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向上司提供坏消息,当然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方法。愿意优雅地向上级告诫“皇帝没穿衣服”的下属,最终会比只晓得献媚而使上级做出愚蠢决策的下属境遇好得多。
4.解决好自己分内的问题
没有比无力解决自己职责分内问题的职员更使经理浪费时间了。解决好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助于提高你的工作技能、打开工作的局面,同时也会提高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
5.维护上司的形象
良好的形象是上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你应常向他介绍新的信息,使他掌握自己工作领域的动态和现状。不过,这一切应在开会之前向他汇报,让他在会上谈出来,而不是由你在开会时大声炫耀。当你上司形象好的时候,你的形象也就好了。
6.积极工作
成功的领导者希望下属和他一样,都是乐观主义者。有经验的下属很少使用“困难”、“危机”、“挫折”等术语,他把困难的境况称为“挑战”,并制订出计划以切实的行动迎接挑战。在上司前谈及你的同事时,要着眼于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短处。否则将会影响你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声誉。
7.信守诺言
只要你的长处超过缺点,上司是会容忍你的。他们最讨厌的是不可靠,没有信誉。如果你承诺的一项工作没兑现,他就会怀疑你是否能守信用。如果工作中你确实难以胜任时,要尽快向他说明。虽然他会有暂时的不快,但是要比到最后失望时产生的不满要好得多。
8.了解你的上司
对上司的背景、工作习惯、奋斗目标及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等等了如指掌,当然于你大有好处。如果他爱好体育,那么在他所在的运动队刚刚失利后,你去请求他解决重要问题,那就是失策。一个精明强干的上司欣赏的是能深刻地了解他,并知道他的愿望和情绪的下属。
要审慎考虑问题。如果你的上司没有大学文凭,你也许会以为他忌妒你的硕士学位,但事实上,也可能他会为能显示自己有一个硕士当下属而骄傲。
9.关系要适度
你与上司在单位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一点心得有数。不要使关系过度紧密,以致卷入他的私人生活之中。过分亲密的关系,容易使他感到互相平等,这是冒险的举动。因为不同寻常的关系,会使上司过分地要求你,也会导致同事们的信任发生变化,可能还有人暗中与你作对。任何把自己的地位建立在与上司亲密关系上的人,如同把自己扎在沙滩上一样。
与上司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与你富有创造性、富有成效的工作相一致的,你能尽职尽责,就是为上司做了最好的事情。
学会与副职上司融洽相处
因工作需要,在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除了一个正职全面主持工作外,往往还配有一个或多个副职。作为下级,不仅要服从正职的管理和调遣,还要注意学会与副职上司融洽相处。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平等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尊重上司,是下级必备的素质。不论是对正职还是副手,都须一视同仁。对正职上司热情有余,关心无微不至;对副职领导却视同可有可无,粗心大意,最容易引起后者的反感。
2.服从
服从管理是制度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分工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部属应加强思想修养,革除私心杂念,人不分身份贵贱,官不论职权大小,一律平等相待,服从副职领导要与服从正职相一致。因为副职是对正职负责,也是你顶头上司正职的‘代言人”。所以,对副职分管的工作也不能马虎草率,对副职办的事要“古道热肠”,尽力而为。
3.支持
副职与正职因职务上的差异,容易出现攀比心理,对下属产生误会。因此,要竭力支持副职的工作,切忌“看人下菜”。副职交待的事要愉快接受,照要求按时完成,不要推三阻四,强调客观。如果正职领导在这之前或之后安排了任务,则有必要分清轻重缓急,阐述原因一般是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有困难办不到的,或委托他人或解释原因,才不至于使人产生轻看慢待的想法。
4.理解
作为下级,要理解副职领导的处境和难处,对自己诸如在遇到职务提升、工作调动、住房困难、子女求学、生病请假等实际问题时,向副职领导提出要求,一是不要条件苛刻,二是不要急于求成,三是不能怨天尤人。不要怀疑副职领导办事拖沓,把问题当“皮球”踢,他有一个向正职汇报的过程;不要埋怨副职领导“不关心人”,他的意见还要听取正职的决定;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副职这里行不通,就打“擦边球”,到正职那里“搬救兵”;更不能摇唇鼓舌,两头搬弄是非,“西洋景”戳穿,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使你更难于处世为人。
让上司关注的方法
