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说,游山玩水赏花观景是一种态度,寻仙问道修身养性是一种心情。这话颇有哲理。我带着尝试友人的独到观点,以满身的喜悦和愉快的心态,与微风撞了个满怀,在春日的暧昧和阳光中,携妻子随单位旅游团去崆峒山游玩赏景,寻仙问道。
一路上,同行的朋友们看着车窗外的麦田春意萌动,新绿中夹杂着枯败,都兴奋不异,叽叽喳喳如一群小鸟。我因寻仙问道心切,到没有闲情逸致去听它们的叽喳,随着旅游车的多次有规律的颠簸,大约十时许,就来到了崆峒山下。跳下车门,抬头仰望,神秘而挺拔的重山峻岭灰蒙蒙的,虽少了几分深春的浓艳和热烈,却与山上的青砖蓝瓦古庙宇遥相辉映,相映成趣,犹如一位成熟的少妇,平添了几分雅致。加之山腰沟壑云蒸霞蔚,宛如人间仙境。
据导游介绍,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西郊11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要冲。世称天下道教第一山。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闻景观古朴精湛,自古有“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称。相传广成子曾于此清修,轩辕黄帝数次问道于他。此山有“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重点有“香峰斗连”“仙桥横跨”“荓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十二景。还有明代修建的“太白楼”,内塑真武帝像、太白金星像:“三清殿”内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乙元尊、黄帝神位。北宋创建的“真武殿”,隍城北侧建有“天仙宫”、“黄龙泉”、“静乐宫”“寒山寺”等。听完介绍,我们吃了一点便饭,买了两瓶矿泉水,便开始了登山。上山的道路蜿蜒曲折,古树苍木,偶现路心,山势陡险。听导游说,山分西台、中台、东台。西台为主台,乃道教集中之地,中台、东台为辅,佛家净地。远观西台,山势峻险,其间小山,犬牙分布,各山之巅,皆有庙宇,仿佛一巨型盆景尽显于此。转观东台,宝塔雄殿,隐于山林,似藏玄机。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先赴西山。至山脚,上天梯猛现眼前,导游说,此天梯共有三百六十九级台阶,各个数字代表不同的意思,“三”是三三见九,代表上天的路无穷尽:“六”代表六六大顺:“九”代表九九归一。
我携妻子攀上天梯,仰观之,直插云端,疑惑间,不禁兴奋,登天之味,将先尝之。直至双腿酸痛,举步维艰,方知凡身未脱。再观之,梯端现一洞,洞室门楣题字“天洞”。左右观之,有通各山各庙宇之小道,右有一龛题字:皇帝问道处。看来右侧庙宇,即是广成子栖身之处。相传轩辕皇帝三次入仙山来求治国之道,不记劳苦,思之肃然起敬。为入仙洞,我等不顾疲惫,举不再攀,遂达洞前。沿梯俯瞰,梯下人群如蚁,颇有成仙回望之感。进得洞来,洞内石径三转三折。出得山洞,真可谓“一览众山小”。沿环山栈道而上,峰回路转,已达山巅。山上皆山,群山林立,各山之顶,冠以庙宇,山山庙宇,浑然一体。
我们终于攀上了最高处的庙宇……皇城,传说此为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只见神殿金碧辉煌,仅殿外香炉,也是七级宝塔造型,全铜铸成。殿门外一通士,看似气度不凡,端坐一书桌前,手拿一股书册。导游说,此乃求签问卜之处。我向道士求签一卜,道士脱口而出:“记住裘法祖语: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听罢道士之谶语,暗自思忖:为人心术须正,方可为医也!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等皆阅人无数者,所以傲然一笑而过,惹得两旁的道士直拿眼睛瞄我们。
我们绕过皇城过山而上,小山庙宇,层层叠叠数不胜数,仿佛整个山皆是庙宇堆砌而成。山势极陡,上一小山庙宇之底,即是下一小山庙宇之顶,加之山路曲折,好景连连,同行者拿吃相机拍个不停。上至一小庙,只见一老衫破旧的老人,仙风道骨,为来往的香客请香、知会。
