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0700000002

第2章 分读书(2)

两人的心理变化,就只这一些。方舟上的一对可怜虫,只有“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这样淡漠的惆怅。倾城大祸(给予他们的痛苦实在太少,作者不曾尽量利用对比),不过替他们收拾了残局;共患难的果实,“仅仅是一刹那彻底谅解”,仅仅是“活个十年八年”的念头。笼统的感慨,不彻底的反省。病态文明培植了他们的轻佻,残酷的毁灭使他们感到虚无、幻灭。同样没有深刻的反应。

而且范柳原真是一个这么枯涸的(fade)人吗?关于他,作者为何从头至尾只写侧面?在小说中他不是应该和流苏占着同等地位,是第二主题吗?他上英国去的用意,始终暧昧不明;流苏隔被拥抱他的时候,当他说,“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的时候,他竟没进一步吐露真正切实的心腹。“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未免太速写式地轻轻带过了。可是这里正该是强有力的转捩点,应该由作者全副精神去对付的啊!错过了这最后一个高峰,便只有平凡的、庸碌鄙俗的下山路了。柳原宣布登报结婚的消息,使流苏快活得一忽儿哭一忽儿笑,柳原还有那种cynical的闲适去“羞她的脸”;到上海以后,“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由此看来,他只是一个暂时收了心的唐·裘安,或是伊林华斯勋爵一流的人物。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他们连自私也没有迹象可循。“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世界上有的是平凡,我不抱怨作者多写了一对平凡的人。但战争使范柳原恢复了一些人性,使把婚姻当职业看的流苏有一些转变(光是觉得靠得住的只有腔子里的气和身边的这个人,是不够说明她的转变的),也不能算是怎样的不平凡。平凡并非没有深度的意思。并且人物的平凡,只应该使作品不平凡。显然,作者把她的人物过于匆促地送走了。

勾勒得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俏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么,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

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三、短篇和长篇

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长长短短六七件作品,只是variationsupona theme。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中老是淫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的,灰暗,肮脏,窒息与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避。零星的磨折,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身的地方。川嫦的卧房,姚先生的家,封锁期的电车车厢,扩大起来便是整个的社会。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及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地压下来,要压瘪每个人的心房。这样一幅图画印在劣质的报纸上,线条和黑白的对照迷糊一些,就该和张女士的短篇气息差不多。

为什么要用这个譬喻?因为她阴沉的篇幅里,时时渗入轻松的笔调,俏皮的口吻,好比一些闪烁的磷火,教人分不清这微光是黄昏还是曙色。有时幽默的分量过了分,悲喜剧变成了趣剧。趣剧不打紧,但若沾上了轻薄味(如《琉璃瓦》),艺术就给摧残了。

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执着也是徒然,便舍弃了。这是道地的东方精神。明哲与解脱;可同时是卑怯,懦弱,懒惰,虚无。反映到艺术品上,便是没有波澜的寂寂死气,不一定有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来点缀。川嫦没有和病魔奋斗,没有丝毫意志的努力。除了向世界遗憾地投射一眼之外,她连抓住世界的念头都没有。不经战斗地投降。自己的父母与爱人对她没有深切的留恋。读者更容易忘记她。而她还是许多短篇中《心经》一篇只读到上半篇,九月期《万象》遍觅不得,故本文特置不论。好在这儿写的不是评传,挂漏也不妨。——原注刻画得最深的人物!

微妙尴尬的局面,始终是作者最擅长的一手。时代,阶级,教育,利害观念完全不同的人相处在一块时所有暧昧含糊的情景,没有人比她传达得更真切。各种心理互相摸索,摩擦,进攻,闪避,显得那么自然而风趣,好似古典舞中一边摆着架势(figute)一边交换舞伴那样轻盈,潇洒,熨帖。这种境界稍有过火或稍有不及,《封锁》与《年轻的时候》中细腻娇嫩的气息就要给破坏,从而带走了作品全部的魅力。然而这巧妙的技术,本身不过是一种迷人的奢侈;倘使不把它当作完成主题的手段(如《金锁记》中这些技术的作用),那么,充其量也只能制造一些小古董。

