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1900000001

第1章 淡泊名利,无欲则刚(1)

佛说,摒弃贪欲吧,否则会万劫不复。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最好的朋友也反目成仇。俗话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在生活中,那些淡泊名利、无所奢求的人,才能够活得开心、过得幸福。淡泊名利不是不需要名利,无所奢求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看透人生的态度,一种登高望远的大气,一种自得其乐的恬静。

1.众生平等

雪窦禅师是宋代人,他和当时一位叫曾会的著名学士相交甚笃。

有一天,两人在淮水边偶然相遇。曾会关心地问道:“禅师,你要到哪里去呀?”

雪窦回答说:“云水僧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是想去灵隐寺的话,我可以把你介绍给该寺方丈珊禅禅师,他是我的方外之交,一定会很好地接待你。”

于是,雪窦禅师就揣着曾会的信函前往灵隐寺去了。到了寺内,他便挂单住进了云水堂,并未把曾会的函件交给当时的方丈珊禅禅师。雪窦禅师同普通僧人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每天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就这样转眼之间3年过去了。

第四年春天,曾会因公事来到浙江,顺路到灵隐寺去探访雪窦禅师,他问遍寺院里的僧众,几乎没有一个僧人知道,就连方丈和尚也不清楚雪窦是何许人也。

珊禅禅师索性自己到各个僧房去看,寺内僧人约有一千多位,他一一辨认,终于找到了,便问雪窦禅师道:“你在这里住这么多日子,怎么不去拜见一下珊禅禅师呢?是不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呢?”

雪窦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从怀里摸出曾会的信来。双方相视哈哈大笑。

无独有偶,善慧禅师同样能够以平常心来藐视名利、权势。

有一天,善慧禅师讲经的时候,梁武帝驾到。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只有善慧禅师端坐不动。梁武帝的一位近侍赶紧跑过来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起立?”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依帝王的威严,圣驾一到,信众就得起立迎驾,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从梁武帝来看,其本身并不懂或者说不信佛法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之所以标榜信佛,是因为他想以信佛礼佛为手段,从佛那里捞到好处,以达到巩固帝位或长生不老之类的私欲,仅仅是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如果让佛法屈从于帝王或其他什么人的威势,就是法地动摇。善慧禅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故而藐视他,以佛法大于帝法予以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人人平等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但自古至今人类社会从来都是有差别、分等级的,这一点在封建社会尤为严重。然而,在佛家看来,人人平等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你想让这个世界变得平等,自己首先就要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它。

2.平常即是禅,本心即是佛

有一个小孩子,虔诚地请求慧能禅师道:“请禅师慈悲为怀,收我为徒,救度众生。我恳切地要求拜师出家。”

慧能禅师说道:“在我这禅宗门里,银轮王的嫡子、金轮王的孙子才能继承法嗣,不致损坏宗门风气。你是山野小村里的俗人、牛背上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够投入这个宗门来呢?这不是你分内的事!”

小孩子讲道:“启禀禅师,万物平等,没有高低,您怎么能用这样的话妨碍我向善的心呢?再次请求禅师发慈悲收我为徒!”慧能见他颇有慧根,便收下了他。

佛讲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在诞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或物都是平等无异的。所以,才有了下面这则“禅师似驴”的故事。

南塔禅师北游参见了临济和尚,又回来侍奉慧寂禅师。

慧寂问:“你来干什么?”

南塔回答:“参见禅师。”

慧寂就问:“你看见禅师了吗?”

南塔回答:“看见了。”

慧寂又说:“你看禅师像不像一头驴?”

南塔回答:“我看反正也不像佛。”

慧寂又问:“你说不像佛,那像个什么?”

南塔答道:“如果说像,那还是一头驴。”

慧寂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凡和圣都已忘掉,妄情除尽,实体显露。我用这个来检验人已经有20年了,以洞察徒弟的心理状态,但是没有人能辨明了悟。你要保持住你这个清醒的看法呀。”

这以后,慧寂常对人夸南塔,说:“这人是肉身佛。”

佛家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将人分为凡人和圣人,认为平常即是禅,本心即是佛。慧寂自比为驴,并非自嘲自谑,而是因为他认为万物平等,驴不是什么卑贱之物,人也不是什么高贵之物。而南塔也了悟了“凡圣两忘”的禅理,认为“禅师似驴”,并无不妥。二人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打破了对佛的神化,使之走下了神坛,还了其平凡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佛经中比比皆是,例如:

故事一:

义存禅师问众人道:“这个水牯牛多大年岁了?”

