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0800000008

第8章 大吴哥城(1)

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巴肯山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

罗洛斯遗址(Roluos)是耶轮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在位889~908【注】)之前真腊王国的旧都,位置在今天暹粒市(Siam Reap)东南方13公里的地方。耶轮跋摩一世继承父祖在罗洛斯的经营,建王城,修筑水利工程,最后却放弃了罗洛斯,选择偏西北的“吴哥”作为新的国都。

他为什么迁都?为什么选择了“吴哥”作为王朝的新都?

历史上似乎存留着许多不可解的谜。

今天吴哥窟留下好几代的建筑,著名的巴扬寺(Bayon)、吴哥寺(Angkor Wat)都是一般游客观光的重点。但是,如果要追究耶轮跋摩一世为何迁都的原因,也许应该攀登一次巴肯山(Phnom Bakheng)。

巴肯山在吴哥城(Angkor Thom)南门外,是一座并不高的孤立山丘,但山势峭立陡峻,攀爬起来并不容易。

巴肯山是自然的山丘,真腊王朝自从接受印度教之后,一直有对“山”的崇拜。旧都罗洛斯遗址是河流边的冲积平原,并没有山。耶轮跋摩一世的父亲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位877~889)在罗洛斯旧都修建普力科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甚至耶轮跋摩一世最后修建的洛雷寺(Lolei),都还没有从地景上选择突出的“山”的象征意义。

9世纪末,耶轮跋摩一世迁都吴哥,建了一座四公里见方的王城,并且选择了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的所在。依照山势,铺砌一层一层石阶,直通山顶。在山顶置放象征父系宗祠的男性生殖器石雕(Linga),在石碑上注明了建庙的纪年:西元907年。

比较耶轮跋摩一世893年在旧都修建的洛雷寺,和907年他在新都修建的巴肯寺,短短十几年间,真腊王朝的寺庙建筑,从罗洛斯遗址平面发展的风格,转变为向上做“山”的崇高峻伟追求,似乎不但是真腊王朝逐步朝气勃勃新兴的开始,从此强盛了两三百年,同时也正是吴哥建筑美学思考自我信仰风格的起点。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Meru),须弥山上住着湿婆神,“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

罗洛斯遗址的巴孔寺已经用寺塔的形式追寻“山”的象征,是在平面基地上,利用石阶及向上累建的坛,一层一层来完成“山”的意象。

巴肯寺修建在山丘上,是新都的另一座国家寺庙,也是吴哥王朝第一座借助自然的山丘形势来建庙的建筑。

考古学者发现了巴肯寺的外围长650米、宽436米的长方形壕沟,可以说明在罗洛斯旧都预防水患的壕沟水渠工程,也被移用到新的建筑形式中。事实上,如此高峻的山丘,寺庙在山顶,似乎可以不再需要护寺壕沟,但是,建筑形式的传统显然被保留了下来。

巴肯山脚下也发现了四座红砖建造的塔门,其中北门、东门、西门,有三条通道登上山顶,把整座山规范成一座寺庙。东门是日出的方位,应该是当年最主要的通道,至今还残留两座巨大的石狮雕刻,守护着庄严的国家寺庙入口。

罗洛斯遗址的寺庙大多还用砖造,而巴肯山的石阶、寺塔都已表现出成熟的石材雕刻与建筑风格。石阶和两侧石墙的砌造都非常精准,石狮的雕法浑厚大气。张口昂首远眺平野的狮子,一尊一尊,守护在石阶通道两侧,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精神昂扬奋发,好像见证着新迁都的国势蒸蒸日上。

巴肯山的高度有67米,其实是一座不高的山丘,山顶修建了寺庙。登上山顶,可以环视山脚下全部吴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筑。

当初耶轮跋摩一世迁都到这里,登上山顶,四面还是一片未开发的丛林。他选择了此处作为帝都,此后两三百年,从巴肯山开始,吴哥王朝要在这片土地上一点一点织出锦绣。 Ming,我在落日苍茫里上山,觉得自己像是一座守护历史的石狮,安静蹲坐着,看眼前一片江山。

寺庙坛台分五层,底座的一层长76米,一层一层,逐步缩小,最上一层长47米,在自然的山丘上,仍然用建筑形式完成崇高的“山”的象征。底座坛台四周围绕44座砖塔,砖塔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每一座塔也象征一座山,用来突显中央须弥山的永恒稳定。除了第一层坛台四周的44座砖塔以外,各层四周及通道两侧,也都布置了小小的石塔,总共有60座之多。

到了最高一层坛台上,围绕着中央寺塔,一共有108座小塔。108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总和数字,以后也常被佛教沿用。

