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4100000201

第201章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4)

【译文】(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

【诸儒注疏】“死”,谓葬也。“徙”,谓徙其居也。“同井”者,八家也。“友”,犹伴也。“守望”,防寇盗也。

【理学讲评】徙,是迁居。守望,是防御寇贼。这是详言井田之善,以见助法当行的意思。孟子说:“分田制禄,固惟助法为善矣。诚使助法既行,则一乡之民,各有世业,安土重迁。死而葬者与迁居者,皆不肯出其乡矣。盖远乡之田,八家同井,居止既相联属而不可离,情义自相维系而不能已,故出入往来,则道路之中相为伴侣,而无行旅之虞。昼夜防守,则闾里之间相为应援,而无寇盗之忧。遇有疾病,则视其医药,通其有无以相扶助,而无窘乏之虑。如此,则乡井之民,蔼然相与,苦乐患难无往不同,而亲睦之风成矣。井田之制,有以兴民俗如此,不可以见助法之善哉。”按此一段即《周礼·比闾族党》之法,后世保甲乡约,其意多出于此。但古人以分田为务,使其情义相联,自无涣散。后世不均田制产,使有乐生之具,而欲以一切之法束离散之民,宜其徒为文具而不可行也。

【元典】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译文】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

【诸儒注疏】此详言井田形体之制,乃周之助法也。公田以为君子之禄,而私田野人之所受。先公后私,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据野人而言,省文耳。上言野及国中二法,此独详于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取之过于什一尔。

【理学讲评】孟子又告毕战说:“井田之法,固所当行矣。然其形体之制何如?盖古者分田制里,先相度地势,每方一里画为九区,其田如井字的模样。每田百亩为一区,九区共九百亩,中间一区百亩,是供给国家的,叫做公田;外面八区分与八家百姓,各得田一百亩,是养赡家口的,叫做私田。这公田,就教那八家百姓同出力以治其事。凡耕耘收获之时,必先治公田,公事已毕,才敢去治私田之事。虽通力合作,而实有公私之分;虽彼此均劳,而实有先后之辨。这是为何?盖以分别君子、野人之分,使在上者食人之食而不为泰;在下者事上之事而不为劳耳。此井田形体之制,殷之所谓助,周之所谓彻,不出于此。主井地之事者,不可不仿而为之也。”

【元典】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文】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诸儒注疏】井地之法,诸侯皆去其籍,此特其大略而已。“润泽”,谓因时制互,使合于人情,互于土俗,而不失乎先生之意也。

吕氏曰:“子张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讲求法制,粲然备具,要之可以行于今。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耳。尝曰:‘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未之行耳。’乃言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议古之法,买田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灾恤患,厚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有志未就而卒。”愚按:《丧礼》、《经界》两章,见孟子之学识其大者,是以虽当礼法废坏之后,制度节文不可复考,而能因略以致详,推旧而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理学讲评】润泽,是变通圆活的意思。孟子承上文说:“井田之法,自诸侯去其旧籍,其详已不可得闻矣。我所言定中外之区,辨公私之等,别君子、野人之分,特其大略如此耳。顾时势之变迁不同,地力之肥硗不一;或宜于古而不宜于今,或利于此而不利于彼,又有不可以拘泥者。若夫变而通之,化而裁之,使合于人情,宜于土俗,不泥先王之法,而亦不失先王之意。这等圆活流通,无所胶滞,则在滕君主持于上,吾子协替于下,同心共济,各尽其责而已,岂吾言所能悉哉?”按井田之制,最为良法,成周所以体国经野,厚下安民,皆本于此。时至春秋战国,如李悝之尽地力,商鞅之开阡陌,尽取先王之法而更张之。后虽有明君贤相,慨然欲行古法,亦无自而考其详矣。惟是什一而赋,使百姓足而君亦足,则井田之遗意在焉。善用法者,不师其迹,而师其意可也。

【心学讲评】王者治天下之大法,井田、学校,二者其大端也。周衰道废,税亩与阡陌开,地力尽而井田坏。大学之教不行,师儒之传各异,异端之说争鸣而学校坏。于是而民无恒产,亦无恒心。孟子所欲行王道于天下者,但以此为汲汲。顾二者有相因之理焉,则井田行而后学校可设;有详略之殊焉,则以学校者千古不易之经,而井田有因时损益之道,有因地制互之用。者古者互悉,而润泽尤互详也。此二者,王者以治天下,诸侯以治其国,一而已矣。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不以其弱小不可行,而告之曰:“人君有一国而为之,所以经理人民、修明政法者,皆非缓图也。而国以民为本,有民而后国可为;民以农为先,有农事而后民可用。顾人君恒于此有因仍苟且之思,责赋于民而不早计其所自出,则民之憜者散,勤者怨,而国不可为矣。经画勤于一时,而大法可垂于永久,此其为者必先立之规,不可缓也。豳风,承王业之诗也。而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绚。’有茅矣,有绹矣,可以乘屋矣,则及此方冬农隙之。时亟升屋而葺之,勿待春也。岁之更始,播百谷之事方兴,不暇及此矣。民之无念不在农,无事不为农计,先王悉体之如此,而民情不可大见乎?

