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1900000027

第27章 观众,爱你在心口难开(1)

1、电视也分“菜系”

中国有八大菜系,中国电视也南北各异,

有的正统大气,有的甜甜腻腻,

有的像国宴,有的像成都的“苍蝇小店”,

从“营养不良”到现在的讲求绿色健康。

现在的人们吃饭讲究去名家菜馆吃名家菜、特色菜,甭管你属于哪个菜系,得吃着口感好、有营养、绿色健康。可是生活在60~70年代的人们能吃有点油水的菜就不易了,那时候什么都按本、按票供应,一家人一个月的肉票加起来吃不了几斤肉,油也是限量供应,每月一人二三两,做菜都舍不得放。那会儿有多少人能领略过中国的八大菜系呢?老百姓也就只能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新闻简报》里的国庆招待会上见过。那时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贫乏,听说和见过电视机这个小方匣子的也是少数,我却有幸成为这一小部分人中的一位。

20世纪60年代末,我正上小学,那会儿我的一个同学家有一台电视机,我们是到他家玩时发现的。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叫电视机的东西,当时我们说,“打开让我们看看吧”!那同学说,他爸不让动,再说白天也没“影儿”。我同学的爸爸是留学苏联军事学院的军工专家,电视是从苏联带回来的。当时,那可是太令我们小孩儿(包括大人)羡慕的稀罕玩意儿了。后来我知道了,那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早期的电视都是电子管的,后来电视发展成晶体管,再后来是集成电路的)。

那会儿,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会和这个“方匣子”结缘,做了电视人。

后来没几年(好像是1973或1974年)咱们国家也能生产电视了,虽然小点——只有9英寸,还是黑白的,但还是哭着喊着让爸爸买了一台。买这小玩意儿爸妈下了好几次决心,最后终于花了300多元买了一台英雄牌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此后,自己家人加上邻居孩子,也就不用跑到大院的俱乐部礼堂里,费劲地挤着看公家的大彩电了(当时已经有进口彩电)。小是小了点儿,但毕竟不用在人堆里挤,小孩也不再因为被大人挡得看不见而着急上火了。

记得那会儿只有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实际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1978年以前叫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叫中央电视台,之后北京市有了电视台继续叫北京电视台)。我记得特清楚,那时我们小孩大人都非常痴迷这个小方匣子。夏天把它放在窗台外(那会儿我家住平房),家里人和邻居大人小孩围成几圈,痴痴地盯住那个小小9英寸的屏幕(后来有人发明生产了屏幕放大镜,我家买了一个,但牺牲的是画面清晰度,而且变形),大家津津有味地看《长征组歌》《敌营十八年》《闪闪的红星》《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排球女将》《加里森敢死队》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前苏联版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过去在电影《列宁在1918》看到过几十秒的片段,觉得很美,犹如仙境一般。那时电视台里的节目给我留下的记忆,就是老电影以及引进的香港、日本和美国电视剧。

后来我查资料,1975年底,全国有电视机46.3万台。按当时8亿人口计算,每1600人才拥有一台。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即国家电视台,现在的中央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播出。同年,上海台、天津台和成都台也先后开办了彩色电视。不久,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可以通过微波线路向外地传送。至1975年初,北京台向外地传送的节目已由黑白、彩色交替,改为全部彩色。1977年,北京台、上海台的第一套节目全部改为彩色电视节目,这时,中国电视已经开始从黑白向彩色演变。

我说那么多儿时的事儿,其实是想说,那会儿的中国人吃饭按本按票按比例,作为精神食粮的电视也是如此,节目少,一天能播几个小时就不错了。中国的老百姓能有的“吃”(看)就不错了!一部电视剧《渴望》就万人空巷,一部日剧《姿三四郎》、一部港剧《霍元甲》都成为当时最最重要的娱乐事件,能制造现在想都不敢想的收视率神话。