在作者第一个长篇只发表了一部分的时候就来批评,当然是不免唐突的。但其中暴露的缺陷的严重,使我不能保持谨慎的缄默。

《连环套》的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已经刊布了四期,还没有中心思想显露。霓喜和两个丈夫的历史,仿佛是一串五花八门,西洋镜式的小故事杂凑而成的。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的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雅赫雅是印度人,霓喜是广东养女:就这两点似乎应该是《第一环》的主题所在。半世纪前印度商人对中国女子的看法,即使逃不出玩物二字,难道竟没有旁的特殊心理?他是殖民地种族,但在香港和中国人的地位不同,再加是大绸缎铺子的主人。可是《连环套》中并无这两三个因素错杂的作用。养女(而且是广东的养女)该有养女的心理,对她一生都有影响。一朝移植之后,势必有一个演化蜕变的过程;绝不会像作者所写的,她一进绸缎店,仿佛从小就在绸缎店里长大的样子。我们既不觉得雅赫雅买的是一个广东养女,也不觉得广东养女嫁的是一个印度富商。两个典型的人物都给中和了。

错失了最有意义的主题,丢开了作者最擅长的心理刻画,单凭着丰富的想象,逞着一支流转如踢踏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除开最初一段,越往后越着重情节:一套又一套的戏法(我几乎要说是噱头),突兀之外还要突兀,刺激之外还要刺激,仿佛作者跟自己比赛似的,每次都要打破上一次的纪录,像流行的剧本一样,也像歌舞团里的接一连二的节目一样,教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描写色情的地方(多的是),简直用起旧小说和京戏——尤其是梆子戏——中最要不得而最叫座的镜头!《金锁记》的作者竟不惜用这种技术来给大众消闲和打哈哈,未免太出人意外了。

至于人物的缺少真实性,全都弥漫着恶俗的漫画气息,更是把Taste“看成了脚下的泥”。西班牙女修士的行为,简直和中国从前的三姑六婆一模一样。我不知半世纪前香港女修院的清规如何,不知作者在史实上有何根据;但她所写的,倒更近于欧洲中世纪的丑史,而非她这部小说里应有的现实。其次,她的人物不是外国人,便是广东人。即使地方色彩在用语上无法积极地标识出来,至少也不该把纯粹《金瓶梅》、《红楼梦》的用语,硬嵌入西方人和广东人嘴里。这种错乱得可笑的化装,真乃不可思议。

风格也从没像在《连环套》中那样自贬得厉害。节奏,风味,品格,全不讲了。措辞用语,处处显出“信笔所之”的神气,甚至往腐化的路上走。《倾城之恋》的前半篇,偶尔已看到“为了宝络这头亲,却忙得鸦飞雀乱,人仰马翻”的套语;幸而那时还有节制,不过小疵而已。但到了《连环套》,这小疵竟越来越多,像流行病的细菌一样了:——“两个嘲戏做一堆”,“是那个贼囚根子在他跟前……”“一路上凤尾森森,香尘细细”,“青山绿水,观之不足,看之有余”,“三人分花拂柳”,“衔恨于心,不在话下”,“见了这等人物,如何不喜”,“……暗暗点头,自去报信不提”,“他触动前情,放出风流债主的手段”,“有话即长,无话即短”,“那内侄如同箭穿雁嘴,钩搭鱼腮,作声不得”……这样的滥调,旧小说的渣滓,连现在的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家也觉得恶俗而不用了,而居然在这里出现。岂不也太像奇迹了吗?