你的老板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注意到你,你应该主动去争取机会来表现自己。身为员工,你应当在自己的工作部门中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但也许你所从事的工作,与公司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你的能力发挥会受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灰心,因为机会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为了争取更多的表现机会,你对公司的提升制度、目标和人际关系必须非常了解。有时,你也应了解老板喜欢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素质,因为这等同于公司的晋升制度。
争取表现机会的方法有:
1.主动接受新任务
当老板提出一项计划时,你可以毛遂自荐,请他让你试一试,当然,你须掂量掂量自己,以免被老板认为你自不量力。
2.适当显示自己的能力
担当琐碎工作时,你不必把成绩向任何人显示,给人一个平实的印象,当你有机会承担一些比较重要的任务时,不妨把成绩有意无意地显示,增加你在公司的知名度。这非常重要,因为老板是否会注意你,往往是由于你在公司的知名度如何。掩藏小的成绩,渲染较大任务的成绩,可起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3.不要掩盖自己的成绩
老板未必喜欢谦虚的下属,有时候,太过谦虚反而会吃亏。当你带领其他员工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而向老板汇报时,一定要把自己的作用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不要以为心有谦厚之道,以美德便能取胜,这是书呆子的做法。你自己不说,别人也不会提,这样老板可能永远不知道你做了些什么。
4.不要绝对服从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应付庸碌的老板你是无可选择地要采取绝对服从的态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喜欢这样,特别是精明强干的老板,会对那些略有些反叛但会为公司利益着想的下属产生注意。
5.保持精力充沛
别以为你通宵赴工,一副疲惫的样子,会博得老板的赞赏和喜悦。在他心中很可能会说:“年轻人体力不济”,“有更严峻的任务能胜任吗?”等等,对你的精神和体力表示怀疑。因此千万不要令老板对你产生同情之心,因为只有弱者才让人同情。如果老板同情你,已经表明他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无论在什么时候,在老板面前均保持一贯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他才会放心不断地把更重要的任务给你。
6.不断创新
让老板了解你是一个对工作十分投入的人,不仅是这样,你还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增加工作效率,使老板对你形成深刻的印象。一个灵活的、不死板的人,总是会引人注意的。
不能夸夸其谈要埋头苦干
在领导面前展现才华,并不是仅靠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件事情八字尚未完成一撇,就在领导面前大谈宏伟构想,尽展胸中经纬,这很容易让领导想到纸上谈兵的赵括,因为有经验的领导,对于事情成功之前可能会遇到的阻力,预料得会比下级更清楚。
因此,只有干出了一些眉目,才有了说话的资本。对事情分析得清楚透彻,知其然后再知其所以然,言必中的,然后埋头做事的人,才是领导所欣赏的。
这一点,你或许可以从下面张良“借着画策”的典故中受到启发。
公元前205年,正值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荥阳争锋。其时,刘邦屡遭败绩,力单势孤,欲屯兵将项羽阻挡在荥阳以东。
而此时西楚霸王正如日中天,调兵遣将把荥阳团团包围,切断刘邦粮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成难支之势。此时恰好张良外出,刘邦寝食难安,只好问计于年逾花甲的老谋士郦食其。郦食其面对此水火之势,匆忙中就提出了“分封六国后裔以削楚”的权宜之计:“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在杞国封亡国国君的后代;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宋国封亡国国君的后代;秦始皇失德弃义,侵占诸侯国家,灭了六国,使六国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再立六国的后代,他们一定会对陛下感恩戴德,甘做您的下属,德义一施行,陛下即可南面称霸,项羽也必将来朝谒汉王。”
市井出身的刘邦听郦食其引经据典,振振有词的一席话,顿觉甚妙,忙命依计行事。事还未行,张良归来,刘邦不无得意地将此计告知张良。
张良闻言即脱口说道:“如果这样,大王的事业就完了!”刘邦不解,张良随手执著,直说一番。
“商汤讨伐夏桀,封杞国亡君后代,是因为他能置夏桀于死地;武王讨伐商纣,封宋国亡君之后,是因为他有实力取下纣王首级,陛下能置项羽于死地,取项羽人头吗?”“天下游士抛亲离祖,跟随陛下,为的是能得到一块封地。如果陛下分封六国,游士会各回其国,各事其主,况且六国看到楚强汉弱之势,会从项而反刘,陛下这样做,无异于抱薪救火!”
