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74500000015

第15章 民俗风情(6)

虽然春联的来历还是中国文化的末解之谜,但它代表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佳句“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这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门神由来之谜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耍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每到岁末,家家户户都要请两张门神回家左右相对贴在自家大门上,门神大多面目狰狞,形状可怖,中国人认为他们可以把那些妖魔鬼怪阻挡在自己家门外,护佑家宅康宁。门神也因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民间最受信仰的神祗之一。那么门神是怎样产生的?他们的原型又从哪来呢?关于这些至今没有定论,主要有两种提法。

一种说门神来源于“桃人”。中国人认为桃树是“神树”、“仙木”,可以避邪驱鬼。桃木剑可以杀鬼,佩戴桃木符可以避邪,而在门上挂上桃木人也可以让大鬼小妖不能进家,《典术》中就有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着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桃人最早就据说是两位神仙--神荼、郁垒的化身。他们生活在上古时代,是帮助黄帝管理鬼国的部将。他们住在东海的排都山上,山上有一株树干茂密得可以覆盖3000里的大神树。在神树的东北方有一座鬼门,门两旁一左一右各站神荼和郁垒,树下有一只凶猛的白虎。树顶上还站着一只金鸡,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时候,第一个照在它身上,金鸡便放声啼叫,声音传遍神州,天下的雄鸡也会跟着啼叫,把夜间在人间游荡的孤魂野鬼吓回到鬼门里。神荼、郁垒在门两边监视着那些回来的鬼怪。每到年末岁尾,他们便会在桃树下会审诸鬼。一旦发现有那些在人间作怪的鬼怪,会马上把鬼怪喂白虎。因此,鬼怪最怕神荼、郁垒,哪怕是看见他们的画像、听见他们的名字都会马上逃走。所以人们便用桃木雕成两位神样挂在门边驱怪。而“金鸡”因为是司晨之灵,白虎是百兽之王,那些夜间活动的鬼怪都十分害怕他们。所以“帖画鸡户上”而使“百鬼畏之”,“画虎于门,么不敢入。”关于这种说法较早记载在《月令广义·正月令》上:“黄帝之时,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于桃树下。令人画其像于桃板,列于门户,书其名于下。”

到了汉代,春节挂新桃木人形成风俗,县官们常在除夕之夜,在内门旁用草绳悬挂桃木雕人,门上画上老虎,以抵御所谓的凶鬼。后来桃木人慢慢发展到在纸上画像,也就成了门神画。到了宋代,雕版门神画在北宋首都的汴京出现。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所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唐朝搬人新宫殿时,半夜三更常听到卧室外面有扔砖头瓦片的声音,后来还听见有厉鬼哭喊嚎叫。唐太宗于是请了很多和尚和法师来为他布法场,烧香念经降服冤魂。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宫门外的鬼祟越闹越烈,弄得他寝食不安。一次上朝时,他把这件事告诉给大臣们。大将秦琼奏道:“臣生平杀个人就像切块瓜,收尸体像聚蚂蚁,还会怕鬼魅吗?我愿和尉迟恭全副武装站在宫门外把守,把那些鬼魂赶走!”李世民同意了。这天夜里秦叔宝、尉迟恭手拿玉斧,腰系钢鞭、弓箭,把守在唐太宗的卧室外,果然一个晚上都没有听见任何声音。后来唐太宗为了免除他们二人每晚守夜的辛劳,便请来画师画了他们二人的全身像,悬贴左右宫门上,那些冤鬼作祟的事从此都消失了。这件事传到民间后,人们纷纷沿袭了这个办法,把两位将军的画像也当了门神,在《西游记》中有记载:“他们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门尉,万古作门神。”他们也是民间流传得最广泛的。两个门神的神像样式也有很多,有坐的,有立的;有徒步的,有骑马的;有执金瓜的,有舞鞭的。后来,还有其他的武将的画像都被人们画成了武门神,如赵云、马超、薛仁贵、孟良、焦赞、杨延昭、穆桂英、岳飞等等数十种。也出现了文官演化出的文门神,大多穿一品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拿蝙蝠、马、宝瓶、鞍等吉祥器物。

