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往锅里放入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青蛙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青蛙不知底细,悠然自得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
慢慢地,锅中的水越来越热,青蛙觉得不妙了,等到它意识到水温已经承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已经为时过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地躺在水里,坐以待毙,直至被煮死在锅里。
这个实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挫折、困难堵住了四面八方的通道时,我们往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杀出重围,开辟出一条活路来。可是在耽于安逸,贪图享乐或是志得意满,维持功名的时候,反倒容易在阴沟里翻船,弄得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挫折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面对逆境的人内心产生某种压力时,挫折才会变成一种事实。
成功者不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没有特殊的际遇。成功者大都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他们是从不幸的境遇中奋起前行的。对于新事物没有经验,缺少把握,也会相应地给他们带来困扰、忧虑、苦恼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但成功者不怕这些艰难,不会被困难处境压垮。成功者最可贵的信念和本事是变压力为动力,从荆棘中开辟新路。
著名心理学家贝弗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心理上的打击及形形色色的困难。若非如此,他们也许不会付出超越常人所需的那种劳动。”他还指出:“忍受压力而不气馁,是最终成功的关键。”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是专门研究压力的危害作用的心理学家汉斯·塞利也承认:“压力是生活的刺激。压力使我们振作,使我们生存。”
有实验显示:那些经常受电击和夹趾威胁试验的幼兽,长大以后似乎比早年处于优越条件的动物更能适应生存的环境。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优越的获得者有可能削弱动力,同时,优越的条件较少产生压力及为克服它进行的过度补偿,因此难于造就非凡的人。而正是因为苦难、逆境,甚至生理缺陷造成的压力,才产生和造就了非凡的人。
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河之间的布鲁克林大桥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程奇迹。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这座雄伟大桥的设计,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趁早放弃这个天方夜谭般的计划。
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确信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构思着建桥的方案,琢磨着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设法说服银行家投资该项目,之后他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无比旺盛的精力,组织工程队,开始建造他们梦想的大桥。
然而大桥开工仅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罗布林的大脑严重受伤,无法讲话也不能走路了。
谁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华盛顿·罗布林尽管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但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
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一闪念想出一种能和别人进行交流的密码。他唯一能动的就是一根手指,于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和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
整整13年,华盛顿·罗布林就这样用一根手指发号施令,直到雄伟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由此可见,在不可避免的压力中逃避是不行的,你必须正视它,才能战胜它,也才能成就你自己。
学会控制你的压力
很久以前,贵族阶层控制着财富。他们随意挥霍,享受生活。他们残酷地对待那些为了一点面包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穷苦大众。
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汗流浃背地工作。据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说,当今的压力比35年前高出45%。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少人感到难以承受各种压力,并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情绪低落,思维敏捷程度和清晰度下降,记忆力下降,感到头脑里像一盆糨糊,有时还对工作产生了畏惧感;有时还出现了躯体化反应,如:疲乏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血压上升等等。
