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86300000003

第3章 孔丘早年(3)

二十岁以后,孔子两次做过掌管具体职司的小吏。先是做了“委吏”。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有点像现在的仓库出纳兼保管员,这职位很容易监守自盗,孔子的前任就是这么做的。因此孔子接手后,就发现账目管理不清,出入记录混乱,以致漏洞百出,有严重亏损现象。孔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方面的知识,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使人无从浑水摸鱼,得到了季氏的赏识。有人问他为什么屈尊去干这么一个微末差事,并且如此认真,孔子就说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连一个小小的仓库也管不好,还谈什么礼义!

由于孔子的委吏当得好,季氏又升他做了“乘田”。乘田是掌管牛羊放牧的小吏,职位虽然不高,但由于那时候一个人的财产以所养牛羊数计算,再加上祭祀时必须要用上等的牛羊,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这个职位很重要。孔子认真负责,并运用他的经验及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指导放牛羊的下人如何合理放牧,使牛羊肥壮起来。因此,没过多久,季氏的牛羊都肥壮得很。祭祀时,季氏家的牛羊是最上等的,孔子因此被擢升为管理营建的司空。这使得孔子很风光。

但是孔子知道,要想成为一个最有学问的人,就必须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孔子都虚心求教。譬如他听说鲁国的师襄子琴艺最高,于是就去拜见,要求学琴。师襄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的乐官。古时乐官叫师,后来乐官们就把师作为姓。乐官襄,名字前冠师,所以叫师襄,加上“子”是对他的尊敬。

师襄在鲁国是很有名的乐官。孔子向师襄学琴,师襄就向他讲授了琴声以及宫、商、角、徵、羽之间的乐理方面的知识,然后教了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习同一首曲子。师襄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过了一阵子,师襄又说:“我听你奏曲,技巧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老师,我还没领会这首曲子的神韵,理解它表现出来的志趣呢。”过了些时候,师襄说:“我听你奏曲,你已领会它的神韵志趣,现在,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并想像他的为人风貌呢。”又过了些时候,孔子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地说:“我已经体会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师襄惊得站起来,连连朝孔子作揖,说:“对呀!我们老师教我此曲时,正说此曲名叫《文王操》,是文王所作!”师襄由此对孔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扬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当时孔子二十七岁。鲁国东南面有一个附属小国叫郯国的派郯子来朝见鲁公。一次,鲁国大夫昭子问起郯子关于少昊时以鸟名官的情况,郯子作了详细回答。孔子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历史情况。郯子见孔子态度诚恳,虚心好学,便请他坐了下来,一一说与孔子听。郯子说黄帝轩辕以云记事,所以设置百官都用云字命名;炎帝神农以火纪官,所以设置百官都用火字命名;太昊包牺氏以龙纪官,所以设置百官都用龙字命名。郯国先祖立国时,凤鸟正好集于殿堂之上,由于凤鸟是吉祥之鸟,故以鸟纪官,譬如凤鸟氏掌管天文历法,丹鸟氏掌管立秋和立冬。祝鸠氏就是司徒,爽鸠氏就是司寇,五雉是管理五种手工业的官,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

郯子所说的这些以鸟名做官名的情况是书本上没有记载的。一个国家从高官到下臣都以不同的鸟名为职位名,实在是非常有趣的事,可以成为一个当今鸟类专家很好的研究对象。像这样的宝贵知识,假如孔子不问,肯定早已失传。所以,后来孔子对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主管这类事的人了,这类学问还保存在民间呢。’这句话倒是真的呢!”孔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求教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当孔子博学的名声开始传扬开来时,他终于有了机会进入太庙。孔子一进去,便十分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有人见此情况,便说:“谁说陬邑宰的孩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遇事就问这问那的。”这句话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说:“这才合乎礼呢!”

孔子虽然在那时候是个小有名气的礼仪专家,但他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是不懂的就是不懂,决不遮遮掩掩,这种遇事就问为什么的谦虚好学的态度博得了更多人的赞许。

在那个时候,要想进入贵族社会圈子。必须先成为“士”。那时候的“士”有点像现在的知识分子。“士”在最早的时候是成年男子的意思,后来因为氏族间互相征伐,逐渐成了武装集团首领之下打仗的成年男子,即战士、武士,最后演变成了武装首领的亲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亲兵。凡是在征伐中获胜,首领一般会犒赏有功的亲随,这些亲随所获得的战利品的财富的积累,又逐渐使他们成了有产阶级,最终成为贵族。所以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士”已经成了贵族阶层的一个最大的组成部分。