“民之情,民之道也。夫人君欲靖其国,必民敦亲睦之行,而后上下愧君师之责。仁不遗亲,义不后君,安分循理,无离散之情,必有恒心固已。而民之愚贱,非有士君子之操也。有恒产,则俯仰之计足,而黠者不可取盈,朴者不忧不足,则仰事俯育之下,自不见异而迁。无恒产而身不安者心不固,一念之天良偶动,而饥寒争夺之心又起而间之,无恒心矣。夫心者,一动而不可复静者也。苟以谋利自全之念间其心,而使无恒,则放僻邪侈,何不可为,而陷乎罪矣。及是而刑不容贷,则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上,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欲求民心而使之有恒,必先取民产而定其恒制。以为上即勤民之事,亦安能有一粟之益施及下哉?以民养士,而即民以养民,其尽吾心以为之成法者,亦本吾自持之心而已。欲吾臣之上体国下恤民,而唯自尽其不敢尊骄之志,欲吾民之乐奉上而自相睦,唯自尽其不敢侈靡之心。唯其恭也,故体群臣者皆有以致其厚;唯其俭也,故定民赋者必有以酌其中。由此言之,损上益下,非有损也,节其骄泰之情,勿益而已矣。而世主之失,疾入于不仁者,唯求盈不已以谋富国,虽欲恭俭也能乎?阳虎曰:‘为富不仁矣。’富之妨仁,明君之所以必惩富国之非也。又曰为:‘仁不富矣。’仁之妨富,暴君所以必逾取民之制也。然则取民之制,君欲为国,安可不急定其规而缓之也哉?

“夫三王之政,皆可师也,而有异焉者,则在我备考而斟酌之;其同者所必同,而其异者则在乎择善而从之也。夏后氏取民之制日贡。以为田者,民所自辟之田,以其所获,酌贡之于上,民知效忠,而因以各得勤其业。五十亩而定一夫,一夫而输五亩之贡焉。殷人取民之制曰助,于私田之中立一区以为公田,而民助耕焉。七十亩而一夫,一夫而助七亩之耕焉、周人取民之制曰彻。立公田之名,而与私田无殊也,特计亩而均分之,百亩而一夫,八夫而通耕九百亩之田焉。以制之不同如此,而有同焉者,其实也。以粟贡,而粟亦其力之所获也;以力助、彻,而力即其得粟者也。而五十亩之贡,唯五亩之获;七十亩百亩之助、彻,各输其七亩、十亩之力,则是皆于什之中而取一也。上得一而聚之也多,不忧用也;下得九而仅获其九,但给养也。此百王不易之法,所必遵者也。乃若其异,则殷、周改夏之法,各有精意存焉。周之彻也,而以八家之力通公私之田,通则下不怠而上不督,计亩均分,情相联而利亦相均也。殷之助也,以为下藉上以治,而上藉下以养,则民亦借其有余之力,而上有使民如借之心,下无丧而上无求,交相益也。

“夫彻虽异于助,而小变而不失其大公之理。故二王改夏之政,意良深焉。而由今酌三代之异,以用之无敝,则龙子之言尚矣。龙子曰:‘三王取民之制,皆以无过求于民为道,而粟之所自出,唯地是视。则因地以立制,而可行之永久者,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焉。未有助法以前,行贡可也;既有助,而欲改之以行贡,其害可胜言哉!且勿言后代之可逾制而求也,且勿言有司之操法以督也,且勿言出纳浮耗之滥也,即就贡法之始制而言之:岁之丰凶不齐,民易以欺,而吏易以罔,于是较岁数丰凶之中而以为常,乃有画一之规,即此而民之病深。以乐岁粒米狼戾,愚民能积之待凶年之贡乎?不能也。因多而多之,民犹未常不多,而不为虐也。凶年之仅有,供来岁治田之粮种而不足,而必取盈于中岁之数。于斯时也,奉上之外无余粒矣。则以思其疾苦之情,而我为民之父母,使民盻盻然交怨于下曰:将吾之终岁勤动者,不得养其父母,曾不足以取盈,又称贷于富室以益之。已贷不可再贷,则目前之生计已绝;岁之小丰而输息以酬贷,则将来之匮乏日深。老樨转乎沟壑,皆取盈者使之也。民之怨也如此,则恶在其为父母乎?能守先王之成宪而取其中,其害且如此,况其后之敝乘之而生者乎?’以龙子之言思之,则助以救贡之敝,而彻但思助而小通之,此择乎三代之善而用其异者,取民之制,莫有善焉者也。

