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9700000025

第2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从国际看是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流,机遇大于挑战;从国内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际背景是我们制定治国理政方针的基本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了国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创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建成了工业化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六七十年代的计划体制又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促使我们必须迈出改革开放之路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民所开创,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民继承和发展,推向21世纪的。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带领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国从农村到城市到处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江泽民带领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了WTO,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同时也使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实践,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做出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摆在无产阶级政党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限于初步的、短暂的实践经验,列宁未能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斯大林曾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完全适合的。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艰苦探索历程,把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提出了需要人们继续探索的课题。

1.毛泽东的探索

毛泽东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要学会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体考察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情况,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从而回答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做了全方位的论述。

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做了明确的概括。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在相当长时期内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指出晚年斯大林在认识上虽有所前进,但“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首次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并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就破除了长期以来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僵化认识,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做了初步研究。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则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大量地表现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第三,从与资本主义对比的角度,原则上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办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它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却是另一回事,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毛泽东看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的方法;和平的非暴力的形式对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部分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在指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形式,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制定了正确解决这两类矛盾的基本方法和方针。

在两类矛盾中,毛泽东的思考重心是人民内部矛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除了少量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外,主要的大量的是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肯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面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杰出贡献,大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思路。但他在晚年的实践中却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自己的正确理论,从而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践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掀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一页。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站在时代前列,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解决方式和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成功地运用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指出:

“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枠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强调:“指出这些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及其解决办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一,邓小平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终决定作用。根据唯物史观,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而其中生产力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抓住了生产力,也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邓小平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把生产力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出发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是依据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实际状况,重新明确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克服了毛泽东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对发展生产力重视不够的缺点,特别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表现。二是不仅依据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而且考虑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肯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克服了超越生产力实际发展阶段、追求某种空想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左”的错误。三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高度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特别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应不断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认为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政策是否正确以及衡量改革的得失成败,归根到底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区分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中的重大突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矛盾”的特点的认识,是从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性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邓小平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两个层次,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应该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但“社会主义的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要通过各种具体的体制才能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适应生产力的情况下,作为其实现形式的具体体制却有可能与生产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

第三,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将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阐明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体制是不行的,必须对旧体制进行根本变革。他反复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国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走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

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开辟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

同类推荐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我们的幸福感

    我们的幸福感

    本书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反映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图书重点选题之一。本书系统阐述了幸福感的概念、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幸福感的历史变迁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等内容。
  • 能源博弈大战

    能源博弈大战

    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透过大国能源战略解读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针对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能源冲突解套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
  •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是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带头人,是支委会“一班人”的“班长”。实践证明,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支部书记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党建工作新探索

    党建工作新探索

    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校风,党风是校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党风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前提,只有通过抓党风建设,才能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逐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的重要途径。
热门推荐
  • 熊之传说

    熊之传说

    这本书旨在创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主角身上背负着巨大的责任,掩藏着上个时代重要的秘密。你会看到上帝创造人类的动机和整个创造过程,也会看到人类逐渐达到上帝的创造能力后,逾越神的界限,创造新种族。你会看到各种各样形式存在的国家,以“把全世界男性都转变成女性”为目标的阳道山脉女儿国;在任何物质空间中都不存在,而只存在于智慧生物梦境中的迷药之城;独立于任何行政体系之外无法无天无政府主义者聚居的无主之地。你会看到各种各样奇怪的生物,他们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这会是个精彩的故事。希望你阅读愉快:)
  • 行异录

    行异录

    一个世界的突然变化,是梦还是真实,改变世界的不是时间,而是........
  • 萤晔梦

    萤晔梦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又能完全理清这世上的一切?人活一天是一世,百天亦是一世,谁又能永远存活于世?爱了便大胆去爱,不爱了便主动放手,谁又能保证自己能够永远守住爱情?一切,随心吧!
  • 不死战神(我是妖精我怕谁之三)

    不死战神(我是妖精我怕谁之三)

