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朝鲜已经不是原先的高丽了,在公元1388年的时候,高丽大将李成桂于奉旨出兵攻打辽东的途中突然翻脸,调转枪头回家发动了政变,把持朝政四年之久后,干脆更进一步篡位登基,定国号为朝鲜,然后还成为了大明帝国的藩属。
就是这么一个国家,丰臣秀吉却在统一日本后的第一时间里动了发兵侵略的念头,为什么?
一般认为,是秀吉想以朝鲜为跳板,接着征服全球。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为丰臣太阁编排出了一个极为响亮,且极具近现代战略眼光的口号,那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朝鲜。”
保守一点的,则觉得秀吉打朝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道北上,然后打中国。
说穿了,这家伙出兵的最终目标都和中国有关——要么是直接拿下中国,要么是拿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地球。
而他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天真但并不美好的梦想,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主流的有两个。
其一,他为了继承先主织田信长的遗志,真正做到天下布武。
所谓天下布武,是一代豪杰织田信长提出的一个理论,简而言之就是让武士阶级来统治天下,其实这里的天下指的应该是日本,但因为信长这人相当没谱,所以就有人认为他嘴里的天下,搞不好是全世界。
这种想法倒也不是毫无根据,当年日本耶稣会的欧洲人曾经给信长送去了一个地球仪,信长非常喜爱,经常把玩在手。久而久之,他看着地球仪不禁深情地表示,世界那么大,日本却那么小,当自己统一全日本之后,一定要出兵海外看看。
于是就有人认为,自诩继承信长遗志的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出兵朝鲜明国,便成了他完成先主遗志的一个手段了。
不得不说,这种调调着实很扯。暂且不说秀吉是否真的是那种为了完成信长遗愿,就敢去摸明朝老虎屁股的大忠臣,单从信长本人来说,作为一个极致现实主义者,他也是绝对不可能拥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梦想的。
因为他清楚,自己不具备这个实力。
说完了其一,我们来说其二。秀吉得到了自认为很可靠的情报,说明国是个大而软的烂柿子,正是下手的好时候,所以便决定征讨之。
情报来源是一些去过明国打家劫舍的倭寇——真倭假倭都有。
那些人在秀吉面前夸夸其谈,说明朝吏治腐败,兵马虽多,但跟日本国内历经百年战争锤炼的武士相比,简直就算不上什么……说到最后,其中的某位仁兄还用上了四字成语来总结自己刚才的演讲,说日本打中国,可谓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无坚不摧。”
于是秀吉大喜,一拍大腿当下就下令发兵了。
可是,这种说法完全是低估了日本人一直以来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平心而论,丰臣秀吉从来就没有过想将大明帝国划入自家版图的打算,原因是他知道这压根就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儿。
和先辈一样,秀吉所得到的关于中国的情报,也是相当精准也非常严肃的。情报的来源,绝非是那些在日本和中国都混不下去的社会败类,而是常年以来一直从事中日朝三国贸易的走私商人们。从这些豪商的口中,秀吉知道了相当多的关于明国的信息,对于明帝国的强大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他明白,自己面前的这个庞大帝国,尽管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国力也较之当年最盛时期衰退了很多,但却依然雄风犹存,仍是当之无愧的亚洲霸主,别说以现在日本的兵力,哪怕是再加上四五十万人马,也未必能够将其拿下。
不过,不跟大明朝打,并不代表不打别人。
在了解了明朝强大的同时,秀吉也间接接触到了当时的天下第一旷工王——万历皇帝,对于他多年不上朝、不干正事儿,以及懒得管各种闲事儿的情况做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得出了一个看似正确,实际上却最终坑害了自己的结论,那就是如果只是打朝鲜的话,明朝不会出兵。
那么,就只打朝鲜吧。
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三月,随着丰臣秀吉的一声令下,全日本的大名们都陆陆续续按照指标带上人马赶赴名护屋,雄赳赳气昂昂地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
当然,怨言是肯定少不了的。
比如织田信长的女婿蒲生氏乡,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他的怨恨之情:“这只猴子,好好的日子不过,想找死吗?”
