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4500000008

第8章 教育思想(2)

他晚年在《答顾东桥书》中,就提出了一个教育的纲领,明确的表明教育的内容是纲常之道。他说:“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又说:“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除了人伦道德以外,有时简直认为一切繁文教育,都是一种流毒。所以,必须“反朴还淳”,把自己的一生精力用于复那“心体”上去。他大声疾呼的说:“吾侪今日用工务在鞭辟近里,删削繁文”,要作到“鞭辟近里,删削繁文,必讲明良知之学”。所以他的教育内容,仍以“致良知”为命脉。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明史》本传也说:“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他的“致良知”,既是人们认识的本体,又是认识的途径也是修养的方法,三位一体。学习的“大端惟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这是王学末流变得空疏,并导致一种蒙昧主义的原因。所以清代学者全祖望说:“吾观阳明之学,足以振章句训诂之支离,不可谓非救弊之良药”,然而“渐远渐失”,遂至“徒恃其虚空知觉”。

由此可见,他从“致良知”的教育出发,认为道德之理,非在外而是人心所固有。“致良知”,就是恢复、显露、发挥人人先天固有的“良知”。因此,为学“不假外求”。当他的弟子问他,说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今天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非学不知,学校如果不讲这些东西,也就不需要办学校了。他说那些东西,“无关于作圣”。他的弟子邹守益也说:“世俗通病,只认得个有才能、有勋业、有着述的圣人,不认得个无技能、无勋业,无着述的圣人。”所以,教育只需各自养其心,存其天理,去其私欲,做“胜私复理”的功夫就够了。王守仁这种先天道德论,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任何道德都是人们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没有离开社会关系的德操,所以没有什么天生的“良知”

也没有什么天生的道德观念。在阶级社会,“道德总是阶级的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为支配阶级的统治利益辩护”的,故天生道德论是骗人的,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成是人们所共有的,是永恒不变的“天性”,是人们的“良知”,也就是要让人们都去实行这种所谓“良知”的封建德操。

但是,王守仁在客观上也指出了人们生来具有平等的为圣为贤的素质,这对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它激发人心,鼓舞人们向上,给人们指出了前途。在封建社会,读书不能人人做到,而在道德上作范人,是可以人人作到的。他与朱熹不同,朱专谈书本教育,“读书穷理”,才能作圣作贤。所以他强调读书,注意古的东西要吸收,没有注意未来的东西要创造。而且读书只是穷理的办法之一,穷理只有读书就不对了。况且读书穷理又只是作学问,不一定能作“圣人”。

王守仁“致良知”教育内容的观点,突破了士大夫少数人知识教育的圈子,认为教育大家都可以有,人人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人人天赋平等的“良知”。他说:“良知”,“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所以会有“满街都是圣人”的现象。既然满街皆圣人,就否认了天生尊贵,这就破除了原来“圣人”的意义。

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与朱熹对六经的看法不同。朱认为,经书是圣人的教训,所以学者必须读经训史策以穷理。王则认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六经中所记的“常道”,即普遍永恒的道理,就在吾心之中。他说:“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然以为是六经矣。”所以,王守仁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认为“惟古为学,在求放心”,经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经书的道理为人心之固有。经书之所以能作为最重要的教材,不是为了讲学记诵,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明吾心之常道。经书是吾心道理的记载,读六经大有益于“养心”。“圣贤之学者,心学也”,心学是根本,读书是寻求心学的方法而已。他说:六经乃“吾心之常道”。比如“《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诚伪邪正者也。”不仅读经,就连习字、学射,学琴都与“心学”有关,都是为了“存心养性”。

所以王守仁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不论“诵诗读书,习射弹琴之类皆作以调习此心”。关于智、德、体、美的各种教育,都很齐全,但实际上是以“心学”为主,心学为纲,专向内用功,而“求理于吾心”,与自身联系唯恐“文字夺却精神”,“分却向里工夫”。这也有它的优点,便于心思意志集中,真“如猫捕鼠,如鸡孵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能够“神气精明,义理昭着,一有私欲,即便知觉”。

