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90100000038

第38章 隋唐(5)

武则天派李孝逸率30万大军去扬州平乱。李孝逸攻破都梁山、淮阴,与徐敬业隔溪对峙。监军侍御史魏元忠献计道:“现在风向对我军有利,若用火攻,徐敬业必败无疑。”李孝逸大喜,依计而行。

这天晚上,李孝逸的军队渡溪作战,徐敬业连忙抵挡。忽然,李孝逸的军队连发火箭,由于溪边芦苇很多,火势迅速蔓延,徐军大乱,四散奔逃。徐敬业想逃入高丽避祸,却被部将王那相杀死。骆宾王逃走,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

公元690年,武则天已经六十七岁。当时,各地官吏、僧人纷纷上表,请求武后称帝。一时间,劝进奏表堆积如山,似乎武氏代唐自立是“民心”所向。一日,唐睿宗上了一道奏表,请武则天继帝位,并要求赐他姓武。

9月,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以洛阳为神都,作为周朝京城。她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更改国号,君临天下。

狄仁杰辅政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作为女子,其理政能力丝毫不逊于男子,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她手下,聚集着很多良臣,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

狄仁杰是太原人,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达到手不释卷的程度。一次,县吏调查一个案件,很多人都抢着向他陈述,只有狄仁杰一心读书,不参与大家的谈话。县吏责备他,狄仁杰却说:“我正和书中圣贤对话,实在没有闲谈的时间。”

武则天代唐称帝后,听说狄仁杰才智过人,就任命他为宰相。那时候,太子虽是李旦,但贵戚武承嗣却意欲夺嗣。公元691年,武承嗣认为狄仁杰不会拥护他,就指使大臣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三位宰相及御史中丞魏元忠谋反。

武则天大怒,命来俊臣详审此案。狄仁杰被传讯后,爽快地承认自己谋反。原来,来俊臣是个酷吏,如果不顺从他的意志,也会被屈打成招。来俊臣又要狄仁杰攀扯别的大臣,狄仁杰不愿害人,以头撞柱,血流满地。

来俊臣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就没有对狄仁杰用刑。魏元忠由另一酷吏侯思止审理,魏元忠生性刚直,坚决不招。侯思止用酷刑折磨魏元忠,只是不让他死。魏元忠最后只得屈服。

这时,狱吏对狄仁杰的看管渐渐松懈。狄仁杰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在上面写了一道申诉状,藏在棉衣之中,让狱吏交给自己的家人。狄仁杰之子狄光远拆开棉衣,带着申诉状去见武则天。

武则天见到申诉状,知道狄仁杰等人确有冤情。但她对来俊臣的依靠很深,就将狄仁杰等人贬谪或流放。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终于保住残生。

公元696年,北方的契丹侵犯周朝边境,夺取冀州。武则天想起治边有术的狄仁杰,起用他为魏州刺史。公元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这时来俊臣已死,令武则天时刻思索的是皇位继承问题。

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武承嗣谋夺太子之位,武则天对太子李旦也甚为冷落。一日,她将李旦废为庶人,赶出京城。李旦无奈,与妻子到处逃难,甚至乞讨度日。

武则天问狄仁杰:“大臣们屡次劝朕立武氏子弟为嗣,你对此有何意见?”狄仁杰深知武氏子弟骄奢淫逸,大胆奏道:“陛下请想想,姑侄与母子相比,哪种关系比较亲密?陛下若立李氏皇子为太子,千秋万代之后仍受祭祀;如果立武氏皇侄为嗣君,没听说皇帝给姑姑立庙的!”

后来,武则天又对狄仁杰说:“朕夜得一梦,见一只鹦鹉飞入宫中,两翼折断。不知此梦预示着什么?”狄仁杰趁机开导:“陛下姓武,鹦鹉指的是您,两翼就是您的两位皇子。现在他们流落外地,孤苦无依,难道不是陛下双翼折断?陛下如果保全二子,犹如整理自己的羽翼。”

武则天终于决定召回二子。李旦回宫后,认为哥哥的威望远胜于己,就将太子之位让与李显。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解除对他们的幽禁。武承嗣非常失望,竟然忧郁而死。

狄仁杰还有一双慧眼,善于举荐人才。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想选拔一位贤臣为宰相,你看谁比较合适?”狄仁杰说道:“若论文章,李峤、苏味道固然不错;若论经世之才,荆州长史张柬之最为合适!”

