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3500000002

第2章 生活·起居(1)

001古人是如何穿衣的

体衣是古人衣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分为上衣、下裳两大类。上衣一般由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部分构成,指上身所穿的深衣、裘、袍、衫、襦、袄、半臂等;下裳是下身所穿的裙、裤等,其中的裙在上古时期男女都穿,但之后男子所穿的裙子慢慢地演变成了裤子,裙也就仅仅指女子所穿的服饰了。

上衣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是深衣。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也是普通百姓的礼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二是裘,皮衣,毛向外。国君或贵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所以不加裼。

三是袍。直裾深衣进一步发展成为袍,袍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古代“袍”有两种,一种称“茧”,是以新丝棉絮衣里;另一种称“褒”,以败棉絮衣里。从东汉起及至宋、明,上至帝王、下到百官,其朝服都是袍服。

四是衫。这是在汉魏时出现的一种新式服装,其特点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领为主,它则以直襟为主;袍的袖子呈圆弧形,它则呈垂直形;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则非常宽敞;袍多采用双层,它则为单层。

五是襦。东汉后穿“襦”者大都为妇女。它既可用做衬衣,又可穿出在外,其形制有长短、单夹,夹襦里加絮,则成了短袄。唐代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妇女的便服一直是襦。

六是袄。一种比襦长比袍短的上衣,缀有衬里,所以也被称为“夹袄”。若在其中纳入棉絮,则称“棉袄”。它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广为流行,到了清代,则成了士庶妇女的主要便装。

七是半臂。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套在长袖衣衫外面。衣袖之长为长袖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半臂”。

下裳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裙。裙为古代女子的主要着装,始于周文王时期。至秦朝,裙的穿着范围有所扩大。到汉代,女子着裙已较为普遍,从此成为古代妇女的主要着装。

二是裤。原称为“绔”或“袴”,是人们下身所穿的主要服饰。原来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管,没有前后裆,大约战国以后,才出现了连裆裤。

趣味链接:袍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的服装,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不分男女。而袍是上下相连的长衣,又叫“深衣”。古代的礼服,一般都要分为上下两截,即使是相连的长袍,也是将上衣和下裳连缝而成的,而且拦腰须有束带。自诞生以来,袍都是不分男女的。

不过自清入关之后,明末遗民坚持“男降女不降”,汉族妇女不愿像满族人那样穿长袍,而是穿衫裙,以示“反清复明”,并鄙称满族女袍为“旗袍”。但民国以后,五族共和,旗袍就被定为妇女的礼服之一,现在已成为中国服饰的典范。

002中山装的由来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先驱,也是一位树新风、除陋习的倡导者。一度举国推崇的中山装,就是在他的精心设计和大力倡导之下诞生的。这是一项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服饰改革,更是我国服装史上的一大创举。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就任临时大总统,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风俗改革的政策。“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之一。

孙中山觉得西装不但式样烦琐,穿着不便,而且不大符合当时人们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我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大力革新、移风易俗的时代精神,而且穿在身上也有类似于西装的缺点。

于是,他就此广泛征求意见并展开讨论。有的人主张仍穿长袍马褂,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人们普遍认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饰上如仍沿袭清政府统治时期流行的瓜皮帽、长袍马褂是不合时宜的。

和大多数人一样,孙中山也认为长袍马褂既不方便,又因剪裁费料而浪费钱,所以不赞成穿这种服装。与此同时,革命党人中的留洋派提出干脆穿西服,他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么一来,那就无异于抵制国货了!”

最后,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他决定自己设计服装。他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并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终于创制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简便服装。

这种简便服装便是后来广受欢迎的中山装。它兼具中西装之所长,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就好像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一样。如此一来,中山装的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另外,孙中山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很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对称”审美观。他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钉一枚纽扣,这样既美观、安全,又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伸缩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一代伟人具有勤奋好学、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有了上衣,还必须得有裤子。所以,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

当孙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有美观、大方、实用、方便等优点,既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还可以作为日常便服。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倡导,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他们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中山装得到普遍推广,举国崇尚中山装,蔚为风尚。

趣味链接:“剪辫”、“易服”

我国古代汉族的男子大都束发于顶,身着宽袖袍服。清兵入关后,清政府强令男子剃发蓄辫,统一着长袍、马褂。

在辛亥革命之前,大批留学欧美、日本的知识分子回国。他们大都反清崇洋,于是开始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然后蓄起西发,穿上西装。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风俗改革的法令,而“剪辫”、“易服”就是主要的改革内容。他下令号召人民“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规定令到之日起,限二十天内一律剪除辫子。后来,他又亲自设计了广受欢迎的中山装。

