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世人堪称“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闻名遐迩的观光旅游胜地。鄙人出生于陕西凤翔,上学时听老师讲述过乾陵神秘传奇的故事,对它的独特雄姿仰慕久矣。为了了却多年的夙愿,更为一睹其尊容,戊辰年荷月,因乡官邀约有幸随团驱车踏访了乾陵。
盛暑荷月,虽赤日炎炎,云蒸霞蔚,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我们一行拾级而上,展现在眼前的是雄伟壮观而又残缺不全的城墙、阕楼、碑亭、石雕,所有这些无不记录着历史的辉煌、厚重与沧桑。我的思路也被带入了千年的历史时空中,仿佛听到了盛唐之音和战马嘶鸣。沿着崎岖小道登上陵顶,举目四望,西面是蜿蜒起伏的丘陵,北面和东面是一览无遗的苍茫平原,陵墓是隆起的一个大山丘。从陵墓地势的选择中,能窥见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如炬慧眼。我参观过不少皇家陵园,但乾陵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都是其他皇家陵园所无法比拟的。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皇帝夫妇合葬陵。李治和武则天夫妇先后都做了皇帝,这已是空前绝后;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夫妻“二圣”合葬一处更是独树一帜。
乾陵是“依山为陵”的杰作。选址非常独特,周围是百里黄土平川,唯此一山凸现,且属石灰岩地质结构,极为少见。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粱山之上,内外两重城墙、两组阙楼、两座碑亭、一条神道、成组石雕和石雕群等,陵园设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创建了一个围绕山峰整体安置灵寝的自然效果,奠定了唐代“依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而且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堂皇,这是其他皇陵所没有的,是盛唐蓬勃发展、国力强大的真实写照。
树碑立传是中国典型的传统葬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历代帝王为彰显其文治武功对此更是推崇至极、不遗余力。而乾陵中武则天的碑却出人意料的是座无字碑。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身为皇帝,却有碑无文;碑虽立于唐,但不铭唐人一字,虽有“德大说”、“遗言说”等诸多评说,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或许历史的真相将永远无法解开,后人们只能从无字碑正面正中用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石碑北边竖立的61尊番臣石像、四门之外蹲踞的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之中寻觅那神秘的无法确定的答案。
乾陵于公元684年开始修建,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它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除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百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外,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令人惊奇和深感欣慰的是,乾陵地宫始终没有被盗掘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数千年来,无数的皇家陵园都未能躲过被盗掘的命运,无数珍贵宝藏遗散殆尽。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怀着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试图揭开乾陵神秘的面纱,但都没有实质性破坏乾陵,即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无法对其完整地挖掘。我们为乾陵绝妙的设计、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先人们高超的智慧深深折服。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乾陵的无数稀世珍宝在地下沉睡千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
乾陵独特的雄奇之美在于浑然天成的陵墓酷似“睡美人”,依山势修筑而成的宽阔庄严的神道亦是神来之笔。四方游客慕名而来,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最好徒步游览,沿阶而上,直穿神道,不仅能一睹乾陵的真容极其精美的建筑、雕刻艺术,更能真切感受到乾陵的大气磅礴和历史的雄浑厚重。若要驱车上山,绕过台阶,从神道南口进入参观游览,则会少许多震撼。若能登上顶峰将整个陵园及其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会有另一番不同感受。但因从碑石的平台到陵顶尚无成形的道路,崎岖小路攀登困难,游客大多半途止步,登顶者甚少,可谓一大憾事。
