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经纪人的一般都会认识几位电视台的导演、制片人。明星们没有演出、拍戏的时候,经纪人就要多选择几个有利于他们的宣传平台——有收视率和社会影响的电视节目,让明星不断出镜。演员就得脸熟才能在观众中有认知度,才有名气。明星要想经常在“好平台”上露脸,经纪人在平时就要多下功夫,常与电视圈的朋友来往,了解他们做什么节目,需要什么嘉宾,考虑旗下的明星能不能参与进来。这需要“经纪人”和演员要在平时和电视台导演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联络,成为朋友。建立联络很容易,不认识都没有关系,经纪人们多是沟通能力很强的人,发现合适的电视节目组,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节目,再打电话找到节目的主编、制片人,碰到一般的编导也行。你要报出自己的公司,自己是哪位明星的经纪人,客气一下,并向人家郑重地表明旗下明星,在有档期的时候很愿意参加该节目,然后彼此留下电话、电子邮箱。这样的电话会很有效,即使不能马上被邀请参加节目,但这样的联系和沟通,电视台的小导演们会认为你很平易近人,把他们放在眼里,很尊重他们,这个就很重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邀请这些“客客气气”的明星。
我比较了解电视台的同行们,他们很愿意听别人对节目的赞扬,尤其是演艺圈对自己的恭维和肯定。最烦牛气烘烘的演员“耍大牌”,以及他们的经纪人“狐假虎威”地端架子。碰到这种情况他们一生气,有时他们很想请的演员,最后因为交流不爽得不到尊重,干脆不做了,而且总是记着这个事儿,以后也不会再去联络了。而碰到又恭维自己节目,又主动联络建立关系的人,就会很有好感,碰到合适的选题和机会,一定会积极促成的。
成为朋友互相提携
演员大小都可以称作是明星,都是有光环的。而电视台的编导,多数只是些80后、90后的女孩(节目组的编导女生占多数),没名、钱也不多,很多人还是合同工,电视台的工作虽然很体面,但工作没白天、没黑夜,灰头土脸的,却在为明星“做嫁衣裳”,心里难免失落,很需要明星和经纪人的尊重和友善的话语,和明星及经纪人们哪怕是成为表面上的朋友,也是心情舒畅的(其实也就平时或节假日互发个短信已足够表达彼此尊重了)。得到尊重的编导们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好节目,对明星和自己都是好事。
一般的情况是,当艺人们还没成为大明星,特别是处在上升期的二线演员,非常愿意和编导们、娱记们交朋友的,一旦“火”起来,成了真正大明星时,身后追的媒体多了,自然容易忽略过去的导演朋友了。
9、话语权,你买不到!
电视人的实惠体现在哪里?
电视人的权力体现在哪里?
话语权,说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
有一次,我和几个学生,到一个也在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家做客,几位做电视记者的学生感叹地说:“做十几年电视了,没什么成就感,不像你们大学老师,出书、搞科研出成果、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多有成就感呀!”大学教授说了句:“你们有话语权呀!这说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几个学生略有安慰。
的确,在电视台,无论是在新闻部门做记者编辑,还是在其他部门的节目组做编导,电视人要说挣钱、升官、出名那是很难的,有名的只是像赵忠祥、白岩松、崔永元、汪涵那样的少数名主持人。他们天天出镜成了名人,成了名再写书出书就可以挣钱。更多的电视人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名字只出现在片尾没人注意。忙忙碌碌多年后,你会发现发现:曾经还是小字辈、一口一个叫自己老师的小主持人,摇身一变成了“名嘴”;自己节目里的嘉宾都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自己曾经采访过、很熟悉的政府官员,十年后已经成为局级甚至省部级领导;自己却还和从前一样每天忙碌着,顶多当上了小小的制片人(科级,还得是省级电视台),而所谓的成就、那些当时还满意、在电视上“昙花一现”的节目已经躺在电视台磁带库里了。
但是,在电视人手里有一种权力,那就是话语权。头上还顶着一个桂冠——无冕之王。话语权包括采访权、写作权、编辑发稿权,这些都在记者编辑手里。作为收视率高、有影响力的节目组编导、导演、主编、制片人,决定着节目所请的嘉宾,做什么内容,怎么做等。
在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媒体被视为“第四种权力”,所以,记者才被誉为“无冕之王”,采访权是至高无上的,代表民众监督“三权”。在我国,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的工具,以正面报道为主,监督批评并重,话语权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批评性的报道可以让一个地方官或单位的领导被罢免或遭到处分,一个表扬性的报道又可以放大一个单位的成绩。在我国,作为重要的主流媒体,电视的表扬或批评报道虽然有的要经过“上级审定通过”(较为重大和敏感的),但大部分的报道权还是在记者、编辑、主编、制片人手里。什么人、什么事能上“百万人甚至千万人瞩目”的电视,全由这些电视人说了算。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地方或单位出事故了,记者刚刚赶往出事地,就有人用好吃好喝、热情招待、送钱送物,“封住”记者的嘴,挡住记者的摄像机。话语权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10、做了就不后悔
经历重大事件多,接触名人多,
什么都吃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
40%的人是脂肪肝,
他们是物质上的贫民、精神上的富翁!