“士”还分上士、中士和下士,士上面有大夫和诸侯。“士”并不是固定的,譬如一个国家的大夫去朝见周天子时,就必须自称为士,而不是大夫了。又譬如那个不让孔子到季氏家吃“飨士饭”的管家阳虎,其真正的身份应该为士,但在孔子眼里,他却应该是个大夫。所以,士和大夫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不太能分清楚,这恐怕也是“士大夫”三个字一起连用的原因。

那时候的孔子因为不是正妻所生,所以他不能继承叔梁纥的身份,但他自称为士,穿着士的服装,行士的礼,这也是春秋时期的风气。贵族家庭出身的子弟在未受命前,都不是正式的士,但可以穿着士的服装,行士的礼,这些人被称为“庶士”。而那时候负责清点一个国家贵族人数的司士在清点这一阶层时,这些人也是被算在内的,因为这些人最终将成为正式的贵族。孔子真正成为士,即受命的时候,大概是在替季氏管事以后。

在那个时候要想参与贵族政治,取得一定地位,必须掌握一些基本技艺。这些基本的技艺概括起来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也是当时贵族政治的后备官吏——“士”要想进入贵族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艺,也就是必须熟悉礼仪和音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学会写字(书),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数)能力。

孔子进太庙问这问那,向师襄子学琴等行为都是他为进入仕途所作的准备。由于孔子学习勤奋,这方面的进步很快。一次,在曲阜城西郊举行一次射箭活动,由于射术也是成为贵族必须掌握的六艺中的一项,孔子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他在射箭时动作举止都无可挑剔,合乎礼仪,很有风度,因此围着看的人很多。很多人都交口赞誉说:“真伟大啊!那么博学多才!”孔子听后,一点也不沾沾自喜,还是一如既往地谦虚。

孔子的谦逊,以及他日益渊博的知识使得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来向孔子请教各方面的问题,而孔子自己也认识到该是到发挥自己知识的作用的时候了。他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惟一的办法就是公开招收学生。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

春秋以前是学在官府,虽然到了孔子时代,因为大量的原王室和公侯知识分子流落民间,乡校开始渐渐兴起,但这些都是小规模的村塾,一般只收自家弟子,所教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像孔子这样几乎等同于当今意义的办学及对外招生,在那时是闻所未闻的。

相传孔子杏坛授徒,也就是在他家院子里的一棵白果树下堆了一个土坛子,孔子就在那儿开馆讲学。这里的杏不是杏子的杏,而是银杏的杏,银杏就是白果,每到秋天白果满树,象征果实满天下。他收录学生的方式也很独特,对谁都一视同仁,贫民子弟也好,富家子弟也好,只要有十条干肉条(也有专家认为是大雁和野鸡之类)就可以了。

孔子开馆讲学后,名气越来越大,就连其他国家都有人来向孔子拜师。其中最使孔子声名大振的是孟僖子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到孔子处求学。孟僖子是“三桓”之一,在鲁国是仅次于季平子的人物,也就是鲁国的第三把手。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到楚国访问,途经郑国时,郑伯慰劳昭公,因为是欢迎礼仪之邦鲁国的贵客,郑伯为了不贻笑大方,特意进行了很细致的安排。本以为昭公和孟僖子会给与会的各位陪客有一个在礼仪应答方面大饱眼福的机会,却不料礼仪到了后来在鲁国也是江河日下。面对郑伯合乎礼仪的招待,昭公和孟僖子君臣二人在席间面面相觑,竟不知如何应酬,羞得孟僖子无地自容。

当抵达楚国境内时,楚王也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郊迎仪式,昭公君臣又是手足无措。这对号称来自礼仪之邦的君臣,本来可以向世人显示其高贵周全的礼仪,却竟然无以应对,让旁观之人大为失望,有人甚至出言说周礼不在鲁国了。

孟僖子为此十分羞愧。为了洗刷自己的无知而造成的耻辱,他在鲁国遍访懂礼之人,向他们虚心求教。因为孔子的声名,孟僖子当然也来向他请教。言谈中,孔子以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见解使孟僖子大为折服。他认定,孔子是当今青年中最有学问的一个。他意识到孔子是那时候知识最渊博的一位大学者,从此事事向孔子请教。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极其珍贵的史料——孟僖子一病不起,当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他把两个儿子叫到病榻前对他们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先辈在宋国败落,他的先祖曾是宋国的国君继承人,却把国君位让给了弟弟。等到正考父时,先后辅佐三个国君,从不因为自己的先祖把国君位让出而就此居功自傲,反而在三次受命时一次比一次恭谨,第一次是鞠躬,第二次是深弯腰,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走路时靠着墙根走,平时仅用一只鼎煮些面糊稀粥糊口度日。他就是这样恭谨节俭。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上国君,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后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不正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如今危在旦夕,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就这样,孔子从一个连季氏的管家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的贫穷庶士,通过发奋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就连孟僖子这样鲁国的第三把手也把自己的贵族儿子送到孔子那里学习。这完全是靠孔子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孔子终于得到了鲁国贵族阶层的认可,开始在上层社会崭露头角了。