华清池记。
华清池位于临潼骊山脚下,坐南向北,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据史载,华清池历经三千多年风雨沧桑,诸多帝王都把它作为行宫别墅和游乐佳地。周幽王即位时曾在此建过“骊宫”;秦始皇曾利用这里的温泉筑造过“骊山汤”;汉武帝时在此加以修葺,扩建为“离宫”;隋文帝称帝时也对这里进行过重新美化。一直到了唐代,盛况更是空前,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大兴土木,营建富丽堂皇的宫殿汤池,起名“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更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年,改汤造林,环山建宫,宫周筑城,又把“温泉宫”改为“华清宫”。从此,“华清宫”一名延续至今。华清宫规模宏大,风景秀丽,有“六门”、“十殿”、“四楼”、“两阁”、“五汤”之盛。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一场“安史之乱”,华清宫遭受严重破坏,以后虽经多次修葺,可惜终未恢复原貌。现在我们看到的华清池的建筑,多系清代或解放后重建。据导游讲:自1984年冬以来,有关部门对华清池的亭、台、楼、阁、池以及长廊、墙壁,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翻修和粉饰。所有油漆彩画都按原彩调重新制版、描绘。保持了唐代建筑的原宥风貌。这座古代帝王的离宫,越发现得金碧辉煌。
我们步入华清池的朱色大门,松柏苍翠,芳草如茵,含笑的鲜花点缀于绿丛中间,十分醉人。大门正南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门楼,楼壁上方是郭老手书的“华清池”三个大字,下面敞着三个门洞。我未进门洞,先朝华清池西院的九龙汤走去。这里景色更加迷人。池中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柳枝佛面牵衣,人影儿水中倒立,再加上典雅的亭台楼阁、飞檐画栋为你的倩影作背景,戏水的鱼儿为你的倩影作陪衬,真有点飘然入仙之感。
“九龙汤”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唐时称“御汤”。相传修此汤时,安禄山大献殷勤,差石匠采用范阳上等汉白玉,琢成鱼龙、花草、虫鸟状运到华清宫。玄宗见之大悦,即令将此浮雕砌于池壁。池上横置二龙戏珠玉梁,池中置圆雕并头莲,温泉水自莲下石瓮喷至莲蕊。汤后有寝殿,殿前雕九条玉龙,龙头伸向池中戏水,四周绕以磐龙栏杆。帝王家的这种穷奢极欲的享受,不知有多少冻饿在路边的累累尸骨为它作铺垫啊!
现在的九龙汤建于一九五九年。它的正北,仿唐代寝殿的形式修建了一座宽敞大方的“飞霜殿”。九龙汤跨度很长,中间间建有宜春阁、晨旭亭、晚霞亭和石舫等。石舫上的双龙高高昂首,两亭间的九龙连续喷水,甚为壮观。九龙汤的正南,新建的一座温泉宾馆,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室外红柱挺立,门窗套花,屋顶飞檐,屋脊盘旋,室内花砖铺地,设备齐全,是良好的休息之所。这座访唐建筑,曾荣获一九七九年世界建筑设计艺术银质奖章。
从宾馆东转,就是发现于两千八百多年前,每小时流量达一百一十吨,水温为摄氏四十三度的温泉源。当你走近时,可以听到地下潺潺的流水声。我好奇地挤进了围观者的行列,俯身向井下望去,只见一股清流在暗道中汤汤北去,水面还冒着腾腾热气哩。这水,含有石灰、碳酸锰等九种矿物质,能治多钟疾病。北魏的《温泉颂》碑石至今尚镶嵌在泉源右侧的墙壁上,赞此泉为“济世之医,救民之命”。遗憾的是,这“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在漫长的岁月里,却被少数人霸占了,独享了。今天,物归自然,水为众民,这里的浴池一个一个地兴建了起来,不但我国广大人民,就连外国朋友也可以尽情来享受华清水暖的舒坦。
温泉源左前侧,是著名的“贵妃池”,此池于天宝六年在唐华清宫芙蓉池旧址上修建的,玲珑而秀美。穿过约两公尺宽的走廊进入池屋,地面光滑,刻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左墙上一幅《太真出浴图》,十分引人注目。传说扬贵妃一度当过道姑,道号“太真”。“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出浴图中贵妃沐浴后由侍女搀扶的娇态自被白居易如此写进了《长恨歌》后,就与杨玉环一起被传为佳话了。进池屋里室小门,便是浴池。池不大,如鹅卵石状,池底嵌有光滑美丽的五彩图案,石莲花在清水中如一朵朵真莲一样盛开怒放。据说,这与九龙汤池壁玉雕一起都是安禄山动用巨款从范阳采来汉白玉石,经能工巧匠精心雕刻,嵌饰池内,专供贵妃一人享用的。池屋顶有一彩绘小亭,名曰“飞霞阁”。当年杨贵妃每次沐浴完毕,由侍而搀扶登亭观景晾发,故又叫“晾发台”。传说当年的华清宫“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浴后的贵妃如出水芙蓉,光彩焕发,与美景争艳,和鲜花媲美,乐得唐玄宗每年近一半时间都消磨在这里。统治阶级的奢侈、糜烂生活是何等地令人作呕、气愤啊!
