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4100000117

第117章 论语宪问篇(6)

【理学讲评】孔子说:“人之处世,常患名誉不彰,人不知己,然此不足患也。惟夫学焉而未能明其理,行焉而未能践其实,此则在己本无可知之具,反之吾心而有歉者,正学者所当患也。今乃不以此为患,而徒患人之不知,何哉?”

【元典】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要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要事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如果能预先觉察到欺诈和撒谎,就是贤人了。”

【诸儒注疏】“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抑”,反语辞。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

杨氏曰:“君子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小人所罔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理学讲评】逆,是事未来而逆料的意思。亿,是事未形而意度的意思。诈,是欺诈。不信,是不实。抑,是反语词。先觉,是无心而自然知觉。孔子说:“人之于己,未必有欺诈之事也,而先意以料之,叫做逆诈。人之于己,未必有不信之心也,而先意以猜之,叫做亿,不信。这等样有心防人,固有幸而中者,亦有诬而枉者,非诚心率物之道也。然虽不为逆亿,而人或得以欺之,则又忠厚太过,甘受人瞒,亦不足为贤也。惟于人之诈者,不必先意以迎之,于人之不信者,亦不先意以度之,而其诈与不信者之情伪,自能先知之,而不为所眩,斯则虚以应物,知能通微。譬之明镜,虽未尝有心以索照,而人之美恶妍媸,自无遁形,是乃可谓之贤也已。”盖多疑生于不明,而明者自无所疑,逆诈、亿、不信,皆由不明故耳。至明之人,物至即知,孰得而欺之乎?然非有居敬穷理之功,讲学亲贤之助,则此心虚灵之体,未免为物所蔽。欲以坐照天下,亦未易能也。此又事心者所当知。

【心学讲评】夫子曰:君子之道,诚至而明,而难言之矣。以猜忌之多失也,于是而有朴直坦遂者,以不逆诈,不亿不信为贤于彼之察察也。乃信为诚,而卒为天下所欺;其不明也,必惟其诚之不至也。以颛蒙之受蔽也,于是而有智计周密者,以先觉人之诈,不信为贤于彼之芒然也。乃自矜其察,而先丧在我之忱;其不诚也,则必其明之有穷也。惟夫不逆诈,不亿不信,而抑亦先觉者,觉其诈而不能欺,觉其不信而不自失,而不待揣之于未诈之先,度之于且信且疑之际;斯则己无苛巧之失,而天下无能生其变伪,则以较之于彼者无所表异,而多所得,是则贤乎!盖立诚于己,而道尽焉,则物理人情自着其条理,而直枉之分一寓目而即判,斯君子所以应天下者,异于曲士之愚与细人之哲也乎!

【元典】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四处奔波、到处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吗?”

【诸儒注疏】微生,姓;亩,名也。亩名呼夫子而辞甚倨,盖有齿德而隐者。“栖栖”,依依也。“为佞”,言其务为口给以说人也。【元典】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想显示口才,只是因为痛恨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才不得不如此。”

【诸儒注疏】“疾”,恶也。“固”,执一而不通也。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理学讲评】微生亩,是当时的隐士,盖年高有德之人也。栖栖,是依依不舍的意思。佞,是便佞。疾,是恶。固,是执一不通的意思。昔孔子周流列国,欲行其道,而人皆不能用之。有隐士微生亩者,讥之说道:“孔丘,我只见你今日之齐,明日之鲁,人不见知,则亦可以已矣。何故这等栖栖然依恋不舍欤?夫世之佞人,则务为口给,以希世取宠。你今所为,无乃为佞以求用于世乎?”孔子答说:“君子立身行己,自有法度,丘岂敢为佞人之事。但以世道污浊,挽回在人,而康济民物,当有所寄。若是守拘滞之见,以隐为高,昧变通之宜,果于忘世,则执一不通的人,又我之所恶者也。其所以栖栖然而不能忘情于斯世,盖以此耳,岂敢为佞哉!”盖微生亩是齿德俱尊的人,但其所见偏执,故圣人对之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心学讲评】圣人之于天下,有不忍忘之心,而有无不可明、无不可行之德教。其大行也,则泽加于天下;其小试也,亦顺应而绩成;即其不行也,而立法于万世,亦无不着成物之能。皆其不忍忘之心,所与天地同流者也,是之谓诚通也。人与我同类,则才不忍不为之尽,言不忍不为之明。彼以为用则可行,不用则不可行,恶异己而嫜嫜去之,固塞而不通甚矣。