在扯了满帆,顺流而下的情势中,作者的笔锋“熟极而流”,再也把不住舵。《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夭折的命运。

四、结论

我们在篇首举出一般创作的缺陷,张女士究竟填补了多少呢?一大部分,也是一小部分。心理观察,文字技巧,想象力,在她都已不成问题。这些优点对作品真有贡献的,却只《金锁记》一部。我们固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只产生杰作,但也不能坐视她的优点把她引入危险的歧途,更不能听让新的缺陷去填补旧的缺陷。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以题材而论似乎前者更难处理,而成功的却是那更难处理的。在此见出作者的天分和功力。并且她的态度,也显见对前者更严肃,作品留在工场里的时期也更长久。《金锁记》的材料大部分是间接得来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时代,环境,心理,都距离甚远,使她不得不丢开自己,努力去生活在人物身上,顺着情欲发展的逻辑,尽往第三者的个性里钻。于是她触及了鲜血淋漓的现实。至于《倾城之恋》,也许因为作者身经危城劫难的印象太强烈了。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减少了客观探索的机会。她和她的人物同一时代,更易混入主观的情操。还有那漂亮的对话,似乎把作者首先迷住了:过度地注意局部,妨害了全体的完成。只要作者不去生活在人物身上,不跟着人物走,就免不了肤浅之病。

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怎样才算丰富是没有标准的。人寿有限,活动的环境有限;单凭外界的材料来求生活的丰富,绝不够成为艺术家。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巴尔扎克不是在第一部小说成功的时候,就把人生了解得那么深、那么广的。他也不是对贵族,平民,劳工,富商,律师,诗人,画家,荡妇,老处女,军人……那些种类万千的人的心理,分门别类地一下子都研究明白,了如指掌之后,然后动笔写作的。现实世界所有的不过是片段的材料,片段的暗示经小说家用心理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耐心,宗教家的热诚,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索下去,忘记了自我,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还要走多少回头路,白花多少心力),陪着他们做身心的探险,陪他们笑,陪他们哭,才能获得作者实际未曾经历的经历。一切的大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这些平凡的老话,张女士当然知道。不过作家所遇到的诱惑特别多,也许旁的更悦耳的声音,在她耳畔盖住了老生常谈的单调声音。

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在下意识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样时时骚动着,要求一显身手的机会,不问主人胸中有没有东西需要它表现。结果变成了文字游戏。写作的目的和趣味,仿佛就在花花絮絮的方块字的堆砌上。任何细胞过度地膨胀,都会变成癌。其实,彻底地说,技巧也没有止境。一种题材,一种内容,需要一种特殊的技巧去适应。所以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探险史,往往就是和技巧的战斗史。人生形相之多,岂有一二套衣装就够穿戴之理?把握住了这一点,技巧永久不会成癌,也就无所谓危险了。

文学遗产的记忆过于清楚,是作者另一危机。把旧小说的文体运用到创作上来,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无情趣,究竟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旧文体的不能直接搬过来,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法和修辞直接搬用一样。何况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希望作者从此和它们隔离起来。她自有她净化的文体。《金锁记》的作者没有理由往后退。聪明机智成了习气,也是一块绊脚石。王尔德派的人生观,和东方式的“人生朝露”的腔调混合起来,是没有前程的。它只能使心灵从洒脱而空虚而枯涸,使作者离开艺术,离开人生,埋葬在沙龙里。

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人类的情欲不仅仅限于一两种。假如作者的视线改换一下角度的话,也许会摆脱那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或者痛快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我不是鼓励悲观。但心灵的窗子不会嫌开得太多,因为可以免除单调与闭塞。

总而言之:才华最爱出卖人!像张女士般有多方面的修养而能充分运用的作家(绘画,音乐,历史的运用,使她的文体特别富丽动人),单从《金锁记》到《封锁》,不过如一杯对过几次开水的龙井,味道淡了些。即使如此,也嫌太奢侈、太浪费了。但若取悦大众(或只是取悦自己来满足技巧欲——因为作者能可谦抑地说:我不过写着玩儿的)到写日报连载小说(fluilleton)的所谓fiction的地步,那样的倒车开下去,老实说,有些不堪设想。宝石镶嵌的图画被人欣赏,并非为了宝石的彩色。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辞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多写,少发表,尤其是服侍艺术最忠实的态度。(我知道作者发表的绝非她的处女作,但有些大作家早年废弃的习作,有三四十部小说从未问世的记录。)文艺女神的贞洁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容易被污辱的。爱护她就是爱护自己。

一位旅华数十年的外侨和我闲谈时说起:“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但愿这两句话永远扯不到张爱玲女士身上!