“子欲及今而行之,非遗制亡存,而先代之典,非一王之守也。耕者授田而助力,其产恒也。仕者受田而食禄,其产亦恒也。士大夫且有其世守,而小民不可无先畴,则世禄之礼下,助法之取民,其道一也。乃世禄,滕自建国以来七百余岁,未之改也。通其意,而取民之制不可推行乎?助者,分私田与公田而为一也。彻者,疑乎合一井而无公私之分也。乃大田之诗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则在天之泽,且欲先公而后私,在己之力,必其急公而次及私,审矣。公田之名,唯助有也;公田之实,唯助别于私也。乃周诗而有公田之名,则周之彻无大异乎殷之助,井疆不乱而法制合符。得其理,而用先代者即以昭是守,又何疑乎?故决于行助,事易而法无敝,更何疑乎?

由是而兴起其恒心,以施教者可举矣。教,以教士也,而不能尽民而教之也。而先王知道之明与不明存乎教,而民之仁与不仁因乎士。士既有世禄,而可以谋道不谋食者为斯民修大同之化;民抑无虐取,而乐戴其上者望君子为风尚之归;而教不待强,而但在修明之耳。于乡则设庠、序、校焉,于国则设学焉,侯以明之,挞以记之,诗书礼乐以肄之,升贤造士以奖之,教之法具焉。夫大学,则大全之教,兼众善而务其成。其在乡学,则各有所先,以示其适从之方焉:庠者,以养老为主,示民孝也;校者,以比德比艺为经,劝民行也;序者,以观德兴能为义,示民礼也。夏当司徒始命之后,民初知学,故尊师重道以端所向,而其学日校;殷以武功定天下,而纳之于礼乐之中,故其学曰序;周以仁厚笃世德而迪民爱敬之忱,故其学曰庠。至于学,则贡士兴焉,胄子肄焉,天子诸侯亲焉,教必备而道必隆。三代无异道,斯无异制矣。乃揆其立教之大指,则以礼让养其和平之气,而以道义研其心理之微,无非以兴起夫尊亲序别之心,而顺成其孩提稍长之能,明此人伦而已。有以明之,而人伦明矣。上之为君子者,行无非天性民彝之则也;则下之为小民者,虽知有未尽,行之未逮,而宽然有余于富庶之中,油然自销其疑贰争竞之气,互相亲也,则亦乐亲其上也。于是而为国之大经无不举矣。在子之为之而已。

“使子而能是焉,勿日一国之政不可通于天下。使当世而有王者起焉,欲折衷先代而行教养之大法,必于子乎取之,是为王者师也,而子之德已覆及于天下后世而有余。且不但此也,使当世而无王者起焉,而子独行之,周之先代不犹是乎?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能以什一世禄之法,寿考作人之化,兴周而创大业之谓也。子力行之,何遽不如?文王当积衰之后,而大猷兴焉;子之国亦自此新矣。君子创业垂统以听天命,又岂可量哉!勿以国小而古道已湮为不可为也。请自民事始。”

文公毅然以为必行,使毕战司其事,而使奉教于孟子以行,其志决矣。孟子乃以勉毕战曰:“子之君将行仁政,甚盛心也。选择而使子,望子深矣。子勿以私而害,公勿牵于俗议,而大典必躬,履亩而计之,核实而尽力焉,勤治之,而不为苟且之计,勉之哉!夫仁政之废,经界废也。请详经界之说:自一亩而计之,畎有塍埒,以至于亩;自亩而积之,亩之上有径有遂,亩之外有沟有洫,以通道路,以防旱涝;大小有经,纵横有法,所谓经界也。自一井而推之,至于一同,田愈广,则经界愈阔。而经界之中,乃为田之实数,而凡公私多寡,皆以此为准而无余。若毁其经界,以为是亦可耕之土而废之,则额田有限,而新增之数倍之而有余,私田无所益也,名为九得其八,而实不足,井地不均矣。经界皆公所有也,名为什得其一,而且不止于倍,谷禄不平矣。是故暴君以为富国之术,污吏以资窃禄之厚,必且曰此先王之赘设,而轻慢之为不足存也。于是而垦之为田,以擅其利。则今日者勿惜已耕之土,勿贪谷禄之盈,培其阡陌,复其沟浍,而经界正矣。则画然于经界之中者,此为百姓口分之田,此为国家禄入之田,可坐而定矣。经界正则仁政行,有常经焉,而抑不无变通之法。所以然者,以下之奉上,上之恤下,礼下取民之道不可不尽也。

“今滕坏地虽褊小乎,而将必有为君子者焉,将必有为野人者焉。君子之待礼于上,于制禄定之矣;野人之听制于上,于分田定之矣;皆子之君所必治,而子所必宜为深长思也。使无以厚君子,则君子不宣力于廷,而野人何治焉?使无以宽野人,则野人不怀恩于下,而君子谁养焉?

