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1800000013

第13章 人格论——情感章人(4)

高自尊和低自尊可以通过自我存在控制感两个方面的反应予以区别:以被动接纳刺激反应模式为主的行为个体,较多地表现出低自尊,如在人际交互过程中,个体内心和行为通常以逆来顺受为应答模式;以自主能动应答反应模式为主的行为个体,较多地表现出高自尊,如雷霆于外我自岿然不动。

低自尊和高自尊相对于个体不是绝对不变的,自尊心高低容易受到多种因素激发的影响作用而发生明显转变。高、低自尊的倾向和“个体生存能力与生存压力之间的对比结果”有显着相关:对于个体可以充分表现出自我控制的情景问题,个体表现出较高的自尊,对于个体处于弱势的情境问题,个体表现出较低的自尊;对于个体人格稳定倾向于较强的自我控制感的人表现出较多的高自尊,稳定倾向于较弱的自我控制感的人则表现出较多的低自尊。高自尊是以较强自主能动控制性表现为主要标志,低自尊以较低自主被动接纳适应性为主要标志。

高、低自尊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和生存环境之间的习惯性互动模式,习惯于能动作用与环境的呈现出高自尊较多,习惯于被环境作用的呈现出低自尊较多,而这一习惯可以表现出自我控制感的稳定性,也就是自主性的强弱。

同一个体的自尊呈现并非在任何情境中完全一致,有波动的时候,将高、低自尊定位于习惯反应、倾向、模式,并不是否定高自尊人会有低自尊状态的出现,并不是将一个人自尊的状态固化不变,无视其客观存在的波动性和人与环境交互自主能力局限性的事实存在。自尊高低状态是自主把握程度的一种反映,决定于“控制性”的客观成效,也就是“自我价值评定”。

25、主题一句话高自尊具备良好价值存在的稳定性。

【如果他们在手球比赛中输得很惨,他们也许会想起自己的象棋玩得有多么好。这一策略使得高自尊的人即使在面临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下坡路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人格科学这是自我存在价值感在自我世界自主获取平衡的生存策略。

高自尊的人,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成败的暂时性干扰,自我存在的控制感、价值感较稳定,成与败都可以一样淡定面对,不仅是面对暂时的失败,即使是面对暂时的成功,高自尊的个体也能以一种稳定的心态应对。

也就是说,高自尊的人具备一种良好的人格稳定性,认知更长远,行为的情绪性波动较少,在任何情境下表现出更多的是良好自我控制的自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高度自我控制表现高度自主的一个极致刻画(人有情“感”但不为情所“控”,人需要生存环境但不为环境所制,最终实现完全的自我统合)。

26、主题一句话完全主观的自尊是“虚假自尊”。

【这个男孩子明显地比与他同龄的大多数球手投球更快、更远,也更准确。按理说,小球队里的每个人都想做球手。所以,当我问这个男孩子是否希望有一天能做投手而他很快拒绝了我时,我有点儿吃惊。很显然,他有这个天赋,但他很确信自己不做投手的决定。一段时期之后,我对这个球手有了更多的了解,才开始理解他的决定。投手在比赛中是被注意的中心,并且做投手有最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本领,但是这一焦点地位正是这个男孩所要逃避的。尽管他很有能力,但这个男孩却是一个低自尊者。在别人面前他可能会做不好。这种可能性对他的威胁太大,以至于他不敢尝试另一种可能性:他也可能会表现得很出色。】

——人格科学这个事例可以说明,个体感觉自己没有把握控制结果或者环境的变化,自我受外界环境制约、自我情绪制约较大(对失败的恐惧承受性弱),所以逃避某一角色任务,是自我的能力没有得到自我的充分认可,缺乏自信,自尊心不够强。

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审视“自尊”的意义:生活里所说的自尊通常是指对自我形象尊严的维护,仅是自我存在控制需要的社会化自我形象维护的一种表现。自信是自我对自我生存能力的评价反映,是和心理动力相关的表现。自卑是自我存在感的某些方面缺失的反应,和自信相反。

自尊敏感度强是指个体维护自我形象不受伤害的剧烈行为反应,并非强烈维护自尊的表现就是高自尊。良好的自尊也就是高自尊,不仅在于自己的自主维护构建,更在于尊重他人而获得对方尊重的交互性维护,决定于主客观高度价值感评定的统一,即自主认定具有高价值和客观评定的高价值得以统一,这才是高度的自尊。否则,没有自主的高价值认定,可能会获得外界的高度尊重,但自我不可能拥有高度自尊感;或者没有客观给予自我的高度价值感评定,自主形成的高度自尊感不存在客观基础,完全是主观“臆断”,缺乏环境现实的支撑,表现为“刚愎自用”。

