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云密布时我们看不见太阳,但不能说太阳不存在;黑暗之中我们看不见道路,但不能说道路不存在;在一楼我们看不见顶楼的风景,但不能说风景不存在;不识字时我们读不懂书籍,但不能说书中的智慧不存在。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自我,但不能说自我不存在,只要你用心去找,总还是能找得回来的。
每个人都是演员一一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拜访赵州禅师,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禅师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禅师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
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世人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是正常人情之礼。真人面前就该是真心,就该真情流露。相敬如宾虽然很有礼,但总没有小吵小闹的生活来得实在。如果妻子整天对你说话客客气气,挂着雷打不动的职业微笑,这像是一家人吗?反倒是偶尔使个小性子,撒个娇让人觉得更亲切。而如果她逢人便使性子,那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了。
所以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直来直去,虽能秉公处事,刚直不阿,却不太讨人喜欢。对于这些人一定要诚实,他们是值得依赖的人物,你的虚伪只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再就是要委婉,他们做事不灵活,你就不能硬碰硬,当他们言辞犀利时你可以适当幽上一默并加以引导。不能因为他们刺伤过你就计较。
遇到圆滑变通,凡事能权衡利害,洁身自好的人时,就一定要有礼有理。这种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仇视邪恶,厌恶粗鲁,不要以为他们笑着就是因为喜欢你,而是因为礼节的缘故。
而那些只重私利,遇到好事就抢,坏事则躲得远远的人,千万要有板有眼,说一不二。还有那些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人,一定不能被他们的精彩言论所迷惑。
总之,不同的人要不同对待,对待母老虎一定不能也做只母老虎,要想战胜她,做只蚊子的胜算更大一些,否则最后总是两败俱伤。
如果时光倒流,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将成为伟人
有个叫智通的和尚三更半夜突然高声大叫道:“我大悟了,我大悟了……”惊醒了众多僧人,禅师也被惊醒了。众人一起来到那个僧人房里,禅师问道:“你悟到什么了?居然在这里大声叫嚷,说来听听!”
众人以为他悟到了什么高深的禅旨,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一一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一一哄堂大笑!“这也算大悟?”
禅师惊异地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真的悟道了!”
智通和尚立刻说道:“师父,现在我不得不告辞,我要下山云游去了。’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实在太傲慢了,悟到了“尼姑是女人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以此要求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云游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任何留恋的。
众僧向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尼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呢?‘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和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含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一一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世界上的事,无论看起来多么复杂神秘,其实道理都是很简单的,关键在于是否看得透。明白一个道理容易,要自己去悟出来,却很难。
我认识几十年的朋友老梁,住了半年院终于出院了。但是他患的是心肌梗塞、心梗这二种病,犹如定时炸弹,稍不留神,随时都可能会爆炸。我常为怕失去这位老友而忐忑不安。我有很多朋友,都有过几十年的交往,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时结识的,虽然不能说有多么知己,但是彼此却常常牵挂,我想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一件事,恐怕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永远一成不变地相处下去。无论朋友也好,恋人也罢。以前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朋友可以一起到那么老还不分开,不明白感情可以这么长久,但现在都悟到了,人生虽空,但情却很真。
李宗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如果不是从8岁活到80岁,而从80岁活到8岁,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将成为伟人。”年轻的时候是学习思考的时候,但由于阅历少,许多道理只明白,但却不能悟。而到七老八十时,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许多道理也都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年轻的时候以为世界属于自己,老了才知道自己属于世界。小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长大后才知道不是,不仅不是,原来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于是开始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站起来,当接受了生活无数的打击与磨难之后,才逐渐变得成熟。
但道理还是要去学,年轻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学习,许多道理都是在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明白的。年轻时候总是对长辈们口中的大道理感到厌烦,犯了错误之后才记起这些道理长辈们早已说过,只是当时没有听进去。当我们嘴上说“明白”的时候,心里真的服气吗?真的是懂了吗?
“明白”的终究是别人的东西,“悟出”的才是自己的东西。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应付地说:我明白了。心里却并非如此。任何道理都是一样,那些终身受用的道理靠别人教是学不会的,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
走自己的路,也听别人的劝告
一次,猎人捕捉到一只能说70种语言的鸟。鸟说:“放了我,我将告诉你三条忠告。”猎人同意了。
鸟告诉他:“第一条,做事过后,不要懊悔。第二条,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去相信。第三,当你爬不上去时,就别费力去爬。”猎人认为鸟很有智慧便把它放了。
鸟飞到一棵高高的树上,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議,你放了我,你不知道我嘴里还衔着一颗价值连城、硕大无比的珍珠呢。正是它让我聪明绝顶。”
猎人想重新捕获这只鸟。他奋力地向树上爬去,但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结果摔下来折断了腿。
这就是不听忠告的下场。唐太宗虚心听取谏臣魏征的意见,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繁盛,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良言,使他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霸主,周武王听取姜尚之言,灭了商,成就了一代明君的伟业。忠言之良,小致独善其身,大致善国,善听忠言者必将成为一代圣人,而独行之人,也必会败得一塌糊涂。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放虎归山,使卧薪尝胆的勾践有了可乘之机;隋炀帝不听李渊之言大兴土木,结果导致国破人亡;诸葛亮不听刘备之言,重用马谡,失了街亭,贻误战机,最后导致蜀军败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人生智慧。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听信忠告;糊涂的人之所以糊涂,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将忠告当成耳旁风。
不听忠告有时就是自取烦恼,我远房亲戚的女儿交了个“三无”男友,带回家给家人看时,个个都反对,因为女孩虽然条件不是很优越,但本科毕业,相貌中等,只是父母离异得早,没得到很多家庭温暖。男方是她的小领导,比她大七岁,老家在中部某省的一个村庄,父母健在但无工作,他本人高中没毕业。家人反对的原因是学历不相当,家庭背景也不乐观。而女孩执意跟他在一起,则是因为男人对她百依百顺。
由于女孩太坚持,最后家人劝不住,只得同意他们在一起,可刚结婚没两年,男人就跟她顶着干了,不再关心体贴,不再总是服从她。当初嫁他唯一的原因没了,她彻底失望了,现在听说天天吵架,日子基本没法过。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并不是一句空话,门当户对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的年轻人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以为自己碰到了真正的爱情,以为爱情能抵挡过一切,其实很小儿科,现实就是现实,一个决定改变一生,一切源于自己,当你执意做某事时,最好听听别人的说法,然后再慎重采取行动,这样就算以后真的错了,也不会那么后悔。
每个人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即使当时听来不太合适,但也要仔细想一想,说不定哪点就会受到点拨与启发。所以,无论什么人的劝解与忠告都要客观听之,哪怕不赞同,也不要怪别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怪别人不理解,既然对方这么说,肯定是有感而发,是经验所得,也许现在听到以后会觉得有一定道理。
其实,现在很多时候能听到别人给你忠告是很幸运的事,毕竟现在这个社会愿意多说的人已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