由贵妃池南望,可以看见掩映于骊山西秀岭的老君殿。天宝十年农历七月七日,夜阑人静,唐玄宗和杨玉环这对象尽了人间富贵的帝妃忽然也嗟叹起了世态的炎凉。他们在老君殿东侧原唐华亭宫长生殿上,遥望繁星满天的碧空,羡慕起牛郎织女的如痴深情,不觉双双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味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谁知好景不长,安史叛乱,玄宗携爱妃南逃,行至马马嵬,发生宾变,一世风流的贵妃娘娘无奈自缢,演出了一场遗恨终身的人间悲剧。处在当时环境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受人作贱而又作贱人的复杂形象,后世的人们对杨玉环也是既憎又怜的感情,不然请您看看,游人何以能摩肩接踵,兴致盎然地登临贵妃池哩!
在华清池东侧约二百米处,新近兴建了一座骊山游乐宫。据导游介绍,这里还要增添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游乐项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久负盛名的华清池,将越来越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
阅读庐山。
阅读庐山是我早年的夙愿,因为那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今让我疑惑:诗人既然身在庐山,这么就不识真面目泥?难道身不在庐山反而会认识庐山?我带着这些疑惑,有幸于壬午年荷月爬上了庐山。
爬上了庐山,眼前雾多云多,据导游说,庐山一年四季都在云雾裹挟中。近难见弯曲的路,远难望高远的天,这美丽的庐山姿容确实没有办法看得真切。庐山这座傲然挺立的块垒式山峰,它的奇特景色,它的多变气候,曾吸引无数名人雅士登临观赏,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美丽诗篇。然而,体现如此独特而真实感受的,只有这位北宋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文学艺术讲究个性和独特。苏轼的这一声感叹流芳千古,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听着导游的解说,亲睹眼前庐山独特的雄姿,多年来积聚在脑际的疑惑一下子云消雾散。
沿着云雾缭绕的陡峭山路,我们爬上了“迎客松”石阶平台。一路上,天气时晴时雨,云雾有聚有散。我们坐在迎客松下,脑海里责问自己:我就真的识庐山真面目了吗?继而一笑,实在不敢这样说。可以说,庐山是一本精彩的画卷,这次来只能匆匆地、轻轻地打开翻看。让我欣赏庐山的美,庐山的情,庐山的真。
我曾经游过泰山,那座被尊称为五岳之首的山峰,它的皇家色彩和皇家气派都让我折服。汉武帝赞叹泰山“高矣、彶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无非是对山本身的感受与描摹。让泰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诗句。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至今只要说起泰山来,就会有人引用这两句诗,李白的“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间”,这些诗赞颂的是山势山姿。让人产生对山的联想,却无关于生命的领悟。
我还游览过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天台山……这些同属祖国的山河,景致都是那么妖娆,环境都是那么清幽,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让我梦牵魂娆。厌倦大城市的繁华与浮躁时,总想立刻奔向这些老山深谷,去享受那番大自然的清凉、寂静与古朴。
爬上了庐山我才意识到,原来山水跟人一样,有了不寻常的经历,更会显得厚实、深沉,有了更多的故事,更会显得神秘、奇特。我去过那些大大小小的山,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观同样让我如醉如痴,但它们的经历却没有庐山的丰富,它们的故事却没有庐山的多样,更没有庐山的厚重和传奇。我去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吆,山间流连的人物有的同样让我有敬有仰,它们的人生却没有庐山的险象,更没有庐山的独特和跌宕。因此,庐山更加招人向往让人喜爱。
庐山,你知道吗,这就是你独一无二的魅力,这就是我如醉如痴地阅读你的主要理由。
庐山,你的美,首先美在你的众多故事,其次才是你的自然风光。因此,我在阅读你的时候,特别欣赏你的伟岸、雄奇、潇洒和英俊,更要倾心聆听你的诉说。云缭雾绕似幔如幕,朦朦胧胧像显又藏,你又如一位含蓄而饱经风霜的老人,悄声诉说着心中的故事。此时,对于你,不必非要显露你的真面目,在和你的娓娓而谈中,使我逐步了解你认识你,你比之别的山峦的美,会在流淌的故事中,渐渐地清晰地润入我的脑海。