一九四四年四月七日

介绍一本使你下泪的书

我想动笔做这篇文字的时候,还在好几天前;只是一天到晚地无事忙和懒惰忙,给我耽搁下来。而今天申报艺术界的书报介绍栏里已发现了四个大字《爱的教育》。刚才读到十三期《北新》也发现了同样的题目——《爱的教育》。论理人家已经介绍过了,很详细地介绍过了,似乎不用我再来凑热闹了。不过我要说的话,和《申报》元清君说的稍有些不同,而《北新》上的也只是报告一个消息,还没有见过整篇的文字谈到它的。而且在又一方面,《北新》是郑重的、诚恳的,几次地声明:欢迎读者的关于书报的意见,当然肯牺牲一些篇幅的!

我读到这篇文字的时候,校里正在举行一察学生平日勤惰的季考,但是我辈烂污朋友,反因不上课的缘故,可以不查生字(英文的),倒觉得十分清闲。我就费了两天的光阴,流了几次眼泪,读完了它。说到流泪,我并不说谎,并不是故意说这种话来骇人听闻;只看译者的序言就知道了,不过夏先生的流泪,完全是因为他当了许多年教师的缘故;而我的眼泪,实在是因为我是才跑到成人(我还未满二十)的区域里的缘故!

同类推荐
  • 走进大师齐白石

    走进大师齐白石

    本书通过大量的生活照片介绍了大师齐白石的艺术人生。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曾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画作。目前,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北京国际双年展,开设了齐白石特展,给了我们一个领略大师作品魅力的机会。
  •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及工程技术专家和重大科学活动来反映人类五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反映科学家们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青少年读者可以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超人智慧,吸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从有关科学活动的故事中,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 慈禧:权欲巅峰上的女人

    慈禧:权欲巅峰上的女人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涌现了众多的封建王朝。中国男权社会的缩影也映射在封建王朝的朝堂幕后,偶尔会有一两个女性角色掀起历史的浪花,要么被史家称为牝鸡司晨,要么被百姓唤作红颜祸水,女人,似乎就不应该出现在男权社台的政治舞台。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眉批大师

    眉批大师

    本书是一部用当代的思维与新鲜的文笔撰写的《巨人传》,选取了中外文学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对他们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大师们的艺术个性和人格力量。本书既有学术价值、艺术品味,又有新意与可读性,既能丰富广大读者的文学常识,又能唤醒人们重温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量级文学家、艺术家。
热门推荐
  • 恶徒的赞歌

    恶徒的赞歌

    正如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遗留中窥见那曾经的时代,两百年后的人类也是早已不记得末日之前的世界,他们在这片无尽的废土之上,建立起了新的文明。一个曾饱受恶意困扰的青年自方舟中醒来,他跨越了历史,一步踏入了新的纪元,他的到来,正赶上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那么,一切都刚刚好。而那身上存在的神秘力量,究竟是神灵的给予,还是恶魔的馈赠?“我是恶徒?不不不,兴趣使然罢了。”
  • 另类兽王

    另类兽王

    不一样的人生,另类的小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 狼王专宠之月老情丝孟婆泪

    狼王专宠之月老情丝孟婆泪

    月老天界撒下一根根姻缘线是为了想念,孟婆冥界盛上一碗碗断魂汤是为了遗忘。一根根的姻缘线是月老的心头血,一碗碗的断魂汤是孟婆的辛酸泪。曾经深爱的两个人,缘何天地分离?心头血,辛酸泪,都是爱的负累!月老和孟婆,天界地府皆蹉跎......
  • 破命之恋

    破命之恋

    什么是爱?可以是付出,也可以是牺牲,更可以是嫉妒,同样也可以是恨,爱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什么是命运?世界上真有命运吗?命是出身,运是运气。有些人命运好,什么都不用努力付出,却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而有的人命运差,一辈子努力却碌碌无为,这就是命运,他主宰一切,包括爱。杨小风本是一个普通的逗比青年,后来发现自己原来是“虚无转世”,是不受命运掌控的存在,但是却要为了心爱的女人牺牲自己,永远的离开地球,二十年后他还是回到了地球,面对物是人非的场景,他还能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杨兰再续情缘?或是看着杨兰躺在别人的怀里?......
  • 紫眸邪女:绝世双魂