微生亩其人也,谓孔子曰:“某今者可以去而不去,依人而止焉,诚栖栖矣,吾不知其何为也?为上而上不我庸,为民而民非我责,无所为而栖栖焉,为某危之矣。非顺而说之,终日言而与物忤;非巧而导之,且欲安其身于世而不能,则无乃为口给说人之佞乎?”呜呼!是何其轻谅我夫子也!君子之道,自有出于直与佞两途之外者,亩特执滞而不知耳。

子曰:“佞而可为哉?进以惑人,退而失己,某何敢焉!乃所以栖栖者,吾有吾心焉。出处因乎时,而执在我之喜怒以进退,则所见者隘;道德通乎众,而执一人为独是以非世,则所守者穷;为固而已矣。某不敢有轻天下之心与弃天下之情,则固者不容不疾。某之栖栖,岂无为乎?”夫固之为言,陋也,即孟子所谓“小丈夫”也。有可治则治之,有可教则教之,道足以下通于愚不肖而曲成之,功不必成,志不必遂,斯以为圣人之徒与!

【元典】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坚韧不拔的品德。”

【诸儒注疏】“骥”,善马之名“德”,谓调良也。

尹氏曰:“骥虽有力,其称在德。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足尚哉!”

【理学讲评】骥,是良马之名。德,指马之调习驯良说。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见称于世者,不徒以其有可用之才,以其有可贵之德也。譬如马中有骥,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不徒以其有驰骤之力,以其有驯良之德也。盖马之任重致远者存乎力,然使虽有力,而不免于蹄啮,难于控御,则亦凡品而已,何得为骥乎?人虽有才,而苟无其德,是亦小人而已,何得为君子乎?故人不可徒恃其才而不修其德,观人者,论其才而又当考其德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天下之所谓才,非才也;足以见长于人,而卒为天下病,何贵有才哉!请以马言之:马之有其力,足尚矣。然使恣其奔腾迅速之才,虽一日而致千里,而吉行五十里,军行三十里,将何往乎?惟其力之有余,而能调而与服骖相得,良而与衡轨相安,故车不倾,而往来如御者之志,人乃称之曰骥也。非凡马之所及也。然则有才行于天下,而天下慕之;施于后世,而后世仰之;不抑有合乎人心,顺乎天德者乎?可以省矣。

【元典】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译文】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诸儒注疏】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

【元典】子曰:“何以报德?”【译文】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诸儒注疏】言于其所怨,既以德报之矣,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

【元典】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诸儒注疏】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

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此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之简易易知,而微妙无穷,学者所宜详玩也。

【理学讲评】或人问于孔子说:“人惟恩怨之心太明,故忠厚风日薄。若于人之有仇怨于我者,我皆忘其怨,而惟以恩德报之,何如?”孔子说:“酬恩报怨,也是人道之常;称物平施,乃为事理之当。人之有怨于我者,既以德报之,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此于情理乖谬甚矣。必也于人之有怨于我者,我则不计其怨,而爱憎取舍,一惟以直道处之。使其人之可爱可取欤,我固不以私怨而昧其与善之公心;使其人之当恶当弃也,我亦不避私嫌而废夫除恶之公典,这是以直报怨。若于人之有德于我者,则必以德酬之,大而捐躯以图报,小而一饭之不忘。虽其中有委曲用情,屈法从厚者,若于直道有背,而揆之天理人情,固亦未为过也,这是以德报德,如是而施报之间,庶为得其平乎。”夫观或人之言,非不近厚,而反不得其平;圣人之论,即得其平,而变未尝不厚。诚权衡万事者之准也。

【心学讲评】春秋之世,以怨相寻,而兵戈狱讼不息。老氏之学,思以矫天下,而其言曰:“以德报怨。”其为术也,欲曲以自全,而穷天下于不可受,则使之自困,而阴用其杀贼之心。或人称之,而曰:诚以德而报怨,天下之怨且自止,此其为道何如?而岂有失哉?