1978年之后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一马当先是媒体的开放和搞活。各地方台开始各显神通,中国的电视从宣传工具转入娱乐工具,走入文化产品生产、消费的市场竞争时代。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和地域文化差异大,城市之间、南北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各地的精神文化消费各自有不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闽、鲁、川、粤、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中国的电视文化也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与各地观众的欣赏“口味”,文化和人群构成不同有关。

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麻辣浓味。各地的电视节目也和菜系有相通之处。

中央台

有点像“满汉全席”——皇家气派、海纳百川,大而全、有品质、大气、全国视角。它的节目面向中央和全国的观众。中央台的新闻节目都是高瞻远瞩、放眼全球,但微观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则把“焦点”对准市县以下机构和单位,进行“调查”、“访谈”,解剖“麻雀”、“老鼠”;央视的歌舞节目都是“同一首歌”,一首歌,一个歌手,有时同时出现在央视各个频道的几个晚会和娱乐节目上,电视上的面孔总是那些大腕、中腕男女歌手;央视的娱乐节目尽是“红蓝对抗”(《对手》《向幸福出发》《欢乐英雄》《百团大战》《笑星大联盟》)。

地方台

北京台的节目像“老北京小吃”和“炸酱面”。北京卫视的《这里是北京》《天下收藏》《档案》《真情耀中华》等(2010年末陆续打造了一批全新节目),北京科教频道的“八点故事汇”系列、《养生堂》。透着北京古老的历史,彰显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突显其社会责任的“范儿”。

湖南台的节目像“湘菜”,透着“火辣时尚、青春动感”。其全国知名节目如《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8090》《我们约会吧》等,一水儿的帅哥美女主持人,把青春时尚、娱乐潮流做到登峰造极,成了全国娱乐节目的“老大”,受到全国青年观众的追捧。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台的电视节目就像“东北菜”,口味浓厚。其有代表性的娱乐节目里,东北二人转元素充斥其中,典型的黑土地文化风味,幽默、热情,他们的节目散发着浓郁的“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的味道。辽宁台的《明星转起来》《欢乐集结号》《到底是谁》,吉林台的《关东明星坊》《欢乐送》,黑龙江台的《本山快乐营》《快乐大联盟》都体现了这一鲜明的特点。

上海东方卫视的节目则带着海派、洋文化的印记,有国际化视野,大都市的“范儿”。成立不久的东方卫视以新闻立台、文艺兴台、影视强台的战略布局,力求成为面向海洋的国际大都市的电视台。其代表性的节目有《看东方》《环球新闻站》《东方新闻》《东方夜新闻》《深度105》。新闻、综艺、影视三剑齐发,综艺节目的播出比重达到了55%。如新近引进英国版权打造的《中国达人秀》,一跃坐上了全国卫视收视榜的第一把交椅;海派清口《壹周立波秀》《舞林大会》《笑林大会》《民歌大会》《幸福魔方》等节目,也都透着国际大都市的“范儿”。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级台的卫视节目,就像苏、浙、徽三大菜系的口味和风格一样,“甜”味儿构成它们的娱乐节目主调。浙江台、江苏台、安徽台,近年来一直是全国卫视的第一集团军,收视率名列前茅。浙江台《爱唱才会赢》《我爱记歌词》及2012年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江苏台《幸福晚点名》《非诚勿扰》,安徽台《周日我最大》等综艺节目透着“甜”味;而社会话题节目《人间》(江苏台)则带有一些咸口。

四川、重庆的电视台,他们的节目如同“川菜”,如四川台《打破砂锅猜到底》《喜乐大汇》,重庆电视台《拍案警世》,都带着一股子“麻辣浓味”。

电视栏目如此,电视最主要的衍生品——电视剧也是如此。比如在央视中热播的《刘老根》,是赵本山的班底倾心打造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央视取得很好的收视率;但据收视调查分析,北方观众为该剧做出很大的收视贡献,而南方观众对赵本山式的东北幽默并不太买账。

