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于丽应聘到一家外企。她每天上班的工作就是:拆应聘信,翻译;翻译,拆应聘信。量大枯燥,索然无味,却忙得四脚朝天。可是于丽不急不躁,一直耐心仔细地做。10天后,于丽被提升为人事部经理。升迁的理由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每天千篇一律地拆信,并在几十封信中,不厌其烦地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推荐给老外上司,展示了她人事管理的才能,深得欣赏。总裁认为:于丽能够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自己岗位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得非常出色,企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放到哪里都能发光的人。理所应当是我们这一批应聘者当中的第一位升迁者。
让金子发光
有人说:“树挪死,人挪活。”还有人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其中尽管有诸多合理的成份在里面,但总感觉仍然是个人的适应能力欠佳之缘故,我决不会反对上述两种观点,但我也决不完全同意这些说法,我始终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至于什么时间发光完全看个人的适应能力问题。就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吧,我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和我一起加盟的还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可不到半年就有人开始跳槽,到我考上研究生离开公司时,和我一起去的已差不多走光了,而他们频繁地更换工作也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因为外企的加薪制完全是看你能否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来定的,不要说加薪了,干不到一年就离开公司的连年终奖金都拿不到,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人说,不断跳槽可以锻炼人生存和适应能力,我不敢完全苟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代价也稍嫌偏大。如今,还有一些我昔日的同事在不断跳槽,似乎这东西也有“成瘾性”。他们动辄就拿“美国人怎么怎么”来吓唬人,真不知道这种超前意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一生之中换几个工作环境不足为奇,而一年之中就更换几个,连美国人自己都感到吃惊。
这明显是一种适应能力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根源何在呢?
过分看重自己
才参加工作的不少大学生,总是踌躇满志,渴望在好的工作岗位上一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大多数人都要求工作单位考虑自己的专长,其实仔细想想,这恰恰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为什么除了专长就不能做点别的什么,要知道你自己所谓的专长其实并不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期待的专长,用人单位往往更注重于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对不同岗位的胜任能力。说穿了,有些单位更期待那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才考虑你的专业。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你的非专业才能。当然,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专业面过窄造成了这种状况,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成功最终归于他们。难道这也是天意?这难道还不值得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天之骄子们深思吗?
即使是真正的才子,真有一技之长,也不要期待能一步到位,因为开始的工作对于以后干本专业将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这是许多工作多年的人们的经验。
素有某大学新闻系“才子”之称的沈某,在大学期间已经小有名气,不时有作品见诸于报端,有的甚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一家大的报社。他个人认为以他的才能,肯定会被分到“新闻部”,至少当记者。可是分配方案让他好生失望,他被单位分到总编办公室工作,其实领导这样做是为了考察他的综合才能,让他尽快熟悉报社运作的全过程,可他却埋怨领导不具慧眼,结果可想而知。如果领导大度爱才,也许会重用他,假定遇到另外那种领导,有他倒的楣。
还有某著名审计学院的赵某,没毕业之前因其才华出众而被某检察院检察长看中,毕业后令人羡慕,进了该检察院,他满以为检察长会安排他进反贪局工作,让他一试身手,惩治贪官污吏,可没想到检察长却让他先留在院办公室工作,幸亏他适应能力极强,把办公室里的工作弄得井井有条,一年后他如愿以偿地进了反贪局,据说工作仍相当出色。
因此,对于才参加工作的人来说,过分看重自己是不足取的,关键是要别人看重你的才能。
好高骛远
有的人也确实很有才气,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也能够胜任,可总以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总以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因此当听说某某到什么单位拿了多少钱和升了什么职时,便也跟着频频跳槽,几年下来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白白浪费了几年光阴,要知道许多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积累,需要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终难有所收获。