若简单地论述自尊,就是对个体存在价值评定感受和维护:“自”是指个体,也指“自主”;尊是“尊重”,也指“维护”。自尊的形成决定于自我(自我是个中性词,是超我和本我的统一体)行为的客观影响,个体行为的发生决定于个体自主性,自主形成的尊重和外界给予的尊重根源还在于自主性如何表达、如何体现个体存在的价值特点。所以,自主是获取尊重的前提。

27、主题一句话能自我控制是具备高自尊的条件,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高自尊的环境。

【不过许多研究表明,低自尊者不像高自尊者那样喜欢寻求机会表现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有多么好。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低自尊者的行为动机似乎来自于对自我保护的关注。换句话说,这些人更关注于保护自己不要在公众面前丢脸和受窘。成为公众注意焦点的机会可能会带来别人的赞赏和钦佩,但同样也伴随有失败或看起来很傻的风险,而这些会带来公众的不喜欢和嘲笑。权衡利弊之后,低自尊者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胜过了他们希望被别人看重的需要。】

——人格科学以上论述混淆了自尊和维护自尊的策略。在机会面前审时度势,考虑到自尊的维护,作出或主角或配角的行为选择决策,具备良好的控制性就是高自尊的重要条件。低自尊是类似于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表现,如上公交不排队的社会流氓,虽然被众人指责,他们却无所谓。还有那些不管自己的能力如何,只要有表现的机会就放纵自己的人,他们对自己表现出的优劣抱着无所谓心态,恰是低自尊的表现。

还有很多在学校生活里冠以差生、对经常性批评好像无所谓的学生,不是低自尊者不想回应,而是无以回应——对某种无法改变环境压力的适应性习惯所谓“无自尊”习得反应。

但是,对于有低自尊表现者要予以说明的是,在某一场合环境是低自尊反应,但在另外一种场合环境则未必也是低自尊者。比如,在学习上因为成绩差的低自尊者,在助人为乐上可能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尊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自尊环境。

28、主题一句话感受的敏感度和价值认定的深度是影响自尊稳定性的两大因素。

【为什么有些人对自己的感觉会大幅度波动,而另一些人的自我价值感相对稳定呢?研究者发现,自尊稳定性差的人很关心外界的评价(Kernis,Cornell,Sun,Berry,& Harlow,1993),具体地说,稳定性差的人对别人对他们的反应非常敏感。】

——人格科学自尊的稳定性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是个体感知的敏感度,影响于自主控制自我情感表达能力的强弱。情绪表达性较明显的个体,行为情感都不够稳定,自尊必然也不会稳定。

其次是自我价值认定(自主的和人际外在的)的深度。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不会因为暂时的、眼前的、虚假的现象蒙蔽,不轻易对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波动,全赖对自我价值认知的深刻。

良好的自我价值认定是自尊稳定性的基础,良好情绪敏感度的控制直接左右自尊当前的波动性。

29、主题一句话独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自主环境的创设及享受。

【尽管这些解释中的每一种都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个人会渴望独处,但是至少还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赋予南奥米的独处要求以不同的意义。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对他的心理健康者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一杰出人群里的成员间有一种奇特的相似性。尽管这些自我实现的人拥有许多特点使得他们对朋友积极热情,但他们也会花掉令人吃惊的大量时间来独处。“确实是这样,我所有的被试者都能独处,独处对他们自己毫无伤害并且也不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马斯洛评论说,“而且,也确实可以看到,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一般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更肯定自己喜欢隐居和独处。”(Maslow,1970)】

——人格科学独处是一种完全自主行为的情景、心境的创设,更在于排除外界一切干扰性刺激,创设有利于完全自主思维活动的场景选择,是个体把握自我、完全控制自我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不同于自闭、内向、社交恐惧等。

30、主题一句话同样是“独处”,有的带给你的是快乐,有的带给你的是困扰。

【人们对独处时间的反应怎样?根据传统观念,多数人认为,独处不如跟别人在一起更愉快。

(Larson,1990)独处时,人们会抱怨孤独和无聊。当没有其他人在场时,情绪上的困难会加重。】

——人格科学独处和独处不同,有的个体是自觉选择独处,有的个体是“被选择”的非自觉独处;同一个体也存在不同时间里自主选择独处和被选择独处的境况。

虽然都是独处,但形成独处行为的主观因素不同,独处的意义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不同。如社交恐惧者因为交往的压力选择独处的目的是逃避(被选择是不能被自己控制的选择,虽然被动,但也具备潜意识自主因素),个体为了享受个人世界选择独处的目的是专注。被选择孤独的个体,因独处而孤独;自主选择独处的个体,因独处而愉悦。

