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5000000011

第11章 《通书》述解选读(1)

[宋]周敦颐着[明]曹瑞述解诚上第一

此明太极为实理而有体用之分也。

诚者。圣人之本诚者。实理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

人皆有之。然气禀拘之。物欲蔽之。习俗诱之。而不能全此者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本。谓本领之本。不待作为而然耳。此书与太极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此二句引易以明之。大哉。赞之辞也。乾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乾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者。

诚之源也是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而太极之用所以行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二句亦易文。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乾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理。如云五行之生。各一其性。

诚斯立焉则实理于是乎立。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如鸢之飞。鱼之跃。火之上。水之下。皆一定而不可易。即图之阴静。

而太极之体所以立者也。

纯粹至善者也纯。不杂也。粹。无疵也。此言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也。故曰。

复引易文以证之。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

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此句还证诚之源。诚斯立焉一节。

继之者善也继之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阳之属也。诚之源也。此句又证诚之源一节。

成之者性也成。则物之已成者也。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性。

则理之已立者也。阴之属也。诚之立也。此句又证诚斯立焉一节。然而继成字与阴阳字相应。指气而言。善性字与道字相应。指理而言。此夫子所谓善是就一物未生之前。

造化原头处说。善乃重字。为实物。若孟子所谓性善。则就成之者性说。是生以后事。善乃轻字。此性之纯粹至善耳。其实由造化原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

方能如此之善。孟子之所谓性善。实渊源于夫子之所谓善。

而非有二本也。其下复即乾之四德以明继善成性之说。

元。亨。诚之通元始。亨通。而通云者。实理方出而赋于物善之继也。

利。贞。诚之复利遂。贞正。而复云者。万物各得而藏于已。性之成也。此于图已为五行之性矣。何也。盖四德则阴阳各二。

而诚无不贯。安得不谓五行之性乎。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易者。交错代换之名。凡天地间之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一赋一受于其中。乃天地自然之易。而为性命所出之源也。作易圣人得之于仰观俯察之间。则卦爻之立。由是而已。故义易以交易为体。而往此来彼焉。以变易为用。而时静时动焉。及周文王录卦。周公明爻。而命曰周易。复得孔子作传而发挥之。则性命之微彰矣。周子之书本之。其旨深哉。

诚下第二

此言太极之在人者。所谓思诚者人之道也。

圣。诚而已矣圣人之所以圣。不过全此实理而已。即所谓太极也。

圣人时静而太极之体立。时动而太极之用行。则圣人一太极焉。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顺之属。万物之象也。实理全。则五常不亏而百行修矣。是则五常百行之本之源。一诚而已。

静无而动有方静而阴。诚固未尝无也。以其未形而谓之无也。及其动而阳。诚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见而谓之有耳。

至正而明达也静无。则至正而已。动有。然后明与达者可见也。朱子又曰。某近看中庸鬼神一章。正是发明显微无间。只是一理处。且如鬼神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有畏敬之心。以承祭祀。便始真有一物在上。左右此理。亦有甚形迹。在人却自然有秉灵之性才存主着。这里便自见得许多道理。

参前依衡。虽欲顷刻离而遁之而不可得。只为至诚贯彻。

实有是理。无端无方。无二。无杂。方其未感。寂然不动。及其既感。无所不通。濂溪翁所谓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者。于此亦可以见之。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非。盖无之意。非诚。则五常百行皆无甚实。所谓不诚无物者也。

邪。暗塞也诚苟不存。则静而不正。故邪动而不明不达。故暗且塞也。是故学圣希贤惟在存诚。则五常百行皆自然无一不备也。

故诚则无事矣事。与事斯语之事同。谓用功也。言诚则众理自然无一不备。不等思勉而从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难实理自然。故易。人伪夺之。故难。

果而确。无难焉果者。阳之决。确者。阴之守。决之勇。守之固。则人伪不能夺之矣。此是一事而首尾相应。果而不确。即无所守。确而不果。则无所决。二者不可偏废。犹阴阳不可相无也。朱子又因论良心与私欲交战。须立定根脚。战退他。因举濂溪说。果而确无难焉。须是果敢。胜得私欲。

方确然守得。这道理不迁变。

故曰故孔子答颜子问为仁之语。有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胜也。己。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大也。归。犹与也。且克去己私。复由天理。天下之至难也。然其机可一日而决。其效至于天下归仁。果确之无难如此。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固本于孔子所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而周子此书上章即孔孟上句之意。而下章则下句之意也。谓周子上接孔孟之传良有以夫。