003旗袍的起源和发展

旗袍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它的起源是16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旗袍的造型与妇女的体态相吻合,线条优美、端庄大方,是我国女性独有的服饰。穿上旗袍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既可展示出女性温和、稳重的风韵,也可当迎宾、赴宴的华贵服饰。

旗人最早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只有满族贵族妇女出嫁时,才穿过脚旗袍,作为出嫁礼服。因为,满族贵族妇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们的旗袍过脚,以便将脚盖住。

清代,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后来,随着满汉生活的融合、统一,旗袍也被汉族妇女接受,并不断进行革新。特别是随着辛亥革命的浪潮,旗袍迅速在全国普及。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于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随之变短,身长仅过膝,袖口缩口,滚边变窄。

30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两边的衩开得很高,里面衬马甲,腰身变得极窄,以至贴身,更显出女性的曲线美。

30年代末,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一个时期流行长的,长至下摆曳地;以后又流行短的,短过膝盖。

到了40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几乎又回到200年前的长马甲时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轻便合体,变成了流线型。

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还很普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旗袍作为一种体现东方文化传统的服装,其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穿上可以更加凸显女性的曲线美,所以在国际上还具有一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装设计者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旗袍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融合起来,使旗袍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变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具有现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旗袍。

趣味链接:旗袍是满汉结合、中西合璧的产物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旗袍是满汉结合的产物。

旗袍一开始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曼妙生姿,穿上后可以让女性变得婀娜多姿。它是从满族女人所穿的长袍演变而来的。清朝早期妇女的服饰可谓“满汉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从清代中期开始,满汉服饰相互效仿,后来这种相互效仿的风气越来越盛,旗袍在满汉服饰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得到发展。

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说,旗袍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风东渐,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服饰也发生着潜在的变革。

当时的上海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涤荡着服饰装扮上的陈规陋习,女装趋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于是旗袍日渐流行。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是社会的理想形象、文明的象征和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在汲取西式裁剪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了式样,使其更为合体。久而久之,旗袍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004帽子的起源和发展

据《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冒,帽也。”《尚书大传》载:“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

帽即“头衣”、“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明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冠帽了。

冠帽的产生源于防暑御寒的需要,人们把一大片树叶盖在头顶遮日或防雨,把一块皮毛包在头上防冻,就是最初的“帽子”。成语“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时的冠帽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现在的帽子盖住头的全部。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冠帽上明显地反映出来。于是,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帽。

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冠帽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记》、《仪礼》等书中,关于冠帽制度的记叙更多由简到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戴不同的冠帽。

如帝王专用的“冕”,它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挡住耳朵,表示不听谗言,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便由此而来。皇子继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戴头巾。据记载,用来当帽子用的头巾本来是平民百姓劳动时擦汗用的,后来才被当做帽子裹在头上。

冠帽除了反映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外,还同世俗礼仪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古代,贵族子弟20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表示已成年,因此后世用冠作为达官贵人的代称。又如,在汉朝,冠有十几种之多,分别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再如,现代人们用脱帽礼表示礼貌,但在我国古代,脱帽是无礼的行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酒醉后当着王公的面,竟脱帽露顶,这在当时是有失体统的不雅行为。

而现在的帽子,其划分阶级和等级的功能已经弱化,也不与世俗礼仪有着太大的联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装饰打扮。

趣味链接:弁、巾

弁是古代贵族戴的帽子,其种类有皮弁(武冠)、爵弁(文冠)。皮弁是由几块白鹿皮拼接而成的,尖顶,外形类似于后代的瓜皮帽,鹿皮缝合处缀有一行五彩的玉石。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也称“雀弁”,比冕低一级,没有旒,顶上有檐,但前后相平。人们平时戴的是冠、冕、弁,在打仗时则要在冠上加胄。胄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相当于后代的头盔。

帻,即包头发的巾,它是古代平民百姓所着头衣的通称。按古代规定,庶人不得戴冠,只能覆以帻。故《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庶人佩戴的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后来发展到贵族也戴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

帻与东汉的幅巾类似,幅巾后来又称陌头,隋唐时叫幞头,它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中唐以后,幞头逐渐由巾帕变成了乌纱帽。

005最早的雨衣

我国先民使用的蓑衣和笠帽,应该说是我国最早的“雨衣”了。

蓑衣,最早是用草编制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是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

