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2500000009

第9章 废墟与诗歌(1)

现在我打算谈论经严格定义的时间和地点里的诗歌经验。时间是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地点是波兰。我觉得,此举将可为许多已触及的问题提供明确的例证。我应事先提醒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波兰诗人的兴趣和问题与他们在法国或荷兰的同行并没有多少差别。虽然波兰文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波兰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因此我们可以说,波兰发生的事情,等于是一位欧洲诗人遭遇二十世纪的地狱,而且不是地狱的第一圈,而是要深得多。换句话说,这个处境有点像实验室:它使我们可以检验在某些历史条件下现代诗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现实的组构中,形成一层层程度不同的需要,而当不幸降临人类某个集体时,这些需要便会显露出来,不管这不幸是战争、恐怖统治还是自然灾难。这时,填饱肚子要比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更重要;对一个同类展示最简单的人类善意,其重要性也远胜于任何心灵的精致。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关注的中心,人们因失恋或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数目骤降。一切事情都被严重简化,一个人会问自己,为什么他早前会对现在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那么在意。不用说,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也变了。语言恢复其最简单的功能,再次成为服务某个目标的工具;谁也不怀疑语言必须命名现实,这现实客观地存在着,庞杂,可触摸,有着可怕的具体性。

在战时,诗歌是地下文学的主要体裁,因为一页纸就足以容纳一首诗。诗歌以手稿或以秘密出版物的形式流传,以口头或歌唱方式散播。几年前出版的一部诗选《战斗的波兰诗抄》厚达一千九百一十二页,收录的诗和歌,大部分写于德国占领时期。华沙:国家出版社,1972。诗选绝大多数具有记录性价值,而且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难以给予它们高度的艺术评价。仅有若干作品表明略通诗歌技艺。然而,它们全都符合米哈乌·博尔维奇在他那本关于监狱和集中营文学的着作中发现的规律:它们风格上属于战前时期,但同时它们试图表达“新东西”,可这新东西是现成概念和表达手段所难以捕捉的。这种诗歌常常太啰唆,在其号召战斗时往往太露骨,同时,在较深层次上,它表现得像个哑巴,徒劳地试图从其喉咙里挤出一点听得懂的声音;极度渴望发言,却无法成功传达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要等到迟一些,在战后,在强烈感到需要为一种极其难熬的集体经验找到表达方式这样的压力下,波兰诗歌才开始脱离很多国家的战前诗歌所共有的风格模式。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定义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说:解体。人们总是生活在某种秩序之内,难以设想没有那种秩序的时刻是什么样的。现有概念和标准突然崩溃的情况是罕见的,只有在最动荡的历史时期才看得到。也许,经历过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几代法国人有过类似的感受,也许在内战结束后南方的美国人也觉得他们见证了他们整个生活方式的毁灭。不过,总的来说,十九世纪没有经历过二十世纪那种快速而猛烈的改变,后者唯一可能的类比,也许是我们从修昔底德着作中了解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然而,我所说的解体,在十九世纪已经开始了,尽管它发生在表面之下,只有少数人觉察。希特勒与斯大林在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达成的协约,把欧洲的全部毒害都表露无遗,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这无非是实现了种种早已准备好、只等待显现的事情。需要牢记这种奇特的事件逻辑,才能理解诗歌如何反应。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宣布欧洲文化终结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那俄罗斯人的反西方情结的刺激。但是,波兰诗人恰恰是以这种方式把欧洲一个又一个阶段地陷入非人性境地视为全部欧洲文化的终结,以及它的耻辱。

对文化的主要责备,一种最初太难表达、最后终于表达出来的责备,是它维持了一个意义和象征的网络并以此作为一个表面,来掩盖进行中的种族灭绝。同样地,宗教、哲学和艺术也被怀疑是同谋,用崇高的理念来欺骗人,以便遮蔽存在的真相。似乎只有生物学的东西是真实的,一切都被简化为物种内部的一场斗争,简化为适者生存。