国内电视台总体印象

中央台的节目正统大气,政治第一,不计成本,品味高,可怎么做都不好玩,接不着老百姓的“地气”。

北京台,天子脚下皇族气派,名人充斥,导向第一,家长里短,多为老年观众而作。

湖南台歌舞升平、时尚先锋,嘻哈电视,开创选秀节目之先河,被青年人喜欢,老年观众却看不惯这个“芒果台”荧屏上整天的疯疯癫癫。

上海台电视节目极具海派气质、国际视野。

江浙一带的电视台节目主打情感牌,给人甜腻腻的感觉。

东北地区电视台的节目,火辣、热情、幽默,猪肉炖粉条般的二人转是主打“菜”,东北观众觉得“肥而不腻”,南方及其他地方观众则觉得口味重、太油腻。

2、观众的舌尖

北京人为什么爱看访谈节目?

湖南的电视为什么十年长盛不衰?

对于电视的口味,南北有什么差异?

北京电视台的朋友跟我聊天说起一件事,特别有意思。

他讲北京台的电视编导、制片人们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看湖南、江苏、浙江娱乐节目风风火火,为什么北京台下力气打造的青春娱乐互动节目,像《喜来坞》《百姓秀场》《综艺50分》就没有高收视率呢?大腕也请了,也弄了热闹的“群体主持人”,舞美、灯光哪方面都不输给“湘、浙、苏”,为什么收视率还不如本台的养生节目和一些访谈节目高呢?最后,有的栏目只能又改回观众们喜欢的“明星访谈”的形式了。

后来,经过研发部对“收视率和收视人群”的认真分析,给出了一个诊断报告,大家这才弄明白。原来,北京地区的主要电视观众(70%)的年龄普遍在45~55岁之间,以及55岁以上。这一年龄层的观众不爱看闹腾的、快节奏的、费脑子的节目。他们除了爱看电视剧;其次就是爱看《生活广角》《谁在说》《非常夫妻》那类讲故事的、有名人的现场访谈节目,国外叫“真人秀”或“脱口秀”节目。北京人自己好侃大山,也爱听别人侃大山,访谈节目不就是侃大山吗?那北京的小青年都干吗去了?上网、泡吧、看电影,看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江苏台的《非诚勿扰》去了!

我读过的一本杂志,登过一大篇文章,叫《城市代言榜》,分析归纳出全国不同城市的代言人和代言物,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城市的气质、文化及历史底蕴。

有人说北京是“北漂之城”。北京人其实全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只不过有的是祖辈、父辈是北漂,有的人自己这辈儿是北漂。北京人多是侃爷,男女老少都能侃,爱听别人侃。的哥能被提名为代言人,因为他们能一边开车,一边神侃为您解闷,他们似乎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发布的志愿者。

其实从北京的人口结构看,北京人是全国素质最高的。他们平均学历水平高,见的世面多,政治觉悟高。你想想:中央的国家机关全在北京——机关干部多,大学最多——教授学者、大学生多;部队总部机关多——军人干部多;艺术家、文化人多;科研机构多——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多……北京的家庭成员在上述领域工作的占多数,海归多,老板多——全国发了财的有钱人都到北京买房子置地;北京人的竞争压力也是最大的,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都想在北京这个梦想实验场奋斗,等待成功……

走仕途的讲政治,搞科研和学术的泡网络,创业的则忙着加班,大学生不看电视(或从网上看电视),剩下的只能是老龄观众了。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电视观众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的观众人群都不一样的重要原因。北京的观众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多,他们都特爱听侃大山讲故事的节目,爱看名人。据我在北京台当编导的学生讲,现在在北京台录制节目时,居然有不少职业观众,他们什么节目都去,有个别的都成“熟脸儿”了,有时还给导演当“托儿”,在现场互动时作为现场观众提问。

