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9500000035

第35章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 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 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无为法中的有为法

读《金刚经》,千万莫作玄妙想。《金刚经》基本上是南北朝时代的普通白话。鸠摩罗什是西域人,对中国先秦文化的了解肯定是有限的。先秦文化由于其主要传媒工具是竹简丝绸等,文字的简洁就成了必须的要求,到了南北朝时代,纸已普及,除了文人墨客还会以仿古为荣之外,大量的文字还是白话。读读陶渊明的诗及汉乐府便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作为一代高僧鸠摩罗什,不会在文字上故弄玄虚,只不过是佛学本身的深刻辩证特征,加上古印度文化的宗教文化特点,这些都融会在他翻译的经文中,佛经在文字上的障碍唯此而已。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陆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是大半具备的,只要有意识剔除包裹在佛经之外的印度古文化的宗教文化因素,读通佛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对于大陆的读者也要小心另外一个陷阱,那便是本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通行的那种不论评论什么文化,都要进行一番“阶级分析”的毛病。再就是要小心西方古典文化中,绝对的物质第一,物质精神两分家,主客体两分家的思维弊病。

只要大家不把佛经当成宗教圣典、阶级斗争的遗迹、纯理论的思想体系去理解,就文字本身说文字本身,你不会读不懂佛经。

第十二品,像南先生那样仅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解释也行,也说得通。如果剔除经文包装的宗教文化外衣,解释起来,便更符合释迦的本意。

我们作一番串讲。

“复次”,汉语可译成“再者”。这明显是接续第十一品的最后一段话,“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所以我们批评昭明的随意分品,这里明显不能分割,这属于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常识。加上一个“尊重正教”标题,也说明昭明并不明白释迦的真实用心,释迦是不喜欢宗教文化的,只不过在古印度那样一个宗教文化盛行的文化背景下,他不能不借用宗教文化符号。如若不信,请回忆一下释迦的“十四不正问”,马上就明白了释迦牟尼对宗教迷信是如何断然绝然否定的。在佛经中“教”字的使用,更多的是“教育”的意义,基本没有“宗教”的意义。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随”字的本义就是“随便”、“随时”、“随地”,用我们今天的汉语的俗语翻译,就是“聊天”、“砍大山”、“闲侃”、“摆龙门阵”,英语“chat"正是此义。也就是说有人闲扯中提到了《金刚经》的名字,或是提到经中的随便哪几句,或是和他的思想类似的观点,比如我们今天大陆上的人,出口就是辩证法的道理,也算是“随说是经”。一句话,沾边就算。南老不明白,这里不存在宗教文化的传播行为。当释迦发现本愿之后,人类文明便进入了“明明德”阶段,不管你自觉不自觉,你的一切言语都属于“明明德”的范围。

“当知此处”南先生解此四字时说是经文放的地方,明显是个口误。这个“当知此处”是联系“随说是经”的,便不应是经文经书放在哪里的问题了,而是这个“聊天”的地方、时间。一切可以和《金刚经》的标题、文字、内容以及类似金刚经的观念结缘的地方,都是阿赖耶识中流出的金刚种子,无漏种子。这里没有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对象,什么时间,什么民族,什么文化背景的区别。还是那句话“沾边就算”。

需知这是因缘法,是无为法中的有为啊!人类文明乃至“宇宙—生命”系统已经进入了“明明德”阶段,金刚经的观念必然渗透到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啊!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理解这一句,就必须剔除佛学经文的古印度宗教文化的包装。供养佛、法、僧是古印度宗教文化的习惯,这习惯在今日的南传、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流传。鉴于这种文化习惯,供养即是尊重义,包括宗教仪式的磕头烧香膜拜之类,但比那个宽泛得多,其他文化的“尊重”习俗也包括其中。话又说回来,在一段历史时期,不尊重也是“尊重”。先结缘,早晚有一天,释迦这个愿力会兑现的,会被你尊重的。佛学最讲究的是穿透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首先是布缘、结缘,一旦缘分成熟,愿力必然兑现。这是必须破了“四相”的人才能理解的。但是,你现在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也不要紧,早晚你会达到的,反正你已经成了佛了,最少是未成之佛。千万不要迷信你的大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南老一再声称自己是反对迷信的,他在解释这段经文时,却又落到迷信的陷阱中了,他认为《金刚经》经纸包烧饼油条,便不是尊重弟子了。

南先生,你不懂无为法呀!

