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3600000066

第66章 语言文字(3)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章辑钱玄同最早提出了汉字竖写改横写的建议。

1917年第3卷第3期的《新青年》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第一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钱玄同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到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后来,钱玄同又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表示赞同。从那以后,横写汉字便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标点符号的由来

现在我们不论读中文还是读外文,文章都有标点,这使我们阅读很方便,那么标点符号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料记载,公元16世纪小马努蒂乌斯提出了一套正规的标点符号系统。主要符号源于希腊语法家们所用的小点,但常常改变其含义。希腊文中的问号(;)变成了英语中的分号。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读文章的人,要自己断句,因而,常常弄得文意不明。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逗)。

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897年,广东人王炳耀首先根据我国古代断句法,吸收我国新式标点,草拟了称之为“读之号、句之号、节之号、段之号、问之号”等十种标点符号。

到1919年,国语统一筹音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全国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归纳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易读错的古代人名和地名

吐谷浑:(古国名)tūyúhūn

龟兹:(汉时西域国名)qiūcí或jiūcí

大宛:(汉时西城国名)dàyuān

康居:(汉时西域国名)kānɡqú

身毒:(古时称印度)juāndǔ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xiānlián

荤粥:(上古时西方种族名,即秦、汉时的匈奴)xūnyù

龙兑:(战国时赵国地名)1ónɡduó

卷县:(汉代县名)quānxiàn

祝其:(汉代县名)zhùjī

阳夏:(汉代县名)yánɡjiǎ

涡河:(上流在河南,下流在安徽)ɡuōhé

逻些:(唐时吐蕃都城,今拉萨市)luósuō

杰坝:(镇名,在江西省崇义县)tiěbà

阿房宫:(秦时宫名)ēpánɡɡōnɡ

华不注:(山名)huāfuzhù

夫差:(春秋时吴王名)fūchāi

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wǔyùn

禽滑厘:(战国时人,墨翟的学生)qínɡǔlí

郦食其:(西汉人)lìyìjī

审食其:(西汉人)shěnyìjī

呼韩邪:(汉代匈奴族单于的名字)hūhányé

冒顿:(汉代匈奴族单于的名字)màdú

尉缭子:(古书名)yúliáozǐ

亢仓子:(古书名,据说是唐代王士元所章)ɡēnɡsānɡzǐ

牺尊:(古代酒器名)suōzūn

毋追:(夏代冠名)móuduī

扁诸:(春秋时吴国宝剑名)biānzhū

仇矛:(古代有三叉的矛)qiúmáo

等衰:(等级递降)děnɡcuī

且月:(古代称阴历六月)jūyuè

般桓:(即盘桓)pánhuán

毛笔的历史

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毛笔是中国人民匠心独具的创造,从汉字“笔”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毛笔是由竹制笔杆和毛制笔头构成的。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

相传,秦国将军蒙恬率兵南下讨伐楚国时,经过一个名叫“中山”的地方,发现这里兔肥毫长,可以制笔。因此有蒙恬造笔的说法。

但考古学家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上所残留的红色文字与墨迹,都是用毛笔写的。由此可知毛笔应该起源于殷商之前,而蒙恬是毛笔的改良者。

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记载了我国毛笔的一段发展历程。

墨汁的历史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吟诗作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正在河边洗手,忽然看到河面上漂过来一件黑糊糊的东西,他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顺手丢回了河里。

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陷入思忖之中。他追到下游,又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

然后,他将黑粉末撒在麦粥碗中。

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冲墙上不住乱画,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写诗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在读书人中传播开来。

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砚的历史

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用来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年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发现了石砚和研石各一件,是由鹅卵石加工制成的。这时的砚与后世的砚相差不大。

汉代由于纸的发明,使制砚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砚台上甚至出现了雕刻纹饰。从此以后,砚台步入传统的书画艺术行列,品种日益增多,至魏晋时期就有瓷砚、铜砚、银砚、漆砚、铁砚等。

唐代,有端石、歙石等精制宝砚。宋代雕砚工艺有进一步发展,宋人把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红丝石砚列为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停采,于是澄泥砚便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砚的雕琢更加精巧。

古代的通用语

自古以来,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就分布着很多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很多语言分支。古代又没有普通话,那么,古代不同地方的人是怎么进行交流的呢?