做电视的人,一辈子干下来到退休,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很欣慰和自豪的。
不久前,我在一个活动上碰到一位刚刚退休的老电视人——曾当过某电视台的中心主任,大家一起聊天,他颇有感慨。他说没退休时觉得很忙、很累、精神很紧张,退下来倒是清闲了,但很失落、心里很空荡,还是怀念在电视台紧张充实的日子。他觉得其实没有哪个职业和单位像电视台这样让你见识那么多人和事、能近距离参与和经历那么多国家的大事件、大活动。
物质上的贫民,精神上的富翁
很多老的电视人说,这辈子没有发大财,没有当大官,虽默默无闻,却是个精神上的富翁,比当官还有气质,比官和商活得都自在潇洒。自己虽然默默无名,但有名的人都是我们亲手捧起来的。
我翻译一下他们的话:精神上的富翁是指他们的工作让他们什么世面都见过,多大的官、多大的明星大腕都零距离地接触过、采访过。电视人在社会上也是被人羡慕、受人尊重的,有社会地位。加上前边说到的什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大活动都跑在最前沿,都是他们最先经历和体验。电视人,是社会上思想最活跃、意识最前卫、做派最潮流的一群人。
多年以前一届的央视春晚,有一个黄宏和侯耀文合演的小品《打扑克》,讲的是两个多年不见在火车上相遇的老同学,聊天喝酒用兜里的名片当扑克打的故事。其中,侯耀文演的记者从兜里掏出了很多大小人物的名片。
我自身的体会也是,偶尔打开抽屉,会发现很多各类人的名片。有各类官员的,国内着名科学家的,着名演员的(有不少是他们经纪人的),运动员的,有大学、中小学校长的,有着名教授的……一次,我整理这些存放在抽屉不起眼处的名片册和名片盒,竟然整理出上千张。(本人不爱丢名片,虽然上边有的人后来一次也没联系过,或名片上的电话早已变化,但我觉得,每个名片背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一个曾经认识的人。没准还会联系还会见面!)
这上千张名片,也让我回忆起我在新闻栏目当记者时的“激情岁月”。科学家的名片让我记起跑科学新闻时,采访的大科学家们、科学精英们的情景。艺术家、大学校长、教授的名片,又联想起做教育节目、文艺节目时所见到和采访过的那些社会精英人物。
抽屉里还存放很多重大会议和活动的请柬。其中有很多是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记得做电视新闻记者时,一点儿不夸张地说,最多时,一个月要到人民大会堂拍摄各类活动十几次,而那时我并不是“时政记者”。
当然,我的朋友们和过去的同事们,更辉煌和引以自豪的是在国家发生危急的关头,在重大灾难突发时所表现出的英勇和职业精神。在现场,他们也像军人和医务工作者一样,在生死危险的关头,冲锋陷阵。例如,1998年南方特大洪灾时,记者深入抗洪抢险前线报道实况;2003年“非典”肆虐时,电视记者又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在隔离区采访病患;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线的电视记者有冒着生命的危险冲到灾区现场。
当你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到的惊心动魄的画面,都是电视人用汗水、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编采回来的;它们也是电视记者终身的精神财富。电视人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别的职业不会拥有的,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每天接触的人是新的,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电视人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
11、“灰领”电视人
他们为什么称自己是“电视民工”,
他们究竟是白领还是蓝领,
他们的劳动时间是“没时没晌”。
很多电视同行自称是“电视民工”,说自己不仅做的是脑力劳动,更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干活没日没夜、加班加到灰头土脸,伏案熬夜,饮食无规律,这也确实是他们工作的写照。薪酬不高不低,工作时间不定,与出租车司机一样不超时加班挣不到更多“工分”(稿酬)。工作不分男女(摄像师除外),有句在电视圈里很流行的玩笑话: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
现在人们习惯把职场的上班族分成几类,有金领、银领、白领、蓝领。这些个“领”的称谓是按这些阶层的年收入、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条件分类的。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角杜拉拉初入职场时是“白领”,后来晋升为“银领”。白领们进出于高档写字楼,西装革履,谈笑风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每个月能够拿到可观的薪水,过着小资生活。