独处和孤独不能等同起来,不能说爱独处就是爱孤独。可以说,有人喜欢独处,但不会有人喜欢孤独,否则和我们生命长期群居滋生的生存支持原始需要是相悖的。个体的孤独与否,取决于个体内心是否有自主的依托,依托缺乏就容易滋生空虚的孤独无聊感。表象的繁忙,如活动的频繁并不是内心的依托。如果热闹的聚会中没有个体的寄托,他(她)就是孤独者。

再热闹的聚会中仍有可能存在孤独者。所以,内心的孤独与否,并不能作为判断这一个体是内向或外向的标准,仅可以作为参照。虽然表象可以反映行为的内涵,但行为所表达的内涵多样性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31、主题一句话内控和外控的归因,和生命发展起来的控制感不同,前者属于认知,后者属于生存机制发展进化的范畴。

【控制点的研究是从朱莉安·洛特的泛化的预期概念中发展起来的,……洛特认为,我们对自己影响未来事件的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发生什么。如果你认为,身体好是因为能照顾好自己,孤独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赢了比赛是努力的作用,那么你是一个内控的人。你的泛化预期是:人可以影响将要发生的事情,无论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自己造成的。但如果你认为健康取决于运气,孤独是环境造成的,赢得比赛是因为交了好运气,那么在控制点的维度上,你就落入外控一端。跟多数人相比,你比别人更相信发生在你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不受你的控制的。】

——人格科学以上所谈的内控和外控,指的是认知归因的倾向,和我们所谈的控制性不同。

我们所说的控制性是生命自我保存自然体现的行为属性,不同于认知的归因。朱莉安·洛特的控制点概念实指个体在生存活动中发展出来的自我存在控制方式的认知感受,简称为“控制感倾向”;或者说仅是个体自我控制感系统的一个侧面: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认知的倾向(不是取决于外界就是取决于自我,这样简单矛盾式归因认知判断属于“人格幼年判断”阶段)。

个体在生存过程中,秉承遗传的作用,在现世当前生存环境中,发展属于自我范畴的生存机制,表现出接纳和控制两种行为属性共存。因个体遗传因素的制约,生存环境持续的作用,个体自主性的表现,使个体产生稳定的行为倾向模式:接纳性行为模式和控制性行为模式。

根据个体具有稳定的这两种行为模式,可以预测个体被动接纳和能动控制两种行为选择概率的发生。哪种模式控制了事件的发展,是认知归因的结果,和行为的控制性有所相关,却不是必然:控制感强的人,成功了可以归结为自己努力,也可以归结为外界的协助,或者归结为机会和天意。控制感强的人关注的是自主的存在表达,而不仅是事件的结果。这也许是认知的内控、外控和个体存在对自我控制、对环境控制的根本区别。

32、主题一句话在个体生存能力较弱的时期,接纳逃避是自我存在感的主流,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能够作用于环境的信念。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们只要下决心要改变并付出努力时,他们才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格科学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控制的意义。

在自我存在控制感的建立过程中,因为个体自我生存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整体趋势,决定了个体以自我适应接纳感为主体的自我存在感构建为先,然后以自主能动控制为主体的自我存在感构建为后。

在自我接纳感中,以被动接纳感的发生为先、主动接纳感的发生为后;在自我控制感中,以自主能动控制能力为依据,以控制自我、控制环境为倾向;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接纳感共同组成了自我存在感。自我效能感是自我存在价值高低的评价结果体现。

33、主题一句话强调内控是对自主能动价值的肯定,并不是将任何事件的成败都归结为内控就好,否则,就会滋生无数“狂人”。

【研究一致表明,内控的学生学业成绩好。(Fingly & Cooper,1983)在校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尤其明显。】

——人格科学内控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这是很明显的一种误导叙述。

比如,极端的内控必然带来强迫的症状,这一结论之所以出现偏差,是由于对研究对象的外延疏漏,疏漏了生活里很常见的两种极端对象——极端的外控和极端的内控心理机制的存在。

实质上,内控和外控的归因谁也不能完全代替另一个的存在,否则就产生很多归因脱离真实的谬误。而归因的谬误必然带来认知的妄诞。强调内控在于强调人对个体自主能动性的价值的肯定,但并不否定外控的归因,不否认客观环境的制约,不盲目尊崇人类能力的无限发展性。正视客观环境的制约,正视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接近客观是我们认知的最终发展性目标,也是人类行为更加真实有效的原则。