夫子曰:此其为术也巧,居心也刻,制天下以权,而诱天下以名,吾姑不暇论,而但问之曰:“何以报德?”将更有加于德之外以隆于报乎?亦将等德于怨,而待有德者如是之薄乎?于报怨而可用其术,于报德而何以自安其心?故君子之道有其至正,而非彼说之所能乱也。报怨,以直而已矣。直在彼,则忘之可也,亦不必更加以德也;直在我,则怨之可也,而何反施以德也?报德者而后以德也。大德不敢忘,所谓报生以死也;小德不徒受,所谓报赐以力也;而何忍均之于怨也?君子之顺其情,循其理,理得而情安,天下且相劝以德,而相惩于怨,岂彼说之所知哉!异端之言,以奇巧文其奸,圣人不屑深求,而但折之以正,论定而邪慝何容作哉!

【元典】子曰:“莫我知也夫!”

【译文】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

【诸儒注疏】夫子自叹,以发子贡之问也。

【元典】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诸儒注疏】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盖在孔门,惟子贡之智几足以及此,故特语以发之,惜乎其犹有所未达也。

程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又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理学讲评】义理有本末精粗,从下面学起,才到得上面,所以说下学上达。昔孔子道高德厚,不求人知,当时亦罕有知之者,故发叹说:“今之人,其莫我知也夫。”子贡问说:“夫子之道德高厚如此,何故人都不知夫子?”孔子答说:“人之学问,惟是高世绝俗,与众不同,乃可以致人之知,若我则无是也。如穷通得丧,系于天者,我虽不得于天,未尝怨天;用舍予夺,系于人者,我虽不合于人,未尝尤人,只是反己自修,循序渐进。如义理有本末精粗,我只在下面这一导着实用工,使功深力到,将上面这一层渐次通达。譬如登山的,必由卑以至高;如行路的,必自近以及远。这不过职分之当为,进修之常事,无以甚异于人,何足以致人之知哉。惟是心存为己,仰不愧天,或者上天于冥冥之中能知我耳,所以说知我者其天乎。”盖甚言其必不见知于人也。夫圣人尽性至命,与天合一,其独得之妙,真有人不能知而独知之者,然下学上达之一言,乃万世学者之准则。人于可知可能者,逐一讲求,则于难知难能者,自然通透,固不当躐等而进,亦不可畏难而止也。有志圣学者,宜究心焉。

【心学讲评】圣人之德,天德也。天日昭着于人,而人不知,故日知德者鲜矣。不知圣则何以学圣?故夫子叹曰:莫我知也夫!我有所以居心者焉;我有所以自信者焉;我有所志者焉;我有所行者焉;我有所建之于始,而即以是终者焉;我有所一致而百虑,无不可以贯通者焉;我有所无求无憾,而自不容己者焉;而知我者其谁邪?

子贡曰:夫子之道,天下无不可由也,天下无有可及也。时有不行,而人知缺陷之在数,而非不可行也。教有不从,而人知愚不肖之在世,而非不可从也。何为其莫知子也?岂夫子尚有隐焉,而使人不易知者乎?

