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是华人首富,拥有超过千亿的资产,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拥有所有人都为之羡慕的财富、地位、荣誉,但是却很少有人说李嘉诚“为富不仁”。
李嘉诚常为人乐道的是他的皮鞋和手表。李嘉诚曾说过:“在我的鞋柜中十双皮鞋最少有五双是旧的”,有些皮鞋甚至穿了十几年也没有丢掉。李嘉诚戴的手表不是名贵的世界名牌或者中国名牌,而只是一块非常普通的电子表。李嘉诚的商务着装仿佛永远是普通的黑色西装和白色衬衣。他可以和员工吃同样的快餐,他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拥有了劳斯莱斯却只在接待客户时才乘坐。一个身价过千亿的首富,却如此“抠门”,为什么从未有人说李嘉诚在“作秀”或“做作”呢?
除了华人首富的身份,李嘉诚还是华人中最伟大的慈善家之一。几十年来李嘉诚在教育、医疗、抗险救灾、救助贫穷上已经投入了数百亿的无偿捐赠。常被媒体提到的一件趣事也足以表明李嘉诚对于财富的看法。
有一天李嘉诚从酒店出来,掏东西时不小心掉出一枚硬币。硬币正好掉在车底下,所以李嘉诚不得不弯腰去捡。酒店的服务员看到问明原因后,就弯下腰帮李嘉诚捡起来。李嘉诚拿到硬币后,竟给了服务员100元的小费。当记者疑惑地问其原因时,李嘉诚说:“那枚硬币正好掉在下水道口的地方,如果汽车开动,可能这一枚硬币就永远消失了。但是我给服务员的100元,服务员可以用他来购买东西,也可以重复使用,财富是用来用的,而不是浪费的。”
如果说李嘉诚“隐”,他却从不吝啬对外界的捐助和支持,甚至会为一元的硬币而付出100元的奖励;如果说李嘉诚“富”,他却戴着普通的电子表,穿普通的西装和皮鞋。
正是因为李嘉诚的“隐而不隐,隐而大隐”才让他达到了支配财富的最高境界,才让他成为华人尊重敬仰的对象。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意思是隐居山林的人为了追求耳根清净才隐居所以只算是小隐,而中等的隐则隐藏于市井之中,最大的隐者是在朝堂之上,整日忙于政治繁琐之事,却能泰然处之。所以真正的“隐”是“不炫富却让人尊重,大花销能让人理解”。
李嘉诚的“隐”也正说明这一点。
10.处厚居实,少些浮夸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意思是大丈夫为人敦厚却不浅薄,为人朴实却不虚华。
如果管理者可以做到“处厚去薄、为实不华”就可以做到“隐”,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拥有财富而骄横自满,终究会自食其果。
忍隐与忍如同《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从表面来看,隐、忍都是同样的要求,但实际忍是隐的延伸。在现代企业管理者中,“忍”则更多的用于中基层管理者。
“忍字头上一把刀”,意思是“忍”是件非常痛苦的事。“隐”可以顺其自然,而忍则是“背道行之”,本来不喜欢做的事却不得不做,本来不高兴的事却不得不强颜欢笑……对于任何人来说“忍”都是折磨、痛苦的选择,但未经风雨,就不能显现出彩虹的美丽。管理者的“忍耐”
恰恰是为了日后的风光,不能承受挫折就很难取得最终的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却被越国打败。吴王死后夫差为新王。有一天越王勾践听说吴国想要组建水师,于是不顾范蠡反对,决定出兵灭掉吴国水师,结果不仅大将军战死,连勾践也不得不俯首称臣,将自己和王后作为吴王的奴隶。
勾践经过多年屈辱,终于取得吴王信任,被放回越国。于是勾践抓住机会,开始组建军队,亲民减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凡生育者统一由国家安排专业的人员接生,并对生育子女的家庭实行奖励政策等)。为了不忘记当年的耻辱,勾践睡觉不铺被,只是铺些杂草,还在床前挂了一只苦胆,坐着躺着都能看到,吃饭前后都会尝苦胆并时刻自问:“难道忘了兵败的耻辱吗?”