其实,在古代也是有通用语的。据《辞海·雅言》载:“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这就是说,在古代,雅言就是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据说,孔夫子在山东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他就是靠雅言来讲学的。那么,雅言又是以什么语言为基础的呢?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约在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在以后的800年之久的周朝历史上,周地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周朝国都镐(今陕西省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就成了全国的雅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最早的通用语是以陕西地方语言,特别是西安一带的语言为雅言的标准音及基础方言。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

汉代有一种叫“通语”的共同语,直到宋代还在使用。苏轼贬居海南时,即同友人设馆教书,以通语执教。唐宋以后,把官场中通用的话叫“官话”。

元代以后,京城都在北京,北京语言很快就成为全国通用的“雅言”了。

在清代,读书的人都要说官话,官员办公时不说官话,就要被免除职务。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最早是由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

1906年,他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即“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这是因为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各地来京应考、做官和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学会的北京话中,夹杂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

开始,这种话只在官场中使用,称之为“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民国初年,又出现新名“国语”。

“国语”这一名称受到许多人的质疑。1931年,瞿秋白曾反对用“国语”一词,并对“普通话”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新中国成立之后,“普通话”不仅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但是,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国语”的称谓则一直广为使用。现在的“普通话”和“国语”其实就是说法不同,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港台地区,普通民众说粤语、闽南方言的较多,以至于两地中国人不能顺畅地用语言来交流。

小谈谚语

谚语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往往通过简单通俗的话就能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

由于谚语是口头流传的,所以谚语在表述上又有多种形式。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中的“顶个”,有说“凑个”的,也有说“赛过”的。虽然表述上有冲突,但这句谚语的意思却不发生转变。

我国谚语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有了文字后,有些谚语才被记录下来。殷代甲骨文和先秦一些古籍中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等可能就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谚语。宋、明、清代,陆续有人将这些谚语辑录汇章成册。新中国建立后,谚语的研究,更加得到重视。

我国的谚语浩如烟海,从内容上看,谚语大体上可分为社会谚语和生产谚语两大类。

成语的由来

成语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成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两大源头:书面语和口头语。

从书面语言中得来的成语,又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来源于古代典籍和其他的现成语句。如“一刻千金”这一成语,就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诗:“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一种是来源于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一个寓言,“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里的寓言故事。

再一种是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如“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等。

除了来自我国书面语言外,我们常用的成语中还有来自国外书面语言材料的。比如“火中取栗”来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等等。

成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民的口头语言的;还有些成语则带着明显的通俗性,不见经传只在晚期通俗作品中出现或在人们口头流传,如“信口开河”、“虎头蛇尾”、“南腔北调”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歇后语浅析

歇后语是一种措词在此而寓意在彼的常用语句,是人们熟识的形象而诙谐的语言形式之一。歇后语来源于民间,大约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有文人对其进行整理。

唐代李商隐在《杂纂》中搜集了为数较多的歇后语。自此以后,历代均有《杂纂》的续集,宋代苏轼的二续《杂纂》内容更加丰富,元代以后进一步发展,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现代作品中更是到处都可以见到。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则是对前部分进行解释,或者说前部分是譬,后部分是解。因此以前又被人们称为“譬解语”、“譬喻语”。有时只说“譬”,不说“解”,让听者自己去领会,显得意味深长。

歇后语前部分的譬喻是造成这种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主要依据。其作用是唤起人们的联想,与后部分紧密配合,顺理成章地表达本意。它的选材有事,有物,有现代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想象的。

歇后语后部分是对前部分进行解释、说明,也是歇后语的点题,包括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绕口令的由来

绕口令的历史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已经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流传了。

可以肯定的是,在西周以前,就已经有了绕口令的雏形。当时的民歌《周南·关雎》中,就有了“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韵的连绵字,有时还是几次出现,缠来绕去。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使得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连成句子,成为绕口令。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儿童文学逐渐成为文艺大军的一个支队,这为绕口令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

语录的由来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语录,它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句简朴,易于记诵。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意识领域内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把孔子语录定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准则。这样为日后的语录之风的盛行打下了基础。

另外,语录之风的盛行,与宗教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得以迅速传播。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佛书初入中国……初无所谓语录也。……数传以后,其徒日众,而语录兴焉……释子(即传教徒)之语录,始于唐。”他认为,直到唐代时期,佛教“语录”才正式问世。

唐朝时期,佛教虽已进入全盛时期,但是,那些信奉佛教的和尚们多半不通文墨,不理解佛经的内容。为了要学习和宣扬佛经,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把佛经的只言片语,东一句、西一段地拼凑起来,章成“语录”,供佛教徒们每天朗读背诵。