也有按行业和职业划分的,比如,人们按行业的收入、职业的稳定性,把银行、金融、证券业的普通工作人员称为银领。
职业经理人、董事长、总经理、首席代表、高级主管被称之为金领,这种“领”属于金字塔尖的成功人士,身份与地位都处于社会的高层。
那么,电视台的普通编辑、记者、导演算什么“领”呢?我们主要指的是广大的基层电视工作者,拍摄新闻的记者、编辑,做专题节目的编导、导演等。
电视台的工作环境和白领无异,但劳动强度、体力、脑力支出却不像白领。
电视人戏称自己为“灰领”,意思应该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地带。
这种戏称近来有些人把他们规范化了,并把飞行员、外科医生、记者等25种职业都归在了“灰领”范畴。
灰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它不是蓝领向白领的过渡阶层,而是有独立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这类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电视记者符合灰领的这些特征。
没日没夜工作的电视人
一般公司的“白领”工作作息是朝九晚五,虽然也加班,但最多是几个小时。可电视人的作息时间是没有“点”的。
干新闻的记者一般情况外出拍摄还算“正点”,因为大家都得上班你才能拍到人和事。而回到家做片子就紧张了。为了赶时效,当天的新闻必须在当天的各档新闻节目中播出。写稿、配音、剪片,直到进入后期合成(到了后期编辑手里),记者的活才算是完成了。如果记者的稿件没在当天排上播发,比如是下午或晚上拍回的新闻,编辑给你排在第二天的早间档新闻,那甭管你拍摄回来多晚,你都必须连夜把稿件写出来,后期编辑审改过后,马上进行剪辑。因为早间新闻的内容编辑与合成,都是在夜里完成的,节目做完后制片人要审看一遍并签字,值班主任还要审看一遍,然后才能签发,送播出部门。现在有的大台,如北京电视台,很多节目已是无带化剪辑、审看、签发播出,即非线性剪辑,在网上审看、修改,最后在网络“线上”播出。
电视台的人除了机关、行政人员,电视业务编辑部门是没有作息时间的。来不来台里、何时来,都取决于你自己和你手头的工作。你不来台里,在家也得想着和做着关于节目的事,电视台考核你的工作,从来是没有考勤这一条的,考核的只是节目的质量和数量。
电视台的节目按形态,分演播室节目(晚会、综艺节目、谈话节目等)、外拍节目(纪录片、专题片)和演播室与小片结合的节目等几种。按播出,又分日播(每天固定时间播出)、周播(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播出的节目)、季播(多为选秀、大赛等节目)。
固定栏目,一个编导应在一周或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一期节目的制作。比如一个周播为50分钟的节目,一个月有四期或五期,该节目组3~4个编导,每名编导一个月完成一期节目制作即可。这类节目的编导从选题、报题、联系采访、小片拍摄、收集资料、撰写录像台本到演播室最后录像,全程参与。录像之后的剪辑和包装片子,编导往往也要连轴转。因为一个编导的剪辑时间,只有三四天而已。编导将片子粗略剪完后,和主编、制片人一起研究修改,经过几级审看后最终定稿。这期间编导们都是要熬夜的。
很多编导是女孩儿,两天两夜48小时不睡觉、不化妆是常有的事,最后做完片子交工,已经都是“灰头土脸”了!
遇到时效性强的节目,本来7天制作周期的,要在1~2天完成;如果是马上播出,就更得“连轴转”。所以,在电视台里上白班夜班连轴转的是常态。
“连轴转”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也造就了不少男女“烟民”,电视台里年轻女编导、女记者是烟民的不在少数,男烟民就更多了,这跟经常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大不无关系。
摄像师更应该划“偏蓝领”
扛着铁疙瘩一样摄像机的摄像记者,是电视人中最不像白领的行当。一般摄像记者还负责开车,到了采访拍摄地点就要扛起二三十斤重的摄像机进行拍摄。所有的画面要由他拍摄完成,年轻的摄像师体力好没什么,但时间久了,这样的负重拍摄就会产生一些职业病。
不久前,在某台办事碰到一个熟人,他是新闻部的“老摄像”(其实只有38岁)。闲聊中,得知他因为“身体原因”在部门做起了行政,已经不干摄像工作了。我很诧异,他健壮的身体一向很好,可他却说他现在有很多毛病,腰椎、肩膀都有问题,而且一个膝盖的半月板,由于长期负重转身拍摄(拍摄运动的“摇”的镜头)已经碎掉,必须手术治疗。
摄像师绝对是个体力加脑力的活儿,因为摄像是门艺术,摄像师拍摄的电视画面,是一种含有构图、信息和美感的语言,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
12、想挣大钱就别干电视
想靠做电视节目挣钱基本没戏,
干导演、记者、制片人甚至主任,想挣大钱也挣不来。
电视行也是青春饭。
很多人认为干电视的人收入都不错,很能挣钱,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十年前,电视台处于飞速发展期,市场大、竞争少,电视人也少,电视台和一些搞电视的影视文化公司效益还不错,一般记者编辑拿个外企员工的工资没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