没错,但是那种简化早已经发生。整个价值体系已经被摧毁,包括善恶分明、美丑分明的划分,还有真理的概念,也都已经被摧毁。因此,尼采宣布“欧洲虚无主义”时,他并非完全错。然而,那个表面还维持着,并引发了愤怒的责备:“你们谈什么人的尊严,说人是根据上帝的形象和样貌创造、根据善和美创造的生物,但看看发生的事情吧;你们应为你们的谎言而感到羞耻。”整个欧洲文化遗产受到不信任和嘲弄。这就是为什么在战争结束很多年后,耶日·格罗托夫斯基耶日·格罗托夫斯基(1933-1999),波兰戏剧导演。以如此奇特的方式把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克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克(1869-1907),波兰剧作家、画家和诗人。写于一九〇四年的戏剧《卫城》搬上了舞台。这出戏是根据荷马和《圣经》一些事件改编的,因而也是西方文化主要构成部分的概括。在格罗托夫斯基的版本中,这些事件是由穿着条纹囚衣的奥斯威辛囚徒演出的,对话则伴着酷刑。只有酷刑是真的,演员背诵的诗歌的崇高语言在对比之下充满讽刺色彩。

以如此概略的方式来审判文化,肯定会引起严重的怀疑,因为它简化了人类状况,如此一来便远离真相,如同过去各种悲观和世纪病情绪造成的那样。在经历了各类最可感可触的解体之后,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波兰诗歌再次加入被“欧洲虚无主义”污染的西方诗歌,不过却赋予“欧洲虚无主义”更激烈的表达。在战后崛起的塔德乌斯·鲁热维奇塔德乌斯·鲁热维奇(1921- ),波兰诗人。的诗歌就是这样。他的特点是在审判文化的同时,常常利用从该文化借来的简略表达和符号,例如在对《暴雨风》指莎剧。进行戏仿的《普洛斯佩罗的斗篷里什么也没有》一诗中。智慧的普洛斯佩罗在其岛屿上把一套人类话语和礼貌的规矩教给卡列班,但他的教化力量只是一个骗局。

奴隶卡列班

学了人类语言

等待着

他的杯子在粪中

他的脚在乐园里

他嗅着人

等待着

没有什么到来

普洛斯佩罗神奇的斗篷里什么也没有

没有什么来自街头和嘴巴

来自讲道坛和塔楼

没有什么来自扩音器

对没有什么

说没有什么

这类诗似乎完成了一种替代功能,也即,它们把矛头对准人类语言、历史以至社会中的生活结构,发出全球性的谴责,而不是指出愤怒和厌恶的具体理由。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如同战时波兰的情况所表明的,现实不仅逃避语言手段,而且是深刻创伤的来源,包括一个被盟友出卖的国家自然会有的创伤。

战时的现实是一个重大题材,但重大题材还不够,甚至反而使得手艺的不充足变得更可见。尚有另一个因素,使艺术显得难以捉摸。高贵的意图理应受到奖励,具有高贵意图的文学作品理应获得一种持久的存在,但大多数时候情况恰恰相反:需要某种超脱,某种冷静,才能精心制作一个形式。人们被抛入使他们痛苦呼叫的事件之中,很难找到把这种材料加以艺术转化所需的距离。很可能没有任何语言像波兰语那样,有那么多可怕的诗,都是记录大屠杀;除了极少数外,这些诗虽然幸存下来,其作者却死去了。今天,读者会在两种矛盾的评估中犹豫。面对暴行的事实,文学这个想法似乎是不合适的,而我们也不免要怀疑,某些现实区域究竟能不能成为诗或小说的题材。但丁《地狱篇》中的罪人所受的酷刑,毕竟是作者发明的,而且形式使它们的虚构特征变得很明显。它们并不像纪实诗中描写的酷刑那样令人觉得粗鄙。另一方面,纪实诗由于使用韵律和诗节,所以它们属于文学,而出于对死难者的尊敬,我们不免要问,是否有一种更完美的诗歌,比这种仅止于事实层面的诗歌更适宜作为纪念碑。

战后,消灭波兰犹太人这个主题,出现在多位作家的诗中,这些诗有的被收入选集。但是按严格标准看,我们可以说该题材超出了作者们的能力,它像一道高墙耸立在他们面前。这些诗被视为好诗,主要是因为它们以高贵的意图打动我们。为猛烈的暴行经验寻找表达方式之困难,可用安娜·斯维尔什琴斯卡安娜·斯维尔什琴斯卡(1909-1984),波兰女诗人,现时一般称为安娜·斯维尔(Anna Swir)。作为典型例子。她战前以一本颇可爱和雅致的散文诗集登上诗坛,诗集表明她对艺术史和中世纪诗歌的兴趣。这并不奇怪,因为她是一位画家的女儿,在父亲的画室里长大,在大学则攻读波兰文学。不管是她,还是她的读者,都猜不到她对插图手稿和小型画像的偏爱,有一天会为她带来什么用途。