门神的来历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但门神从其诞生之日起两千多年来,就傲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抖尽了威风,至今不衰。

除夕放鞭炮之谜

每到春节,中国人都会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的一年的来到,这就是王安石诗中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除了喜庆之外,最早人们为什么要放爆竹呢?关于这个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年兽生活在深海里,长得獠牙利爪,性情很凶猛。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破坏庄稼,见人就吞,见屋就毁,令百姓们不能好好地过年。为了躲避它,人们只好在除夕之夜把老弱病残送到深山老林里避难,青壮年的男人们留在家里拿着大刀锄头,把门反锁着守卫家门。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在手忙脚乱地收拾干粮包裹,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来到一个农家要水喝,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农户好心地告诉他关于年兽的事,让他赶紧和村里人一起逃到山里,老人微微一笑:“不用担心,让我来赶走那个孽畜吧!”众人都以为这个老人疯了,可是老人任凭村里人怎么劝都不听,他来到一个荒弃的破房子里,闭门不出。眼看天就要黑了,人们只好不再管他各自逃命去了。半夜,年兽又来到村里,村里一片漆黑,它四处闻嗅着人类的气味,沉重的脚步声使看家的人无不心惊胆战。这时,那间废弃的小屋里突然出现了强烈的灯火,年兽立刻调头扑向那里,它刚顶开门跑进院子,突然出现了一团大火伴着“啪啪”地爆响,年兽听到巨响、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好像受了重伤一样嗷嗷痛叫。人们闻声赶来,看见老人身穿红袍站在院子中大笑消失了,废屋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第二天,逃难的人回来听说这件事,都连连称奇。后来老人托梦给那个农家,说自己是天上的紫微星,他为了拯救人们,才决心消灭年兽。他已经用火球将年兽击倒后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了。消息传开后,人们都十分高兴。为了纪念这件事,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来庆祝这祥和平安的一年。

还有人认为鞭炮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而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的更加详细:西方的深山里有一种长得像人的鬼魅,面目狰狞,个子很矮,常常袒胸露臂在河里捕食小鱼小蟹,而且看到人也不害怕也不跑。看到山里有人露宿,他就在人们都睡着后,靠着火来取暖并烤食鱼虾吃,有时候还乘人不在偷人的盐,可是它跑得很快,人们也追不上,它还会使人得寒热病。人们根据它的叫声给它取名叫山臊。一次,一个猎人无意间用竹子点着火了,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山臊吓得只发抖,急忙逃窜去了。史学家认为:东方朔所提的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诗经·小雅·庭燎》篇中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后人根据这些描写附会出来的“爆竹”的由来。《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这段记载至少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比较科学的看法是,在唐朝初年,由于战乱四起,死去的人很多,造成了民间瘟疫四起。有个很聪明叫李田的人,他想到烧火放烟可以祛除灾害,于是尝试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结果发出震天的巨响,还产生了浓烈的烟雾,他的家人都没有生病。于是人们纷纷学习这种做法,结果驱散了那些病毒,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爆竹的最早雏形。后来,道家炼丹,出现了把硝石、硫黄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可以控制的火药,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内燃烧,_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爆仗”。到了宋代,纸的运用已经普及了,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又因为它的声音清脆得象抽鞭子的声音,所以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关于上述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写得很明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日“爆竹”。此外,爆竹的功能也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爆竹成为老百姓们庆贺新禧的工具。

到了明清的时候,讲究礼仪的中国人还规定放爆竹的许多讲究。按燃放的时间,分为“关门爆竹”和“开门爆竹”。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团圆饭的时候,要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到三挂鞭炮,这挂炮的意思是将旧的一年的所有不愉快都送走,然后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一直守岁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就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寓意是新的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果不放炮就出门去是一种很不吉利的做法。

鞭炮的来历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有待考证。

端午节吃粽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有句民谣是这样说的:“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描述的就是那天的种种情景,各家各户要包粽子,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给小孩涂雄黄,尤其是盛大的龙舟竞赛,选手们随着隆隆的鼓声,奋力向前划,河的两岸人们高叫若呼喊喝彩,十分精彩。

