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赵构,不仅是“海上丝路”的开拓者,还是一名很专业的农技员。
多年来,赵构不仅最会种庄稼,还是热衷于农作物试验与研究的专家。
绍兴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赵构对辅臣说:“朕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朕于后圃令人引水灌畦种稻,不惟务农重谷,示王政所先,亦欲知稼穑之艰难。”
可见,赵构早在战火连绵时期,也不耽误,开始研究水稻种植技术了。不仅如此,他还对养蚕技术颇有心得。因之,会在时令季节,与廷臣讨论养蚕之要。
绍兴七年(1137)七月,张浚曰:“雨泽稍愆,乞祷。”上(赵构)曰:“朕患不知四方水旱之实,宫中种稻两区。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须精加祈祷,以救旱暵。”
绍兴七年,尚未定都,更无皇城,只是住在临安府治,扩建的茅屋御殿中,他都不忘,设法在附近,择地高低两块,种植水稻。用以观测,旱涝情况。
赵构,每每抽空,到他的试验田观察。观察时,很仔细。地势高的地,秧苗稍微有点发黄,他就能推断出旱情的存在,大致旱到什么程度。
绍兴八年,宰臣奏,积雨伤蚕。上曰:“朕宫中自蚕一薄,欲知农桑之候,久雨叶湿,岂不有损。”乃命往天竺寺祈晴。
这就更牛了,赵构不但自己亲自养蚕,还藉此研究了解影响农桑之气候因素。那些做宰执的人,在他面前说什么“积雨伤蚕”,简直就是拿常识当学问,班门弄斧。
宰执,除宰相外,副手们也称宰执(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之属,有时候,各部尚书,也会被称宰执)。
话说回来,皇帝毕竟是皇帝,无论是观稼,还是亲自动手搞种养及实验,其出发点,无非借此了解农业、体察民情,并向臣下传达重农劝农的思想。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体力活,还是由266人(有的朝代是262人)的军校兵隶,及主典来分担的。
这些军校兵隶及主典,他们分三班倒,种植、管理皇家籍田。由内侍监领,“岁时节物进供入内,孟秋驾省敛谷。”若是让宋朝的皇帝个个学刘备,自己挑粪种菜,恐怕是不可能的。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以农立国,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重农劝农,也随即成为不少皇帝,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有好几位皇帝不但有“自留地”,还亲自下地体验稼穑之艰难,考察、研究农业技术与生产情况,有的皇帝似乎农技水平还不低。其中,宋神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诏:“旧制,荐新米麦之属,皆取于市。今后,宜令玉津、琼林、宜春、瑞圣诸园,及金明池、后苑供具。其所无者,乃索之杂买务。”
荐新,是宋朝皇家,一年四季都要举行的大礼。主要内容是,以新收获的五谷和时鲜果品等,祭献祖先和神灵。杂买务,是官方的采买机构,“掌和市百物,凡宫禁、官府所需,以时供纳。”
神宗诏书中,说的“玉津、琼林、宜春、瑞圣”等诸园,乃北宋皇家在这些京都附近之地,拓展有园林与田园,而“后苑”就是皇帝的“自留地”。
那么,这则诏书为何违反“旧制”,而行采买新法?
原来,早在仁宗皇佑三年(1051),太常寺,王洙就上奏:“每内降新物,有司皆择吉日,至涉三四日,而物已损败。”元丰元年(1078),宗正寺又奏:“据太常寺报,选日荐新兔、薯藇、栗黄。今三物久鬻于市,而庙犹未荐,颇违礼意。”
就是说,荐新用的牲畜、果蔬,由于早作准备,到荐新日,都不新鲜了。
因此,神宗荐新,需要另外想辙。为了确保所采买的东西新鲜,宋神宗下此诏,首先采用皇家田园所产,不足的,选择京都本地所产。京都本地,含汴京开封府所属17县。
后苑,原本是皇帝赏花游玩之处,如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三月十五日诏宰相、近臣后苑赏花,雍熙二年(985)之后,后苑赏花便成为礼制,三馆学士都必须参加的。
禁中内苑,何时开始出产各种农产品的?应当是起自宋太祖。《太祖年纪》中就有:某年仲夏时节,太祖幸玉津园,观刈麦、观种稻、观稼的记录。