时值近午,我们都已饥肠辘辘,便在小吃摊小餐,之后有兴致高昂的出发了。走了几处地方,忽又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便又想起了“鹞子翻身”这个地方。“鹞子翻身”据说是本地人形容一处地方险的不能再险了!我们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冒险来到此地,只见山坡有以你条铁链,沿峭壁而下,下面是万丈深渊,使人心惊胆战。由于大家只注意了“翻身”二字,却使抱着铁链翻一下,以求“翻身”更随人意。虽然看着心惊胆战,但还是忍不住跃跃欲试,一步一步拉着向下延伸的铁链,脚下的不能叫路的路,全是不工整的山石组成,呵呵!把它叫做路,就是因为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过的话“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相信以后,它会成为路的。刚开始的时候,路还只是难走,走了二十多步以后,就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古树林立的山洼了,中间铁链是我们下山的唯一选择。下了一个大约二米的台阶,是用铁铸造的梯子,全程大约一百多米就结束了。在山下的平台上有一座庙宇,一老僧端坐庙前,一直微笑着注视我们。待我们走到他面前,他告诉我们“心静则神凝,方能过此险境”。我们笑着告谢,我仔细思索:僧老的话似乎蕴含着某些道理,但我已没有了雅致,待以后再细细咀嚼吧!
一路走来,古树林立,很美丽的感觉。在东台有一座佛教寺院,门前刻着“心”字约六十多平方米,颜色鲜红,引人瞩目。我忍不住跟友人多拍了几张。院内有座古塔,七层,高达三十八米,塔顶长着一棵柏树,枝繁叶茂。据导游讲,东台原称“望驾山”,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缥缈,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峰顶原有“怀旷亭”。在“望驾山”北峰绝壁上有一“丹穴”,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在穴中,炼穴修道。有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望驾山谷,也叫“轩辕谷”,也是皇帝向广成子问道处,此处有一大群建筑,金碧辉煌。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最著名的有“问道宫”,建于唐代,元时重修,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重修。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在东台有一标语:“我们在古人的土地上种植着自己的庄稼。”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崆峒山是无数古人先辈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如今,我们在做好资源利用的时候,也要保护古人的“土地”,适时合理的播种自己的“粮食”,让我们的“土地”也能传到下一代人手里。
下午四点时分,我们的崆峒山游程全部结束了。现在想来,这里的一草一木,皆在眼前。记得欧阳修曾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想还要加上一个“情”字,观赏风景的人不同,心情不同,心境也就不同!总之,这次游山玩水很开心,情之所至,不枉虚行。但愿我这样寻仙访道的旅途,能够让我继续走下去!
小憩龙隐寺。
寻访了崆峒山,返回途中,我们在平凉市区西三十五公里的龙尾山腰龙隐寺小憩。据导游介绍:龙隐寺自古是各地赴崆峒山进香信士往来歇脚之地。龙隐寺又称兴教寺,建于汉代。相传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太子李亨曾在此隐居避难,翌年李亨称帝,故把此寺改为龙隐寺。龙尾山东西见亘五公里,山上林木葱茏,面临洛水,寺建在悬崖上,山的中下部有四眼泉,寒暑不变其形,旱涝不改其盈。
我们漫步在寺院,这里颇为幽静,神秘莫测,只见四眼泉水自崖穴石隙滴落,筛玑珠,崖穴侧有石碑,上书“龙泉滴珠”四字。据说明代韩襄陵王“奉为香火,置田为庙产”。明末,毁于兵祸。清康熙年间,有马氏妇募捐赠修上佛殿、左右配殿、韦陀殿等建筑,旧有南门楼也修葺一新。前翰林院庶吉士张岗为之撰写了碑文。
我们徜徉在寺周,处处景色宜人,山坡植被丰茂,沿山麓的四眼清泉,长流不竭。这里确系神仙隐居之地,既能修道,又可避暑,真是世外桃源。据说“龙泉滴珠”系平凉八景之一。清代诗人赵吉黎有“泉孔珠垂露,壶心玉储冰”的赞语。后由民间集资新修了三清殿、王母殿等五处古建筑,庙貌焕然一新,成为陇东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区。我们重点参观了龙泉滴珠、龙隐石窟、九龙戏水、白塔、龙山烽火、龙泾缇苑、霞岭红叶等景点,看到了进香信士、四方游客络绎不绝。
短暂小憩之后,我们依依不舍的步出寺门,回望龙尾青山,泼墨流丹,林木苍翠,殿宇错落,衬着油画般的白云蓝天,显得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神秘。听着龙泉滴珠,低歌浅吟,显得那样自然和谐,那样动人心弦,仿佛神仙置身于世外桃源。啊!龙隐寺,你的神秘、你的辉煌将与这青山绿水永远共存!