过了几日,武则天又要狄仁杰举荐贤才,狄仁杰叹道:“臣为国家举荐良才,怎奈陛下不用!”武则天笑道:“朕已封张柬之为洛州司马。”狄仁杰说:“张柬之足智多谋,岂是司马之才?”武则天认为确实如此,不久即拜张柬之为宰相。

狄仁杰举荐的人才,还有姚崇等人。张柬之、姚崇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见狄公知人之能。武则天非常信赖狄仁杰,称他为“国老”;每当两人意见相左时,武则天往往听从狄仁杰的建议。

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非常悲伤,罢朝达三日之久。她甚至叹道:“狄公不幸辞世,朝堂一空!”

请君入瓮

武则天掌握政权之后,怕群臣反叛,就于公元686年建立告密制度。她命人在洛阳神庙四周设立“铜匦”,百姓可将告密文字投入其内。如果外地有人告密,地方官员不得怠慢,要以五品官的规格将他送到京城。

武则天重用来俊臣等酷吏,让他们处理告密事宜。这些酷吏不管告密文字是真是假,只知罗织罪名、刑讯逼供。朝中官员人人自危,在惊恐中度日。

来俊臣有个恶癖,就是谋夺别人的妻妾。他一旦发现某位官员的妻妾美丽,就陷害这位官员,将他的妻妾占为己有。来俊臣还将宰相以下的官员登记在册,按顺序夺取他们的妻妾。

来俊臣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但他厚颜无耻地说:“我喜欢美貌女子,总是想办法达到目的。我渔色的才干,可与东晋的石勒相提并论。”

来俊臣为了陷害大臣,召集了几百名流氓,让他们向朝廷告密。来俊臣看谁不顺眼,就让手下的流氓在各地同时告密。武则天往往信以为真,把涉案官员抓起来,交给酷吏审讯。在重刑逼迫之下,被捕的官员不得不屈服。

来俊臣为了推广自己的办案经验,还写了一本《罗织经》,作为教导党羽的著作。书中列举了罗织罪名的手段,阅后令人触目惊心。

来俊臣为了使被捕官员开口,创制了各种刑罚。他将犯人的腰部固定,在其颈部套上枷,然后向前拉扯,称作“驴驹拔橛”;又命人在地上长跪不起,于枷上放置瓦罐,名为“仙人献果”;甚至让人在木台之上站立,从后面强拉枷板,名为“玉女登梯”。

有时他在犯人头部挂石头,有时用醋灌犯人的鼻孔。来俊臣甚至不给犯人饮食,不让犯人休息,连续审问,称为“宿囚”。涉案官员受不了他的折磨,一入监狱,只求速死。

除来俊臣外,酷吏周兴也属于心狠手辣之辈。朝中有一位大将,名叫黑齿常之,是百济人。他身长七尺有余,智勇双全,曾击败突厥,战功赫赫。周兴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诬陷他谋反。

黑齿常之入狱后,尝遍了周兴的酷刑,非常恐惧。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对人间不再留恋,竟然上吊自尽。

后来,有人在铜匦中投入一封告密信,说周兴贪赃受贿。武则天不知是真是伪,就命来俊臣对此事仔细调查。

一日,来俊臣请周兴饮宴,两个酷吏一边吃酒一边聊天,谈得非常高兴。来俊臣忽然发问:“圣上让我审问一个犯人,限期破案。可是这个犯人受尽刑罚,也不发一言。这事令我非常烦恼,你有没有好办法?”

