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意思是发现羊丢了的原因是羊圈破了,那么及时修补就不会晚。在企业管理中这条成语并不适合。管理者要时刻自律并自我提醒:羊圈里永远只有一只羊。当这只羊丢了,羊圈也就没有价值,所以补已经来不及了。管理者只有抱定“羊圈只有一只羊”的想法,才能把握时机、见机行事。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意思是没有比轻敌更可怕的祸端了,轻敌就会丧失掉我的三宝(老子所说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老子所说的“敌”可以理解成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果管理者不把对手放在眼中,或者将创新的执行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地后延,都是“轻敌”的表现,这种行为将直接导致企业的衰退甚至灭亡。所以在为达到稳重的效果而“三思后行”时,企业家也应该审时度势,根据事情的急缓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处理周期或时间。
7.目光放长远,别鼠目寸光——深谋远虑管理者的“稳重”也体现在目光长远和深谋远虑上。管理者正确的决策将会把目标定在真实的企业实力基础之上,不虚夸而谈,不自以为是。而制定作战方案也应该仔细分析,做长远打算。如果方案的实现只是一个高不可及的梦想,就很难得到下属的认可。如果目标的制定只是关注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计划,鼠目寸光的结果是被竞争者赶超,永远落后于他人。
鲁庄公十年,齐国出兵征伐鲁国。鲁庄公决定应战,这时曹刿请求觐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跟他说:“这种事朝廷中自然有人会谋断,你又何必去掺和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在见到鲁庄公后说:“请问您拿什么应战?”庄公回答:“对于衣食之类的东西,我从不独占,尽量分给其他人。”曹刿说:“这种小恩惠并不能让百姓满意。”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我从不虚报数量,始终对神以诚信。”曹刿说:“这种小信用,神是不会降福的。”庄公又说:
“对于大大小小的案子,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总会尽力而为,依情法办。”曹刿说:“这一点算是尽到职责了,如果跟齐国作战,请让我与您一起前往。”
作战那天,曹刿和庄公共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要击鼓进行,曹刿不同意。等齐军三通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庄公要乘胜追击,曹刿又不同意。他下车看了齐军的车辙,又登上战车远看齐军败退的阵型后,对庄公说可以追击了。鲁国最终大胜。
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曹刿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士气最高涨,第二次就稍微低落了,第三次再击鼓,士气就消耗完了,敌军的士气消耗完,而我军才刚开始摩拳擦掌,士气大增,所以战胜了齐军。齐军是大国,很难预测他的军事计划和行动,所以在他战败后我担心他会设下埋伏,看到齐军的车辙混乱,并发现齐军大旗倒下后下令追击。”
曹刿论战是“深谋远虑”的完美表现。在曹刿询问鲁庄公的作战原因时,鲁庄公先后说过“尽可能地分享衣物给他人,对神仙祭祀都报以诚信”两例,而在曹刿看来这并非是取得民心的好办法。只有当鲁庄公说到对于“大大小小的案子都尽可能明察,并酌情处理”时才让曹刿满意。在三通鼓后才决定击鼓进军,以此一鼓作气,打败齐军;战胜齐国后却不急于下令追击,而是仔细勘察敌军的车辙和大旗,担心齐军会有埋伏……这些都是曹刿“远虑”的表现。
8.忘我与无他的境界中国有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曹刿不仅在谋算上面面俱到,而且在成功后不沾沾自喜,反而选择更稳重的方式去确定是否有埋伏后才下令追击,这才保证了鲁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和作战计划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考虑,而在实行过程中也需要时刻谨慎处事,冷静地思考成败原因,并把可能失败的原因和竞争对手,以及在开发客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到。只有稳重冷静的“谋虑”才能永葆成功。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意思是受到宠幸或羞辱都好像非常惊恐,珍视大祸患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到宠幸会觉得这是统治者的“恩德”而惊喜,而失去宠幸又会惊恐不已,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有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假如我没有身体,还会有大患吗?所以珍重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就可以让他治理天下。
这一章是老子对统治者应该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下而写,老子希望统治者可以忘记自己而记挂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依托给这样的人了。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管理者要做到稳重处事,冷静分析,首先必须跳出自己的圈子和意识,把自己作为“裁判”
或事外人,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发现问题,更稳重地制定处理方案。