鬼斧神工龙门洞。
庚寅岁暮春,我携妻随单位组团游览了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洞”的龙门洞。
龙门洞位于宝鸡市陇县北麓,系道家名山,历史悠久。据龙门洞碑载:该道观始于春秋,建于汉代,闻名金元,兴盛于明清。相传周大夫尹喜曾弃职归山,隐居于仙灵岩龙门石室。西汉娄景(因刘其赐姓,又称刘敬)。曾与此处修行,宋金时期,道工邱长春于孝宗淳熙七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从宝鸡潘溪宫赴陇,栖居景福山七年,在此创立了道教(全真教)“龙门派”,故此山人称“龙门洞”。
我们从宝鸡乘火车出发,沿宝平铁路到达平凉,游览了崆峒山后,乘汽车折回蜿蜒行驰了大约二十多公里,到达了岔路口,向左拐弯就上了去龙门洞的专线。这条路面平整,路也不宽,又大约行驶了十八公里,就来到了景区门前。下车后,向前眺望,有两条龙围绕门柱,高大的门额上书“龙门洞森林公园”。步入大门,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风景优美。我们走过了一片草丛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瀑布,真没有想到看不见水面的地方,还能形成如此美丽的画面,无不让人感到惊喜。蓝天、绿草、溪流,到处是一片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到山门,经过检票,门票不贵,二十元一张。抬头一看,山门的牌匾是陕西的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龙门山”。进山门后看到一块石碑,上面书写“龙门祖庭”四个酋劲有力的大字。伴着涓涓的细流,我们舒心地欣赏着这里暮春的青山绿水。
我携妻子越过遮云桥,开始了攀登。这里的景区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险。半山腰修建的亭榭楼阁,没有上山的路,就是一条铁索链。在悬崖峭壁上悬挂的铁索链是上去的支撑,只要足够的胆量和气力,就可以上去。踏上颤悠悠的木板铺设的栈道,下面可是万丈深渊!妻子害怕了,抓住铁锁链腿在发颤,然后又胆战心惊地返回原地。我继续攀登,仰头看见上面的几个悬空的阁,一半在洞里,一半在外面,层与层间全靠悬空的梯子连接,这里距地面少说也有上百米,下面没有任何阻拦,所有的洞口都在山腰间,险峻无比。我们走过的看似摇摇欲坠的古老的栈道。我攀上架于绝壁悬空的殿宇楼阁,直上直下,且洞内还有建筑,仰俯四周,全是悬空的楼梯,铁索垂悬,白云紫雾缭绕。犹如瑶台仙境,且山峰陡立,峡壁千仞,看来一般人不会上去的,太恐怖了,下面是万丈深渊!我攀援到此停止了,我看见几个年轻人硬爬上去,所有人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不过后面还来了几个青年人也爬上去了。我当时想,只要能战胜恐高,调整好心态,抓牢梯子,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完成这个冒险的。虽然我蠢蠢欲动,但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胆小的老伴,所以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半山腰里有几座大殿,殿院很幽静。我们依次登上了北极宫。此宫建于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梯登153级石磴,进入道院。大殿五间,门楣两侧书有“洞天标胜景混元有始,日月无终昔山林栖凤爪;福地溯仙踪娄景开先,长春启后今道派衍龙门”。殿宇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座像,西边缘有四大天王站像,威武壮严。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殿台下深处,有作为的东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机处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另外石壁上刻有“莫笑莫笑,上去坐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彻便是喜欢佛”、“身居早阳洞,云有遇仙桥”等。再拾级登上清和宫(丘祖楼)。此宫距北极宫西上侧,门联书“心怀邪鄙任尔烧香无点益,赤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内塑有长春真人丘处机像,楼三间,结构精巧,飞阁流丹,典雅肃穆。最后我们依次攀缘铁索登上了丘祖洞、丹阳洞、春花洞。此三洞均建在清和宫楼后石岩上,前二洞是丘处机与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一门联上书“多看经书开智慧,少谈是非养精神”。另一门联上书郑板桥撰联“凭栏凝笑望当时树拥云飞迥殊尘境,抱子何归趁此日水流花放早降人间”。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春花洞在西洞下侧,为丘处机女弟子李春花住处。此三洞给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洞内有石球,名“磨性石”。传说丘祖在此洞修道时,磨练心志,每天将石掀滚下去,再抱上来,年深日久,竟将不规则的石块磨成圆形,后传说此石具有灵气,游人若抱此石,可增加气力,沾触福气,百事如意。
