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7100000026

第26章 康熙死因探秘(10)

当然,说康熙皇帝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没有公布出传位的诏书,这一个说法也是立不住脚的。因为经历过二阿哥胤礽两废两立之后,立在康熙面前最突出也是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夺嫡问题。康熙皇帝始终选不好让哪个儿子来接替皇权,这实际上给了所有成年阿哥们一个有机可乘的机会。作为一代明君之康熙皇帝,他绝对不会不知道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但是为什么康熙至死也没有亲口指定由哪个儿子来接替他的皇位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自己还没有想好到底要立哪个儿子当新一代的皇帝,或者是还没有等到他心目中可以接替自己地位的那个儿子完全调教好的时候。康熙心目中这个可以继大统的儿子还没到担当得起如此重大的责任的时候,康熙自己就已经不行了!

接下来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程序问题了,无论是皇帝在临死之前嘴里说出来大臣代写的遗诏也好,还是皇帝死了之后委托自己信任的大臣来写的遗诏也罢,都是肯定要满足两个条件的。一个条件就是,不止一个大臣在场,也就是说皇帝肯定要让这些大臣来做个证人。比如说顺治皇帝死了之后托孤给索尼时,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就都在场。说隆科多口述的遗诏这个条件就没有能达到,如果说当时的情况没有上书房的大臣在场,就说明隆科多当时的职位是“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资格来代康熙皇帝去书写这份遗诏,最有资格的也应该是属于侍卫内大臣、英武殿大学士马奇等大学士(清初之大学士均为上书房大臣,正一品,也可称为“宰相”)。按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由隆科多来宣读皇上的遗诏。

另外,如果康熙皇帝在知道自己快要死之前确实留下过遗诏,快要死的时候也等不及上书房的那些大臣们来替他拟写遗诏了,也实在是一下子找不到人,而让隆科多来写遗诏的话,那么这个遗诏就有矫诏的嫌疑了。因为隆科多在康熙在世前就已经和雍正暗地里勾结上了,他们蛇鼠一窝,全朝上上下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最后隆科多被雍正找了诸多罪名罢了官、夺了爵位之遮掩计谋看来,更是有雍正杀知情人灭口的嫌疑。

金恒源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驾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禛。而胤禛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阿哥、八阿哥、十三阿哥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禛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禛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而且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道诏书只有汉文而未见满文,且文字有涂污之处。

谁也想不清楚,康熙皇帝出于何种用意,在二废太子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曾向任何人透露未来君王究竟是谁。当康熙帝临终时,本想传位给十四皇子胤禵,可是那时他远在鞑靼内地,假如把他叫回北京再宣布传位诏书,在这段空位时间内,势必再次发生皇位纠纷,康熙并不希望如此。“国不可一日无君”,因而康熙在奄奄一息之际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关于这一点,后来雍正帝自己也曾有过“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话。恰恰也证明了上述遗诏非康熙亲笔,而是是仓促而就的。胤禛在与康熙皇帝相处的临终长达五个时辰里,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将掌握最高权利而要让隆科多口述给他这个天大的喜讯,那更是历史上一个最富奇迹性的谜。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康熙要在皇三子、皇四子、皇十四子三人中选择一个,但一直犹豫不定,不料竟生病暴亡,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四阿哥与隆科多乘机勾结,假造遗诏才得以登基。

清代朝鲜人马齐所作的《李朝实录·景宗实录》中的第十卷记载说,康熙皇帝病重时候召见了大学士马齐,跟他说:“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这是段错漏百出的话,因为康熙临死前召见的大臣皇子名单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马齐,正好为康熙没出此遗言作了印证。