    紫眸邪女:绝世双魂

    她,医学世家钟家的大小姐,天生紫眸,医术出神入化。她,相府三小姐,爹不疼,娘早死,住处堪比乞丐贫民窟。一朝穿越,当她变成了她。未婚夫?太子?对不起,我看不上你,你可以滚了。爹?娘?呵呵,一把火烧了这相府。一体双魂,死魂和生魂。既然如此,那她便将这生魂也变成死魂!换个身份,女扮男装,追随那个人的脚步,一步步变强。收到了一块玉佩,竟放出来了一个大美男!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自千年前开始……“你为什么也在这里?”某人轻笑:“你在哪,我便在哪。黄泉碧落,只要你在,我必追随。”
  • 绝世宠妃

    绝世宠妃

    “不要,我还是你的弟妹!”一句无力呢喃,道出她已为人妇的痛心疾首。初穿清朝,她错爱皇帝,却终究敌不过宫闱之中的一纸圣旨,被迫披上红衣嫁作他妇,当了他近在咫尺的弟媳,与他相望而不能相守。宫闱谋杀、亲子被害,她拖着满目疮痍的身躯游荡在高墙之中,双眸溢出血泪。可是,她根本不是董鄂妃,她只是钻进她身体的一缕魂魄,所以,她要逆天,她要改命!她要别人屈膝,她要得到这个世上最荣耀的恩宠……
  • 送你一碗孟婆汤

    送你一碗孟婆汤

    现在的人,都有些很远大的理想,什么医生啊、CEO啊、作家啊……有的甚至是当上联合国秘书长!作为一只鬼,而且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鬼,孟旗月表示,孟婆这个职业,随便灌人家一碗孟婆汤就能使人忘记前生今世,酷得不能再酷!于是,变成孟婆后,孟姑娘养成了一个十分敬业的好习惯——咦?你看我不顺眼?正好,我也看不惯你,喝了这碗孟婆汤吧!可是……作为一个冰清玉洁的女鬼,啊呸灵魂,啊呸啊呸孟婆,被一个男人随身带着,真的好么?
  • 唯爱

    唯爱

    葛吟初参加大学导师见好友杨芸的婚礼,在婚礼上意外遇见初恋男友宋络南。六年前宋络南举家移民新加坡,葛吟初在两个月后与他提出分手,时隔六年相见,彼此都还放不下。七月是葛吟初从高中时期开始的死党,对于葛吟初和宋络南的事情一清二楚,却因为她讨厌宋络南,葛吟初没有告诉她宋络南回国的事情。葛吟初去北京参加研讨会,却巧遇宋络南,从北京回来之后宋络南找上了她坦白自己还爱她,遂两人又旧情复燃再在一起。但是因为当年分手的原因葛吟初一直未曾相告,两人相处地貌合神离,最终因为小事吵架再次分手。在杨芸的开导下,以及好友七月放下对宋络南的成见,相劝葛吟初珍惜现在所有的,她终于回心转意,决定放下过去。可是真放的下吗?
  • Early Australian Voyages

    Early Australian Voyag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无笙

    绝无笙

    1.“呜呜…大哥,您不做什么是做什么啊?要钱我没钱,要色我还没您旁边的这位美女有料,您究竟是为了啥啊?…”洛无笙无厘头的哀嚎着。“因为你是女人!”白衣男轻飘飘的一句话差点儿没再次噎死洛无笙。2.夜清绝的话语声刚落,洛无笙啪的一下拍石桌而起,“靠,夜清绝,你丫的是咸菜叶子吃多了,闲的没事来故意找茬想噎死我吗?”夜清绝抬起他那似笑非笑的脸,洛无笙瞬间觉得这张脸真的很欠扁。3.“那我求你亲我。”“…”“怎么不亲呢?”“你以为我是送子观音吗?你求我就得给吗?”,随后又很傲娇的哼了一下,嘴巴不经意的微微嘟起。“你当然不是送子观音,你是我孩子他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