Ming,许多人在暮色渐渐黯淡下来的光线里静静坐着,好像一尊一尊剪影,都变成了守护神殿的石狮。他们好像本来就在这里,等游客陆续下山之后,他们便回来找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一动不动,远眺自己永恒的时光国度。

向东的方向,可以俯瞰一条荒烟蔓草间的小路,曲曲折折,曾经是许多修行者上山前匍匐顶礼的道路。在道路中央有信徒建了亭子,供奉佛的足印。他们相信足印永远留在道路上,修行的漫长道路上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信徒的足印。

向东南方向,可以看到华丽庄严的吴哥寺,方方正正的布局,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国家寺庙,从这样的高度看下去,更是气象万千。

不知道907年在巴肯山上祀奉宗庙的耶轮跋摩一世,站在我今天的位置,看到落日苍茫,是否能够预知整整两百年以后,他的后代子孙要在那一片丛林间修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预知,整整三百年后,那一片华丽的建筑又要被战争病疫包围,人民四散逃亡,热带迅速蔓延的雨林将一点一点吞食淹没掉所有的寺庙宫殿。

他是否又能看到一千年后,这片土地沦为外族的殖民地,法国殖民此地90年。刚刚独立不久,此地又起内战,沦为人间最残酷的屠场,人与人彼此以最酷虐的方式对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Ming,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

我默念《金刚经》的句子:“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巴芳寺

帝国是会消逝的,繁华也时时在幻灭中,但是,帝国在繁华时不容易有领悟。 走到巴芳寺,树下静坐片刻,会有少许憬悟的可能吗?

Ming,皇宫的意义是什么?我今天在吴哥王朝昔日的皇宫附近漫步。我走到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看到宽度达350米的宽阔平台,四周用巨石砌造,石头大多雕刻成象的造型,浑厚大气,可以看到一个文化昔日辉煌繁荣的盛世景象。平台前有极宽阔的广场,可以感觉到当年君王在象台上接见外宾,或检阅军队的气势。

象台是当年王朝政治权力的中心象征,虽然原来石台上木构造的建筑都已不见,还是不难从现有的尺度,感觉到昔日帝国强盛的程度。

Ming,帝国又是什么?

我们心目中的“国家”、“皇室”、“帝国”、“王朝”,在辞典上一定有具体而明确的注解吧!

但是我想质问的,好像又并不只是辞典上的解释。

我在昔日华丽而今日已成荒烟蔓草的地方漫步徘徊,我也许想知道的是“国家”、“帝国”、“王朝”如何形成、如何扩张,又如何巩固、如何延续。我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帝国”的存在,对谁有意义?“国家”对人民的意义是什么?

我当然也在想,我今天居住的城市,我今天居住的岛屿,一千年后,有一个观光客走来,他在遗址废墟里会找到什么?他会对我今日生活的内容有好奇吗?他会景仰我们今日的生活吗?他当然对我们今日权力和财富的掠夺没有兴趣,他或许会在我们今日留下的建筑里徘徊,凝视一件我们今日的产品,思索我们的文化品质,而那件产品会是什么?

吴哥窟我一去再去,我想在那里寻找什么?我只是想证明曾经优秀过的文明不会消失吗?而我的文明呢?会被以后的人纪念吗?或者,我们只有生存,还没有创造文明? Ming,吴哥窟是使我思考自己最多的地方。

定都在吴哥的真腊王朝,君权与神权合一,每一位君王,事实上,也就代表一位天神在人间的统治。人民可以怀疑君王,但不能怀疑神。神是绝对的权力,人民只有服从,因为有天神授命,再不合理的统治,也都必须接受。象台西方的“天宫”(Phimeanakas)正是国王接受天神指令的地方,所以元代的周达观才会记录到:“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而这所谓“九头蛇精”,是印度教的“龙神”(Naga),正是统治者假借的天神符号,使人间的统治有天神的支持。如同古代中国皇帝称自己为“真命天子”、“奉天承运”,都是把君权伪装为神权,方便统治人民。

吴哥王朝留下数百座寺庙,基本上也是高度神权化的表现。这些寺庙一方面敬奉神明,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国王的陵寝,在信仰仪式上,也把君主的身份与天神合而为一。

因此,每个国王即位,都会为自己修建“国庙”,同时祭拜自己,也祭拜自己属于天神的身份。

对现代人而言,很难了解君权统治与神权的关系,但是吴哥王朝所有的文化都建立在“神王合一”的基础上,是解读此地的寺庙建筑、雕刻艺术,甚至仪式空间,必要的哲学背景。

在目前皇宫遗址的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寺庙,叫做巴芳寺(Baphuon),这里也就是乌岱亚迪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Ⅱ,在位1050~1066)所修建的国庙。