就这样,“语录”之风在各朝、各时期逐渐地盛行起来。

同类推荐
  •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是作者王寒多年来生活所感杂记,主要包括作者对浙江省十一地市风土人情独到的见解,文风戏谑,多以当地名胜古迹、美食趣事为题材,以片段的形式对每一城市进行描述,令读者得以快速阅读中体味到浙江各地的城市形象。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热门推荐
  • 三国群英传之天下归龙

    三国群英传之天下归龙

    一位龙族的九星级烈焰金龙由于战斗死亡穿越到东汉末年,什么龙族技能都无法使用并降为五星级武将,只有最重要的洞察技能能够使用。找个根据地开招贤馆,就这样在这乱世中招揽在野名将,俘虏名将开创自己的霸业天下!本小说将把几个最没有名气的黄巾将领送上名将的的舞台,小说类似于网游有武将属性值!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次写书如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都提出来我将尽力修改,给读者献上一本较满意的书,谢谢!收藏支持!!
  • 植士

    植士

    一个植物与魔兽的世界,一个人与自然共生互利的空间,但人类的贪婪正在逐步改变着这里的生活。
  • 都市探花郎

    都市探花郎

    家族突遇变故,原本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李明桦,一下变成了穷苦屌丝。怀着父亲的希冀与考大学的梦想,他只身从乡下来到了淮海中学。在学校里,他穷苦,学习垫底,却经常做与他穷苦身份完全不沾边的事(追校花,此处省略....一万字)所以他在学校里倍受歧视!更是被奉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教科书般的人物!这一切让他感觉压力山大,本已近乎绝望,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和周星驰《功夫》电影里,卖如来神掌老头长得一样的老乞丐。他也卖书,只不过卖的是一本毫无节操带着美女图的H书.....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花成了他的女友,美女特工成了她的贴身女佣......PS:书友群123867510.
  • 穿越之妖娆红颜

    穿越之妖娆红颜

    我,亏欠的,实在是太多了。本想万草丛中过,却不想,沾染了落叶。不过,我本红尘,何惧?呵呵……(第一次写,欢迎大家……)
  • 极品游侠

    极品游侠

    圣禽,魔兽,神器,国宝,仙境,秘园,此类,未被人们揭晓的事物所散发的吸引,让不少人为之向往,而“游侠”,就是探索古文明,保护稀有生物,捉拿重要嫌犯以及解决一些特殊事件的职业,三个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少年,在重重险关下通过考验,得到“游侠”职业证书后,开始了他们的冒险……
  • 狐妖人间逍遥游

    狐妖人间逍遥游

    狐妖人间逍遥游!撞见一个又一个美男,终是不了解人心。原来人和人之间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生离一种是死别,而无论哪种结局不过都是时间长短而已!
  • 混沌武极天书

    混沌武极天书

    一场阴谋的刺杀,却让他意外得到一本无字天书。武道的巅峰又该如何攀登?荆棘密布?尸山血海?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不在乎!他只想解开重重谜团,但是诡异的事,怪异的人却开始出现在他的世界。
  • 鬼面弃后:冷宫最逍遥

    鬼面弃后:冷宫最逍遥

    宁惜寒,人前她是奇丑无比、丑名远扬的丞相府表小姐,人后却是七国最大神秘组织的绝美少主!因为先帝之命,宁惜寒被封为后,但却在大婚当晚直接被打入冷宫。可进入冷宫又如何?没有皇帝打扰的地方岂不是更逍遥?无聊了?将军、公子、王爷来做客解闷;想出去?青楼、酒楼、赌场有蓝颜带路;想吵架?公主、皇上、嫔妃任你挑选!只是为什么皇上也黑着一张脸天天往冷宫跑?这么逍遥的冷宫怎能容得下皇上来扫兴?来人扫出去!
  • 酷妃掠夫

    酷妃掠夫

    镇东将军之女,年方十八,尚无一人上门提亲。传言她相貌丑陋,面如夜叉;传言她疯野成性,刁蛮无理;传言她目无尊长,枉顾礼教;传言将军为了嫁女,不惜倒贴千金!然而,一切皆只是传言……
  • 幻灵魔法学院

    幻灵魔法学院

    有一个美丽的大陆叫幻灵大陆,那你有一个魔法学院,叫幻灵魔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