周兴很有把握地说:“这种事还用得着烦恼?你找一口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烤热,把犯人放进瓮内。任凭多么顽强的人,也是血肉之躯,哪里受得了火烤之刑,自然招认。”

来俊臣笑道:“你又教了我一招,下官真是太感激了。”他立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在四周烤起火来。周兴十分纳闷,来俊臣说道:“有人告你受贿,圣上命我办理此案。为了让你认罪,只有请你到大瓮里待一会儿了!”

周兴大惊失色,只好认罪。来俊臣说道:“你受贿金额甚大,依律当斩!”他将周兴的供状交给武则天,武则天认为周兴毕竟有功,就将死罪改为流放,但周兴在流放途中却被仇家所杀。

公元696年,来俊臣被封为洛阳令、司仆少卿,权势越来越大。第二年,他想陷害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与武氏子弟大怒,将来俊臣抓了起来,判他死刑。

这时,武则天发现来俊臣犯了众怒。于是,她同意处死来俊臣,还要诛杀来氏全族。人们奔走相告:“大奸臣死了,咱们晚上可以安稳地入睡了!”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扶保唐中宗即位。武则天从此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唐中宗软弱无能,国家大权由韦皇后、武三思执掌,朝政非常混乱。公元710年,中宗被韦皇后毒死,李旦之子李隆基起兵,拥戴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姚崇灭蝗

公元712年,唐睿宗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他就是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玄宗即位的时候,改年号为开元,在他统治的前期,政治清明,人民富足,被称为“开元盛世”。

到了公元716年,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出现了大蝗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不但将庄稼破坏殆尽,连野草都吃得一干二净。那时的老百姓信神信鬼,认为这是上天降灾,如果灭蝗会有更大的祸事降临。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是对蝗虫一再祭拜。

宰相姚崇听到这些情况,就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他在奏章中说:“蝗虫怕人,要想消灭它们并不难。依臣之见,应当多准备一些火把,并且在田地旁边多挖沟渠。再让百姓用火焚烧蝗虫,然后将它们扫入沟渠。这个办法,一定能扑灭蝗灾。”

这时,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给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蝗灾属于天灾,人力难以左右。只要文武百官修正道德,一定能引起上天的怜悯,不再降灾。消灭蝗虫之法,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唐玄宗看到这道奏章,灭蝗的信心开始动摇。

姚崇很生气,写信给倪若水,说道:“依你之言,似乎修正道德就能去除蝗灾。请问,山东蝗虫遍野,难道那里的官员都是欺君害民的坏人?”倪若水被驳倒,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唐玄宗终于下定决心,采纳姚崇的意见。姚崇传下命令,将自己的灭蝗方法向山东各地推广。由于官府与农民竭力合作,灭蝗的效果非常明显,仅汴州就杀死蝗虫十四万担。姚崇的办法使山东灾情受到一定遏制。

但是,京城里的大臣却说:“姚相的灭蝗办法十分奇特,以前没人用过,会不会惹来大祸还说不准。如果迅速推行,恐怕会激怒上天!”

唐玄宗听了这些话,也不禁害怕起来,就宣姚崇入宫商议。姚崇一点也不畏惧,坦然答道:“陛下既然用我为相,就要充分信任微臣。有些人拘泥于书本知识,不会灵活办事,所说的话非常荒谬。做事情只要合乎道理,不必太讲究老规矩。山东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蝗灾,人们缩手缩脚,不敢灭蝗,结果灾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现在河南、河北地区没有积存的粮食,如果不保护庄稼,就会发生大饥荒。到那时,老百姓流离失所,无衣无食,一定会出现变乱。现在不救灾,就会酿成日后的大祸,危及陛下的基业!”

唐玄宗说道:“灭蝗违背旧法,不灭蝗又会引发民变。这可怎么办呢?”姚崇答道:“陛下可以不过问此事,而把灭蝗的事情交给微臣办理。如果真惹来大祸,您就罢了微臣的官职,平息众怒。”唐玄宗听从了姚崇的意见。

姚崇离开皇宫之时,大臣卢怀慎对他说:“杀虫太多,总会伤害天地间的和气,你难道就不惧怕吗?”