子曰:吾何隐乎哉?为之也愤,而居之也乐,吾终身而何隐乎哉?在天之时数,有顺有逆,非天之过也。吾无不可因之天,奚其怨?在人之情理,有从有违,非人之咎也;吾无所待于人,奚其尤?盖吾之学,吾学之,非天人也;吾之达,吾达之,非天人也。吾所学者因乎天而近乎人,下学耳。知人之所可知,能人之所可能,知不遗,行不倦,而天理行焉,而遂已上达矣。天之体,吾以不逾之矩体之;天之用,吾以不厌之学用之;而人心顺焉。吾志在是,吾行在是,吾之以始终百虑而一致者在是,而知者其谁邪?有知我者,其天乎!天之散见于万物者,下之可学者也,天知我学之而非从事于末也;天之浑成于一理者,上之可达者也,天知我所达之非舍末而求本也。天之散见者即其浑成,浑成者之自为散见,下学上达相因之理也。天知我学之即以达之,而达之即以学之也。天有不齐之化,不损其生成;不类之物,无伤于险阻;天知我之不怨不尤,以其无可怨而无可尤也。若夫人,则知我之下学而称我博,知我之上达而拟以圣,求之天而或为我怨,求之人而或为我尤,久矣,其莫知也夫!

呜呼!此圣人自言其合天之圣德,子贡且不知,而况下焉者乎?并行不悖,无可怨也;并育不害,无可尤也。吉凶同患,而不与圣人同忧,不怨不尤之情也。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下学之理也;咱强不息,下学之心也。万物资始乃统天,上达之理;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下学而上达之德也。人皆有此心,则皆有此理。天日在人之中,而人何不知?乃沉潜者忘乎广大,高明者略乎事情,信在己之所知所能,而未顺乎变化之不测,则宜乎不能知也。知天而后可以知圣,知圣而后可以学圣。孔子没,天下不复有圣人,诚有以也,是以夫子叹之也。学者苟能于下学求之,尚不失为圣人之徒与!

【元典】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译文】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蔑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他说:“季孙氏被公伯寮的谄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杀了他,将他陈尸街头。”

【诸儒注疏】公伯寮,鲁人。子服,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肆”,陈尸也。言欲诛寮。

【理学讲评】公伯寮,是鲁人。愬是谗谮。子服景伯,是鲁大夫子服何。夫子,指季孙说。杀人而陈其尸叫做肆。昔子路方仕于鲁,为季氏宰。鲁人有公伯寮者,乃谗愬之于季孙,而季孙信之。子服景伯心怀不平,因以其事告于孔子说:“季孙之于子路,固因公伯寮之言而有疑心矣。谗邪害正,法不可容。以吾之力,犹能诛伯寮,而陈其尸于市朝,以明子路之诬而报其怨。夫子以为何如?”

【元典】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孔子说:“理想能够得到推行,是时运决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时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时运怎样?”

【诸儒注疏】谢氏曰:“虽寮之诉行,亦命也。其实寮无如之何。”愚谓:言此以晓景伯,安子路,而警伯寮耳。圣人于利害之际,则不待决于命而后泰然也。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祉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道德情操论》早于《国富论》近二十年发表,前后经过五次修订,是亚当·斯密毕生最重视的作品。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很好的回答。
  • 德行

    德行

    怀着外交家理想的朱威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只有一包方便面的落魄生活使他认识到,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在博阳公司打工期间,朱威博得了公司的总裁邢云涛的好感。邢云涛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相貌平平,却心高气傲。她并不是朱威理想中的对象,但为了保住自己在博阳的职位,朱威抛弃了女友,违心地与邢云涛结了婚。
  •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
  • 中华国学精典

    中华国学精典

    我国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启蒙教材无非是流传至今的经、史、子、集,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文化。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读古典诗词,通圣贤经书,那么这些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会深入到孩子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百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热门推荐
  • 狐狸精出嫁

    狐狸精出嫁

    [花雨授权]?从他把她带回家,她便知道他是好人。难怪幼时那么仁慈,救了她母亲。目睹了他的善良……“不准爱上他!”她对自己说。因为她是狐。但当他跟她求婚时,她却答应了。可是,由于妹妹的设计陷害,他竟怀疑她?
  • 爱情幻想式之公主好懦弱