“故通其意于助法之中,而推恩礼于经制之内者,则野必助也。九而一,因其地之广阔而经界可正者;也国中可使自赋也,什而一,因其地之狭隘,而经界不备,且余一以宽之也。田以此分,而士之无田而有禄,亦于此授焉。乃所以尽礼下之道于世禄之外者,则卿以下食禄少,而别予圭田以奉祀事,其制五十亩,一井之之公田可给二君子,而礼加矣。所以宽取民之制于公田之外者,则家有余夫,百亩不足,而授以二十五亩,四余夫而成百亩,乃以助一夫之力,而取之愈薄矣。如是则君子野人各得其所,而分田制禄之法,乃以通成法而尽善焉。

同类推荐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

    本书介绍了人性的弱点、爱与思维、生存与竞争、热情与勇气、自信与安全感、独断与自信、信念与政治、天才的本质、动物行为、拥挤与侵犯、人的天性、貌似侵犯等等。
  •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不是一个开启阿里巴巴财富之门的咒语,而是一个隐喻。任何一个追求品位生活的青年(尤其是男青年)都应该掌握通向智慧宝库的钥匙,那便是亲近经典、分享激情。百合,是圣洁的象征,代表了女性的忠贞与纯洁。首先要培养女性的外在美,但更要注重她的学识、个性和情感的锻造,她的魅力体现在自身、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程度上。生活中有很多悖论,不要让这些谜团破灭我们的憧憬,让希望的光亮不会因为不可抗拒的岁月而暗淡,用艺术来点亮未来。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热门推荐
  • 穿越忍斗之吾乃神帝

    穿越忍斗之吾乃神帝

    一个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的特种兵英勇牺牲,阴差阳错之间穿越到了忍者的世界,可谁知事有异变。面位坍塌,两界相通,忍者世界?斗气世界?带着些许零碎的记忆闯荡,斗技,忍术为我所用!携手萧炎,诛魂灭神。忍斗之上、吾乃神帝!!!
  • 李自成第七卷:洪水滔滔

    李自成第七卷:洪水滔滔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tfboys之星心易冷

    tfboys之星心易冷

    那场雨夜,将你我的爱浇灭了。你的吻,意味着你的告别。你的你的话,伤害了我的心。你的离去,表示了我们已回不去……
  • 路之巅雪

    路之巅雪

    武道渺渺,踏雪之巅。红尘百转,来去如烟。
  • 生于1980

    生于1980

    这是一部描写80年代后出生的城市独生子女情感生活、心路历程的惊世之作。“我现在要讲述的当然时我的爱情。不过,因为我被人称为缓缓公子,所以我的爱情可能更为荒唐。这是我每次给别人讲述时发现的。当然,我要强调一点,我并不想让你们掉泪。我说过,这只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我记忆的一种习惯。如果你有闲暇和无聊的时光,不妨坐到窗前,一边看着天边的晚霞,一边听着我的讲述。”
  • 别太狼狈也别把自己弄的像笑话.

    别太狼狈也别把自己弄的像笑话.

    他闭着眼躺在床边,突然一阵清香飘过。蒙住了他的双眼,声音可怖又尖利“把手机交出来”。男人笑了笑说;“老婆,都二十几年了。还玩这招腻不腻呀”。阴冷声音顿时变成娇嗔:‘哼!每次都骗不过你“她抱怨着,娇媚小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九阳邪龙

    九阳邪龙

    一口九阳鼎,一部《邪龙变》,杨小邪走上了一条至尊之路。
  • 爆宠狂妻:神医五小姐

    爆宠狂妻:神医五小姐

    她是将军府的五小姐,却是东辰国第一废物,花痴成性,因为追求男子,被跟班失手打死;她是天之娇女,却被害身亡,惨遭家族灭门,从此背负血海深仇。当天才穿越到废物的身上,再次睁眼,命运从此不同!!!炼丹、炼器很难?她手到擒来。驯兽师很稀少?她一不小心就成了帝王驯兽师!逼婚?!你是美男你很拽?她一把拉过身边的妖孽男:魔王兄弟,他要抢你的位置。某妖孽冷眸一瞥,身形一动,下一秒渣男已经不见。转身,某妖孽笑容蛊惑:幽幽,继续刚才的话题,我们要个孩子吧!
  • 月龙

    月龙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三号世界

    三号世界

    我,,还是我么,,生命从未如此清晰,我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世界本苍茫,活着就好,,愿不再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