胤禛当了皇帝之后,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皇考升遐之日,大臣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也就是说康熙皇帝驾崩时候,在场听到遗诏的只有隆科多一个人。而且在《李朝实录·景宗实录》这本书中还提到这么一句话:“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也是极其不符合史实的。康熙皇帝在晚年尝尽了因立太子而造成的苦果,所以他才决定到死都不谈及册立谁为太子的事。况且康熙一生极其厌恶为了谋求权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更是把谋取储君之位的一干人等称之为“国贼”。在他垂暮之年,有了自己秘密建立储君的初步想法,怎么可能会在临终时候用隔代指定把这种他所诟病的漏洞传给自己的接班人。太子之位按照一般的理论推断只有储君自己最有发言权。如果真像朝鲜人马齐所说的康熙皇帝是在给下一代添乱,康熙的政治水平还不至于走到出此下策的地步。《李朝实录·景宗实录》的作者马齐也从来没有对这段往事有过多的透露。如果真有其事,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影子,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弑父夺位的雍正都会将此拿来当做批驳自己政敌时的利剑。但任何的历史记载中都再也没有发现过关于此事蛛丝马迹的记载,可以说这个来自朝鲜的记录是子虚乌有,是纯属杜撰的。

另外,雍正还说当时“八人同受面谕”之说也应系雍正事后伪造。康熙皇帝驾崩之时,是否真有雍正所说的八人在场?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如果当时真有雍正所说的八人在场,那么与雍正敌对的皇子后裔不会不记录。但从胤禩的儿子所作的《皇清通志纲要》中用曲笔点明了并无所谓的“八人在场”。也就是说雍正后来所说的“八人在场”全是他自己所编造出来掩人耳目的。清朝自入关以来,册立储君或者安排后事此类国家的头等大事,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只有一个大臣承旨的情况,那么为何偏偏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只有一个隆科多。而在康熙皇帝五十六年的十一月,康熙皇帝还特意安排了许多大臣和阿哥一起聆听自己口头总结自己的政治。

这个雍正口中的“八人在场”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纯是为了掩盖不符合祖制与惯例的隆科多一人承旨,为了不被质疑而撒下的弥天大谎。

从这里看出,就算是隆科多一个人承旨说法成立,也是错漏百出,不得不叫人心生疑惑。康熙皇帝的晚年,儿子之间争夺储君的位置一度到了白热化,虽然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两次废除太子,对胤禩的苛责,但仍然解决不了矛盾,争夺储君的暗流依然很汹涌。康熙皇帝心中当然是洞若观火,如果他只是把这么重大的传位之事,只交给隆科多一人,万一隆科多心存不轨或者发生了什么意外,谁也保证不了自己的遗命能不能贯彻执行。所以临终前的康熙皇帝为何要把传为这么重大的事情只交给隆科多一人料理,实在揣测不出他的用意,背景也难以再考详。

康熙皇帝临终时,病榻前究竟有多少人在场,雍正和乾隆两代皇帝的说法不一。如果加上胤禩的儿子弘旺的佐证,那么雍正所谓的合法即位必定存在绝大的“坑爹”内幕,他自己的说法也有了漏洞。

胤礼是康熙皇帝第十七个儿子,按照雍正登基后所著的《大义觉迷录》的记载,康熙皇帝驾崩前,像胤礼这样的年轻阿哥们都等候在寝宫的外面。等胤礼见到隆科多从康熙皇帝寝宫出来,便被告知皇上已经西去,遗命皇太子胤禛继承皇位。因为胤禛当时并不在场,隆科多就向他报告当时的情况,他说:“果亲王(指胤礼)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第,并未在宫内。”意思为果亲王胤礼听完传位给四皇子胤禛后神情变得相当乖张,他大为惊恐不安,忽然疯疯癫癫起来。也顾不得在宫内迎驾侍候,直接就跑回了自己的府邸。

就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让一向疑心病很重的雍正误以为果亲王胤礼也是八阿哥党中之人,他登基后不久便用很重的处罚把他打发去替康熙皇帝看守陵寝。十三阿哥胤祥一直是雍正皇帝信任的人,他在雍正面前那里对胤礼评价为“居心端方、深明大义”,让雍正将胤礼收了回来,解除了自己心中的猜忌,后来还加以重用。胤祥因病去世了之后,胤礼和胤禄就成了辅佐雍正统治的左臂右膀,一直到雍正皇帝驾崩,他还是顾命大臣之一。胤礼在乾隆初年兼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因为自己并无所出,在病故的时候乾隆将自己的兄弟雍正的幼子弘瞻过继给他继承了他果亲王的爵位。在雍正、乾隆两代中他被如此重用,可以看出胤礼并非八阿哥一党。如果他与八阿哥有关联,生性多疑的雍正怎能不顾忌,十三阿哥胤祥也不敢保荐他。搜索清史资料,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胤礼和八阿哥有何勾结,如果有也是雍正间接的一句话:“果亲王(胤礼)在皇考时,朕不知其居心,闻其亦被阿其那(胤禩)等引诱入党”。但雍正直说是“闻”,也就是道听途说而来,而雍正皇帝之所以这么说是康熙皇帝驾崩时,隆科多向自己汇报胤礼的乖张而总结出来的。因为胤礼的惊慌失措让雍正认为他和八阿哥是一党,但如果胤礼真是八阿哥党中之人,雍正也绝对不会重用他,更不会有“居心虚公”等异常的褒奖。