战争期间,斯维尔什琴斯卡住在华沙。一九四四年八月份至九月份,她参加华沙起义。在六十三天内,她目击并参与这座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发起的战斗,对抗坦克、飞机和重炮。该城市一条街一条街逐渐被摧毁,幸存者被放逐。很多年后,斯维尔什琴斯卡试图在诗中重构这场悲剧:筑街垒;地下室医院;被轰炸的房屋坍塌后把避难的人活埋;缺乏弹药、食物和绷带;以及她本人作为一位军队护士的历险。然而,她这些尝试没有成功:它们太唠叨、太哀怜,她销毁手稿。(还有,俄罗斯扮演了镇压起义的角色,因此在很长时期内起义是一个被禁止的题材。)要等到事过境迁超过三十年后,她才找到令她满意的风格。说来也奇怪,那竟是她青年时代发现的小型画像的风格,但这一回不是应用于绘画。她的诗集《筑街垒》马格努斯·J.克伦斯基、罗伯特·A.马奎尔英译(克拉科夫:文学出版社,1979)。都是非常短的诗,没有格律,没有押韵,每首诗都是一篇关于单独一件事或场景的微型报告。这是一种最谦逊的摹仿的艺术:被记忆的现实,是至高无上的,并支配表达手段。诗中有一种浓缩的企图,力求只保存根本性的文字。没有比较或隐喻。然而,诗集具有高度的艺术组织,并且,譬如说那首与书名同题的诗,是可以通过数百年来沿用的源自希腊文的修辞术语例如首语重复、尾词重复、紧接反复等等来分析的。

筑街垒

我们很害怕,当我们在枪弹下筑街垒。

客栈老板、珠宝商的情妇、理发师,我们都是懦夫。

那个女仆用力扳一块铺路石时倒在地上,我们都很害怕我们都是懦夫--

看门人、市场女贩、退休者。

那药剂师拖一扇厕所门时倒在地上,

我们更害怕了,走私女人、裁缝师,街车司机,我们都是懦夫。

一个来自少年犯管教所的孩子拖一个沙袋时倒下了,你看,我们真的很害怕。

虽然没人强迫我们,我们筑街垒,在枪弹下。

斯维尔什琴斯卡常常使用小型独白或对话这种形式,把信息尽可能地压缩进去。小诗《一个女人对邻居说》包含整个生活方式,那是该城市持续不断受炮弹轰炸时地下室里的生活。各地下室的墙被挖通,互相连结起来,形成一座地道城市。正常情况下被接受的观念和习惯,在地下城市都得重新评估。食物比钱重要,因为获取食物常常要冒险进入火线;香烟有了相当大的新价值,被用作交流工具;人际关系也不同于我们平时的标准,剥去一切表面的东西,只剩下最基本的形状。在这首诗中,我们很可能会被这种状况与和平时期状况的比较所打动,因为男女凑在一起往往不是由于互相吸引而是由于害怕孤独:

一个女人对她的邻居说:

“丈夫牺牲后我就睡不着,

一听到枪声,我就钻到毛毯下,

整夜在毛毯下发抖。

要是我今天单独一人我一定会发疯,

我有丈夫留下的香烟,

你晚上一定过来坐坐。”

像斯维尔什琴斯卡这样的艰巨任务,写日记似的重构数十年前的事件,在战后波兰诗歌中是罕见的。另一位诗人米龙·比亚沃谢夫斯基米龙·比亚沃谢夫斯基(1922-1983),波兰诗人和作家。也成功地在其散文集《华沙起义回忆录》马德琳·莱文英译(安阿伯:阿尔迪斯出版社,1977)。中做到了这点。以前,他的诗没有迹象表明它们的作者有过他在这部回忆录中所述的经验。然而,这本书出版之后,却披露了他诗中一个特质。《回忆录》是忠实地、反英雄地、不带感情地描写解体:被炸毁的房屋和整条街,人类四肢的解体,还有日常用品和人类对世界的看法的解体。一个见证过这种解体的人,只能像诗人比亚沃谢夫斯基后来那样写作。很长时间里他没有发表作品,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很难找到比他更远离官方乐观主义的诗歌。他的诗歌对文化的不信任,一点不亚于鲁热维奇,但他的诗歌尤其不信任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块布料,所有哲学和意识形态的衣服都是从那里剪裁出来的。

同类推荐
  • 情系俄罗斯

    情系俄罗斯

    本书作者从中、俄老百姓之间的日常交往入手,对他在俄罗斯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对中、俄不同文化理念的所思所想,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领域的描述和剖析。
  • 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