姚崇说道:“当年楚王吞水蛭而病愈,传为美谈,如今的蝗灾也可以治理。如果放任灾害蔓延,粮食吃光后怎么办?饿死老百姓岂不更伤和气?你既然为官多年,就应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要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

此后,姚崇力排众议,依然坚持灭蝗的主张。在他的领导下,各地积极灭蝗,终于将蝗灾彻底平息。

唐玄宗在初政的前期,先后封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政治家为宰相。这几位宰相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那时候,各地仓库里的粮食、布帛堆得满满的,长安和洛阳的米价、帛价一再下跌,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鉴真东渡

鉴真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他俗家的姓氏是淳于,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鉴真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鉴真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佛法。十四岁那年,鉴真削发为僧,皈依佛门。

在佛教前辈的指点下,鉴真的佛学修养越来越深厚,并在长安受了具足戒(受戒是僧人的一种仪式,具足戒是戒律的顶峰,受具足戒者可以开坛讲学。)在鉴真45岁时(唐玄宗时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门下弟子有4万之众。

中国东面的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日本惊羡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多次组织“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教也从中国传入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但是,日本的佛学大师非常缺乏,甚至没人主持受戒的仪式。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与鉴真大师相遇。两位外邦僧侣请求鉴真去日本传播佛学,为苍生造福。54岁的鉴真欣然同意。第二年,鉴真准备海船,实施东渡计划。

可是,当时天气恶劣,海上非常凶险。当地官府为了保护鉴真,把他的海船没收了。鉴真的第一次东渡就这样结束了。此后的两个月内,鉴真又进行了三次渡海尝试,都没有成功。

公元748年6月,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坐船离开扬州,航行到南通狼山港时,忽然遇到特大风浪。船只无法前进,在海上停了两个月。好不容易风平浪静,船到达舟山群岛时又遇上大风暴,海员无法控制船只。

当时黑云遮天,风狂浪险。船上的僧俗人等,全都头昏脑涨,不停地呕吐。只有船夫长期航海,还能勉强工作,支撑危局。船上的淡水喝光了,人们只能喝海水解渴。海水又咸又苦,喝完后肚子发胀,令人痛苦不堪。

船在海上随风漂流了十四天,终于漂到岸边。鉴真等人上了岸,才知道他们已经到了海南岛西南角的振州。

鉴真带领众人向北行驶。航行到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和尚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当时正值盛夏,鉴真中暑,导致双目失明。第五次东渡也没有成功。虽然鉴真身体残废,但他去日本传播佛学的决心却没有动摇。

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请求鉴真去日本讲学,鉴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次,海上风平浪静,什么意外也没发生。鉴真到了日本,日本人热烈地欢迎这位远行传道的学者,并请他到都城奈良的东大寺聚众讲学。

在东大寺,天皇(日本的最高君主)、皇后、太子高兴地登坛受戒。从此以后,日本和尚如果不到指定寺院受戒,就不算正式僧人。

日本天皇非常尊敬鉴真,赐给他一块土地。鉴真在这块土地上盖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唐招提寺”。他不辞辛劳,亲自参加修建寺院的工程。这座寺院保持了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寺院落成后,鉴真就在寺中讲授佛学。唐招提寺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日本不可或缺的佛学圣地。

鉴真还带去一些体现中国文化的作品,如绣像、画像、书帖等,甚至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真迹。这些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书画艺术,二王的真迹还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备受推崇。

同类推荐
  • 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奇异自然的故事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奇异自然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神迹仙踪的故事》、《妖魔鬼怪的故事》、《鱼龙精灵的故事》、《荒诞不经的故事》、《奇异自然的故事》、《万物有灵的故事》、《鸟兽灵异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故事》和《风俗源流的故事》10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
  • 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

    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

    《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心理动力为目标,提出了一些专注力的培养方式和训练方法,希望《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能成为家长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良师益友。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爱孩子,就从塑造孩子的专注力开始吧!
  • 培养青少年高尚品德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培养青少年高尚品德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世间最可敬畏的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星空的可畏是因为其神秘与无限,道德的可畏是因为其来自内心的拷问;人生在世,既要无所畏惧地面对挑战,又要敬畏于高尚的道德律条,只有这样,人才不会迷失,才不会失去奋进的动力。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书。品性是做人的基础,德行是处世的根本。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热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热