破除迷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这些人太狭隘了,非是自己亲眼见、亲耳听才算,凡不是自己可以可能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都是虚妄。不管怎么说,这种态度比之崇拜鬼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破除迷信的第二种办法是,对于一切神鬼神灵之类,给以人间的地位,神说话人放屁没有分别,皆不用崇拜;但也皆崇拜。因为我能知神说话人放屁,便是法身本有之灵光的显现。这种灵光是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反映出来的。这是佛学的观念,与唯物主义只有一步之遥。最少二者是近邻。看似不否定什么,不肯定什么,实是肯定一切。平常事也好,奇异事也好,皆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皆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平平等等,无有分别。“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讲完了关于迷信的道理,再回到经文本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塔”、“庙”又是古印度文化宗教特色的东西,此处只取庄重义,尊重义,别无其他神异之处。

南先生在此大讲《金刚经》的“感应”有多大,这是迷信,不懂因缘法的迷信,所以他才会强调,有尊重与不尊重的区别。

“感应”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的愿力,而只是南老所说的《金刚经》,只是思想方法,有感应吗?感应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如果感应的来源是“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那就不应该有什么分别,因为这个大愿是针对一切众生说的,不管出现什么缘分,善缘恶缘,都可不用管,结局都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被灭度者。”

佛的大愿是对一切众生说的,又是从一切众生本有的愿望中来的,所以才会入一切众生心即入一切因缘,凡结了这个缘的便是佛。佛没有身相,是依一切相而显佛相。此时此地,凡与《金刚经》有缘者,皆是佛,皆是佛缘的显化,所以一切塔、庙是一样,应该受到尊重。不尊重也是一种尊重,因为大愿面对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灭度,无分别心。那么,也就是结缘就算。吃不透这个内涵,就不要讲《金刚经》,就不要讲无为法。无为法在一定的意义上,正是包含着无分别心的。

南先生是大讲过八识转四智的,“无分别智”不正是佛的四智之一吗?

这里附带说一下,法相宗关于八识转四智的“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皆包含在“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之中。“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稍有佛学常识的人,一看就明白了。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正是把最神圣的东西,即古印度文化认为最神圣的塔、庙之类,与人们聊天之类的小事等同对待。皆是与佛的大愿结缘的一种表现。

佛学大乘佛法是“普度众生”的无上之法,不是一句空话,不是给人们几个原则让人们去修去证的法门。这是佛学与一切学说思想的根本不同处。舍去了这一点,说大乘佛法,谈大乘佛学,恰如既要脱离中国国土,又要问别人北京在哪里,那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这一句与前文“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以及第十二品“随说是经”,正好是交待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不管此人及接受者的心态如何,皆得无量福报(即成佛)。第二层次,随意如何说此经,包括提名,说经,触及经的内容,都算,心态是否严肃庄严慎重,都是如见佛的塔与庙一样随便,都可以成佛,只可能是因缘较前者稍疏一点,成佛会晚一点。在这里释迦的用词特别讲究:“当知此处。”也就是不单指“随说”之人,也包括说的对象,及这个时空,皆可作佛塔、庙对待,你只要在其中,距离成佛就不远了。下文“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就是一个证明。也就是说凡是“随说”之处,便是有佛之处。 此处众生被度是必然的,只有时间早晚之别。到了“何况有人”一句,那就比第一层更进了一层了。“尽能”二字正对“乃至”。 “乃至”是“哪怕只是”,“尽能”则是“尽其所能”。第一类是指读得极少,第三类指读得极多。

这种人,即原文的“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请注意,在这里,经文并没有明确强调读诵者,如南先生强调的那样,非按《金刚经》的全部智慧悟道不可,不然就成就不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后世之讲经人到了这里总是要加上“修持”“实证”“开悟”“六度波罗蜜”“修道资粮”诸如此类,一堆又一堆。我告诉诸君,你们本末颠倒了,完全曲解了释迦的本意,给众生设了无数的障碍。阻碍众生与《金刚经》结缘,其罪大焉,但也无罪,因为你根本阻挡不了。