康熙皇朝的皇子都是没有什么政治立场,派别也非常的闲散。只有这样,胤祥才敢大胆的提出要拉拢胤礼这样才能扩大胤禛团结皇子的势力,也可以替雍正改变“骨肉相残”的政治形象。雍正岂会不知胤祥的用心,所以理所当然的宠着胤礼,树立起兄弟之间相互友爱的样板。康熙皇帝还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要给大家留一个“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的储君。如此说来,康熙皇帝是要留给大家的储君必定是一个可托之人。其中的可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可以把大清基业托付给他,第二则是可以把所有的兄弟托付给他,兄恭弟爱的长者。康熙皇帝要求自己的接班人必须要在政治上独当一面深谙治国之道,也要求接班人需要有长者的风范,能调和一切家族事宜。他不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成为治国的高人,却是家族事务处理的侏儒。更不希望自己未来的加班人是魏文帝曹丕、隋炀帝杨广等的翻版。康熙皇帝的这个理念,也并非他所原创。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就提出过“八王共治”的想法。这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就是不要让储君出身“强梁”,也就是说不准储君也不希望储君具备凌虐自己兄弟的基础和素质。尽管努尔哈赤自己囚禁自己的兄弟杀害自己的儿子,但他并希望这样伦理的惨剧在他自己后代中继续上演。所以康熙皇帝也是一样的,而且他比努尔哈赤做得更好,付出得更多。他虽然将大阿哥和八阿哥幽禁起来,但在生活上确实没有为难他们,尤其是对八阿哥教训从严、处理从宽,后来还恢复了他的爵位,让他也参加祭天等重要活动,从来没有将他排斥在外。哪怕是废除太子胤礽,也没有效仿唐玄宗李隆基那样赐死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且对废太子一家人依然付出足够的亲情。

由此可见,康熙心中的坚固可托之人是要像他自己一样足够宽厚,能够容忍,这也体现在他那句“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胤禛在康熙皇帝口中却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与要求的,康熙皇帝对胤禛在性情上的评价总是没有多大的赞誉包含在内,比如说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胤禛曾为废除的太子求情而遭到康熙皇帝的表扬,康熙皇帝说他“性量过人”,包括后来册封胤禛为雍亲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但这毕竟是十多年前因为康熙皇帝舍不得太子废除而一时觉得替太子求情则是对兄弟友爱的表现,十四阿哥在第一次废除太子的时候,挨了二十板子,还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责骂,但康熙皇帝还是重用于他。可见康熙皇帝虽然对自己的儿子兄弟间不友爱感到悲愤,但同时也看出了他对皇子们的慈爱。其实本来胤禛和胤禩、胤禟的关系都不错,因为一开始胤禛一心辅佐太子,并无自己争储君的想法。后来一直到了康熙末年,自己有了策划和动机之后便和八阿哥等人分道扬镳。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印象都是会随着不同事物的转变发生而改变的。后世人对雍正皇帝的评价是“性高傲而猜忌”,康熙皇帝于畅春园驾崩后,胤禛登上了皇位,胤禟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辈生不如死”。 胤禟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按照他的脾气秉性,他早就该告诉其他的兄弟雍正是一个非常残酷刻薄的人。胤禟对雍正的印象如此之恶劣,也不是一两天所形成的。不光胤禟对雍正有这样不好的印象,胤礼听到传为于四皇子的时候也性情乖张地跑回自己的府邸,怕也是因为知道胤禛是一个怎样性情的人吧。那么既然像胤禟、胤礼这样资质这样年纪的人都知道胤禛的秉性。