那么,我在庐山阅读到了什么呢?写庐山的诗词,赞庐山的画轴,而最让我感动的是阅读了庐山的故事。古人王羲之、李白、白居易、朱熹、苏轼、朱元璋的故事,今人蒋介石、彭德怀的故事,洋人李德、卡特的故事等等。有的是那么委婉动人,有的是那么舒畅温馨,有的是那么惊心动魄,每个故事都让我对人生有着更深的认识和思索。然而更让我难忘的是在庐山抗日的故事,为这个英雄的故事,庐山人建造的纪念碑像一柄长空闪亮的宝剑,那么挺拔、威严、锋利,耸立在秀丽的高高山顶,显示着庐山人不屈的精神,给庐山历史增添了一抹光彩。
打开庐山这本厚重的书卷,使我看到了庐山的美,它的美在景色中,美在故事里,这正是庐山比之其他山,更能吸引人的地方,更有研究价值的所在。听导游说,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都把庐山当做一门学问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部部蕴含着人文历史的庐山著作,将会越来越被世人喜爱和心仪。
庐山,你娓娓道来吧,我们在如饥似渴地阅读你的历史你的故事呢。
漫步碑林。
碑林座落在西安城内南门左侧的府学巷口孔庙内。它始建于北宋哲宗赴熙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当时漕运使吕大忠,为使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制的石经免受破坏,命主持京兆府学的黎持将石经移置“府学北墉”(现址)。后,又把唐以前的碑碣陆续荟集一起,这座人造的艺术海洋,从此有了一定的规模。尔后。历代陆续有所增添,到目前为至,已收藏各种碑石二千多通,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碣数量最多的地方。
庚辰年皁春,我与友人慕名游览了碑林。走进朱红色的大门,一道石门壁立,门上有三个雕就的兽头,正中的最大,书有“文庙”二字。门内对称地砌着两个椭圆形水池恬淡清雅。四周一排排冬青,雪霁天晴,冬青上覆盖着的积雪,就像一泓碧水上钻出来的朵朵晶莹的白莲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积雪有时又发出耀眼的红光,“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真使人心旷神怡。
步入大院,首先是历史陈列室和石刻艺术室,它们与“碑林”构成博物馆的整体。历史陈列室里,存放着西安附近和关中地区历年出土的周、秦、汉、隋、唐等王朝稀世的历史文物,内容丰富,构形优美。在石刻艺术室里,陈列有东汉的双兽、画像砖、唐蹲狮、犀牛以及举世闻名的唐“昭陵六骏”等。这些石刻珍品雕工精巧,造型生动逼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由于览碑心切,我和友人粗粗看了这两个地方,就朝碑林陈列室走去。
碑林陈列室门前,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碑亭,著名的《石台孝经碑》竖立其中。亭四周装嵌玻璃以保护这块巨大浑厚的碑石。《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对其进行了研究、注释,并作了序,而且亲自书写,然后与《孝经》经文一起刻于碑石。碑的题额为皇太子李亨《肃宗》所书。碑身由四块厚石板组合,是四面方碑,长一丈七寸,安置在三层石台上。这块碑石原立在当时的国子监里,唐代乱亡后,几被毁弃,于宋元佑二年才同“开成石经”一起移置在碑林里。此碑庄重繁丽,形制奇特,石质莹润光朗,隶书字体爽朗有力。碑冠有卷云和蟠龙浮雕,石台上雕刻着蔓草双狮、花瓣、云彩等,充分反映出盛唐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
碑林陈列室,共有四个展室。那么多的碑石上刻着历代名人的著述,上自孔子《论语》,下至晚清诗文,真是奇花异葩,琳琅满目。走进这碑林书海之中,观赏那扑来流去的文字,吟诵那绚丽优美的篇章,赞叹那艺术海洋的浩瀚和建造者的伟绩,会萌发一种异样的感情,既像进入神奇变幻的梦境,又像涉足高深莫测的宝山,更像踏上了光怪陆离的圣殿,无不使人产生心驰神往、飘飘欲仙之感。
穿过游廊,走进第一展室,只见一个个石刻的乌龟、蛤蟆驮着巨大的碑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仿佛是在欢迎游人。这里的碑石,以唐文宗开成二年刻的石经为主,故称《开成石经》。这部石经由一百一十四通碑石两面刻字而成,原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计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和《尓雅》十二种,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最长的“石经”。我和友人盘桓在一道道碑墙之中,仿佛置身于民族艺术、文化之宫。盛唐时期,印刷术还不发达,文人志士读经诸多不便,为了防止传抄错误,便刻了这些范本,北宋移入碑林。清代又补刻《孟子》三万余字,合称十三经。这一块块的碑文,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历尽了人间的沧桑,但仍然清晰可见,错落有致,真不愧为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空前的巨制啊!