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历来很多争执,归纳起来,大致有“纪念屈原说”、“黄巢起义说”、“恶月恶日驱避说”、“龙的节日说”这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说”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思想高洁,一心想振奋祖国。当时楚国被秦国打败了,国力一蹶不振,连国王楚怀。王都被押在秦国达一年多后死在异乡。屈原十分气愤,他劝楚顷襄王要励精图治,亲贤人远小人,操练兵马,使楚国强大起来。可是他这种抱负却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奸臣的仇视,他们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听信这些谣传,把屈原流放到湘南去了。屈原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边徘徊,他满怀悲愤,感到有生之年再难救国救民了,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赶到江边来想打捞他的身体,但都找不到。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做成粽子,投到江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据说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端午节又因此被叫做“诗人节”。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的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

“黄巢起义说”又有另一种说法。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血流成河。百姓们四处逃难,有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在邓州城外驻扎休息,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见一个妇人背包赶路,一手拉一个孩子,表情很慌张。黄巢感到很奇怪,就问她出了什么事情。那妇人赶紧告诉他关于黄巢军队的传闻,让他快些去逃命,黄巢听后,就对她说:你不必担心,回家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上,就不会被乱兵伤害了。那个妇人回去后将消息广为传播,家家户户都挂起了菖蒲和艾草。五月五日那天,信守诺言的黄巢攻入城后果然没有伤害那些百姓。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于是每年都在端午这天挂菖蒲艾草过起了端午节。

持“恶月恶日驱避说”的人则认为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古人认为五月初五这天是恶日,是普遍现象。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孟尝君田文就是生在五月初五,他的妈妈认为这天生的孩子要使父亲受灾,让家人把他扔在荒山野地里。东汉的《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就给他起名叫“镇恶”。宋徽宗赵佶从小寄养在宫外,也是因为他是那天生的。而且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大戴礼》上说:沐浴啊,就是要去除毒气。所以到现在,在端午节要插菖蒲艾叶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来避疫,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主要是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在他的文章《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写到: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还引了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话作为证明:屈原死后,楚人常将竹筒里倒上米投入水中来祭祀他。一次有人在河中看到自称是屈原的人,并说人们祭祀的东西常常被蛟龙吃了,希望能用树叶包米并系上丝带来吓退蛟龙。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很深,当时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夏至节说”等等各种说法,但都没有压倒性的证据。端午节带着未解的来历被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承着。

古代撞钟要敲108下之谜

撞钟是中国各大寺庙的传统习俗。颇为奇怪的是,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虽然撞钟的节奏和韵律不尽相同,但是敲击的数目都是108下。为什么会有这个统一的数目呢?108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呢?当我们流连在古老的庙宇旁,听着寺庙内传来的浑厚有力的钟声时,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早就有人作过探讨。

第一种说法是由明朝一位叫郎瑛的学者提出的,他认为108下的钟声暗示着一年的光阴,是时间的象征。郎瑛在一本名叫《七修类稿》的书中解释道:“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也就是说,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5天为一候),三种不同的表示年的数目加在一起刚好是108。

同类推荐
  • 泰山归林(人猿泰山系列)

    泰山归林(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蚂蚁王国大冒险(牛吹吹科学童话)

    蚂蚁王国大冒险(牛吹吹科学童话)

    蚂蚁的个头很小,但竟然被称为世界上力气最大的动物!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跟随《动物时报》的记者牛吹吹一起去探究蚂蚁王国的秘密吧!
  • 狼孩历险记

    狼孩历险记

    一个叫毛克利的男婴被遗失在印度西奥尼山的美丽丛林中,由狼群抚养成长,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幼小的毛克利,受到猴子的绑架、老虎的恐吓、人类的进攻……他猎杀动物、探寻宝藏、学习动物的习性……最后与大红狗展开了一场恶斗……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 和睦和谐(中华美德)