知子莫若父,康熙皇帝作为一个非常细心的政治家,洞若观火地看着自己儿子之间的纷争,想必也清楚地了解胤禛为人。要说胤禛耍手段在康熙面前蒙骗过关,可能也只有一时。以十多年对于自己儿子的观察结果,以康熙皇帝的眼光来说,也是不会没有发现这些缺点的。单单说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圈禁事上,就能看出康熙皇帝对自己儿子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的,只不过在胤禛登基之后,康熙的这种觉察早已经被善于删改史实的他一笔抹杀了。但是就算是没有遗存什么资料,我们还是可以从胤禛即位之后的行为中看出事情的真相。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谁也不曾料想到,康熙皇帝突然在畅春园中驾崩,恐怕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及的。素来身体还算健康的康熙皇帝,只是偶感风寒,且一直到驾崩那天还告诉其他人“朕体稍愈”,怎会因为风寒而在一日不到的观景里撒手西去?这里疑云密布。

而胤禩的儿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上记载,康熙迟至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日还在南苑巡幸,“十一月初十,上幸南苑,不豫,回畅春园”。从这句话中看出,康熙从偶感风寒而“不豫”一直到他驾崩前后加起来一共只有三天时间。如果真的只有偶感风寒,怎么可能在他自己说出“朕体稍愈”之后突然死亡。一人承旨的隆科多、旋即即位的胤禛到底做了什么手脚?这其中必定有深意!

在畅春园里,着实发生了太多让后人百思不得其深意的事情!康熙皇帝的遗诏、八子面受上谕、隆科多一人承旨……包括皇帝的驾崩、胤禛的即位……太多太多的谜团,也许最能诠释其中微妙的唯有这座无声的院落——这座康熙主持修建的、他自己最中意居住的别院——畅春园了。

同类推荐
  • 随风飘零

    随风飘零

    这本随风飘零(一)是我2007年开始写的,写清孝圣皇太后的,但不是真实的历史书,只能当各种杂的娱乐小说看,故事八年了也没写完,前面部分虚构成分会多些,希望在这里更完。一个身份不明的江南女子,两位皇帝的背后默默无闻的女性。
  • 三国谣

    三国谣

    一个文弱的小女子穿越到三国时代,被刘备欺骗;被曹操戏弄;被孙权利用……呵呵,得罪本姑娘的没有好下场,我要画个圈圈诅咒你们————罚你们今生今世,生生世世吃方便面都没有调料包!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谣是三国演义通俗演义!
  • 天星天择

    天星天择

    *历史组签约作品*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凄惨的时代。身为穿越者,有些人当他是降世的天星奎宿,又有人一心想利用他。最终,穿越者能否成为天择之人?安史之乱其后,也许中原王朝名为大一统,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反观五代,虽短暂而混乱,却隐含着中国真正确立大一统秩序的密码。欢迎大家同我一起,观看穿越者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沉浮。
  • 贞观游记

    贞观游记

    一不小心就穿越到了大唐贞观年间,在迷茫了一段时间之后,李云决定要做个不自弃的好人。╮(╯_╰)╭咱就是那传说中不自弃的好人╮(╯_╰)╭不自弃╮(╯_╰)╭好人╮(╯_╰)╭啦啦啦啦啦
  • 穿越古今之三味书屋

    穿越古今之三味书屋

    作者带大家走进不一样的华夏历史5000余年,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文人骚客。不一样清文字狱,不一样的明东林党与齐楚党,阉党,不一样的宋时的名人名词,不一样的唐周文化.....先有鸿钧后有天,神魔更在仙佛前。盘古挥斧开天地,鸿蒙初分日月现。刑天争位丧性命,共工怒触不周山。东皇太一御万妖,女娲炼石补穹天。夸父逐日不可及,精卫填海何时完。神农救世尝百草,燧人取火暖人间。轩辕神剑斩蚩尤,定海神针镇海天。仓颉灵心巧造字,嫘祖养蚕抽丝茧。......炎黄皆非寻常人,中华岂止五千年!
热门推荐
  • 我又怎么了