五、问礼于老聃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294年的春秋时期,是周王朝衰微的开始,也是诸侯国争相兼并争霸天下的开始。原本由周朝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开始了血腥的、肆无忌惮的弱肉强食。直到春秋中叶以后,国与国的联盟才使得一些想独自争霸天下的强者无力逞强,单方“弱肉强食”的愿望受阻。这时,聪明的强者为了不至于“同归于尽”,想出了一个“弭兵”的办法:提出霸主减轻对各诸侯国的索取,主张各国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凡事循礼行事,以期获得一个和平的局面。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在他六岁那年,强大的晋国与楚国在宋国召开了一次“弭兵大会”,此后的这些年,各国间的兼并战争确实少了一些。然而,各国的内部,尤其是大国的内部,权臣之间、强大的氏族之间,你争我夺的斗争却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就是在有着根深蒂固礼乐传统的鲁国,掌控国家军政大权的季氏、孟氏、仲氏,三大氏族互相兼并的现象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他们与鲁国公室的冲突却日益在扩大,使得鲁昭公常为三大氏族、特别是季氏一族对公室的操控深感不安。这些,年青的孔子都看在眼里,心里很是不安。现如今,连名义上的宗主国周王室内部也起了乱子,老子也不得不出来躲一躲了,这情形,真叫人担心啊!

自春秋以来,鲁国国势日弱,对外,不能修好异姓近邦;内部又有季氏、孟氏、仲氏三分公室,将鲁国的军赋、土地、人口全部瓜分为三,使国力更加赢弱。这使得热心救世的孔子常常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希望学成之后能为这日渐赢弱的鲁国尽一份心力,浇上一杓甘露,让她能转枯黄为青翠,在这乱世的田野里一枝独青,勃勃生长。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眼前乱哄哄的世道,孔子虽然已经有了诸多的看法,但其乱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又如何来治整,特别是关于“礼”的许多学问,他总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还太有限,还有许多道理弄不明白,许多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就在这时候,母亲给他介绍了老子,讲了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主管周王朝守藏室的大夫。守藏室是周王朝收天下文明典籍、藏天下之书的地方,各种宝典,汗牛充栋。酷爱读书的老子,如鱼得水,似龙入渊,如饥似渴地博览群典,惬意舒心地畅游于书海之中,十多年下来,不仅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也明白了道德之要。如此之后,如同所有真正博学者一般,老子并没有满足,反而更加谦虚地与人相学。有一日老子遇上了当时很有学问的天官,便请教他说:“如今天下失和久矣,百姓深受其害,天官怎么不设法治一治?”

天官说:“老百姓相争,不过是失小和;失小和引发出的只是小祸,国君是可以治理好的。国与国之间争战,引发出的是大祸;这大祸,是国君的过错,国君怎么能够来自己治理自己呢?”

老子又问:“国君不能够自己治理自己,难道就没有什么方法来治理他们吗?”

天官沉思良久回答说:“这种事,先哲们没有传下来什么方法,古今典籍上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我不敢妄言。”

老子听了,谢过天官,回到家里,将这个问题问他的父亲,得不到答复;又去问朝中的诸多博士,均得不到答复。老子便向君王告假,遍访周地饱学之士,阅尽天下治国之书,连续三年,寒暑不倦,一意坚持……

想到母亲讲过的这个关于老子的故事,孔子心里突然一动。他细长的眼睛一时睁开,对母亲说:“孩儿实在想去请教老子,有什么方法来纠正国君的过错。”

孔子的话刚落,孟皮就大声地喊了起来:“迎亲是天大的事情,怎么可以说不去就不去了呢?”