巴芳寺在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里也有记载,他称为“铜塔”:“‘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又其北一里许,则国王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

周达观为什么用“铜塔”来称呼巴芳寺,已经无法查考。他大多时候用“金塔”,极有可能当时吴哥王朝的寺塔,表面多覆有金箔。

周达观会注意到巴芳寺,正是因为巴芳寺的位置紧紧挨着皇宫的南面。巴芳寺北边的围墙,长达425米,正好沿着皇宫外围南边的护城河。巴芳寺本身反而没有排水壕沟的设计,似乎与皇宫共用了同一条护城河。

巴芳寺目前已是一片废墟,唯一清楚留存的是长达172米的引道。引道从入口塔门开始,用1米高的圆形石柱架高,上面铺石板,圆形石柱间距很密,上下都有柱头雕花。用这样密而讲究的列柱支撑,使引道显得特别庄严,好像为特定人物铺的红毯一般。

巴芳寺修长笔直的引道,走在上面,使人产生肃穆安静的感觉,反而会忽略寺院正殿的存在。

巴芳寺正殿是正方略长的建筑布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4米,外围有墙,四面都有塔门。

正殿是五层逐渐向上缩小的金字塔形建筑,也就是吴哥受印度教影响的山形神殿,一层一层加高,象征须弥神山。巴芳寺最高的塔尖是24米,的确是皇宫附近最高的建筑,因此会受到周达观的注意吧!

Ming,巴芳寺使我冥想。我走在长长的引道上,走到底端,应该面对正殿的高峻雄伟,可是,我看到的不是高耸的寺塔,却是一片乱石土堆,看起来像一堆坟冢,像我在西安看到的汉武帝的茂陵,笔直的墓道,也是通向一个巨大的土堆。

土堆是所有人的真正结局吗?或者,只是一片灰烟?

我读了一些法国人的资料,原来殖民地时期,20世纪60年代,法兰西远东学院就曾经计划修复这座著名的皇室寺庙。许多建筑的石块,先编好号码,做了登记,再拆散解体,准备重建,重新组合。但是学院的工作被迫停止,法国殖民结束,柬埔寨(Cambodia)独立,内战爆发。许多和法国学者一起工作的技术人员都被视为殖民的帮凶,激烈的爱国主义变质为凶残的、对自己同胞的报复,一切文化都被认定是资产阶级的附庸。1970至1992年,长达20年的内战,数百万人被屠杀,巴芳寺的整修计划当然被弃置。更糟糕的是,原有的编号资料被毁,技术人员被杀。战后负责整建工作的人员,来到巴芳寺,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满地乱丢的石块,完全失去了头绪,整建工作好像大海捞针。

文明是需要延续的,然而天灾人祸一再打断文明,好像总是要重新开始。

现在被战争摧残的伊拉克,也就是古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因为残酷的战争,文明再次被打断。

Ming,我今天在巴芳寺庭园一角,坐在一棵大树下,身边是一块一块散置的石头,我和一些同行的朋友谈起有关巴芳寺整修的故事,一剎那间,好像听到石块里的哭声或笑声,它们好像要站立起来,要努力走到自己原来在的地方,重新组成巴芳寺。

巴芳寺从1999年开始封闭,由联合国修复计划进驻,我们坐在树下,远远可以看到寺塔周边搭了鹰架,许多工人正在工作。Ming,此刻是2004年的年初,修复的计划在今年年底就要完成,我此刻坐着的这一块石头,也要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吧!那时,我想重来这里,看一看新整修好的巴芳寺,找到我对文明连续的信心。

因为整修,正殿此刻无法进入,我从法国人出版的图册里,看到殿后西侧有一尊巨大的卧佛。据推测是在15世纪以后,拆除了部分原有建筑,用拆下来的石块建造的卧佛。但是从图片上来看,这尊卧佛似乎也没有完成,只是用无数石块砌叠成躺卧的人形,眉眼都没有细雕,朴拙浑厚,有点像塔高寺(Ta Keo)。

会有象征入于涅槃的卧佛出现,是因为吴哥文化已经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在巴芳寺,也可以观察到宗教信仰不同阶段影响到的艺术表现。早期塔门墙上的浮雕,有以《罗摩衍那》(Ramayana)为主题的故事,罗摩(Rama)和兄弟拉克希摩那(Lakshmana)手持弓箭,站立在马车前,正准备与恶魔一战。

或者,也有来自《摩呵婆罗多》(Mahabharata)的主题,英雄阿周那(Arjuna)跪在地上,接受湿婆(Shiva)大神赐给他具有魔法的神奇武器。印度的两大史诗,还是艺术家创作的主要依据。

帝国其实是会消逝的,繁华也时时在幻灭中,但是,帝国在繁华时不容易有领悟。我们今天走到巴芳寺,树下静坐片刻,会有少许憬悟的可能吗?