游览了春花洞后,我们攀铁索胆战心惊地依次下洞,坐在洞下的石阶上,我们悬着的心终于得到了平静。此时放眼龙门全景,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奇、险、幽、古,确有“第二华山”之称。你看:山上林木葱茏,奇峰锦秀,溶洞密布,谷中悉数奔涌,跌流激荡,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设仙,潭潭传龙。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画栋于峭壁之上,飞檐自溶洞叠出,栈道凌空,云梯垂悬,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画,磬声鸟鸣,丰富的故事传说的点缀,给此风水宝地平添了几分玄妙和灵气。正如有语赞曰: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眉之秀,五台之幽,麦积之奇,尽集于龙门。言虽过及,但龙门胜景由此可窥见一斑。
神木二郎山纪行。
未进神木城,先见二郎山。
提前把车下,拔步驼峰山。
笔者手记戌子岁暮秋,我随亲北上榆林,踏访了神木二郎山。
二郎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神木县城西一公里处。远眺,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山两侧分别有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雄伟壮观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河石相间,一片果林郁郁葱葱;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拔耸立。据史载: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过神木时曾来此山,他观此山状如似笔架,所以将此山御之曰“笔架山”。后来,不少文人学士来此,有观其貌似驼峰,故名称“驼峰山”。何为二郎山?传说是《西游记》中大战孙悟空的杨二郎(杨戢)曾在此山隐居;后来,名垂千古的北宋名将杨业父子雄踞此地,英雄业绩,流芳千古,后人在此山修建了二郎庙群。另一说是秦蜀郡太首李冰的次子是一位治水的英雄,消灾除病的神灵,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称他为二郎神,为纪念他,故将神庙建在神木城西峰、窟野河边。
我和亲人同行初登二郎山。看到骆驼头上“二郎山”三个金灿灿的大字,沿着三百六十多级石阶而上,登至顶部便是“山半月”门牌,正面刻有林则徐题诗:“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额为“一山无峙”。背面是“欲上青天揽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额为“锦绣河山”,给人意境深邃之感。放眼前后相距约一公里多的山脊上,展现在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分布的一百多座殿、庙、亭、阁。有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庙、诸神殿、玉皇阁、娘娘庙等。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参差错落,形体各异,布局合理,虽险若固。还有壁画、碑石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特别有保存完整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这些石刻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由于二郎山的山势雄奇秀丽,古建筑如串珠般遍布在山峦上,呈显出多姿多彩,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方胜境,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当地人用“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来概括此精华。我们行走其中,犹如穿越古城百年沧桑。