我的导师曾带过一个博士生,说起来也算我的师姐了。国内博士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去攻读博士后,两年后她又到了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牛津生涯还没结束她又到了伦敦大学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来,她已经实现了极大的成功,一定是国内许多用人单位仰慕的人才,可当她回国找工作时,却没有一家合适的单位愿意要她,更不用谈什么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国外多年中,因频繁更换工作岗位而使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不成体系,也没有发表什么有价值的论文,而她的许多同学有的只在国外名气不很大的学院做研究,却因成绩卓著而入选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要说她也算够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为她对现状不满而使自己的才华白白流失,不知道她现在难过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
当然,我绝对不是那种主张一个人非要在一个地方干一辈子的人,因为那样会埋及限制一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包括我自己,也是希望能够在工作一个阶段后换个工作环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但是,在换工作环境之前一定是感觉到自己已经尽职尽责,如果再不离开就难以进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更换工作环境才是合适的。
人生不能有“空地”
我哥哥是个非常懒惰的人。爸爸多次想改变他的这种精神状态,都没有成功。不过有一天,爸爸动了真格的,命令他到离我们家不远的—块空地上去看看,并且用笔把那里所有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爸爸呵斥他说,如果不照着去做,今天就别想回来吃午饭。
整日都很懒散的哥哥这次照着爸爸的话老老实实地去做了,回到家中后交出的一张纸上写着:“钉子、废纸、空罐头盒、瓶塞、碎玻璃,废铁丝,酒瓶子等等。”
爸爸问道:“这些东西有用吗?”
哥哥回答说:“没用,都是些破烂东西,又脏又臭。”
接着爸爸又问:“其他的地方有什么?”哥哥回答说:“有房子和花园。”爸爸继续问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堆放那么多没有用的东西?”哥哥回答说:“因为那里是一片空地。”
我爸爸接着他的话说:“因为那个空地没有被利用起来,所以变成了堆放垃圾的地方。今天,你的生活就像那块空地一们。你没有把它好好利用起来,所以脑子里堆满了没有用的东西。一个懒汉的生活就如同一个垃圾场,一切没用的东西都会集中到那里去。而一个勤劳的男子汉绝对不会整日晃荡,染上好吃懒做的恶习。”
自从爸爸给他上了这—课之后,哥哥的变化很大,从此,他开始勤劳工作,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生活也充实多了。
敢训老板的人
人生而平等,只要你在真理一边,就要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蔑视神圣,挑战权威,甚至不惜身家性命。以正压邪,胜利终将属于你;冒犯神圣,成功的机遇等着你。
日本明治保险公司有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叫原一平。他身材短小,其貌不扬,25岁报考明治公司时,虽然被勉强录用,但主考官劈头丢下的一句话是:“原一平,你不是干得了这种困难工作的人!”当时原—平屏住呼吸,无声地注视着主考官,心头却在叫喊:“我偏要给你看看!”他决计要报这一箭之仇,怀着“有朝一日”的信念,猛打猛冲了十几年,竟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成交金额最多,最伟大的推销员!这中间当然与他勤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他工作了3年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是促使他走向成功的一个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
那时的原一平,怀着偏要做出成绩来的不服输的劲头,工作十分努力,也创下了一些不错的业绩,在公司里站稳了脚跟。
然而,原一平并不因此满足,他构想了一个大胆而又破格的推销计划:找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串田万藏,要一份日本大企业高层次经营人员的名单和简历,直接向他们大幅度、高层次地推销保险业务。因为串田先生不仅是明治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还是三菱银行的总裁、三菱总公司的理事长,是整个三菱财团名符其实的最高首脑。原一平的意图是:通过串田董事长,明治公司的保险业务不仅可以打入三菱的所有分支企业,而且还能打入与三菱有业务往来的所有大企业。但原一平却不知道保险公司与三菱之间早就有严格的约定:凡从三菱来明治工作的高级人员,绝对不介绍保险客户,这当然也包括董事长串田。
原一平为自己突破性的构想而兴奋不已,他咬紧牙关,坐立不安,发愦要实现自己的推销计划,洗雪3年前遭到的羞辱。第二天,他信心十足地请求面见串田董事长。
等了数天之后,有人通知说董事长答应见他。原一平兴奋不已。他来到了三菱财团总部,仰望威严的三菱大厦,心头又不由一阵缩紧。好不容易通过传达室被带到会客厅。同其他求见的几名小卒一样,原一平被冷冷地丢在一旁。华贵的摆设,其厚无比的地毯,一坐下就像浮在半空的沙发,难熬的长时间等待,把原一平的劲头耗去大半,他疲乏地倒在沙发里,竟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原一平的肩头被戳了几下,他愕然醒来,狼狈不堪地面对着神情威严的董事长。串田大喝二声:“找我有什么事?”还未清醒过来的原一平当即被吓得差点说不出话来,噎了好一会儿才支支唔唔地讲了自己的推销计划,刚说:“我想请您介绍……”就被串田截断:“什么?你以为我会介绍保险这玩意?”