其实也不光是他,几乎所有被动员远征的大名们都不明白,这好不容易安定了日本,太平日子才过了一年刚出头,怎么又要开始打仗了?
确实,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秀吉出兵朝鲜的动机似乎成了一个谜,仿佛朝鲜李家王朝的某位统治者跟他有着血海深仇一般。
其实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快完蛋了。
或许你会觉得,这刚刚统一了日本,全国人民正斗志昂扬地要建设新日本,可谓形势一片大好,怎么就快完蛋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了战争,所以上到盔甲下到草鞋,订单逐渐减少,甚至有消失的迹象。至于铁炮、大炮、刀枪剑戟等兵器的贩卖,那更是因秀吉提出的“狩刀令”而几乎绝迹。运输事业也变得后继无人,马商人、造城工、木材商人、铁炮制造等原本属于热门的行业,现在也纷纷出现了失业者,变得无人问津。
当然,最大的失业群体还是那些手里拿着刀的职业军人——武士。
而商人们的处境自然也是一团糟,原以为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可以和气生财的生意人,很快就发现自己放出去的债,都收不回来了。
这是当然的。
原本在战国时代,尽管被借走了大额的军资,可是一旦打了胜仗拿到了封赏的金钱和领地,就能立刻归还,现在一下子没仗打了,自然也就不存在类似投机式的领地盈利,那么那些已经被放出去的贷款,别说是本金了,就连利息的索取都变得渺茫了。
最糟糕的还不在这里。
失业率的上涨导致了无所事事的人增多,虽说这些人尽管整天没事儿干,看起来蛮幸福的,可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得饿肚子了。当然,有很多人是不甘心自己就这么饿着的,于是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治安的恶化。
对于一个新政权,治安恶化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搞得不好就会触动新生政权的根基。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形势,秀吉以及其家臣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对策了。
然而,这些只有在和平时代才会出现的不景气,是经历了百年战乱的日本没碰到过的,谁都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这个经验去面对它。除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石田三成。
石田三成,虽然当年不过三十出头,但却已然是整个丰臣政权之下的头号文官了。
丰臣家政权建立之后所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一直都由三成在解决,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灾赈灾,有贼抓贼,可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自己很有可能在做无用功,哪怕活活累死,都不可能根治眼下的问题。
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三成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想迅速摆脱现在的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夺取新的领地。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浅显易懂的道理,失业的都是吃战争饭的,发动战争就等于让这群人重新有了活儿干,自然也就不会整天想着挖丰臣家政权的墙角了。
而夺取领地,也就是当时以及后来在欧洲世界非常流行的一种行为——开拓殖民地。总的来说,夺取的殖民地的财富物产,只需一部分便能清算和大商家的残留贷款,剩下的资金可以让日本彻底摆脱靠战争过日子的局面,也就是工矿业、农业、商业变成和平产业的转换。
最后要做的,就是选一块合适的目标,作为自己战争的对象。
选来选去,选中了朝鲜。
当年放眼整个亚洲,南洋诸国早就有成为欧洲列强势力范围的趋势,动不得;即便侥幸有几个还没被插上欧罗巴旗帜的,那也多住着生产力低下,且不文明、未开化的土着原始人。
最后只能看西北方向了,正西面,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大的明帝国,秀吉是不会想到去主动侵略明王朝来给自己作殖民地的。
唯独能欺负的,也就朝鲜了。
当时的朝鲜,已经历经和平时光两百余年,举国普遍重文轻武。据说如果一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学文一个学武的话,学文的那个会受到全家的疼爱;而学武的,只能如仆人一般为自己的兄弟端茶送水。
如此一来,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去当兵的家伙,自然也就是图个混饭,素质极差,打仗基本不行。
不过朝鲜人搞政治斗争,那倒还真有一套。国家不大,但小朝廷里分成了东人党和西人党,东西对战一段时间后,从东人党内又分裂出了南人党和北人党,着实有将朝廷变成麻将馆的趋势。
而且,在数百年来中土大唐的熏陶下,朝鲜也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小国了。总的来说,还是有点家底可供打劫的,更何况日朝两国相邻相近,真的殖民起来,也方便不少。
方针既定,那就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