孔子欠意地对哥哥笑了笑,目光祈求地望着母亲,说:“如是失去了向老子学习的机会,对孩儿来说将是终身的憾事。”

“不去迎亲,难道就不是憾事?”孟皮的声音更大了。

孔子还是对他欠意地一笑,祈求的目光仍然停在母亲脸上。颜征在见了,缓缓地走出屋外,望着西天一团淡了的橘红、一片去了红晕的白云,回头对跟出来的孔子,坚定地说:

“迎亲的事我来安排,现在还是先去见老子,不能失去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的求学机会。”

同类推荐
  • 戴高乐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天主教爱国主义家庭。1909—1912年在圣西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未来优秀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英勇作战,曾三次受伤,在凡尔登战役中一度被误认为已阵亡。二战期间,当法国政府准备同德国谈判停战时,戴高乐离开法国前往英国,并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出著名的坚持抗战号召。此后,他作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65年他成为首任通过全民普选当选的总统。1968年5月由学生和工人发动的叛乱,动摇了戴高乐的领导地位。
  • 百年巨匠:齐白石

    百年巨匠:齐白石

    本书以大师在艺术上的孜孜不倦和“一意孤行”为纬,生动的故事写实和赏析文字为内核,辅以对大师亲友的采访对话,讲述了齐白石传奇的生命之旅和罕见的艺术创造。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9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9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曾国藩3:黑雨

    曾国藩3:黑雨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明月为君侣:蒋光慈的情感历程

    明月为君侣:蒋光慈的情感历程

    本书主要叙述了蒋光慈与不同成长背景、性格特色迥异的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蒋光慈一生以宽厚仁爱的胸怀成全包容女性,然而最终还是因革命的爱情而染疾于女性,最后在事业、情感、生活的多重窘迫中,贫病交加,凄惨早逝。
热门推荐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这是中国古代的三种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一部小型通鉴纲目,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百家姓》集中国常用姓氏之大全,为人人必读,家家必备的常用书籍。《千字文》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前朝才子周兴嗣编撰的一篇奇文,构思巧妙,寓意于理。
  • 美人难降

    美人难降

    小将军冲冠一怒为君王却被敌方将领看穿真实身份?“他爱的究竟是你这幅打扮,还是你这个人?”小将军有些头大
  • 绝美太子妃:倾城杀手太诱人

    绝美太子妃:倾城杀手太诱人

    她,杀手女王,最优秀的多功能杀手,嚣张肆意,为了最爱她的哥哥而奋斗了十年,终于踏入了异世;他,异世里最强大国的太子,皇上面前的红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本领高超,冷酷乖僻......当她,穿越异世变得更加风华绝代,定要搅得这这苍茫大陆个风起水涌......
  • 晚安,青春

    晚安,青春

    用何静怡的话来说,青春,谁没有叛逆期,可是,遍体鳞伤不是她想要的,对于别人来说,何静怡是个很好,很乖的孩子,暖心小棉袄一个,可从来没有人真的进的了她的心,她太乖了,太会看别人脸色了,过于早熟了,慢慢的,她对所有人都一样,知道有一天,顾家俊转学过来,做了她的同桌,走进了静怡的心……
  • 冤冤相报何时了,花落知多少

    冤冤相报何时了,花落知多少

    有人说,每一滴泪,都会化作钻石。有人说,每一片雪,都会化作最洁白无净的水。有人说,每一句话都比不过一句我爱你,我愿意。有人说,每一滴血,都会去浇灌鲜艳的血玫瑰。夏梓琛,为什么知道你自己爱她,却又一次一次的伤害她?上官冷柔,你是那么傻,傻到他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庭,还义无反顾的爱他。一个爱到伤,一个爱到痴。PS:如果你喜欢这个文的话,那就赶紧打开QQ阅读搜《樱花的诺言:依恋花逝》吧!嘻~
  • 天之髓

    天之髓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天地永无破损,若干年后,共工撞断承天支柱,天河倾流而下,天地皆为洪水淹没,百亿年宇华天神女启不忍万物生灵为洪水吞噬,以身化为石穹弥补天河之缺,一周乃成,每日落下一屑幻化成一锥玉髓,散落天地之间,至此,天地平和,而七色玉髓也随之长留天地之间。
  • tfboys之流逝的青春

    tfboys之流逝的青春

    她们,是豪门千金!他们,是人人崇拜的明星!他们与她们相遇,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王俊凯!我配不上!”“王源!我!南宫夕尘!喜欢你!”“易烊千玺!我爱你!”
  • 销售攻心术: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销售

    销售攻心术:不懂心理学就做不好销售

    “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这是销售行业的一句名言。实际上,每个销售人员从一开始找到客户直到完成交易,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更需要和客户进行心理上的交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销售人员必须要了解客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销售工作。同样,我们在生活当中也都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你要想钓到鱼,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鱼饵了。因为,不同种类的鱼对于鱼饵的喜好也不同。由此,你就必须得站在鱼儿的立场上去思考它们喜欢吃什么。
  • 我的贴身幸运女神

    我的贴身幸运女神

    逆天运气,捡宝盒、遇女神……修真路就是强者尊,弱者败,看我王浩如何在这新大陆闯出一片天
  •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宗教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其著作汗牛充栋,观点纷繁芜杂。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研究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但无论怎样研究,一个客观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