引起“道”自身的反思:外在的具体事物是流动的、暂时的、表面的和偶然的,因而也是不可靠的。而运动转化必然又回归于“道”,“归根曰静”,只有“道”这个万物之根,才是永恒的、必然的和可靠的。

既然如此,“道”何需去过多地关注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内的肯定、追求与外的怀疑、否定是连在一起的,并且建立在外的否定之上,不是宇宙万物背离了“道”,也不是“道”不体现在具体事物之中,而是万物不等于“道”。比起具体的万物来,“道”自身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它是纷纭世界的本源。惟其如此,世界上最真实的乃是“道”本身。

既然如此,何不理智地摆脱世界万物纷扰,去追求“道”自身的完美?因此,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章)。甚至要“塞其兑,闭其门”,“为道日损”(48章)。干脆把外部世界否定个净光!

因为对具体事物的每一点信赖,必然是对“道”的自我完美境界实现的障碍。

“道”这种内向心理的基本要求即是:外部世界尽管是存在的,但是,它毕竟不是最本质的存在。它受“道”的制约而存在,还要复归于“道”自身,因而,“道”所重视的并不是自身以外的他物,这他物的运动变化只证明“道”的永恒真实性。所以,“道”不假外求,只好内追。“道”完全浸沉陶醉在把握自我的完善性上了。

“道”的这种内向心理要素经过外在发展,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形成了贵柔守雌、无欲无为不争的特点,对于汉民族精神性格的形式,起到了极坏的毒化作用。

儒家倡导的“内心修养”,佛学信奉自我“顿悟”,老子推崇内向心理。唐以后,儒、佛、道三家合流归一。而这一点,可能是三者所以归一的共通之处吧。

作为内在结构的四大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平摆在一起,而是动态性地联结在一起,既各有其独立性,又互相作用,从而构成了有机的“道”的内在结构体系,统治着整个“道”学说。

“道”的自然基础特征使其不入于虚妄而具有现实精神,“道”的理性原则使其不落世俗而保持理智;“道”的内向特征又使其具备安然自乐的心理。和“道”的复归本性相联结相作用,“道”把自己的全部旨趣放在追求自身的完美性上。“道”把自己和世界一起看作是无限循环的过程,不管这一循环怎样重复,不管这一过程多么复杂,但它循环往复的每次结局都是对“道”自身完善性的完成,从而使“道”在执行自己的使命中,具有封闭型保守性的总特征。正因为如此,“道”的内在结构本身便取得排他性的特点。任凭历史千年发展行进,老子的“道”学说却基本保持其风貌而不像名、法家那样被历史湮没,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二、“道”的外在化形式

事实上,老子的“道”并不只局限在本性内发展运动,它还向外部辐射,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这一多层次的结构,集中表现在“道”外在化过程里。

“道”是宇宙的总根源,它生育万物。这个生和育的过程,即是其外在化的过程。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章)“道”是本性,“德”是功用,功用依赖本体,“德”来自于“道”,又归结为“道”,“德”是“道”

外在化的结果和体现。

“道”外在化为“德”,“德”体现和代表了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最高原则。而这个“德”与社会、人和人的认识各具体领域的“德”又是不同的。具体领域的“德”,受制于“道”结构的复归本性,又必然向总“德”回归,所以老子又称这个总体上的“德”为“孔德”、“玄德”、“德”的最后发展,又复归于“道”自身,“玄德”在现实尘世中,就是“道”的体现者。“道”外在化而形成的这一多层次的结构,进一步充实了“道”体系,使其一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另方面又使本来思辨抽象的结构,带上了伦理化道德化的特征。

如果说“道”的内在结构还停留在抽象的思辨领域,那么,其外在化的“德“则已完全驶入到具体实用的现实中了。

“德”在社会领域里表现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原则。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弑君夺室,君臣易位,你争我夺,互相攻伐,平民造反,奴隶暴动,旧制度在崩毁,新制度在创建,整个社会处于摇动之中。

老子看到了这一现实,他认为这动荡不安完全是“有为”的结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57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因而他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只有无为无知无欲,天下才能不争,国家才安宁。

何以然?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德”的原则,从而达到“道”的要求。所以老子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然后乃至大顺”(65章)。

既然有为有欲是灾祸的根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同时又违反“玄德”,那么,就必须去智去欲,实行愚民政策。

同类推荐
  • 苍仙绝

    苍仙绝

    为生,我要斩尽杀我之人;为情,我要戮尽八荒六宇;为爱,我要杀遍诸天神魔。苍天不绝,大道不灭。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历经了世事的沧桑变幻,一座座曾经辉煌壮观而又神秘无比的帝王陵墓如今是什么样子?大硕大的陵寝里面埋有什么奇珍异宝?地宫里面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秘密?它们都被盗了吗?如果被盗,那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都流向了何方……
  • 后宫妖魅史:楚王秘传