同类推荐
  • 心理学课堂01——博弈心理学

    心理学课堂01——博弈心理学

    《心理学课堂》套书共5册,包括《消费心理学》、《博弈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价格心理学》、《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从多方面总结和归纳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学,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阅读《心理学课堂》,可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加以规避,从中得到人生智慧,使生活更加积极主动。
  •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意识是一个明确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它是最困惑人类智力的现象之一。当代“意识研究”涉及了三个基本层次的问题:即意识的现象学问题、意识的实证科学问题和意识的形而上学问题。
  •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为什么有人能够看见自己“灵魂出窍”?为什么有人会患上“恋童癖”,对儿童欲罢不能?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会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其实这些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此书将为读者解读许多怪诞行为,探秘其中的怪诞心理,“以怪制怪”,化生活的“非常态”为“常态”。。
  • 中国学生心理咨询

    中国学生心理咨询

    本书分析、解答了学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遇到的诸多问题,对减缓压力、舒解疲劳有帮助。
  • 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本书运用了各种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成功的经历,和当今时代的大忙人一起走进智慧人生,学会淡然处世,让内心真正地开始一次轻松愉快的长期旅行,经历一次充实精神开阔思路的过程,让心灵接受一次升华的洗礼。
热门推荐
  • 中卫年鉴.2009

    中卫年鉴.2009

    本书设置特载、专文、大事记等26个部类,全面、客观、真实记录全市各县、各部门、单位、行业2009年发生的新事、大事以及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
  • 走向混沌

    走向混沌

    本书是一部记录作者20年劳改生涯的真实历史,是一座塑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肖像的世纪浮雕,是一场发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间!作者用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实录了自己20多年大墙生活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20年的沧桑,那真是一种酷刑,一种上刀山、下油锅般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触皮肉”和“触灵魂”的侮辱和折磨。
  • 劫道诸天

    劫道诸天

    肩扛一把大刀,单手叉腰,嘿嘿一笑,客官你好,麻烦抢个劫!
  • 穿越星域之浅笑倾城

    穿越星域之浅笑倾城

    本是地球一个普通人,却因一场车祸而穿越!吐槽,跳脚?都没用!好吧,既然没用,那我要用我的天赋,闪瞎你们这群无知的人类的钛合金狗眼!他是魔族的魔王,邪魅冷酷,却独独对她一个人不同,哪怕她要这个天下,他,也会给!
  • 黑科技大作战

    黑科技大作战

    “扎古!扎古!AST的扎古飞过来了!”“360°无死角炮击!救命啊!”“夭寿啦!强袭自由放八门龙骑兵啦!”看着DEM被AST的黑科技打的不要不要的,弗拉克希纳斯上的琴里只想说一句话:“咱们把大天使号上的阳电子炮放下来好好谈行不行?”
  • 九战仙帝

    九战仙帝

    林君宝在仙界,被人坑死,而后穿越到地球的一个纨绔子弟,打富二代,修真界,仙界,神界,为他颤抖,坐拥天下。
  • 妈咪,爹地去哪了

    妈咪,爹地去哪了

    他们青梅竹马,因为一个意外被绑在一起,绑就绑吧,各过各的。偏偏,一次中奖,有了个调解气氛的捣蛋鬼。什么?有女人要嫁给她孩子爹?儿子,操家伙我们去阉了你爹地。嗯?有男人要做他娃的爹?儿子,我们去轰了他的住所。萌娃擦汗,腹诽:爹地妈咪,你们能不能不要这么暴力?能不能不要带上他?作者:多好的娃啊,都被两个无良的父母带坏了。
  • 道德高于一切

    道德高于一切

    这本《道德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 遗憾再一次飘过

    遗憾再一次飘过

    倾城绝恋,魅影魂香,万千尘事叶绿枝红,感悟人间真情,诉说云水禅心!多少挚爱总被胡来,多少真情总被挥霍。当遗憾再一次飘过,那红尘中的男女,是否仍会不顾一切、轰轰烈烈地去爱?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
  • 天医传说

    天医传说

    莫离自小跟随老头子学习医术,行医行善是他的信仰,不料一场刺杀夺取了老头子的性命,凶手竟然与曾经被救的人关系匪浅,这又是为了什么?他虽然还是继承了老头子的衣钵,医者的心却已不再单纯。他想:“医术再好,也医治不了人心。”慢慢的他明白了,这世上还有更好地医术:力量!只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医治那些心理有病的人。他自予是一个大夫,偶尔会用用他那至高医术,敌人却说他是屠夫,没有一点医者的仁善。当有一天发现老天也生了病,他感叹道:“有病,就得治!”这是发生在修真界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天医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