原一平以前也曾想到请求会被拒绝,所以还准备了一套辩驳的理由,但他万万没料到串田会这么干脆地打断他的话,还轻蔑地把保险业务说成“这玩意”。他被激怒了,不顾一切地向串田吼道:“你这混账的家伙!”他的声音非常大,甚至在会客厅久久地回荡。
串田毫无防备,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一步。但原一平还是余怒未消,他接着大声说道:“你刚才说保险这玩意,对不对?保险怎么了?它不也是公司的业务吗?你还是公司的董事长?我这就回公司去,向全体同事转达你说的话!”原一平说完转身就走。
一个无名小职员竟敢顶撞、痛斥高高在上的董事长,使串田面红耳赤,气愦不已。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反而仔细体会这位小职员的大胆计划。其实这个计划除了不符合原有的规定之外,还的确是一个会给公司发展带来益处的好构想。
原一平走出三菱大厦,心里实在无法平静,他为自己的计划被轻率拒绝感到又气恼又失望,坐在路边胡思乱想好长时间,才无精打采的回到保险公司,向阿部陈述了事情经过,并口头提出了辞职。就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
电话正是串田打来的,他告诉阿部刚才原一平对自己恶语相加,但原一平走了以后自己不禁深思再三。串田接着说:“保险公司以前的约定确实有偏差,原一平的计划是对的,我们也是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理应为保险公司贡献力量,帮助公司开展业务。我们还是参加保险吧。”
放下电话,串田立即召开临时董事会。会上决定,凡三菱的有关企业必须把全部退休金投入明治公司,作为保险金。当晚原一平回到家就收到串田的信:“今天,你特地来找我,我却是个老糊涂,居然没有善待你,实在失礼之至。明天是周末,若不嫌麻烦,愿你能到舍下一趟。”
第二天,串田不仅亲切会见,还为原一平特地定做好西装、衫衬、皮鞋。他说:“一个像样的推销员必须有像样的外表”。这么一来,原一平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他诚恳地向串田鞠躬道歉,为自己的无礼行为深深地内疚,并表示今后要以全部精力投入到推销保险的事业中去。
原一平的顶撞和痛骂,不仅赢得了董事长的敬服,还获得了董事长曰后充满善意的全面支持,他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宏大计划:3年内创下了全日本第一的推销记录,到43岁后连续保持15年全国推销冠军,连续17年推销额达百万美元,后来他被日本政府特别授予“四等旭日小绶勋章”。获得这种荣誉在日本是少有的,连首相福田赳夫也羡慕不止,当众慨叹道:“身为总理大臣的我,只得过五等旭日小绶勋章!”
给芝麻加上糖
香港是一个十分发达的商业社会,许多人都想赚大钱。但是,能够实现这种富豪梦的,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而丁老头就是其中之一。虽说他不算是非常有钱的超级富豪,但也身家丰厚,尤其特别的是,这些财富完全是靠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
但无论财富有多少,也战胜不了人生最大的敌人——衰老。幸好,他的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顺利从美国一所著名的工商大学毕业,即将接手他所开创的这间公司。但如何将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呢?丁老头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