刘邦听得目瞪口呆,辍食吐哺,痛骂郦食其:“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于是急忙收回成命。
张良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方能出此高论,郦食其匆忙应对,只从古书中搬出一计,又无事实的分析,招来刘邦的一顿臭骂就在所难免了。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自不会如此复杂,但遇事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才能语吐玄机、远见卓识,让领导觉得你人才难得。
说具体点,敏于事就要善于领会上级意图。如果你对你的工作所订的目标,优先的次序与你上级所设想的不一样;或是你以为事情再清楚不过,领导却仍无法明白,怎么办?慎于言而敏于事。
别忙于说出你们之间的分歧,先坐下来想一想,你和他之间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他认为你在做什么?他的看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弄清了这些,你就不会被他的决定搞得迷迷糊糊了。然后就是要做好你份内的事。
工作做好了,一些人便有了邀功领赏的念头,但言语争功要谨慎。因为如果下属喋喋不休地向领导提出利益要求,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心理上,他会感到压抑、烦燥;感情上,他会很反感或让他觉得失望。况且,你所得的利益如果是靠嘴皮子争来的,即使满足了你领导也不会愉快。心理上会认为你是个“格调”较低的人。
最好的办法是让领导主动给你,这可要靠你敏于行事了。把你的工作干得漂亮些,尽最大努力满足他的要求,并且要有些特色,有创造性。这样,明白的领导自会嘉奖你。陈平的策略可谓是比较高明,陈平(?—公元前178年),河南阳武县人,是刘邦手下的一名得力谋士。
陈平出计,在云梦擒了韩信,可以说是为刘邦立下大功一件,被封为护佑乡侯。但他居安思危,推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高祖疑惑地问:“我用你的计谋,才能克敌制胜,这不是你的功劳是谁的?”陈平答道:“若不是魏无知的引见,我哪里能为陛下所用呢?”刘邦闻言,不由得赞叹陈平的仁义。于是,厚赏魏无知。
陈平的这一谦让,更让刘邦觉得难得,一高兴,便又嘉奖陈平。
白登解围后,高祖回师,路过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其时此地虽经战乱,仍不失繁华,汉高祖于是又把5000户的曲逆县封给陈平,改护佑侯为曲逆侯。
你看,这样得来的功赏是不是更计高一筹呢?
韩信为将,豁然大度,善谋略,知己知彼,攻则必破,守则必固,每战皆胜,是楚、汉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中枢。但他伸手向刘邦要齐王之封,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公元前203年,韩信奇计破齐后,派人送信给刘邦。信中说:“齐国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又紧靠楚国,请封我为齐王,以便镇服齐国。”刘邦看罢,破口大骂:“我被楚军围困,日夜盼望你来协助我,你却要自立为王!”后来,刘邦虽迫于无奈,封韩信为齐王,但这却为韩信后来获罪埋下了祸端。汉高祖六年,刘邦终于带着这股怨气加之韩信居功自傲,将他擒于云梦泽,贬为淮阳侯留居京都,不准外任,韩信自此再无作为。
别说是有了功劳讨赏时说话要谨慎,就是说上司的好话都得小心。在领导面前,即便好话连篇,也难免一语不慎,祸从口出,切莫以为每句好话上司都爱听。说好话,也要慎于言。民间有一例,虽是笑话,却也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财主走路,有一家丁相随。途中,财主顿觉腹中不爽,一屁骤响,家丁忙用鼻一闻,赞道:“这屁比兰花还香!”财主闻言放声大哭,家丁惊问何故。财主说:“听人说,放屁不臭,离死不远了!”家丁急忙又嗅了嗅,说道:“现在已慢慢地臭起来了!”财主顿党家丁可恶,将他臭骂一顿。这家丁饶是伶俐,急语补救,仍不免挨了一顿臭骂。此例虽有不妥,但亦可看出在领导面前敏于行事而出言谨慎的重要。据说,当年毛主席对别人当着他的面喊“毛主席万岁”就很反感。为此,他曾说过:“人总是要死的嘛,不死才是屁话!”毛主席还曾就此对一位外国友人说:“他们中有三分之一是真诚的,有三分之一是随大流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假的。”
可见,无论是邀功、还是奉承,都须有个“度”,过了,领导听出来了,还莫如不说。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良言即便“金玉”,也不可无所顾忌,不管领导的职位的高低,不管他嘴上讲如何喜欢批评,欢迎“进谏”,如果你的语言尖刻,都会惹得他不高兴。“请提宝贵意见”,人们说这话时,心里期待的往往是对方的赞扬。坦率地提出批评劝说意见的人,即使不因此招人怨恨,至少也难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人都有脆弱的自尊心,都希望表扬而排斥批评。
尽管大家都知道药物能治病,但吃到苦药仍难以下咽。进言也是如此,尤其是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对领导指摘评论一番,这样,他会产生逆反心理:你敢教训我,我偏不听你的!你非但不能把你的想法付诸实施,还招致领导憎恶。
那你为什么不把良药裹上糖衣,忠言变得顺耳呢?这样既达到进言目的,又不招致怨忿。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有时进言想要否定领导的想法或做法,就要指出其中错误。但若直言就难免犯上,犯上就可能招怨,甚至获罪。当此之时,你不妨先赞扬他一番,直说得他心花怒放,再指出他的白璧“微”瑕,他也会乐得接受。此法长孙皇后就曾试于太宗,显了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