    本书的内容绚丽多彩,主题广泛且深刻。在作者的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吟咏。这些乐章唱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又唱出了各自的品行和灵性;同时,还抒发了从大自然中获取不同感悟,并引向哲理的思考。
  • 新罗马帝国梦

    新罗马帝国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既有沙尘漫卷,万炮齐鸣的陆战,又有波涛汹涌、巨舰沉浮的海战,还有万里搏击、狂轰乱炸的空战。战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处于兵锋相对、殊死较超之中。可谓谋用其尽,兵用其极,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波谲云诡的战争风云。
  • 我与书的故事3

    我与书的故事3

    本书是“世界读书日”征文大赛作品集,宁夏青少年围绕“我与书的故事”这一主题讲述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经历,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入选作品千篇,编辑将其编校加工整理成书。本书能让同学们乐于读书、勤于读书,让书记的墨香弥漫在学生的成才之路。
  • 寂静忘机

    寂静忘机

    《寂静忘机》是一本诗词文集,本书包含三个章节:诗词、诗歌、小文。本书以江南的笔触宋词的底蕴,展示了生活在喧嚷都市中一种独具本色的情怀,在物欲横流的红尘中,修筑一处心灵的桃源地,描摹与万物遇见离散的悲喜、眷恋、怅惘、苍凉、虚无……在自疑与释疑中轮回,追逐一种从内到外的本真,析透出当下社会人文、自由、延展的精神向度。
热门推荐
  • 那些年瓦罗兰的故事

    那些年瓦罗兰的故事

    LOL十连跪,偶然穿越来到瓦罗兰大陆,爱上了美丽的艾瑞莉娅,遭遇劫屠杀满门,为救自己的师父,讨伐诺克萨斯帝国。然后为艾欧尼亚王国四处征战.......在瓦罗兰生活了20年的他是否愿意再回到现实世界呢?
  • 交际口才

    交际口才

    本书包括交际口才有声有形、交际口才方圆有道、交际口才处变不惊、交际口才有张有弛四篇,介绍了男女之间的交际技巧、交际心理、交际分寸和交际形象等。
  • 陆氏夫妇探案集

    陆氏夫妇探案集

    女主是一个老女人。。。且懒且馋,脾气差、性刻薄,腹黑、毒舌、傲娇、抖骚,爱装女王。但,老女人身边总跟着一个回眸一笑倾人城的青葱少年。而且,他们都姓陆。。。这大概、也许、可能是11?当迷案如蜘蛛结网般错综复杂,看老女人如何携手漂亮少年化身福尔摩斯!PS:献给我最爱的名侦探柯南!
  • 笙风之恋

    笙风之恋

    作为一个智商上百的人,苏可陌表示真心的厌恶了所谓的商业联姻,所以,以表决心,她以丑妆进入笙风学院。可是,当她与好友一同进入笙风学院后,一系列的事情让她……
  • 生命之初

    生命之初

    生命系列科幻小说包括《生命之初》和《生命后传》共两卷,故事设定在未来世界——24世纪;生命系列科幻小说同时也包含了武侠和爱情这两大元素。《生命之初》是大约5万字的中篇,《生命后传》是《生命之初》故事的承接与突破,多谢阅读!
  • 火影之无上至尊

    火影之无上至尊

    火影中最强的是什么?血统?天赋?努力?NO!明羽带着记忆中的无数变态忍术,重生到第一次忍界大战前,笑傲火影世界!
  • 某特种兵的退伍日常

    某特种兵的退伍日常

    李昂因小时被拐卖,在境外的某个佣兵组织长大成人。某一天,当他得知自己所在的佣兵团即将解散时,他将何去何从。从混乱的战场上突然回归的李昂又该如何面对他的日常生活。本书以日常为主,想看打脸的我估计满足不了了==
  • exo之张艺兴的完美恋情

    exo之张艺兴的完美恋情

    四个人的恋爱,学校的混乱。请期待作品。恋爱关系;鹿晗喜欢张颖。张颖不喜欢任何人,张艺兴喜欢张颖的闺蜜陌雨渲,陌雨渲喜欢鹿晗。奇妙的关系,让我们敬请期待。有点像继承者们哈。表建议......
  • 哲理小语

    哲理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携手相依

    携手相依

    在17岁那年初见。在20岁那年离别。在27岁那年重逢。宋嘉禾本以为他们的缘分就止于那场离别,从今以后再无交际。可是没想到偶然的相遇,又再次续写他们的命运。“郁先生,这次我绝对不会放开你了。所以可要想好了。”“宋小姐,我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