勾践与王后不仅与百姓同吃同住,而且王后还亲自织衣做饭。每日的餐中不见肉,着衣无颜色,和百姓一起劳作。最终终于抓住时机,趁着吴国兵寡粮少,只用了三千兵士就打败了吴国,成为最终的胜者。
如果勾践在失败后,直接引刀自刎,认为兵败国亡是自己最大的耻辱,那越国就永远消失了。但是勾践却卧薪尝胆,甘愿居于人下,忍受着无尽的耻辱和羞愧才最终取得成功。
项羽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把江山白白地让给了刘邦。正是因为他的不能忍耐,才导致了项家军的灭亡。假如项羽可以放弃虚荣,回到江东,也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意思是善于打仗的将军不会逞匹夫之勇;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轻易地发怒;善于战胜敌军的人不与敌军发生正面作战;善于用人的将领往往对人谦逊低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做到“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就是学会忍耐、懂得谦让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下属一鼓作战,取得胜利。
如果与同行竞争或内部部门竞争,管理者仅凭一人之勇,而不把团队的力量放在眼中,结果只能做“孤家寡人”,往往以失败告终;如果因为下属的失误就愤而指责,那下属在下次做事时虽然会小心,但也会束手束脚,畏首畏尾,有好的方法和建议也不敢提出,结果团队就永远不能进步;如果因为受到同行的抢单、恶意中伤,管理者就愤而指责同行不仁义不道德,甚至正面提出同行的缺点,会让客户认为这种行为是不自信和不敢承担的表现,让客户对企业失望;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精英加入团队,管理者就必须谦虚低调,广开言路,让下属可以有所作为,即使出错也无所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没有忍耐,没有谦逊,管理者将会失去团队成员的信任,进而降低团队的战斗力,想要成功就难上加难了。
中层管理还应该给下属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给员工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如老子所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意思是有道的圣人有了作为但不认为是自己努力才取得的结果,有了功绩却不居功自傲,圣人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贤能。
“隐”即为“道”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道是空虚的,但作用却无穷尽。她是那么深邃,好像掌管万物的主人。
她没有锐气,脱离纷争,含敛光耀,与尘共存。她是如此幽隐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老子认为这就是“道”的本性,她似有非有,空虚或存,但作用却永不枯竭,她就是这样低调,我们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左右。
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看不到的叫做“夷”,听不见的叫做“希”,摸不到的叫做“微”。这三者没有办法去细究分别,因为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光明,下面不觉阴暗,没有边际不可名状,最终归于无形的形状。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状,看不见的像,这就叫做“惚恍”。
迎面走看不到它的头,跟随它又见不到其后。根据自古即有的“道”,来运用到现在的具体事物,这就是道的纲纪。
在老子看来“道”小到“没有颜色,不发声音,捉摸不到”,上没《道德经》第四章),意思是:
有光,下不觉暗,而又大到“无边无际,巨大无比,迎不见头,随不见尾”,粗听起来,会觉得很疑惑:道究竟是大,还是小呢?一直到如今,很多人还是会把《道德经》称为“玄学”,甚至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老子在“故弄玄虚”。这一章节从文字看确实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但细想之下,你会发现,道就是一切,一切都是道。在你需要或想到的时候,她就出现在你面前。而你不需要或忽视她的时候,她只是没有在你脑海呈现,却依旧“潜伏左右”。所以不管你是否想“道”,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道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徘徊在万物之中,生长于天地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道”的最大特点就是“隐”,所以在为人处事中,应该遵循“道”的特性。低调、处下、隐忍,在不需要显露时低调处事,而在朋友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能隐能现,“隐”时自然随意,“现”
时雪中送炭,做管理亦是同样道理。
本章精华:
隐忍是管理者境界的体现,相对于不居功、不争功来说,隐忍更加能体现出领导者的做事风格和魅力。而在管理中隐忍绝对不是“听之任之”,置之不理,不管不顾。而是合理地给员工或下属空间,并遵循“物壮则老”的自然之道,运用管理者隐忍的智慧获得更大的收获。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意思是最完美的东西却好像有缺点,但它的作用却不会减少;最充实的东西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行为好像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好像不善言辞一样。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和“大辩”都是管理者为人处事必备的综合能力,而真正的管理高手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若缺”、“若冲”、“若屈”、“若拙”和“若讷”。这些高明的管理者不会给人以完美的形象,不会乞求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和理解。他们隐藏了真实的自己,却得到了“其用不弊”和“其用不穷”的效果。
在《道德经》中,最高的管理境界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思是有道的圣人为人方正却不固执,性格锐利而不伤害人,为人直率却不放肆无度,光鲜无比却不闪人眼。
这就是“隐忍”的最高境界,如果管理者可以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那不仅可以获得员工的支持,还会给朋友、客户、同行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延伸思索:
1.你对“隐忍”的看法
2.你对“物壮则老”的认识
3.你对拥有了财富却不吃好穿好、不炫耀是怎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