他反对朱熹专在书本上下功夫,不仅是因为读书人不一定道德好,而且是因为书本知识并不完全,古人不知道的不在书本上,未来要创造的也不在书本上,因此只注意书本不注意创造,只注意知而不注意行,都是不对的。这对当时传统的书本教育、士大夫教育来说他的教育观点,具有突破传统的意义。

(三)“知行合一”的教育法

王守仁的教育法,是为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服务的,方法与目的是一致的,密切结合的。培养“圣人”,即在“致良知”,其方法就是“知行合一”。所以,他的教育实践的方法论理论,是“知行合一”

说。“知行合一”说,受“致良知”的制约,是他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因此,他的教育方法,尚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可供我们批判地继承。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是针对程、朱派的“知先行后”说提出来的。他认为,“凡人”不能“作圣”,主要是由于“知”与“行”分离。

“知”离开“行”,便不是“真知”;“行”离开“知”,便是乱“行”。所以他的“知行合一”说的真实精神,在于不离“行”以求“知”,把“知”、“行”结合起来。他的名言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外无行,行外无知”,知行如何分得开。可知他强调的知行统一,实是知行相互包含的关系,否认了知行的区别,抹煞了知行对立的方面。所以,侯外庐先生说:“知、行这两个范畴,在王阳明的哲学辞汇中,只是在观念上的一些层次的区别,而没有对立的因素。”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知行是对立的统一。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当时的社会弊端之一,是上至皇帝下至大臣,腐朽堕落,贪婪残暴,“相互为奸”,言行不一,“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其自私自利之实”,“斗争劫夺,不胜其祸”,从而道德败坏,风俗日下,危及社会和国家的存亡。另一方面,当时“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庶几君子闻大道之要,小人蒙至治之泽”。他把当时士风的腐败,揭露得淋漓尽致,认为如不变革,必将危及“圣学”和国家的“至治”。这些教育上的恶果,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知行分离因此他倡“知行合一”说,以端正人们的思想行为,反对教育上的只知不行,或只行而不知的两种人。他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还有另一种人,认为必先“知”了然后才“行”。他认为这种人,是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就能行,于是天天读书讲习讨论,只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再去做行的工夫,其实“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他说:“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他一方面排斥经验论者的冥行,另一方面,又谴责教条主义者的妄想。

王守仁认为,他的“知行合一”说,是为“吃紧救弊而发”的。知行分离,先知后行,都不是小弊病,是有社会和历史原因的。只有“知行合一”,才有学习的“实功”,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只有知行统一,才有成德业的真效,才能挽救教育上的“痼疾”。怎样才能使“知行合一”,而无知而不行之弊呢?他认为必得诚意格物,其意诚则无有知而不行。他只讲知可化为行,不言行可转化为知,而知又指“良知”,这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他说:“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但是,这在当时对士子记诵、训诂、辞章之学,“荒秽戕伐其心”,以及知行脱离的弊病,反对程、朱学派“离行以为知”,专“讲之以口耳”的烦琐学风,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其历史的意义,有合理的和积极的因素。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立言的宗旨,还在于防止人们有一念之不善。他说:“今人学问,正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他在教育上,划分了“心过”与“身过”。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约束其“心过”。即在“心”之发动处“去蔽”,才能易复本体之“至善”,使意在诚,“无一毫人欲之私”。从好的方面来说,可防犯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这种防于未然的教育,便于陶冶人格。从坏的方面来看,其对学生精神的约束性,比限制“身过”更强。孔子的弟子颜渊,是“道德之范”,但只能作到“无身过”,而仍有“心过”。可是王守仁把一念之不善,就放在“行”的意义上去论罪,真太苛刻了。

但在教育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不使“一念之不善潜伏胸中”,不让学生的“病痛”留滞于“心”,就及时“因病发药”,或事前就打了预防针,亦不失其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具有教育理论的意义。

从道德方面去理解知与行,这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共同的观念王守仁就是一个典型。他不仅把“知行合一”当作教育方法论,而且还把知、行转化为道德的范畴。

王守仁认为,“知行合一”了,才是道德的完成。因为在他那里的“知”,是被认作“良知”,“行”被认为是“致良知”的。他说:“必学以存其心”,“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皆仅守其心之功也。”“守其心”,“存其心”,就是“致良知”。人必须“致良知”

于“事物”,或行为,才符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使“良知”化为“行”