巴扬寺

巴扬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吴哥王朝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或是比例较小的寺院,都是方方正正的布局,有严谨的规矩秩序。

宇宙初始,在一片混沌中,人类寻找着自己的定位。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论,在汉代时已明显具体地表现在皇室的建筑上。“明堂”四通八达,是人世空间的定位;“辟雍”是一圈水的环绕,象征天道循环时间的生息不断。

同类推荐
  • 十字坡

    十字坡

    诗歌是一场灵魂的修炼过程在各种专业的渗透中积累,并娴熟的升华,注定记录历史也成就历史。
  • 美文雅句染年华: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哲理句集

    美文雅句染年华: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哲理句集

    人有时候就像藤萝,要生存就得靠别的东西支持,在拥抱别人中获得向上的力量。《美文雅句染年华》犹如一个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展厅,让你与世界上最睿智的洞见零距离接触,让你醍醐灌顶,让你感悟年华。
  • 泉水

    泉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太虚伪了,太爱面子了,说做不一致,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很会在人面前自吹自擂出风头,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吹唬的都快要飘起来了。有时候脸很大,不知道是胖的还是吹气憋的。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
  • 等闲笔墨

    等闲笔墨

    《等闲笔墨》所收44篇作品,依题材内容编为5辑,或念亲友,或记往事,或悟人生,或品新作,以真情实感娓娓道来。见解独到,语言简洁,文风朴实。彰显出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撷文论”收录了几位方家对作者长篇小说《烟火人家》的评论,珍为它山之石,意在激励自己,感谢文友。
热门推荐
  • 审美与欲望的纠缠

    审美与欲望的纠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甚巨。本书以“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为观察角度,深入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文学尤其是广西文学的现状,就其发展趋势、现存的主要问题、新时期的特点等方面做了独到的阐释和探讨。这里既有理论上的宏观把握,亦有精彩的个案分析;既关注全国范围的文坛动态,又对广西本土文学进行了个性解读,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 混乱将魂

    混乱将魂

    世界以混乱,我等皆英雄。吾以魂寄你身,你以武威我名。
  • 伊卡斯特

    伊卡斯特

    讲述了一个关于精灵族法师的成长故事,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 最新潮的爱

    最新潮的爱

    没有一种爱可以简简单单,但有一种爱可以绝对包容;没有一种人天生就很完美,但有一种人可以为你改变。在爱情的旅途中,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只能,最后一次说:我爱你!
  • 三界乱之归元志

    三界乱之归元志

    为追念创立人族的始祖黄帝,和荡平三界的圣君黄棣,取其音,秦王嬴政定万世人族首领皆称“皇帝”。真的强人不需要夺江山抢交椅来证明自己,而是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已经定义了何谓强人....
  • 重案S组

    重案S组

    "传闻神探江煜城,又冷又傲,难以接近,因为嘴毒的原因还把不少芳心暗许的女警弄哭过。可中队长陈暖阳怎么觉得传闻有误?那个传闻中的人和她面前的江煜城根本是两个人!江煜城明明是个流氓、无赖、还闷骚的不行!后来,陈暖阳发现,这个人好像——只对她一个人流氓。"
  • 一世长安之国师倾城

    一世长安之国师倾城

    她,沐言兮,女扮男装,一国之师。一袭白衣,淡然若神;他,璟瑜,悬壶济世,当世神医。一袭青衣,清冷出尘。同样的绝世独立;同样的孤寂冷默。他们,能否一世长安?
  • 盛闺

    盛闺

    云朝最大的皇商方家一朝覆灭,只因为她痴心错付,嫁错夫君!再次睁眼,她回到了云英未嫁的十四岁,疼爱她的父母、大哥都在,她还是那个方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小姐方慧娘。一朝重生,她绝对不会让悲剧重演,保家人,护家业,步步为营,小心算计,斗二娘、庶妹、姨娘,害她的人,她绝不手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给你1天72小时

    给你1天72小时

    时间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生价值与事业成败;怎样成为时间的主导,而不是“奴隶”;怎样排除各类干扰,避免影响效率;怎样做到第一、成为高效能的优秀人士。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教您管理时间的书,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活泼的案例,系统阐述了时间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特别介绍了几个目前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管理方法。本书教您如何成为自己的管理大师,再也不必为每天忙不完的事情烦恼,让工作与生活都更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