    爱情幻想式之公主好懦弱

    “你真的知道我的痛吗?”百楔玮望着天空,双手插在口袋里,他的目光幽怨的穿过校园的白杨树,天空下起了小雨。许艾黎拉着筱雅的手,看着远方的乌云“又是一场大雨吧~”“艾黎,我们走吧”雅最后一次回过头望着这个国家的尘埃,唉了口气,但坚定的回过头。你给我的吻,我要你的心看妖娆男主如何收下女主心~~·作者求支持O(∩_∩)O~
  • 凤丘

    凤丘

    一只蚂蚁想获得自由,一只狐狸在追求爱情,一名将军想守住自己的家园,一个流氓他说想做个好人......一串链子,串出了一个故事。
  • 牙齿有毛病,身体一定出问题

    牙齿有毛病,身体一定出问题

    牙齿一旦出毛病,身体的其他地方可能早已生了大病!看似不起眼的牙疼,背后潜伏着肠胃病、身体酸化缺氧、鼻炎过敏、呼吸障碍、颈椎酸痛、精神压力等重大身体问题,还会不知不觉改变你的容貌。忽视牙齿健康,就等于忽略身体发来的健康警报,任由疾病在全身伺机爆发!台湾著名牙科医师赵哲旸,结合西医牙医技术和中医经络、能量疗法,回归治本的医学观,以系统性的角度看待牙齿问题,为你揭开牙齿和全身健康不为人知的紧密关系,告诉你如何从牙齿看出各种疾病隐患,保护牙齿就能预防全身疾病。翻开本书,立刻明白牙齿对全身健康的重要性,保护牙齿,轻松远离全身疾病!
  • 羽式春秋

    羽式春秋

    一位军人,一位官场落魄者,一次重生,另一段经历,另一段兄弟情,这是别样的春秋,华丽的战场,斗智斗勇,绝对在你意料之外。
  •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姓名,由此可见,姓名对人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
  • 疯狂夺爱:狡猾小甜心

    疯狂夺爱:狡猾小甜心

    轮回之前她是天后器重的臣子,同时也是天后最疼爱的孩子。在天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她竟一时大意被人设计失了身子。精心谋划之后,她毅然纵身一跳,轮回转世。重生之后,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可是,她的身份却更加扑朔迷离了。自从她决心要抛弃她的假面具后,她就逐渐露出她不可一世的恶魔本性。她可不想当什么小甜心,傻等着跳到碗里去。因为弑兄,他被上帝诅咒。成为了高冷邪魅不老不死的嗜血魔鬼。遇到她之后,他便说,如果碰巧有第三次见面的话,那很遗憾,你只能是他的小甜心了。
  • 重生之无上霸仙

    重生之无上霸仙

    林宇,一名修炼到散仙境界的强者,却被他人看中法宝,联合围杀。无奈之下自爆元婴,意外重生到一名废柴少年身上。并获得一位神秘老人的传承,从此少年奋发修炼,从废柴变为天才,看少年报仇雪恨,一统八荒,创建无上势力。到仙界,横扫六合,统一六界。看传奇,尽在无上霸仙
  • 醉生梦未死

    醉生梦未死

    外面的世界,或是弱肉强食,或是阴谋诡计,或是尔虞我诈;又或是相濡以沫,或是肝胆相照。这场阴谋的开始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有些人注定要在没有利用价值以后在阴谋的生死簿里被划掉,而我,就是这诺大的阴谋里一颗小小的棋子,却在不经意间决定了这场棋局的成败。
  • 格格很嚣张

    格格很嚣张

    她的职业很有前途,高风险高回报,没想到啊……阴沟里翻了船一朝穿越,她先是多了一个娘,又多了一个妹,后来,当朝皇帝是她干爹,后宫之主是她干妈,储君任她欺负,侍卫随她使唤,她的背景真是雄厚到……气死人,可问题是,她不是“她”呀,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捡个便宜格格,她不做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