    [花雨授权]他被称作战神,所向披靡、杀戮无数。握有天下,他的双手依旧空空。她的歌声让他回到最初的平静,爱她,他要送她一方乐土。即使血染大地,即使白骨成山,他也在所不惜。
  • 倾城怜妃:替婚不替身

    倾城怜妃:替婚不替身

    为什么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她都摆脱不了‘拖油瓶’这三个字眼?是老天在跟自己开了个玩笑,还是真的让她重生?在古代会比现代幸福吗?难道自己连个死人都比不上吗?无故成了两个国家的王妃,面对两个不爱自己的丈夫,她该怎么办!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惨死在自己眼前,她却无能为力。她暂时的顺从只为还他之前欠下的债;但是她不甘屈服命运!她泣,她悲,欲火凤凰,欲火重生,重生之日,她发誓,从今起她再不会踏入宫廷半步!
  • 小城琐爱

    小城琐爱

    孤独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一部分是有秩序的,可以给灵魂以抚慰的,安安静静的;一部分是无秩序的,使人由混乱而绝望,生命本身向外溢出杂音。当三个寂寞的年轻人,寂寞的凑在一起时,生活会是怎样?
  • 良辰英雄

    良辰英雄

    主角良辰接下了查探方天画戟的任务,在探查中参加蓉城少年英雄王大赛,并且获得了冠军,成为少年英雄王。但是,却因为在比赛中暴露了自己是良家后人的身份,遭到举办少年英雄王大赛的方家追杀····
  • 朝秦暮楚:等君归

    朝秦暮楚:等君归

    本文女主强势重生,虐渣渣;男主傲娇纨绔,成长型。新人新文,欢迎跳坑!慕长宁前世贵为慕氏百年唯一的嫡女,却错付真心,不仅造成自己身死,改连累慕氏一族。意外重生,重回及笄之礼,这次她不要成为女子,她要担负起慕氏嫡女责任,即使身为男子,也在所不惜。直到某日,某世子一脸纠结。慕长宁本着对未来皇帝的关心,“世子,你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十三,我是不是年龄太大了?”“呃,世子,你去年才及冠。”“哦!那十三可有娶妻的打算?”“并无。”“那就好!”
  • 仙品家丁

    仙品家丁

    此书轻松YY,修炼功法超级邪门,准备泡的美女一个比一个牛叉,仙界各种隐藏势力迫不及待地等着出场!请大家多来指点!一个七次渡劫才得已飞升成仙的“四无”仙民,喝不起仙酒,买不起仙器,练不起仙法,住不起仙宅,泡不起仙女,打不起仙架;他终于抵挡不住诱惑,被一个倒卖字画的叫做唐寅的家伙,骗去仙界华府当了一个小小家丁!变态仙法,冷酷绝招,无耻阴谋,百媚仙女,生猛逆仙者,轻松展现小小家丁的流浪史、折腾史、猎艳史、彪悍史以及最后的逍遥史…………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不一样的仙界!这个仙界很平凡,修为最高也只是沧海中一粟,烟波浩渺、仙迹影无踪;这个仙界很飘渺,层层霞云是神秘引诱的陷阱,茫茫幽空是诠释仙命的摇篮;这个仙界也很华丽,神功妙法,奇思妙语,道道剑光点缀星辰般的画卷,片片桃红是仙女如花般的笑靥,串串音符是亘古遗留的圣人足迹……
  • 伪快穿:面瘫少女崩坏了

    伪快穿:面瘫少女崩坏了

    16岁终于逃出了暗无天日的基地,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被半路埋伏,最终还是逃不过一死。再次醒来,居然是不同的身份相同的世界。且看她如何一步一步崛起,惊艳世界。在这过程中,她身后不知何时跟了只甩不掉的男人。“你怎么老是跟着我……”“我在跟着我未来的妻子。”“哦,你继续。”说完转身就要离开。某男立刻来了个壁咚,魅笑道:“小丫头,你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