    和睦和谐(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易经》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和气生财”。随便一数,跟“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中国也提出“和平发展”之路。本书就是收录有关“和睦和谐”的故事,将“和”的思想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
  • 遗失的龙脉

    遗失的龙脉

    一枚奇怪的玉佩,引出尘封多年的往事。一个神秘的组织,调查绝对诡秘的事件。斗丧尸,寻龙脉,遇鬼魄,见奇物。闯南极,回三国,战外星,通未来。遗失的龙脉,竟然已经逝去!龙脉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闻!神秘事件调查员亲身口述,带你探索未知的领域,让你身临别样的世界。
  • 听闻南城以南北城以北是奈何

    听闻南城以南北城以北是奈何

    南城以南思念不归北城以北深海未眠。她是公主,可她爱上了一个和尚。“奈何,和尚有什么好的?你还俗,我做你媳妇!给你当国师。”“贫僧告辞!”他也是和尚,却做了金都杀手,爱上自己的少年养父。“润玉,我记得你小的时候可是个和尚。”“绯卿!!!”“好了,我不说了还不行吗?”俯身吻住。他同是和尚,却当了江湖名盗,还是王府小侯爷,更有美女师傅“师傅,我顺了个大的。”“祈祀!你拿人家锅干嘛!”当命运再次碰撞,又该何去何从?毕竟南城以南北城以北是奈何!
  • 魔幻星球的奇迹

    魔幻星球的奇迹

    本文讲述人类女孩冰彤被魔幻星总管收留,在魔幻星长大,并担任救世主的责任返回人类世界收集能量,找回自己的亲哥哥,并结识了一群好伙伴。
  • 重生之帝红颜

    重生之帝红颜

    本是人家凤凰花,零落残影负韶华。而今荏苒不盈虚,水深波澜何足惧。乾坤一掷知情重,金戈铁马错相逢。一往情深深几许,一念执着着几秋。前世她一步一步走进他设计的圈套,她沉浸其中不自知。最终换来的却是他边关尽破,另娶她人。当谣言四起传她助敌叛国,她愧对家国亲人,选择懦弱了结余生。重归一世,她自小磨砺,动心忍性,斗渣男,互家国,手握半壁乾坤。本以为今生了无情缘,却原来这才是刻骨铭心……
  • 读给孩子听的好故事

    读给孩子听的好故事

    本书内容针对性很强,主要读者是家长,但是主要学习对象是孩子。因此《读给孩子听的好故事》的内容不会太深太难,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小故事。故事生动活泼,蕴含的道理显而易见,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
  • 产鉴

    产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BOSS的绝色小娇妻

    腹黑BOSS的绝色小娇妻

    传说中那个全球最神秘最金贵的男人,只做两件事:第一,奉献体力让老婆身体舒服;第二,奉献金钱虐渣让老婆心里舒服!有人问她:你怎么勾引上他的?某女歪头傻笑:五岁的时候,她趴在浴缸前,对他的小香菇……嘿嘿,盖章之!那人又问:难道他什么都听你的?某女伸出手指,晃了晃,学习他的样子,一脸严肃:别的事都听你的,床上,听我的!------------------------【如果受宠会遭人嫉妒,那么他愿意让她成为全天下最让人嫉妒的女人。】
  • 时光易逝岁月不少

    时光易逝岁月不少

    当百年不遇的乱世碰到从零开始的普通百姓,必然会成就一份传奇,英雄是光荣的,不过枭雄也能名留千秋,对吗?再说,所有的故事都有个转机,不是吗?
  • 火影之希灵降临

    火影之希灵降临

    神预言,当深渊降临,宇宙走向灭亡之时,传说中便会有一位大雕萝莉挺身而出,联合整个忍界,肩负起对抗深渊的重担,带领忍者们净化深渊,拯救世界。当净化深渊之后,走出火影世界,甚至会发现隐藏在虚空之中的各种强大文明,这是一个大雕萝莉(进化成御姐)征战四方拯救各个世界于水深火热的日常故事。
  • Glengarry Schooldays

    Glengarry Schoold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