宋朝皇帝的“自留地”,分为两部分。除了禁中内苑,还有皇帝和大臣们共同参与农事的“藉田”。
藉田始于周,后历代相承。虽名义上为天子亲耕之田,实际就是在京郊,设置的“国营农场”。神宗元丰二年(1079),下诏于京城东南,划出千亩土地作为藉田,设置藉田令一员,将先“农坛”迁入其中,在东南角建“神仓”,选拔士兵中,有农事知识的人为藉田兵。
北宋的第一任藉田令,由“郊社令”辛公佑,兼任。
辛公佑一上任,就请求在旧“钹麦殿”规地为田,引蔡河水灌溉其中,并种植果树蔬菜,冬季还负责冰块。一年中,所有祀祭用的祭品,都要由藉田来提供。藉田上的产品,首先是用作“荐新”供品,而后是进御,还有富余的话,则用来卖钱,以支付其他的一些杂费开支,以“藉田”养藉田。若有剩下的,这才上交“内藏库”。藉田上,还修建了用于耕作人居住的房舍和牲口棚。
第一任藉田令,辛公佑的做法,开启了朝廷“郊社令”,兼领藉田令之建制,也奠定了“藉田”所为、所用之先河。
南宋,绍兴八年冬,皇帝赵构,下诏定都临安的同时,也接着下诏划定了“藉田”。
皇城,早在开始动土启建的绍兴九年,就在规划的“后苑”之内,划出了皇帝亲耕之田地为“自留地”。
赵构,心中最崇拜的就是太祖赵匡胤,其次就是自己的祖父宋神宗,其三就是伯皇宋哲宗。因而许多做法,主要延推神宗与哲宗时期执政之要。
不仅如此,赵构还倍加重视亲飨先农。尤其,十六年春正月戊子,增太学外舍生额至千人。不久,皇帝亲飨先农于东郊,行籍田礼,执耒耜九推。并将此行,诏告全国郡县。这次亲农礼,就扩大了参与者范围,召所有太学学子,一并观礼,以彰农事之重。
自然灾害,无以人控。建炎、绍兴朝,也一样。
各地时有发生的旱、涝、虫灾,并不以皇帝的重农程度,而有所左右轻重。
眼下,肆虐的旱灾,席卷各地。
绍兴十八年,六月酷暑季节,皇帝的两块“高低田”(地势较高、较低的稻田),无论高低,陆续先后发黄。耳边萦回吴皇后年初的预警:“陛下,去冬意外地偏暖,今春出其地雨水不断,再观天象有异,恐怕今年将遭遇严重旱灾。不说赤地千里,大面积歉收难免。建议乘此雨水丰沛之际,下诏各地尽一切可能,兴修水利,蓄水备旱。”
于是,皇帝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宁可信其有,即刻下诏,蓄水防旱。并为此,于十八年春正月己巳日,幸临天竺寺进香,接着转幸玉津园,亲临农事。
虽然,皇帝能够做的都做了,依然无以估计,旱情远比赵构想象的还要严重百倍,果真如皇后所预。
从安王府回宫,已经接近中午。皇帝不及午膳,户部尚书与郊社令,已经候在御殿外。
报:“六月甲辰,福州侯官县有竹实如米,饥民采食之。是夏,浙东西、淮南、江东等地,大旱,歉收。”户部尚书奏罢,将各路奏报的一大摞折子,呈上。
报:“京都附近郡县,皆旱,藉田正在设法引渠,加设水车等,取用西湖水。而西湖水位,有日降趋势。”郊社令,呈上具体的抗旱方案。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组织部的职能)等,旱情与抗旱等农业方面的情况,自然是户部应当掌握的事情。
九十月,正是秋收入库时间,各地大面积歉收,如何是好?皇帝,一脸严峻。
“你们先退下吧,朕看看这些奏报,再召尔等商议。”
赵构,回头就去中宫,却报娘娘去了慈宁殿,只好转头去了慈宁殿。
“芍芬,我有急事与你商议,先随我回降萼殿。”赵构,一脸沉重神色。
“是不是旱情严重了?我知道你担心母亲为此担忧,但这么大的灾情,何能瞒过?不管什么事情,你先用膳再说。我做了杂粮与藕粉、野葛粉混合的丸子,还有藕葛羹,野菜羹、野菜粥,你都尝尝。”
赵构一听,这才意识到好饿,坐下就餐,一一要了一小碗,感觉蛮好吃的。
太后与皇上,都是经历过苦日子的。野菜羹、野菜粥,自然都吃过,却没有吴央做的好吃。不禁,都问这是怎么做的。
其实,野菜偏涩,加些许藕粉,自然润滑一些。玉米、高粱做的窝头,偏硬,难以下咽,如果也混合多些小麦面,稍许藕粉,则好吃得多。有粮食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么参合着,节约大米与面粉。如果等到仓廪见底,也就参无所参,光野菜或者杂粮,就苦于下咽了。
吴央,边吃,边这么介绍。
饭后,自然进入主题如何面对大旱灾造成的大歉收。
赵构道:“竹实如米,可食。我在古籍杂记中,倒是见过有此记载。然,自我懂事起,未曾听说过。这是什么征兆?”赵构,看向吴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