学会驾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它成为你事业成功的动力,而不是发挥自身能力的障碍,这将是你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你可以参考如下的一些建议:
把困难看做是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生的哲理就在于:当你把困难看做是生活的不幸羁绊时,区区小事都可能会使你哀叹人生际遇的坎坷。但是,一旦你的人生乐章中注进了不畏困难的旋律,纵使层峦叠嶂也难以使你在登攀的路上止步。
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志向水平。所谓志向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假如一个人志向水平定得过高,脱离实际,势必难以达到。几次下来,就会形成精神上的压力。若不及时消除,则可能走向反面,降低自己的自信力。
这样讲,并不是说志向水平定得越低越好。志向水平低,目的自然容易达到,不易感受精神压力。但是,这样下去,人生的进取乐趣也会随之消失了。而且,一个在生活中甘居下游而又故步自封的人,他就很可能会被别人所轻视。这样一来,或许他又会感觉到有新的精神压力向自己奔来。所以说,积极的办法还是从实际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志向水平,并且随着自己的努力使志向水平有计划地逐步提高。
强化自己的意志。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的艰难的遭遇里能够百折不挠”。意志力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全部精神力量的总和,因而也是抗衡压力的劲敌。
意志,无疑是会在战胜自己和战胜外界压力的过程中闪光的。但是,战胜自己同宽容自己并不矛盾。所谓战胜自己,就是要战胜自己身上的缺点和弱点。但是我们也还要善于宽容自己,不要给自己制造过大的精神压力。一个意志强者,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宽容自己的智者。对自己该苛责时就要苛责,该宽容时就要宽容。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技巧,而且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艺术。
利用好你的自卑
成功的人往往因为有自卑感
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人格缺陷。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而人类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某一日,百老汇号流线型火车停在长岛铁路的停车场里,车身闪亮。闪光灯突然亮了,照相机咔嚓一响,人们拥上前去。一名身穿短裤的汉子走向铁轨,把链子扣在观览车厢上使劲拉,七十二吨重的钢车缓缓而动。
这汉子名叫安吉罗·西昔连诺,四十七岁。
西昔连诺在纽约市布鲁克林的贫民窟中长大,父母是从意大利来的移民。他十六岁时,是个“体重九十七磅的小矮子,面色苍白,胆小如鼠,常常受人欺负”。
有一个星期六,西昔连诺和别的孩子们去逛布鲁克林博物馆,阿波罗和赫克利斯的塑像把他看呆了,坐在那儿动也不动。领队告诉他这些神像都是以年轻的希腊运动健儿为模特儿雕塑的。
当天晚上,西昔连诺便从报上剪下一套体操图解,开始锻炼身体,要使他自己和希腊运动健儿一样健美。
他持之以恒,从不中断。别人笑他不自量力,他也不停,他一度神气活现地向一名以大欺小的顽童挑战:“你想较量一下吗?”那顽童只伸出一只手,就把他推倒了。
可是西昔连诺并不气馁,还是苦练下去。他自己开始发明一套健身术,使他身上的一块肌肉和另一块肌肉对抗。果然不错,他浑身的肌肉开始发达,到处鼓起来。他成为“全球肌肉最健美的人”,“有赫克利斯与阿波罗融合而成的真正古典的体魄”。
他后来改名为查尔斯大力士,这是他在几次重要比赛中赢得的美名。当世没有人比他更近乎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男性美。很多人想必也见过他的雕像,法国马恩河上的“悲伤”塑像,以及其他许多塑像,都是以他为模特儿的。
其实,成功的人往往因为有自卑感。幸亏人人都有过自卑感。
自卑是成功的大敌,也是成功的动力。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化自卑为自信,在追求中完善自己。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永远也不能成功。
苏伦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是高级白领,但她并不快乐,因为她现在所从事的并不是她理想的职业。
苏伦天生丽质,超凡脱俗,人们都说她应该去当演员,会像奥黛丽·赫本一样出色。她也觉得自己应该是当演员的料。
苏伦19岁的时候,一位著名的导演挑选女主角,挑来选去,最后就剩下苏伦和日后走红的一名演员。论形象和气质,非苏伦莫属。当看到苏伦脸上几颗明显的青春痘时,导演犹豫了。但最后导演还是倾向于苏伦。
在楼道里,苏伦与另一位候选人相遇,在那位女子优雅的谈吐面前,苏伦低下了自己的头,她有些自卑了。她犹豫了,最后决定退出竞争。
几年过去了,那位女子成了非常著名的演员,苏伦却与演艺界无缘了,她还是一名普通的白领。
可见,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摒弃自卑,战胜丧失信心的自我。只有超越自卑,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才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否则,就只能像苏伦一样,永远无法出人头地。
栏越高,跳得越高
弗烈德·艾德勒小时候,有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他弟弟死在床上,就在他身旁。这一惊使他下了终生矢志不渝的决心,做个医生,和死亡搏斗。
艾德勒行医之初,偶然发现一连串现象,从而使他对人的心灵有了重大发现。他解剖尸体时,注意到以前并没特别受人注意的种种情况。他发现一具死尸的心脏大得异乎寻常,同时发现一个心瓣堵住,血液不能充分流到肺里去。那心脏是为了应付这种缺陷而变大的吗?