经文在这一段中的语言次序是非常明确的,不是非要悟了道,实证修持之后,才算与《金刚经》及《金刚经》所介绍的“灭度”大愿结缘;而是说一旦你与《金刚经》结了缘,便算是被灭度了,今后早早晚晚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修与不修,悟与不悟,证与不证,都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愿望可以达到的,主观愿望是“非因缘非自然”的妄想。一个众生在某一段生死中,修与不修,证与不证,悟与不悟,皆是“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因缘轮转的果,释迦的大愿也不外于这个大系统。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的出现,《金刚经》的出现,都是法身本有,又因因缘成熟才会产生的,所以,只要结缘了,就是成佛了,就像今日的人不再吃树皮,必是吃粮食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绝对不能对佛学作主观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

释迦有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即令一切众生成佛的大愿,你知了就表示你的缘分到了,“尽能受持读诵”不过说明你的缘分比别人深厚一些而已。你在这一生或者“下一生”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个缘由是天地宇宙结的,不是你的,你没有你。你的心“本来无一物”,既不惹尘埃,也不存在修成佛的问题。只不过是“灭度”大愿的出现,证明“宇宙─生命”系统中本有的“灵光”——“明德”不会黯淡,不会很快走入低潮。整个系统如此,你才能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现代人出门不想坐车的有几人?不能坐车的有几人?

到了这里,“受持”二字我们不特别去讲,人们也便清楚了。说“受持”只是拿到手结个缘就行了,能修得如南先生说的转了色受想行识也只不过是结了缘,二者平平等等。不过我们提醒诸位注意一点,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又有哪一分钟不在“转”呢?还是莫作神秘想,但也当作神秘想。上万年来,百十万年来我们身上的毛不是褪得差不多了吗?我们的尾巴不是只褪得只剩下一截寸把长的小尾骨了吗?这百十余万年,有几个人是真修了的?真悟了的?真证得了的?像南老这样的大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但众生中终于有了五十亿六十亿人类了。这转变色受想行识,也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大德至善啊!

我们如何能不感谢这位修行五劫而成佛的阿弥陀佛呢?除了感谢,我们什么也干不了。他不需要我们的感谢。

同类推荐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一个哲学命题——终极拷问。我到底是谁?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究竟是什么?而这个到底、究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在思辨分析中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智慧,这也是道之为道最有趣的地方。不过经过这一番思考追问,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你变得豁达了,轻松了,透亮了。这就是“道”的道理。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结婚的时候,大家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呢?“这个人有多少钱?”“学历如何?”“地位高不高?”“外貌怎么样?”通常,人们都是像这样反复思量,然后做出选择。我有所欠缺,所以我需要对方,这就形成了某种依赖心理。问题在于,对方恐怕也是如此。真正的婚姻生活开始后,彼此的期待瓦解了,问题和矛盾也就产生了。我们要知道,幸福是不会随着婚姻的到来而自行到来的。幸福甚至与婚姻无关。人只有独自生活不感到孤独,共同生活也不觉得麻烦的时候,才可以结婚。在婚姻关系里,得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完善自己,彼此适应。僧人打坐磕头是修行,而夫妻俩从不适合到逐渐适应对方,这也是修行。少年夫妻,老来伴。以诚相待,人生一晃即过。智光大师以如上忠告作为贺礼,希望大家铭记在心。
  •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幸福的心境。本书选择了许多经典故事,从心境、生命、自然、逆境、修养、生活等方面,以禅悟的境界为读者诠释了幸福的本意,是一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宝典。
热门推荐
  • 路欲霏霏枫满鸣

    路欲霏霏枫满鸣

    我在这边,你在那边,好似风筝一根线。突然有一天,线断了。我找不你,你找不到我。初次相见,我便沦陷。一眨眼,你不见了。我找你很辛苦,你找我我却不知道。明明就在眼前,却成了视而不见。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只有那琥珀知道,我们才是真爱。跨过海峡两岸,你来到了大陆,飞跃两岸,我找到了自己的家。你在这边,我在那边。当记忆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你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路欲霏霏枫满鸣……
  • 丧尸之帝