“无我者,天下心。”虽然好像没有自己,但心中却装满天下。
9.稳而不威
管理者需要沉稳,但不能过于威严。沉稳的性格一般少言寡语,往往会让员工敬而远之。而很多管理者为了树立在员工中的威信,也为了让员工更相信自己的沉稳冷静,故意摆出一张臭脸,让员工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做法会疏远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能拥护统治者,也能让统治者灭亡。脱离了员工的管理者就像离开水的舟一样,很难施展自己的才能。而现代企业竞争较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人性化管理,谁能与员工打成一片,谁就能获取员工的心,员工就能尽全力为其工作。所以管理者可以稳重,但不能威武不可近。
10.稳而不怒
因为管理者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所以会有一定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促使管理者因为“无人管、只管人”而自作主张。当员工犯了错误后,可能只是就事论事,但严厉的批评话语还是会伤了员工的心。人在犯了错误后,心理会非常敏感和复杂,领导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员工觉得领导是在责怪自己,领导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而管理者稍微带有怒气的言语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心情和判断。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在员工犯错时尽可能地不要发怒,最好在事后找合适的时机与员工沟通,这时员工不仅可以心情放松地去听从领导的教诲和安排,还会对犯错后领导没有马上或当众批评而感激。这种感激也会化为工作中的动力。因此管理者可以稳重,但尽量不要发怒。
11.稳而不急
假如是小问题,很多管理者可以保证心平气和地去处理或延后处理,但很多情况下,员工的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发展,这时真正能保证不急躁、心平气和的管理者就少之又少了。不可否认,员工的错误对公司的危害可能非常大。但是在问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急也是无济于事。领导者一旦过于急躁,没有方向,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和集团的信心。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像泼在地上的水一样难以收回,那就就事论事,充分展现管理者的风格和魅力,保持冷静的处事态度。管理者的急躁将会加深问题的危害性,并给员工造成心理阴影。所以无论出现任何问题,管理者都应该保持稳重,不急躁。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思是使内心达到清虚的极致,恪守清净无为的状态。“虚”“静”是稳重的前提,管理者想要稳重必须内心清虚、清净做事,放弃心中杂念,不妄下决定,不乱行乱为,做事有理有据,才能达到稳重的最高境界。
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老子曾这样描述“古之善为道者”(古人中得道的高人),老子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意思是:(这些得道的人,)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在冰上行走;警觉疑惧啊,好像随时提防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啊,好像做客一般。
老子对得道之士的描述非常形象,而且极有画面感。得道的高人,为人处事非常稳重谨慎,注意细节,不轻浮轻佻。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变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创新变动,慢慢生成?保持“大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其实不管现代古代,稳重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踏实不急躁。一潭浊水,想要澄清,需要时间,只有稳重的人才会“静之徐清”。一件事物,想要改良,需要创新,只有稳重的人才会“动之徐生”。稳重的处事风格,是获取他人信任的根本,也是静观其变,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章精华: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根本,清净是急躁的主宰。
所以君子终日出行离不开车辆行李。虽然有美好的生活和风景诱惑,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为什么万万人之上的统治者却还要轻率处事以此治理天下呢?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主宰(地位或主权)。所以老子得出的结论是:“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意思是:清净能克服急躁,寒冷能克服炎热,稳重清净才能制定政策,统治天下百姓。
在老子看来,“静”和“重”是统治者获得“根”和“君”的主要原因之一。冷静和稳重不仅是个人的优势,在管理上遇事不慌、处事不惊、胜而不骄、败而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最高的统治境界。
延伸思索:
1.你在管理中的稳重和急躁案例
2.你在本章的收获
3.稳重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或急躁的危害,最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