我们兴致勃勃地踏进山门,迎面牌楼上左右镌刻遒劲有力的楹联:“登仙境一帆风顺,入佛地万事如意。”我驻足品赏,深有感悟:是啊!一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企业、国家更是如此。难怪世人渴求杨二郎的****、关羽的忠勇、赵公明的财富,都企盼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堂堂正气,与天比高,与地共存!我们越过牌楼,迎面第一座建筑是“八仙洞”,洞门石壁题写打油诗,上联:“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下联:“玄门自古通大道,金丹专度有缘人。”让人浮想联翩。进入洞内,彩塑八仙神像栩栩如生,古朴典雅,我们仿佛坠入仙境。过了八仙洞,是地藏洞石窟,据说建于明代,窟顶藻井浅浮雕龙凤花卉等,东、西两侧有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工笔细腻,形态逼真。出了地藏洞石窟,我们沿着“骆驼头”上的“之”字形曲折再攀上,便是“浩然亭”石窟,此窟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据说此亭建于1937年,亭额系抗日将领何柱国题写“天地正气”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颇有艺术感染力。仰望四字,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绕过浩然亭石窟,我们顺峰北上,就到了最大建筑规模的二郎庙群。
据说此庙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为四合院式,有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东西墙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绘传统工笔画“矣云轶事图”,正壁有十四个小副国事“山水图”。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悬山顶。正面雕刻“虎啸图”,背面浮雕“九龙戏水图”,幅幅雕刻精美,造型古朴细腻,栩栩如生。二郎庙后有水母宫、诸神殿,此殿初建于明代,殿前有名崇祯元年(1628年)耸立的石牌坊,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题额“壁霞行宫”,北刻有“圣母元君”,宫、殿内塑有诸神。我们一路凭栏远望,整个神木县城尽收眼底。过了诸神殿,我们来到了古朴雄伟的“三教殿”,此殿座落在二郎山第一峰颠,殿宇穿廊叠檐,别致典雅,殿前生有一树,枝柯斜出,似在热情的向游客招手,殿内供奉儒、佛、道三教始祖:孔子、如来、老子,三教共一殿,一个“和”字,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兼容与博大精深。东西两道墙上,有二郎山、九龙山全景壁画,供游人了解六百余年神木城廓名胜大观。
从三教殿穿越韦陀阁(又称护国寺),转杏雨林,沿石级而下,便到第二驼峰,此峰叫玉皇峰,上有玉皇阁、祖师庙、三义殿,玉皇阁接上连下,彩绘围栏,站在枢桥,观绝壁千仞,看乱云飞渡,真有些绝境逢生、欲醉欲仙的感觉。在“驼背”上爬上几丈的石级,跨入第二个峰顶时,中间有一窄窄的石径相连,上护栏杆,名曰“担桥”,一担担两峰,甚是奇妙。我们越过“担桥”,穿几重幽洞,是“娘娘庙”。“驼峰”尾巴上,孤立着最后一座神庙“山神庙”,供奉的是“镇山神”据说此庙建于明代,庙宇宽阔,柱高、廊深。恰像镇山神威武挺立,颇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神威。站在此处,远眺东南,但见对面“龙眼透日”、“虎头吼风”、“纱帽舒云”、“锦屏叠雪”……。群峰屏立,气象万千。极目杏花滩,烟雨苍茫,俯视窟野河大桥,车水马龙,河面游粼闪闪,一个个胜景接踵而来。此时,我心潮翻滚,浮想联翩,是啊!神奇的二郎山,你得天独厚,历史悠久,真不愧为古代绝妙的艺术宝库。
下午四点,我们浴着暮秋的残阳余辉,踩着绵绵延延、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石级,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闻名遐迩的二郎山。归途中,我向亲人感慨地说:“不上二郎山,是一大失误啊!上了二郎山,才真正领略山的神韵!你们看这二郎山胜景,虽不伟岸,却透出冷峻、刚毅和凛然正气;它尽管没有磅礴的气势,但却热情,尽显活力与包容。”亲人们不约而同地慨叹:是啊!千里来神木,此访不虚行。千古留胜跡,宛如游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