诚几德第三

此明太极二五之在人。而有体用之分。夫人品之不同也。

诚无为诚则实理自然。何为之有。即太极也。

几善恶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微。

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间矣。此阴阳之象也。或问诚无为。几善恶。朱子曰。此明人心未发之体。

而指其未发之端。盖欲学者致察于萌动之微。知所抉择而去取之。以不失乎本心之体而矣。或疑以为有类于胡子同体异用之云。遂妄以意揣量为图如后。

此明周子之意。

善恶虽相对。当分宾主。天理人欲虽分派。必省宗孽。自诚之动而之善。则如木之自本而干。自干而末。上下相达。则道心之发也见。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而诚之正宗也。其或旁荣侧秀。若寄生疣赘者。此虽亦诚之动。而人心之发见。私欲之流行。所谓恶也。非心之固有。盖客寓也。非诚之正宗。盖庶孽也。苟辨之不早。择之不精。则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学者能于萌动几微之间。而察其所发之向背。凡直出者为天理。旁出者为人欲。直出者为善。旁出者为恶。直出者固有。旁出者横生。直出者有本。旁出者无源。直出者顺。旁出者逆。直出者正。旁出者邪。而吾于直出者利导之。旁出者遏绝之。功力既至。则此心之发。自然出于一途。而保有天命矣。于此可以见发之前有善无恶。而程子所谓不是性中原有。此两件相对而生。又云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盖谓此也。若以善恶为东西相对。彼此角立。则天理人欲。

同出一源。未发之前。已具此两端。所谓天命之性。亦甚污杂矣。此胡氏同体异用之意也。曰。此说得之。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道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德则有体焉。有用焉。何谓体。仁义礼智信是也。何谓用。爱宜理通守是也。惟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体焉。即五行之性也。且几善恶。便是心之民所发处。有个善有个恶了。德便只是善底。为圣为贤。只是这材料做。

性焉。安焉之谓圣性者。独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己。圣者。大而化之之称。此不待学问勉强。而诚无不立。几无不明。德无不备者也。

复焉。执焉之谓贤复者。反而至之。执者。保而持之。贤者。才德过人之称。此思诚研几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也。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偏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非圣人之上复有所谓神人也。此三句。就人所到地位而言。即尽夫上三句之理而所到有浅深也。性焉。安焉之谓圣。就圣人性分上说。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是他人见其不可测耳。勉专黄氏曰。诚几德一段。文理粲然。只把体用两个个字来讲他。便见诚是体。几是用。仁义礼智信。是体。爱宜理通守。是用。诚几只是德擘来做。

在诚为仁。则在几为爱。在诚为义。则在几为宜。性焉。复焉。发微不可见。是体。安焉。执焉。充周不可穷。是用性。

如尧舜性之也。复如汤武反之也。是既失了却再复得。安而行之。不恁地辛苦。执则是择善。而固执须恁地把捉。发是源头底。充是流出底。其发也。微而不可见。其充也。周而不可穷。是谓神。指圣而不可知者也。

圣蕴第四

此承上章而言。圣人之所以圣者。诚神几也。

寂然不动者。诚也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即太极之静而阴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即太极之动而阳也。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顷之际。则实理发见之端。而众事吉凶之兆。且太极图中只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又说个几。此是动静之间又有此一项。似有而未有之时。

在人识之耳。

诚精故明诚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精而明也。

神应故妙神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应而妙也。

几微故幽几则理虽已萌。而事则未着。微而幽也。

诚则几。曰圣人惟性焉。安焉之谓圣人者则精明应妙。而有以动其幽微矣。节专蔡氏曰。诚者。寂也。静也。而其动静之理。

神。感也。动也。而妙动静之用。盖诚为神本。神为诚用。本不动而用动。故诚则静意多。神则动意多。要其实。则各兼动静阴阳也。几诚发。而为神之始也。在静无而动有之间。虽动而微。亦未可见。实为神之端也。

慎动第五

此明几之意。而见动之邪正。为身之吉凶。则不容于不谨也。

动而正曰道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共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无所待于外也。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所谓道者。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而已。非此则其动也邪矣。

邪动。辱也不正而动。如同流合污。则身之辱也。

其焉。害也又甚焉。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祀。以其动之无得于道。则其用不和而效若是焉。

故君子慎动故君子必谨其所动。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矣。节专黄氏曰。道即太极流行之道。德即五性之德。动而正。即前所谓几也。用而和。即后所谓中节也。