    本书主要介绍了热的基础知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与不熟悉的热现象,以及人类关于热在新时期的探究。我们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和认识有关热的基础知识,并能对生活中的热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热门推荐
  • 苍天录

    苍天录

    苍天之名,即天也,它既是一个世界,也或许还是个人,关于苍天的传说太多了,千百年来,无数人杰也走上了逆天改命的路------修仙.一样的修仙,不一样的宿命,望着那些修仙路上的前人,吴昆始终还是觉得做个凡人好。
  • 斩天录

    斩天录

    混乱的江湖,没有王权的天下,数万年前的神灭时代,拥有了仙神之力的仙武者,却不能进入那仙神界,华龙大陆上无数古神战场遗迹,仙神界,妖魔界,冥界,鬼界,人界,古神界,无数的强者的陨落,到底是谁在这背后操控着一切?龙斩天身为华龙大陆的最后一个王朝华龙皇朝的后裔,面对那纷乱的天下江湖,是不是又能还它一个完整的本身?是一身献给剑道,还是追求那武道的极境?面对无数的强者和那无数的权利纷争,锋火连天的各界战乱,还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一遍净土?龙斩天是怎样面对一个个重大的考验和决择,从那天下江湖,走向六界,平息各自的纷争,建立起一个怎样的新秩序?
  • 青楼王妃很妖娆

    青楼王妃很妖娆

    “没什么生意!”哈哈哈,正合花瞒楼的意,天也助她!“奴家小雪,不知公子来干嘛?公子若想春风一度,晚上就去前面的怡红院吧!”小雪看着这么俊美的男子,不禁也有些羞涩!花瞒楼看着小雪这样羞涩样子,十分诱人,花瞒楼纤长的藕臂一下子勾住小雪的细腰,身子一个巧力,小雪便落入花瞒楼怀里!作者特此致谢:本小说封面由言士小说封面网免费制作,还没有封面的作者同行们赶快去免费申请啦!百度搜索“言士”即可找到!
  • TFBOYS之青春的誓言

    TFBOYS之青春的誓言

    又一年,蝉鸣,可能……就是我们分别的时候了。看过那么多分别,没想到,这一次,竟,轮到了我们。我想……这一次,真的要说再见了吧。我不在身边,你也要微笑哦!愿你安好!还记得当初的誓言吗?可能你早就忘了吧!
  • 恶魔校草:笨笨小萝莉

    恶魔校草:笨笨小萝莉

    在一个意外中,他和她互相认识,十年后,在同一所学校相遇,她惹他不高兴,天天欺负她,但她一直紧记十年前他说的话:“不能哭,哭是弱者的表现。”为了这句话,她十年没有哭过一次,有委屈自己一个人承受,但在他面前老是哭,后来他从她手上的链子认出她是十年前的那个女孩,
  • 四圣天地传

    四圣天地传

    重生并不是件坏事,但重生在一个被前人改造过的面目全非的世界里不算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既然侥幸还活着,那就得过且过吧!但世人并不打算安于现状,于是在这个四圣兽世家与天海冥三王共存的纷乱世界,一出出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战争注定不断的上演。
  • 战神重生

    战神重生

    这是一个由飞禽走兽主宰的世界。大多数的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为了基本的生活,奋力挣扎。少部分的人却拥有排山倒海的实力,能够在这世界上任意横行!卫峰辰:重生后,一切由我来主宰。每天更新两章,7000字左右。敬请关注本书,你可以看到热血畅快的玄幻爽文。
  • 鸡精

    鸡精

    鸡精?这可不是太太乐!死亡的少年重生了,悲剧的是居然附体了一只鸡,更可笑的是还是个母鸡!一想到自己还要下蛋,头都大了,这都特么什么事啊。高冷女神,可爱萝莉,出尘仙子……且看一只鸡的成仙历程。交流群,411205653
  • 祖星
  •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