众人不知禅师的意思,都默不作声。

义存自己回答说:“79了。”(义存禅师时年79岁)

一僧人说:“和尚为什么要做个水牯牛呢?”

禅师说:“这又有什么不好?”

故事二:

一日,灵祐禅师正在泥墙。朝廷李军容身着官服来了,手持笏板,站在禅师身后。

禅师一回头,见是官员,也不作礼搭话,便将手中泥盘一斜,做出接泥的样子。李军容便用手中笏板,做挖泥、送泥的动作。

禅师会心一笑,扔下泥盘,请李军容同回方丈室。

佛门主张万法平等,众生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义存禅师将自己视为大自然中平凡的一员,做个水牯牛并没有什么不妥。同样,灵祐禅师也是众生平等这一信条的身体力行者。在他看来,平民也好,僧人也好,官员也好,都没有什么差别,都应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此他做出接泥姿势,看官员也做出架势,便洞察出他是真懂佛性,是个同道中人,故予以热情接待。

所谓众生平等,不只是要别人平等对你,更重要的是你要平等的对待别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得意时沾沾自喜,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傻瓜”,而等到失意时,便郁郁寡欢,埋怨别人看不起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种人真该学学义存、灵祐诸位禅师的样子。

3.黄金有毒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个小和尚从对面惊慌失措地跑了过来,两人见状,便拉住他问道:“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暗自窃笑,心想:“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和尚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有毒,会吃人的。”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和尚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大的一坛子黄金!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肯定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再往回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弄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全归我了吗?

回去取饭菜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于是,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烧一样的疼,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想起了小和尚的话,不禁暗自悔悟:和尚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

其实,不是黄金有毒,而是人心有毒。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使最要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害人害己。然而,等到幡然悔悟,找回自己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这样的教训并不只有一个: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张长凳上。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个吝啬鬼……”

这时候,佛祖在穷人的身旁出现了,说道:“好吧,我会让你发财的。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觉得够了的时候,要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花钱。”

说完,佛祖便消失了。在穷人的身边,真的有了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块金币。穷人把那块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块。于是,穷人不断地往外拿金币。穷人一直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经有一大堆了。他想:啊,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一辈子了。

到了第二天,穷人很饿,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扔掉那个钱袋。于是,他拎着钱袋向河边走去。

走着,走着,他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时,总觉得钱还不够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穷人完全可以去买吃的、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吧。”

他不吃不喝地拿,金币已经快堆满一屋子了。同时,他也变得又瘦又弱,头发也全白了,脸色蜡黄。

然而,他仍然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啊!”

终于,穷人倒了下去,守着一大堆金币,死在了他的破屋子里。

对于有些人来说,个人所得是根本不会满足的。这不单单是金钱,还包括名声、各种物质利益,甚至情色。他们没有的时候想得到,得到了还想更多。为了这些东西,他们不惜抛却尊严、人性,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像第一个故事中“视黄金为毒物”的和尚那样,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们才不会被自己的欲望淹没。

4.达摩是个老和尚

临济禅师因长住山西临济院而得名。他开创了“临济宗”,在中唐以后这种宗派很兴盛。临济宗的特点就是“机锋峻烈”,敢于“呵佛骂祖”,反对权威和经典。

有一次,临济路过达摩塔。

塔主问他:“你是先拜释迦牟尼,还是先拜达摩?”

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

塔主不解地问:“他们跟你有仇吗?”

临济不予理会,扬长而去。

又有一次,临济上堂讲法,语出惊人:“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只是一个老和尚。”见有的和尚大惊失色,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佛祖跟我们一样都是爹娘生养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还不如无所求。”

最后,临济又说:“你们如果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禁和迷惑。向里向外,应该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不拘泥于物相,真正解脱。”

这里的“杀”,不是教人杀人犯罪,而是从心里面祛除、傲视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无所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临济禅师那样,“逢佛杀佛,逢祖杀祖”,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错了。然而,事实上还有那么一些人,被自己的心魔抓住,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到头来身败名裂。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叫做《代悲白头翁》,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向便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说:“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他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了。

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的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

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临济禅师所说的无所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节制,莫为名利遮住眼。

对于常人来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上邪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拉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拉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拉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能够自控,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分寸,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名利之争而舍弃一切。宋之问、拉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经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迷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颇有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还是苏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如果真有人对不该属于自己的美名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同类推荐
  • 疯狂的口才术

    疯狂的口才术

    本书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谈吐方式和讲话技巧。介绍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掌握的幽默口才、说服口才等技巧。
  • 人生高起点——处世需要谋略