道第六

此明圣人之道。而见动之慎。几之明也。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圣人。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也。道。则得于天而全于已而同于人者也。中即礼。正即智。仁义礼智之道。乃其性分之所固有。日用之所常行。固非浅陋固执之可伦。亦非虚无寂灭之可拟。而已矣者。无他之辞也。

守之贵守仁义礼智。则天德在我。何贵如之。

行之利行仁义礼智。则顺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廓。充也。配。合也。人而充其仁义礼智之道。则与天地合其德。非有待于外也。故曰。充其本然并立之全体而已矣。

岂不易简道体本然故易简。易者不杂之谓。简者不频之谓。

岂为难知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但世之人不肯行此道。不肯充此道耳。言为之则是而叹学者自失其几也。

师第七

此明师道为天下善也。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或人问于周子曰。曷者可以善天下之人心。善天下之治道乎。

曰。师周子答曰。惟师道可以为天下善。

曰。何谓也或人复问。如何说。

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太极之数自一而二。刚柔也。自一而四。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也。遂加其一中也。以为五行。濂溪说性只是此五者。他又自有说仁义礼智的性时。若论气禀之性。则不出五者。然气禀的性。只是那四端的性。非别有一种性也。所谓刚柔善恶之中者。

天下之性。固不出此五者。然细推之极多般样。千般百种。不可穷究。但不离此五者尔。性只是理。然无那天象地质。则此理没安顿处。但得气之清明。则不蔽固。此理顺发出来。蔽固少者发出来天理胜。蔽固多者则私欲胜。

便见得本原之性无有不善。只被气质昏浊则隔了。学以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矣。故说性须兼气质方备。此性便是言气质之性。四者之中。去却刚恶柔恶。却于刚柔二善之中择其中而主焉。

不达或人不达其旨。

曰周子复与之言刚柔善恶之意。

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阳刚之善。有此五者。

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阴柔之善。有此三者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盖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比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周子五性之中。只个中最好的性。故以和为中。

中节也以其所发皆中乎节也。

天下之达道也这便是天下众人所共由之道也。

圣人之事也这便是伏羲以来列圣所共行之事。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圣人之事岂出性分之外哉。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已发无过不及者言之耳。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北溪陈氏曰。中有二义。有已发之中。有未发之中。

未发是就性上说。已发是就事上说。已发之中。当喜而喜。当怒而怒。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也。所以周子亦曰中也者。和也。是指已发之中而言。

故圣人立教故聪明睿智能尽其性之圣人。出为亿兆之君师。而修道立教焉。

俾人自易其恶而使天下之人各自变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

自至其中而止矣自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张子云。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程子曰。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皆此意也。

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故心上先觉悟之人。而又觉悟那后觉悟之人。心上昏暗之人。而又求那心上通明之人。一以传道为心。一以求道为心。则师道立焉。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焉而止矣。

师道立。则善人多师道既立。则善人自多。

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善人既多。则朝廷之上人皆正人。事皆正事。而普天之下一归于治而已。此师道所以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又加倍以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于四象。以为水火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略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此明人以闻过为幸。而有耻又为幸之大者也。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不闻过。人不告也。且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无有不善。故皆可以为尧舜。而参天地以赞化育焉。则孰不可立于无过之地乎。然而不能无过者。或气禀之偏。或私欲之诱。或习俗之染。得人告之而闻焉。则将变化消释。以复其初。幸何如哉。不然。则过不改。行同飞走。不足为万物之灵矣。非不幸而何。

大不幸。无耻无耻。我不仁也。且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所受以生者。所以为一心之全德。万善之总名。而为参天地赞化育之本体焉。人而不仁。则生理息矣。人道灭矣。而不以为耻。则无不足为万物之灵也。非大不幸而何。

必有耻。则可教有耻。则能愤发而受教。

闻过。则可贤闻过。则知所改而为贤。然不可教。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大也。

思第九

此言圣学之事。而见其主于心也。

洪范曰洪范。周书篇名。而有言曰。

思曰睿思。心之官也。睿。通也。人而能思则通矣。

睿作圣睿而进焉。则自然无不通而为圣人也。

无思。本也无思。诚也。诚者。圣人之本。

思通。用也思通。神也。神者。圣人之用。

几动于彼事之见感于外者不一。

诚动于此心之诚应于中者惟一。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待有所思。而无所不通是圣人。所谓诚神几。曰圣人也。

同类推荐
  • 家庭急救手册

    家庭急救手册

    《家庭急救手册:一书在手全家平安》一书,综合了人们在事故重伤危险情况下急救与自救方面的许多经验,帮助读者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事件和突发急症场景下敏捷地作出正确的反应。《家庭急救手册:一书在手全家平安》用非常清晰的图案和文字标示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保证实施科学而有效的急救措施,避免急救人员的失误导致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培养坚定的自控能力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培养坚定的自控能力