一具死尸里有病的一个肾已经割掉,他发现剩下的那个肾也比寻常的大得多。他又发现一叶肺因为有病而萎缩,另一扇肺就可能变得更有力量。这些健康器官岂不正是想弥补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吗?骨头断了,会长出厚骨痂,为的是使骨头比以前更结实吗?这些现象一再出现,仿佛人体自有其规律,为了自保,本能地以强补弱。
艾德勒进一步研究下去,开始到各美术学校去测验学生的视力。结果发现学生十分之七以上视力都很差,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视力既然不好,这些学生为什么还偏要从事必须用眼的工作呢?他发现这些学生从小就感觉到目力欠佳,因此特别努力,要使自己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锐。他们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用眼睛看的乐趣,结果对视觉世界的兴趣比普通人大。
艾德勒又去研究大画家的生平,发现其中许多人的眼睛都有缺陷。眼睛不好而偏要做画家的人何以这样多呢?难道也是受他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那条造化补偿缺陷规律驱使吗?
他又去研究盲人,证实盲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特别灵敏。布鲁克纳、法朗次、史麦塔纳和贝多芬等音乐大师之所以特别热心致力于声音之美,似乎至少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听觉有缺陷。
贝多芬是令人惊奇的例子,他的听觉从小就有机能性的缺陷,二十八岁时已经聋得很厉害。四年之后,如果不用耳筒,连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听不清楚。就在那年,他写出美妙的《第二交响曲》。耳朵全聋之后又写出更优美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全聋了二十五年,最后居然还写出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觉从生物学转入神经病学,又从神经病学转入心理学,就是从机能性缺陷的生理补偿而研究到心理补偿。不过到那时候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种补偿都只是无意识的。人的意志并没发挥作用。
他于是开始研究较为不明显的实例。巴斯德就是好例子。因为中风,脑子里控制语言的那部分损坏掉,凭着莫大毅力,痛苦地慢慢奋斗,终于在脑子里发展了新的盲语神经中心。艾德勒发现了好几百相同的实例:小时候孱弱长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从前行走不便,后来成了芭蕾舞星;患过肺痨,却成了大歌唱家等等。这些人拼命奋斗,要克服他们的弱点,结果培养出超群的能力。这并不是造化在盲然补偿,而是人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他渐渐发现,这仿佛是定律,仿佛人往往因为早期的弱点而获得他们奋力以求的成就,也仿佛人必须有个栏才会跳过去,栏越高,跳得也越高。
万物之中,只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只有人有自卑感,只有人要设法补偿自己的缺陷。
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此。
艾德勒就是这样推究出其中道理的。
当然,你可能一辈子都会隐隐约约觉得自卑感在作祟,而不知道因是怎样种下的。可是你只要试一试,就能发现其中的原因,加以克服。你只消彻底分析自己,承认自己最大的缺点,再设法补救。这当然是件难事,但是如果找到线索,便能解决一切疑难。
的确有条线索,这就要问你自己:“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唯一的阻碍,是我们不要改变
从前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出他那瘦长条似的个子,走路姿势难看,双手晃来荡去。
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临终,甚至已经身任高职,举止仍是边鄙伧父的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往往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起来,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处处都显得不得其所。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母亲是私生女,他一生都对这些缺点非常敏感。
没人出身比他更低,没人比他升得更高。
他后来任美国大总统,他就是林肯。
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弱点而不去补偿,难道也能得到林肯那样的成就吗?
原来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有在一个方面,就是教育方面,直接补偿自己的不足。他拼命自修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在十岁以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和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珠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项下填的是:“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