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低,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又因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景德镇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名全国。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四、徽商的富庶
承志堂,座落于黟县宏村,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营造的宅邸,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所建房屋,全为砖木结构,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屋,大小60间,门60个。代表徽派建筑水平的承志堂木雕精美绝伦,堪称一绝。正对中门的前厅横梁上雕有“唐肃宗宴客图”,中门上方面临厅堂处雕有“百子闹元霄”图,场面壮观,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人物神态惟妙惟肖。分布各处的“渔樵耕读”、“金钩垂鱼”及“董卓进京”、“长坂坡”、“三英战吕布”等戏剧图案,构图丰富,雕刻精巧,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中,增加了知识和情趣,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
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去白银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仅木雕就由20个工匠雕刻4年才完成。由此可见,徽商的富庶和对住宅的重视。
徽商经营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其中“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这四大行业中,从事盐业的经营资本最厚,“非巨商贾不能任”,获利也最多,所以徽商之富莫过于盐商。明清时期两淮盐运的中心在扬州,这里舟车辐辏,万商云集,富商大贾众多。扬州瘦西湖畔有一座砖砌三层白塔,整体造型优美,雄伟古朴,酷似北京北海公园的喇嘛塔。相传此塔为徽州盐商江春所建。江春,歙县江村人,经商有道,才略雄俊,很受乾隆皇帝赏识,相继赐封为内务奉宸苑卿、承宣布政使、诰授光禄大夫。乾隆皇帝在一次游览扬州的晚宴上,信口问道:瘦西湖有无白塔?豪吏巨商无言以对。唯江春随口奉应说有,乾隆当即降旨,明日至瘦西湖观塔。其实湖畔无塔,这欺君之罪如何了得。江春事后心急如焚。忽然他灵机一动,连夜派人搬运食盐,用盐堆起了一座假塔。翌日,蒙蒙大雾弥锁湖光山色,艘艘画舫荡开碧波轻烟,乾隆在画舫上透过朦胧的雾气,隐约间看见了巍峨矗立的白塔,龙颜大悦。乾隆离开扬州后,江春怕事情败露,就在盐塔的基地上赶建了这座白塔。它历经200多年的风撼雨击,仍挺立迄今。由坠落的繁华此可见,徽州盐商财力的雄厚。明代万历年间,有人估计扬州的盐商资本约为3000万两。清代有人估计为七八千万两,这与乾隆的国库存银七八千万余两之数大致相等。在明代,“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的中贾比比皆是。到了清代,有些巨贾“富以千万计”,“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他们财力之丰,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发出“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叹。
徽商在获得丰厚的利润之后,除了追加部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大多在故乡建家祠筑宅邸、修族谱、置族田以及助修书院等等。在当地则经商设店,建屋置地,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发展。胡适之先生曾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这番话就直白地道出了徽商在促进村落“城镇化”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安徽霍邱县有一个有名的重镇(原名叶家集),就是一个叶姓的徽商到那里经商而逐渐形成的。“无徽不成镇”由此可见一斑。
五、徽商的衰败
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鼎盛于明,衰落于清末的徽商,其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徽商的骨子里,始终未能摆脱“以农为本、以仕为尊”的传统思想。大部分徽商是在科举失败后转而经商,反映出“不得仕而商”的无奈心态,因此,徽商们在经商有成后就会转贾为儒,甚至为逐功名不惜万金;二是徽商发迹后,往往不去扩大再生产,而是把大量金钱用于买地、修祠、建房、取妻纳妾,生活上极尽奢华铺张;三是官商互济既是徽商的立身之本,也给徽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上国外金融资本的入侵,对茶叶等徽商的传统垄断行业构成了重大威胁。
徽州老街
清乾隆末年,仪征盐船大火,盐船被毁130艘,死者达1400余人。这似乎是一个预兆:以盐业起家的徽商走向了衰落。而清朝末年所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更是直接促成了徽商的落败。道光年间,鉴于盐价奇高,两淮的盐务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府把过去盐商卖盐的特许权利废除了,实行运销分离,徽商从此丧失了世袭的经销盐的专利权,于是两淮地区大批盐商破产。太平天国起义,其波及范围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正是徽商经营的主要地域,徽商的生意为之大受影响。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外商的侵入促使民族资本家群体应运而生,从而使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受到冲击,这也促成了它的解体。
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笔者从徽商人物对徽商发展影响力的角度,对徽商加以表述。
一、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出生于1823年,安徽绩溪人。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钱庄当学徒。也因为出身贫穷,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湾作家高阳所著《胡雪岩全传》中讲,胡雪岩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这样一来,他虽因此失业了,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做了官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
胡雪岩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最终不仅发迹致富,成为活财神,还以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功在边陲。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得到清廷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实为亦官亦商,这在我国商史中亦属罕见。
(一)胡雪岩与八宝五胆药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