而后良知之知,方为完成。这就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的主要意思。他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行才为知,行才能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人作某一事物之前,就有“心之发动”,这即是“意”。他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在这里,王守仁已看到了人在某一行为之前,即存在关于这一行为的意念和预想,某一行为是从这意念、预想转化而来的。他说的“物”即指“事”,而“事”就是指人的行为。所说的“意之所在便是物”,即是说思想(意欲)中已有行,是行为的开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定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或指人的行为是受一定思想的指导,前者他又称“心之物”,后者称“物之心”。由此可知,他所说的“格物”

“格者正也”,即是正事,又即端正行为。而“致知在格物”,意思就是说:达到良知的途径,在于端正人们的行为。就知行的关系来讲,即是“知行合一”了。

在王守仁看来,人心之本体,在不为私欲所掩蔽时,知行只是一件事,“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如有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中,必有怵惕侧隐之心”,若顺此心的自然发展,则必奔走往救。此奔走往救的行为,是“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并非另为一事。这就是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时若有转念,或畏难不往,或因恶其父母而不往,即有“知”而无“行”。他认为这并非知行本体原来如此,只是其“心”为“私欲”所蔽,使其有“良知”而不能“行”(致),所以“良知”不能完成。故曰:“行是知之成”。因此,学者必须戒慎防欲,知行就合一了。“知行合一”,才是道德的完成。

王守仁从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论出发,认为要培养“圣人”

必须先立为“圣人”之志,学生首先有一番立志的抉择,作为圣人德性教育的基础。所以,人之学为圣人,必有先为圣人之志。立志是为学之心,为学是立志之事。然后,再经过培育修养,才能实现。他说:

“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又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他把立志比作种树之植根,在人则心为根,学为培壅。他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其外好。”心为万事之本源,如树之根,学贵得于心,欲学生德业盛,必须去掉外好,以专其心,犹如欲树之长大,必须删去其繁枝一样。他又把进德修业的学习,比作“无源之塘水”与“有源之井水”。他与弟子们在塘边坐,以喻学生云: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无源之塘水虽大,终至枯竭,有源之井水虽小,而生生不息,故为学务求有源,以便滋生不已。这个源就是人们的心志,亦是为学的动机。总之,他认为立志犹如舟之舵,志立天下无不成之事。立志犹如种树“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他常常对弟子们说:“学问不得长进,只是志未立”,志未立,则总是“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这只是来立志,不觉悟。若为学之志已立,要笃行不渝,就得“持志”不移。志向何处用,他万变不离其宗,要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以“知行合一”为功。就是“立个必为圣人之心”后,要“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工夫要实要“专”(主一),既不为习染所移,也不为外物所诱,专在“存天理、去人欲”上用工。所以他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要以行动表示出“为善之心的真切”,才能达到立志为学的目的,发现天理,获得真知,良知得以存养扩充,方能为圣为贤。

如果已立定必为“圣人”之志,便不“因循苟且”,就要精神灌注勇猛直前,“颠沛必于斯,造次必于斯”,不怕困难,不惜牺牲,这就是“笃行”。他认为“志犹种也”,而行才有果,有种而无“行”,则不能“成其花实”。所以“行”宇在他的字典里,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儿!

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劝学》条目中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学习不能以“聪明可恃,而有怠志”,也不能因志已立,而不“继之真切”,不去“笃志力行”,而必须躬行实践,“落实用功,着实去做”。在此,他特别又重视一个“行”字。他曾这样恳切的说:“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同类推荐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 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B卷

    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B卷

    十五年来,新概念作文大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其中的一些作者,凭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优秀表现,被国内的知名大学录取。大赛也因此成为高考选拔人才有益的补充形式,为那些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子开辟了新的通往名校的渠道。本书收录的就是这些凭借一篇作文上名校的作者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文笔犀利,或情感细腻,或空灵隽秀,或质朴绵长,表现出作者们卓尔不群的思维方式、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宝典。
  • 数字眩晕

    数字眩晕

    本书作者对互联网弊端进行了反思,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线索,思索大暴露、大展览时代,现代人应该如何美好地生活。在本书中,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会对人类的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互联网如何异化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企业如何贩卖我们的隐私用以赚钱,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也丧失了自我保持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

