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7500000016

第16章 曲苑杂谈——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2)

1.中国戏曲之母——昆剧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汲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其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剧目丰富多彩,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载歌载舞,武功技艺卓绝,富于诗的意蕴,画的风采,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中国戏曲之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昆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崇高的声誉,欧美许多学者将中国昆曲称之为最能体现东方艺术美的典型代表。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东方“歌剧”——京剧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公元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京剧被西方人称为“东方歌剧”,是因为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第一代演员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而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四大名旦”的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3.芬芳的泥土气息——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它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郭宵珍、汪静、张小萍等相继活跃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两度被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4.委婉优雅的江南奇葩——越剧

越剧,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包括东北许多地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越剧又一辉煌时代到来。

5.幽默机趣的巴蜀“绝活”——川剧

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像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是按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四派。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近年来,川剧在推出精品剧目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表演艺术家,其中晓艇、刘芸、沈铁梅等影响广泛。

6.百花齐放各地戏剧

“地方戏”是相对于京剧而言的。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地区分布甚广,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传统剧目有600多个,流派纷呈,日趋完善。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突破了地域局限,形成了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为代表的五大艺术流派,其中著名演员还有高洁、魏云、马琳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

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闽南、香港和澳门一带。居住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也十分喜爱粤剧。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沪剧,是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因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此外,还有河北梆子、秦腔、吕剧、湖南花鼓戏等。

(第四节)京剧旦角流派

1.梅派——由梅兰芳创立

梅兰芳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创造出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2.程派——由程砚秋创立

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的女性。

3.荀派——由荀慧生创立

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4.尚派——由尚小云创立

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纤巧,以气与力取胜,具有阳刚之美。

(第五节)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脸谱色彩的表现十分丰富,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切性格特点尽情流露于色彩中。

紫色象征忠贞、耿直、果断、沉稳,如廉颇、李密、庞统、尤俊达、严良等。

红色作为主色,表示忠勇义烈,比较典型的如关羽、姜维;作为副色,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马谡、华雄、高登等。

黑色象征刚烈、勇猛、粗率、鲁莽,如包拯、李逵、张飞、牛皋、尉迟恭、杨七郎、项羽等。

蓝色表示刚强、粗犷、骁勇、桀骜不驯,如马武、单雄信、窦尔敦、吕蒙等。

紫色红色黑色蓝色

绿脸象征刚勇、强横、猛烈、暴躁等性格,如青面虎张青、太史慈、马强、程咬金、公孙胜、柳仙等。

黄脸象征慓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等性格,如宇文成、庞涓、晁盖等。

白脸象征阴险、狡诈等性格,如曹操、严嵩、董卓、赵高、秦桧、贾似道、毛延寿、司马懿、高俅等。

(第六节)精彩唱段

1.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2.《贵妃醉酒》选段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是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

3.豫剧《花木兰》选段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第七节)唱脸谱

唱脸谱

【本章参考资料】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余秋雨.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余秋雨.戏剧思想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6]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郭涤.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咚咚锵——中华戏曲网http://www.dongdongqiang.com/

[9]中国文化网http://www.chinaculture.org/

[10]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11]中国传统文化网http://www.chinactwh.com/

[12]中国文学网http://www.cnwxw.com/

同类推荐
  • 山西民间小戏

    山西民间小戏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汉韵胡风巴里坤

    汉韵胡风巴里坤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新疆地域的汉文化,它的美无处不在,让读者清晰明了的了解到汉文化的魅力。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爱憎得失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爱憎得失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超神学院之铁人降临

    超神学院之铁人降临

    在猴子清醒后,天空一道巨响,一个身着钢铁战衣的青年从时空裂缝中冲出。这时,另一股邪恶势力也悄悄逼近巨峡市。生还是死,一切皆是未知数
  • 韩愈文集2

    韩愈文集2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终得吟啸且徐行

    终得吟啸且徐行

    本来想,平平凡凡度过一生。然而,当那个男人从天而降,随着他的火焰,一切安宁随风而逝。绝世强者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只是那个人告诉了我。所谓活着,就是包容痛苦与希望,就是面临风雨仍可以缓步而行。是的,最后只希望可以,终得吟啸且徐行。(90后,第一次写,自己都认为生涩的厉害,但上进的心是有的。还是学生,可能会卡文,还请诸位多多关照。)
  • 青龙圣体

    青龙圣体

    传闻天地间有至强者,青龙为体,举手投足间日转星移,最终撕碎虚空,肉身成圣成去,其后沧海桑田,上古喧嚣在岁月流转间烟消云散,只留下无尽谜团,大周王朝八百年天下,纳气丹田,真气为尊逐渐成为武道主流,横练肉身却日渐艰难,已经衰落不堪,上古圣体绝代风采不复存在。燕国清河城内,少年荆衍在真气破碎之后,带着一块雕刻“青龙”二字的神秘玉佩,毅然踏上了肉身成圣的道路。
  • 暗羽双生之鹿死谁手

    暗羽双生之鹿死谁手

    爱与恨,阴谋与背叛。人性与欲望的较量。当白羽城摒除心魔想要和伊林重新来过时却发现他们已渐行渐远,但白羽城始终不愿放手。于是心已破碎不堪的伊林织了一张网,不仅网住了别人,也网住了自己。本书是《暗羽双生》的续,主要讲述白羽城,伊林,天狼,雪衣之间的故事。
  • EXO之可惜没如果

    EXO之可惜没如果

    上官无邪受家主所托前往SM公司担当大势组合EXO的队医,在十二美男的呵护下,最终她爱上了其中的一位并喜结连理了。
  • 极品仙灵在都市

    极品仙灵在都市

    夏尹,夏尹的夏,夏尹的尹。从一个无名的地方来的神秘少年,带着半块师父交代过要从不离身的玉佩来到都市的生活,不过,他还背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另外半块玉佩。可殊不知金鲤其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他的能力注定了他以后的不平凡。就这样,夏尹开始了他的都市生活。
  • 我的特警老婆.B

    我的特警老婆.B

    新书《穿越火线之最强佣兵》正是开始连载,求收藏,求好评,求包养,求一切。有了这些,七品将会回馈给大家一个嚣张无限,热血沸腾的铁血佣兵小说!!!简介:赵子阳曾经说过:“现在只要有人愿意付钱给我,我就会替他卖命。我不知道什么是错。我可以为布什效劳,同样可以为卡扎菲卖命。”我们喜欢战争,我们永远傲立在佣兵界的世界屋脊。
  • 穿越游戏:她和她

    穿越游戏:她和她

    超能组织为了找到世界上被赋予超能力的14个人,把一个正在几件歇斯底里事情的我拉进去穿越。他们利用时光机器,让2009年的我穿越到清朝,唐朝,穿越到古埃及,穿越到古罗马,穿越到古代的莫名小岛...时光旅途充满惊奇,惊悚,浪漫,激情,生命危险,甚至面临着自相残杀。这是一段故事,非真实。
  • 门当户对之我的绝世冤家

    门当户对之我的绝世冤家

    两个有着婚约的人,在同一天将彼此的男女友都带回了家,却引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这是一个简单,为搞笑而搞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