蓑和笠的关系,就好像今天的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以避风雨,也可以防烈日酷暑。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伞”,亦作“繖”。《正字通》说:“伞,御日避雨。可以卷舒者。”先秦时,伞又称为“簦”。我国远在夏商周三代时已发明了雨伞。据《事物纪厚》、《六韬》日:“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伞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之。”所谓“张帛避雨”,即是用布帛制作的雨伞。

趣味链接:雨伞源考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指的就是“伞”。《史记·五帝本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

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标志。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

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存在着严格的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

006古人如何理发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一般是长发披肩或束成发髻,男子成年加冠,所谓“男子二十而冠”;女子长大后用簪束顶,所谓“女子十五而笄”。这是古人修饰头发的方式。

到汉代,首次出现了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开始起步,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

同类推荐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人的蛮狂是执著坚忍,同时也是僭越否定。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性格结构。靠着怀疑、否定和浪漫的少年品质。楚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传统。
  • 解读生命

    解读生命

    本书对生物、人的生命和行为的方方面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生动的介绍,这些介绍是对5年来人类在生命领域探索成果的形象总结。
  • 中古伊朗八大诗人

    中古伊朗八大诗人

    本书是俞灏东教授和杨秀琴教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心血结晶。本书的出版似乎是已经有些冷落的波斯文学的一个福音。它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伊朗闻名世界的八大诗人的生平创作,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波斯文学高度发展时期的光辉成就,介绍了闻名世界的波斯诗人,无疑对促进中伊这两大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积极作用。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
热门推荐
  • 银恋

    银恋

    在这场戏中,谁先爱上对方谁就输了。只是在我心上插上木桩的人,你后悔了吗。我爱你,等来的是2000年的孤寂。。。。。。
  • 地狱恋人

    地狱恋人

    讲述一个女孩死后守护男友、看着男友重新振作并娶妻生子的故事。暖文,有关离别与守护、有关坚持与放手。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即使在他/她永远地离去后,你依然会在心底深爱着。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即使无法与他/她走到最后,你依然会选择默默守候。本文纯属虚构,请大家珍惜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千万不要相信死后有鬼魂呀!嘿嘿。
  • 王者荣耀之大圣归来

    王者荣耀之大圣归来

    S4赛季已到,无耻的主角开始了装逼之路。他,叫刘帅逼。从一个极品的猥琐男屌丝,到踏上年度总冠军的终极王者。那个曾经用孙悟空一局之内三次五杀的人,便是大圣。而大圣,已归来!一周二-三更。
  • 你好,凉小姐!

    你好,凉小姐!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说:你不用刻意防着我,我不会吃人,至少不会吃你。第三次见面的时候,他看着叶雨凉若有所思:发现没,我们很有默契。很多次见面之后,他很认真地对着叶雨凉问道:你不觉得我们在一起是最合适的吗?叶雨凉:……终于一次,他将叶雨凉带到了民政局门口,对她说道:你好,凉小姐,我未来的夫人……
  • 伊梦话本

    伊梦话本

    一个把梦丢在未知世界的女孩,到底需要怎么继续自己的人生?
  • 猎心游戏:裴少,早上好!

    猎心游戏:裴少,早上好!

    “我许你地老天荒,你是我的万寿无疆。”他是商业界的一方霸主,对她本一时兴起。于是他诱她心引她身,等他全身而退,却没想到把心留在了那儿……多年之后,她回想起当年的决定,笑道,“我从不后悔遇见你,也不后悔当初没早一步爱上你,我只求将来我们还在,你不悔,我不老。”
  • 秘传眼科龙木论

    秘传眼科龙木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公主殿下的四号帅锅

    公主殿下的四号帅锅

    当公主变成灰姑娘,骑士归来。当灰姑娘变成公主,王子前来。当公主再次堕落成伪天使,又会是什么在迎接她。命运的轮盘一次次的转动。只是为了拉近她与他。命运一次次的挑弄她,只因让他在她身边。
  • 腹黑大小姐:殿下求投喂

    腹黑大小姐:殿下求投喂

    她本来是22世纪军校教官,也是地下组织的王牌杀手。她也是励志混吃等死的腹黑女修。一次渡劫失败,悲催的穿到了一个无颜女身上。他是鼎鼎大名的毅王殿下,生杀予夺,万事皆在他鼓掌之中,禁欲气场强大如他竟然……“阿琛!我的红烧肉好了没?”“给我放辣椒~多多地放辣椒!(?????)”时空转换,沧海桑田。唯有吃货的心是永恒的!~~
  • 网游之盗神降临

    网游之盗神降临

    都市穷屌丝和兄弟一起征战游戏,赚钱,泡妞,杀尽犯我国者,保卫家园。偷尽天下财富,彰显盗贼风采,成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