    纵观人类认识世界和信息传播的历史,如果从最小信息组成单位和组成形式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语言,二是文字,三是图片,四是图像。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原始图画是对事实的一种象形记录,其含意相对比较模糊。图片的出现得益于近代照相机的发明。通过照相机对事物的摄取,图片完成了对现实场景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
热门推荐
  • 星悦幽梦

    星悦幽梦

    魔界欲前往凡间偷取了七星珠,若魔界得到此珠子将引起一场腥风血雨。天帝派星兰和天悦前往凡间,务必在魔界之前夺回此珠。暗恋月族天悦多年的星族星兰,一起来到了凡间,展开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 吸血鬼王的蔷薇花

    吸血鬼王的蔷薇花

    他是血族的王——陌羽她是妖族花妖一族的继承人——妖婉他是人族的守护者,血王的克星——玉萧子血族和人族开战,妖婉为救血王化为一颗种子,玉萧子耗尽生命也只能将血王封印,万年后,血王现,将复仇人族,妖婉出,却已然是下一世,玉萧子一脉出了一个玉天,复仇与爱情,血王选择什么,守护与爱情,玉天将又如何选择……
  •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奥斯卡·肖邦,一个棉花商。两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后又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在1882她丈夫去世之后,肖邦与她的六个孩子返回圣路易斯。朋友们鼓励她写作。她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咎》。代表作《觉醒》写于1899年,但是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和读者。
  • 迷糊太后:误闯皇帝的老窝

    迷糊太后:误闯皇帝的老窝

    人家穿越成皇后貌美如花,在后宫呼风唤雨,她却丑不忍睹,人人喊打,处处受人欺凌。她誓要混出个皇后样,来一个打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最终皇帝老儿挂了,欺凌过她的皇子公主见她便行大礼:“太后吉祥!”
  • 大明群英传

    大明群英传

    明朝中期,倭寇肆虐,严党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一代名相夏言被蒙冤屈斩,杨继盛沈炼等也相继被害。俞大猷、谭伦、戚继光、徐渭等在各种刁难打压之下与汪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展开了一波波荡气回肠的战斗。
  • 雷霆帝国

    雷霆帝国

    主角穿越到地球平行空间的古代,不想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偏僻小国可笑战争的炮灰。为保命,他毅然拿起武器奔向战场。这里有的是激情,铁血悲壮的战争也有玩弄权势的阴谋,阳谋。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悱恻缠绵感情述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高强武功,没有绝世智谋,也没有无双运气,更不带逆天的主角光环。换你来,你又如何在这杀戮之地生存?来吧,看看小七如何在乱世生存,一步步创下辉煌王朝帝国的。《雷霆帝国》等你来。
  • 嫡女惊华:逆天异能妃

    嫡女惊华:逆天异能妃

    她是能驭火,威风八面的王牌特工!他是容貌倾城,风流倜傥的酷王爷!一朝穿越,傻子?整庶妹、斗庶母,惊华绝艳!男人宠?不需要!太子妃?不稀罕!渣男?踹掉!一道圣旨,她不得不嫁给举国皆知的风流王爷,他是她的夫君兼师傅!这只妖孽只会装纯情、装无辜,却是个毒舌加腹黑!打不过?那就溜吧......当冷酷对冷酷,腹黑斗腹黑,又会掀起一场怎样的风起云涌......(已完结,爆笑+结局一对一,请放心跳坑!)
  • 不科学的狐仙大冒险

    不科学的狐仙大冒险

    我是苏名正为生活而奔波虽然奔波的不是金钱但是上有父母下有双妹这日子也是艰难父母整天只知道添乱两个妹妹连字都不会写,除了卖萌还是卖萌!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 龙珠之赛亚人纵横

    龙珠之赛亚人纵横

    龙珠同人,尊重原作!第一本书,简介就不写那么多了!
  • 天罪时刻

    天罪时刻

    当血夜降临之时,天罪之人重归于世。沉寂万载的血液将再度唤醒。滚烫的血液将会点燃葬于罪恶之渊的灵魂,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曾消隐于世的天罪之地,冥冥之中悄然现世。传闻,天罪降世,祸乱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