    丧尸之帝

    天降黑雨,末日之始,丧尸世界。幸存的人类就像老鼠一般夹缝中生存。然而,上天总会留有一丝生机,在幸存者中竟诞生了超能力的异能者。一个都是青年为情义,被丧尸咬中后,却激发了一种罕有的超能力‘霸气’。且看,都市青年如何在万变的丧尸中,成就一方大帝,霸绝人间。
  • 焚幽劫

    焚幽劫

    茗,乃香,幽,是幽魂。然而,她却徒有躯壳,没有幽魂,虽然无情无欲,却也心净如雪。十八年来,她背负着神之诅咒的骂名,备受世人的唾弃与畏惧!而抚养她长大的贞明,是她黑暗的人生中,引导她的唯一的光明。她无谓世人对她的看法,只要有贞明即可……她以她为天,以她为神!然而有一天,天破碎,神毁灭。她那虽然不如意,却也还算安逸的日子,也就此破灭!从此,满心怨念与仇恨。她想要复仇,想要毁了这方天地,却发觉陷入了更黑暗的深渊……夺权、篡位、刺杀、阴谋、欲望、诅咒、轮回,一切的一切,交杂而来。围绕在她身边的神、魔、人、妖、鬼,究竟谁说的才是真实,谁说的才是谎言!究竟是囚禁在这仇恨里,堕落成魔,还是浴火重生……
  • 佛屠逆天

    佛屠逆天

    一个身居佛寺的俗家弟子,在经历一起灭门惨案后,决不气馁!寻出路,练气道,为了报仇,他屈身寄居在静心阁的门派中。一本神秘的功法,使他再度崛起,杀戮,夺宝,灭敌!更有各类美女相伴,这样的复仇路怎么会无聊?但人心难测,同门的阴谋,一次次的背叛,是否会将他再度击垮?阻碍他的巅峰之路?
  • 后后青白

    后后青白

    关于后80后的校园故事。什么是后80后呢,把它定义成85到89间的校园孩子。当前80后在出名,90后在张扬的时候,夹在他们当中的后80后是何去何从,还是无所适从呢。看看后80后的人生。以一对孩子的啼笑的感情经历为线索,中间穿插师生生死恋,还有朝生暮死的爱别离,意在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生及爱情观希望大家喜欢。就此
  • 蝴蝶肋骨

    蝴蝶肋骨

    一万年后我从林中走过从地上捡起的琥珀中有你的肋骨而你已在另一个星球上一天要数43次日出日落热血正义的女警黎祖儿奉命调查一桩奇异命案却不知自己的生活因这桩命案而发生巨变天才美少年后辈成了她的拍档而街上邂逅的漂亮男子神秘又优雅爱情在28岁这年姗姗来迟带来的不只甜蜜更有悲伤本有无数种可能阻止她与他相遇本有千万个理由禁止她与他相爱但是生命如此短暂本就该像鲜花一样美好使是黑暗中的蝴蝶也有资格飞翔在阳光之下一桩命案,牵引出两段情缘是缘是劫回首处依旧是一片艳阳天
  • 倚剑江湖梦

    倚剑江湖梦

    仗剑沽酒天地间,怎奈江湖梦已远。特警陈明杰意外身故却穿越至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是武的世界,是侠的世界。且看一切重新来过的少年,如何在这一片新的江湖上搅起一番风雨。
  • 神涯战纪

    神涯战纪

    吾之思:只为回家望亲人。吾之怨:踏平魔界救同窗。吾之笑:万族跪拜敬神涯。吾之殇:宇宙万强为神狂。万古青天,神路何在?一生征战,只为神缘!
  • 世界第一主播大人

    世界第一主播大人

    一片迷茫的李小飞,因为获得了乞丐的不知名的功夫,所以踏上了世界第一大主播之路,优酷首发,虎牙直播,盛世代言,征战韩国,一点一点,慢慢接近大主播之路!
  • 网红大主播

    网红大主播

    九劫散仙渡劫失败,修为尽废,穿越到地球。无意间搭救了一个女主播,从此踏足网络主播这个行业。看我用障眼法表演魔术。看我控制声带嗓音表演模仿。我就要活的潇洒,活的精彩,你问我哪来的底气?我女粉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