    我又怎么了

    不存在的女主角,却与不简单的男主完美?的邂逅,没有大剑,没有超自然buff,她是嘴炮公主,而他,是呆蠢的小受?(?﹀`),那个夏祭,让我们重温那场绚烂的花火会吧!(?˙▽˙?)
  • 执剑天下

    执剑天下

    一草庙村少年通过剑门考核,从此踏上修仙之路。一场意外改变他的命运,原本平静的一生变得波澜起伏,犹如暴风席卷着他也牵动无数修士。被人追杀是命运,追着人杀是天意,世界的公敌会有何许下场,是继续笑傲还是从此沉沦…………
  • 末日之虐杀原型

    末日之虐杀原型

    一个挣扎、疯狂,崩坏的末世,得到虐杀原形系统的项少羽在丧尸、变异兽横行的高楼大厦间自由驰骋。拥有利爪形态、钢鞭形态、钢刃形态等这些可怕的能力,让他成为了天生的杀虐机器!!无尽的杀戮,无限的进化,为活着而杀戮,为生存而进化!“既然,神拯救不了我们。那我就堕落成魔!晴晴,等着我。我一定会找到你的!”
  • 幻铠

    幻铠

    一个华丽的幻兽铠甲世界。诸神被埋葬的几万年后,新的武士们驱动着铠甲角逐神座。穿越的少年,凭借顶级天赋和“道法”,获得了一块至尊无上的黑金甲。从那开始,无畏的少年,即将面对无尽征途……
  • 星空中荡漾着的都市

    星空中荡漾着的都市

    一个睿智的人,以独特的方式,彻底解决当今都市所面临的顽疾。包括大城市的交通堵塞,垃圾处理,雾霾,水污染等等。为人们建立一个遍地青翠,满天繁星的美好世界。
  • 天下唯卿之傲娇公子

    天下唯卿之傲娇公子

    一国之君请神秘男子来助阵攻国,他展示才能,成了当国女子心中的美好期望。忽然一天,他着女装,伤透万千女子的心?……快快,看看“他”如何瞒过万千眼睛,赢得美男回家!主角名句:“我恨你,是你让我受天下人耻笑”——夏侯雪“你是我一生的救赎!”——上官云飞“若没有当年的事,你一定不会爱上别人!”——墨染“我不悔,我不怨,只怪我们缘分尚浅!”——柳翩然“我发誓,我御阌拓此生负天下,也不负你。我会穷尽一生来护你周全!”——御阌拓
  • 守护甜心之倾寒暖恋

    守护甜心之倾寒暖恋

    她是个单纯的女孩,她很善良,很天真,可是自己重要的人一次次的离去,让她渐渐变成了冷漠的女孩,她一生爱过三个男生,可是她却无法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她是玥芊皇室高高在上的公主,雨蝶宗最顶尖的强者,同时也受到胚胎的眷顾,是上天的宠儿,最终却败在了情手里.....他发现,自己爱的人当中,除了那个翔夜哥哥,其他的人最后都会离开自己.....
  • 苦肉计(爱情兵法书系列)

    苦肉计(爱情兵法书系列)

    [花雨授权]她在商场上是众所瞩目的女强人,在情场上是故作潇洒的失败者。男人在追求她的同时利用她,所以她学会在被利用的同时享受追求。她以为这一生都与爱情无缘了,但是他出现了,有着忠厚的面孔、精湛深沉的眼神的男人。
  • 霸道总裁王俊凯溺宠娇妻

    霸道总裁王俊凯溺宠娇妻

    王俊凯的喉结滚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地捕捉住了那樱唇。“唔……”莫黎表示她很抗议。见她迟迟不肯把咬紧的牙关松开,王俊凯在她的小蛮腰上轻轻捏了一把。啧啧,手感真好。“你……”……详情看《王俊凯:伊生,总裁的甜心秘密》,
  • 惹火娇羞小妻

    惹火娇羞小妻

    女人三分讶异七分娇羞,垂眸揪被,万分纠结,男人抿唇浅笑,好整以瑕。他光芒四溢却不近女色,不近女色却又独宠一人,将她护于心尖之上;这是一个“妻要从小养成”的故事,这里没有要死要活的虐,这里只有甜蜜蜜的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