    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真谛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许多青少年会首先想到身体健康,这是对的。但健康远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全部真谛所在。青少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达到的重要的目的首先是:健康。人们常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这种观点非常不全面。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经深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出过如下的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人们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处于良好状态的这些内容。
  •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本书是一本比较性的专著。它探讨了四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瑞典、德国、英国和美国。从社会等级、种族和性别等视角探讨社会政策,本书表明了在这些区分当中福利衡量显示出了重要性。作者描绘了四个国家的福利政策,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指出了每个国家面临的五大问题。本书浅显易懂,主要阅读对象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教师,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专著。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同环境打交道。大自然无私地献上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发展。但是,大自然又在不断地制造灾害,如地震、火山、冰雹、瘟疫……使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几十万年,实际上就是与环境打了几十万年的交道,而且还得继续打下去。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尝试成功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尝试成功

    成功教育原理着重解决成功教育本身的一系列内在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成功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方法、途径。
热门推荐
  • 夙雪恋

    夙雪恋

    人总是越站的高越孤单,终于在遇见她之后,他那颗孤寂的心有了归属,他失去了她很久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才发现没有她,其实他根本什么都没有得到,终于他决定找回自己的最爱。
  • 气异殊途

    气异殊途

    他悟性超绝,仅仅在十五岁时便进入小赤元,在重重困难中突破极限,最终达到了人们心目中的境界。
  • “野心”比信心更重要

    “野心”比信心更重要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如果你想改变生活,如果你想改变世界,野心就是改变这一切的动力。世界上最强大的能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无需向外界求助,你自己就是力量的源泉,没有谁比你更强大,只要你有一颗成事的野心,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生命的旅途中将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阻止你前进。
  • 待到凌寒独自开

    待到凌寒独自开

    一身傲骨如寒梅,待到凌寒独自开。恶魔降临,龙族归来,天使之翼,精灵葬歌。
  • 综漫之鬼娃娃

    综漫之鬼娃娃

    “妈妈——妈妈?”黑黝黝的屋子里少妇卷缩在椅子旁沾满着鲜血的双手紧紧的捂着耳朵【不要过来……怪物……不要过来啊……】豆大的泪珠掉落在价格不菲的睡裙上,浸湿了一片“找到你了~”少妇僵硬的扭过头,嗓子像是被掐住了一样说不出话来“来玩吧,妈妈。”黑色的孩子冤魂疯了似的冲到了少妇的嘴里“乖乖睡觉吧,妈妈。”抚摸着那长满皱纹的脸“现在你是我的娃娃。”
  • 我的,一千零一夜

    我的,一千零一夜

    我的故事,几乎包揽了作品的所有领悟,它们是一个个我经历了开头,却没有结局的故事。我想像张嘉佳一样,陪伴你一个又一个睡不着的夜晚。就想书名一样,陪伴你一千零一个夜。故事如果有相同,纯属狗血雷同,哈哈哈哈(内容没有童话故事,几乎都是爱情故事)
  • 腹黑少爷我错了

    腹黑少爷我错了

    “你说,你是不是还没成年?!”某俊美男子盯着她扁扁的胸部,非常无奈地摇头感叹。她怒,不就是小点嘛?“我成年N久了。”“不信,要不来试试看?”某男子邪笑着靠近她,她眨巴着大眼睛,小脸蛋霍地一红,“人家还没准备好”提起裙子就想跑,某男邪笑,到手的鸭子还怕飞走不成?
  • 凤若离

    凤若离

    你以为我会安安静静地写个简介吗不我是拒绝的看了多年小说想写一篇属于自己的非虐文一夫一妻金手指大开看的你畅快淋漓看虐文的请走开
  • TFBOYS与俏皮姑娘

    TFBOYS与俏皮姑娘

    写的是关于tfboys与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穿越到古代的的故事。本人文笔不好,不喜欢的别介意,别喷我。
  • 沐爱之下

    沐爱之下

    十年前,夏季,在蝉的知了的声音中,在大榕树树的树荫下,在点点淡黄色的光斑下。莫若沐和时暮安的心在那一刻走在一起。五年前,莫若沐懦弱了,在不留一丝音讯下,带着一颗受伤的心走了。现在,还是在一大片树荫下,还是炽热的夏季,重新相逢的他们,隔着千山万水,他们有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