    后宫妖魅史:楚王秘传

    从领地不过五十的南蛮小国,到疆域五千,带甲百万的超级霸王;从雄踞江汉的历史之巅到淮南梦断的灭国之痛;从问鼎中原的万丈豪气,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嘶声呐喊;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鸟之神话,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的内宫秘史……以楚王宫内生活为主线,以灿烂的长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列国的相互争斗为舞台,将一部活生生的楚国兴衰史、楚王功过史、忠臣英雄史、奸佞小人史、后宫妖魅史,生动地展现面前……动人心魄,令人神驰。
  • 消逝地下的沙海古城

    消逝地下的沙海古城

    本书介绍了中国及世界各地曾经繁荣但已被历史淹没的古城,其中包括已被历史尘封的轮台等中国的古老城池,传奇之城亚特兰蒂斯、天籁山城萨尔斯堡、亚述古城尼姆罗德等世界著名的古城遗迹。
  • 后宫秘事全知道

    后宫秘事全知道

    帝王的后宫一直以来都是是非之地,是胭脂水粉笼罩的血色战场。后宫中那群如花的女子,或许有显赫的家世,或许有绝美的容颜、机巧的智慧。她们为了争夺爱情,争夺荣华富贵,争夺一个或许并不值得爱恋的男人,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将青春和美貌都虚耗在了这场无体无止的斗争中。权与爱,权与情,权与色,权与钱,权与法,权与权……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幕幕血与火的悲剧,也滋生了一桩桩荒诞离奇的丑事,一个个神秘难解的问题,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
热门推荐
  • 达生

    达生

    随意的小故事,背景不定,狗血酌情!就酱!
  • 金属至上

    金属至上

    前线战场,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碰撞,强势的黑科技早已蠢蠢欲动,大国的博弈场已经开放!虫族战线,钢铁与异族的殊死较量,空间飞船已经发出低沉咆哮,暗物质能量引擎已经发动!传奇征途的开端,柳云绝,将开启星河大时代……【群号】:602080389(欢迎加入,可灌水,可吐槽!)
  • tfboys之永远爱你不会变

    tfboys之永远爱你不会变

    曾经的爱恋,对你的承诺....冰冷的她被融化了,可换来的却是不信任...她们,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不信任....她们最后会和那个曾经伤碎她们心的他们一起,还是....
  • 凤冠辽宫

    凤冠辽宫

    是什么,让一个天真纯情的少女成了中兴大辽的一代天骄?是什么,将一个冰壶秋月的女子磨砺成擅弄权术指点风云的女皇?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必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可知一个成功女人的身后,必定有无数个成功的男人!历史如镜,且让我们回首,看一千二百年前契丹女杰萧燕燕是如何在情与爱、权与谋的森然皇宫里谱写历史巨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二次世界大战悍将:呲骨豺狼

    第二次世界大战悍将:呲骨豺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理论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夜深人不静

    夜深人不静

    每当夜幕降临,来自内心的思考,宇宙的重生,世界的变迁,飞哥的嫂子。。。每一章都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紧密。因为夜已深,人却不静
  • 文坛全能家

    文坛全能家

    穿越平行世界,苏羽没想着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想和上一世一般,安安静静地继续看他喜欢的小说。只是,新的家庭新的身份似乎并不允许他如此悠闲,拮据的生活,让他想买本书,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当个宅男啥事不干安静看书了。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闲适生活,苏羽觉得,他要先赚到足够多的钱才行。其他的东西他不是很懂,那就……写小说吧!
  • 闪来的幸福

    闪来的幸福

    有一种爱情叫“一见钟情”。有一种永恒的爱情叫“钟情一生”。既然爱了,那就爱到底吧。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女主角柳依依与因旅行前一天出车祸在医院昏迷不醒的闺密杨晓月的魂魄去旅游引起故事开端。描写女主角在一次醉酒被某渣男陈旭下药,当渣男洗漱时,昏睡中的女主因口干舌燥而转醒、随之发觉目前处境状况而打算逃离、不料被从浴室中出来的某渣男陈旭抓到现行,在紧要关头女主奋力前行、幸好陈旭自信心过剩、最后看着女主进入电梯、陈旭恨恨不已。当女主狼狈的进入电梯时,男主听到自己的心在那一刻跳动了、、、、、随着男女主角阴差阳错的相遇而展开了关于一见钟情、钟情一生的爱情故事,重新塑造闪婚也能闪出幸福的婚姻史。
  • 彼岸花之夜

    彼岸花之夜

    本文是写青春纯爱的文,欢迎大家来看。我刚刚开始写,请大家不要建议。
  • 神龙之地

    神龙之地

    "喂,哥们,来看看这本书,叫神龙之地,很牛逼的游戏小说,全4D虚拟真实游戏。""什么?你说不好看?熊孩子,乱说什么实话,来人啊,给我拖出去枪毙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