进入第二展室,首先看到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就是罗马:“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流派。这是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立的一块碑石。碑文上记载了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的宗旨、仪式。当时在中国流行的情况,以及僧徒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情况。碑文以汉文镌刻,碑侧和下方位叙利亚文。它是研究尽教流派及我国与欧亚文化交流的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据说拓片传到国外,译成了拉丁文,轰动了世界。其次,还有起义者的碑石。记载着农民起义的《明德受记碑》上,刻有“大顺”(明末张献忠年号)和“永昌”(明末李自成年号)字样。这是明末李自成在陕西领导农民起义的遗物,它真实地记录了当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粮价昂贵,民不聊生的“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情景和起义者揭竿而起的壮举。另外,元刻的《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清刻的《张化龙碑》、《荒岁歌》等碑文,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民反抗统治着所进行的斗争史实。这些碑文,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能挤身于孔庙碑林之中。
进入第三展室,犹如迈进了书法艺术的宫殿。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由于时代的风尚,生活的实用价值,以及个人的爱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笔法结构和艺术风格。篆书有秦代李斯所写的《峄山碑》,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所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叫小篆,结构匀称明晰。唐代的李阳冰用这种字体所写的《三坟记碑》和《栖先茔记》,都达到了纯熟精美的程度。隶书有汉代的《曹全碑》,记载着汉代疏勒王杀父篡权和农民郭象在陕西合阳起义活动的史实,字体秀美,颇见功底。晋《司马芳碑》,属隶体和正楷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丰满刚劲,嶙峋剑束。楷书有唐柳公权所写的《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柳公权从学颜真卿,但他却一避颜字的肥胖,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柳体,世称“颜筋柳骨”。他写的《玄秘塔碑》,棱角森挺,斩截爽利,疏瘦劲练,骨风嶙峋,真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唐代欧阳询所写的《皇甫诞碑》,也是楷书,却是另一种风度。字体端丽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刚直疏朗的翠竹,令人感到清新秀静。草书有张旭的《判千家字文》,真是龙飞凤舞,波洒有致,淋漓酣畅,飘若浮云。堪称“千古奇珍”的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的书体而成的。王羲之是东晋人,一生刻苦治学,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被尊为“书圣”。他的草楷相间的行书,挺秀超群,顿挫生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当时,人们十分珍视他的书法。盛唐之世,王羲之的字更是风靡一时,据说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欢他的字。怀仁带领他的好多弟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搜觅二十载,才集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后来人们称此碑为“千金碑”……漫步在这些精品所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吮吸着用任何有限的金银都买不到的祖先的甘甜乳汁,真是痛快极了!
在第四展室里,我们又饱览了祖国的绘画艺术。这里珍藏着东汉王潯元墓宅石刻二十六块,唐《韦顼的石椁》十三块。清刻的《魁星点斗图》,用“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的身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清刻的《关帝诗竹图》,画面上一丛挺拔的翠竹迎风摇曳,仔细品味,才发现茂密的树叶是用以首颂竹诗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它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修竹图,章法真叫出奇。还有一组碑石上,刻着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鈡、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的风姿,并配以七言题诗。如“灞柳风雪”下题为:“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堪称一绝。
要欣赏古代雕刻精美的图像花纹,也可以在这里看个够。唐《大智谗师碑》的两侧,人物、凤凰交错于草蔓之中,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石台孝经》的上上下下更是龙飞狮舞,生气勃勃。
刻有历史名人的石碑也步少见。有一幅“面壁图”,描绘的是印度僧人达摩在少林寺达摩洞中面壁九年的精诚形象。还有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的画面等等。难怪一位国际友人参观时说:“中国的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具有强烈的舞蹈性。”这是多么形象和真切的赞语啊!
我和友人匆匆浏览一遍,已是几个钟头过去了。走出展室,再抬头望望高悬在室额的“碑林”二字,似乎现在才理解了它的深邃。这样一个名字是再好不过了,它是碑石之林,也是我国书法和艺术之林,更是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之林。云南有浩瀚无边、怪石丛生的石林,那是大自然巧夺天工赐予人类的,然而,它跟眼前的人工所造就的碑林比起来,却会逊色不少,因为人们从这个文字美、文学美、书法美、绘画美的浩瀚林海里,汲取到的东西太多了。一个民族的风采,一个民族的精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