    人生高起点——处世需要谋略

    人要了解他人、褒贬他人是容易的,若要真正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却十分困难。要打扮、粉饰自己的外貌是容易的,但要做到事事都无愧于心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做到以诚待人,要对人真诚,不要用欺骗的方法来与人相处。
  • 20几岁的人生必修课——女人篇

    20几岁的人生必修课——女人篇

    《20几岁的人生必修课(女人篇)》由文清著,主要内容:20几岁女性正是处在自我成长的一个茫然期,社会期待、自我期待让年轻女性的压力剧增,她们迫切需要有识之士为她们在人生、职场、感情、自我塑造等方面给予指导。《20几岁的人生必修课(女人篇)》由文清著,从现代社会的特点出发,针对20几岁女人的心理特点,给渴望幸福人生的年轻女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指导她们如何选择前进的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 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培养卓越职业精神,重塑企业员工形象。如何在企业站中战无不胜?本书独家披露:老板最喜欢的12种职业精神,员工在企业中晋升的秘密,称职员工应具备的8种特质。本书是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针对企业在现代职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商务口才训练

    商务口才训练

    商务演说是一门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生命力、活力、热情”,是赋予它生命的首要条件。听众的情绪完全被演讲者左右。人们聚集在讲演者的四周,就像野雁会围着秋天的麦男打转一样。
热门推荐
  • 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黑格尔曾经指出:“谬误通常意味着以任意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谬误都只不过是你自身的心理缺点造成的,这些谬误会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因此你应该正视自己的这些谬误,以极枳的心态赢得生活、拥抱生活、创造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幸福美满,走向成功之路。本书从日常生活中许多“谬论”出发,以理性的生活化的手法指出了容易误导我们生活的“黑手”,这个“黑手”,也许是一种观念,也许是一种思维方法,也许就是我们生活中时时遇到的“小九九”。戳穿和战胜这种“谬误”,是写作此书的宗旨。
  • 最强交易系统

    最强交易系统

    智商低成绩差没人缘可自从有了公平交易系统以后整个人都变了美女老师小萝莉御姐校花警花……疯拥而来男人就是应该这样风骚
  • 网游之追逐顶峰..more

    网游之追逐顶峰..more

    凡俗的的世界,凡俗的人生,写出一个平凡的故事。
  • 龙吟最后的江湖

    龙吟最后的江湖

    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片支离破碎的江湖,一曲慷慨悲壮的史诗,一群殊途同归的求索,一些伤感凋零的爱情。。。清朝末年,民族危亡。形意五门,崛起江湖。蛇、鹤、虎、鹰、猴自立门户,拳剑(兵刃)合一,威名远播。义和拳、天理教并驾齐驱,(义和拳)鬼斧神工刀王胸怀天下,曲高和寡;(天理教)断水惊雷刀霸重出江湖,力挽狂澜。嗜血剑狂欲隐还出,东瀛剑客再涉中原。霍元甲不再是主角,谭嗣同依旧是悲剧。泰山之巅,形意五门论剑争雄:长城之上,八国挑衅中华武术。爱情、权谋、英雄、诡道;侠客、志士、悲壮、崇高。卫道者的忠心与苦心,改革者的呐喊与悲剧,革命者的激情与执着。没有内力、真气,一样强悍、精彩的武功;不是美女、靓妹,一样凄美、动人的爱情。武术至高境界:博采百家,融会贯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红颜乱:妃常嚣张

    红颜乱:妃常嚣张

    莫名其妙的穿越,莫名其妙的被推出去帮他挡剑。醒来后更是莫名奇妙的成了最受宠的雪妃。时而温柔如水,时而残暴嗜血,一样的他却是不一样的性格……她要逃离!他宠她,纵容她,只因为他爱她。可他的痴情却换来她得逃离。他们有着千年的羁绊,爱恨在他们之间互相变换着,曲终人散后,是爱还是恨?
  • 设计

    设计

    [花雨授权]幼时的一点夙缘,她铭记苦寻七年;终于重逢,终得亲近,一路言笑晏晏的和睦背后,是冰冷的一次次试探。由始至终,连一点点的信任都得不到——原已决定,真相大白之日,也是她离去之时;但是……
  •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 后西游

    后西游

    孙悟空西游后记相当好看不看果断损失啦呵呵呵呵呵呵呵
  • 心学圣人:王阳明

    心学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他汲取儒、释、道三家的强大力量,创立了心学一派。本书总结了王阳明心学最本源的精髓和要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最深奥却又最简单的心学智慧。
  • 弃剑录

    弃剑录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一位懵懂少年,一把本应消失的古剑,且看他如何舞动这世间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