这也是北京卫视这些年,节目立足于服务好北京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观众,虽然节目很有品质,也基本保持了北京地区的收视率,但却不能在全国卫视的横向收视率比较中争得前茅的原因。2008~2010年,北京卫视在全国25个城市卫视的平均收视率中,排名连续三年呈现下滑。2010年底,北京台领导痛下决心,先是更换卫视的主帅,任命科教频道主任徐滔为卫视总监;进而改变思路,打造一批针对全国观众的新节目,冲击全国卫视收视的第一梯队。经过一番调研,北京电视台决策层发现,首先还得保住北京的观众,再去冲击全国的“阵地”。所以,2011年初,北京卫视改版一亮相,还是出笼了一大批新的谈话类节目,将备受欢迎的《养生堂》移师卫视,在稳中求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再说成都,有人称之为“闷骚之城”。去过几次成都的人都会有感触,这个城市有几个关键词能概括她的特征:麻将、巴适(休闲)、农家乐、耍、晒太阳、苍蝇馆子。这些词都围绕一个意思——吃喝玩乐。四川成都的电视节目在全国电视总排位并不靠前,他们那里的观众也不会正经用整块的时间看电视,有时间也是一家人打着麻将、喝着茶,顺便看电视。“看电视”不过是为摆龙门阵积累点谈资罢了。但成都有很好的电视选秀资源,《超级女生》成都赛区,上万名女生排队报名,堵塞了街道,而当年“超女”冠军李宇春,季军张靓颖,殿军何洁,都产生于这个城市。

坐落在“快乐之城”长沙的湖南卫视被称为“芒果台”,是全国娱乐电视台的领头羊。湖南人在全国卫视以娱乐节目称雄天下,还不断扩充地盘,与远在西部的青海卫视“喜结连理”,输入其节目和“娱乐理念”,把其变成“青苹果”台。湖南的电视人除了有能干、思想时尚前卫的领导和年轻有活力的编导,与长沙的文化土壤也分不开。长沙有遍布全城轻歌曼舞的歌厅、飘香的食府、酒吧、洗脚屋,是个享受至上的地方。文化学者王鲁湘说:“长沙好比一出花鼓戏,有乡村的野趣,田头的粗犷,有幽默、乐观、诙谐、泼辣……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是个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地方。”

湖南电视人制造出的娱乐电视节目,跟长沙发达的歌舞演艺土壤分不开。长沙的歌厅大名在外,到20世纪90年代末,歌厅已呈火爆之势,观众越来越多。现在的田汉大剧场、琴岛演艺中心、欧阳胖胖大歌厅可以容纳上千名观众。这些剧场形式上在模仿法国红磨坊和美国百老汇,有华丽的歌舞表演,但是最核心的,还是具有长沙乡土气息、诙谐幽默、让人笑得喘不过气来的相声小品。其实长沙的歌厅已经培养了一批既有真才实学又会讲荤素段子的娱乐明星,表演方式灵活,符合大众口味。即使像已经成为电视主持人的大兵、欧阳胖胖等人,依然不愿意离开培养了他们的歌厅观众。

湖南人能弄出十年长盛不衰的《快乐大本营》和风靡全国的“超女”,而更多的观众和粉丝却在“外地”。2005年是“超女”最红火的一届,打造了后来的大明星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她们却都不是湖南人。湖南广电大楼操场上那些挤得水泄不通的黑压压的歌迷,几乎都来自外省。后来的“超女”演唱会,在10个城市巡演,唯独没有在长沙开。

同类推荐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本书对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系统的种种危机作了由浅入深的报道,首先介绍了黑心商家诚信丧失、引发食品信任危机,接着介绍了黑洞事件触目惊心,中国股市诚信难寻等内容。
  • 趣谈成语与文言

    趣谈成语与文言

    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搭建出一座座历史的桥梁。“爱鹤失众”、“班门弄斧”等成语故事让我们在笑前人的无知以及愚昧的同时也可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趣谈成语与文言》是从成千上万个成语中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在解说了成语的妙趣以及来历的同时也可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
  • 树人文库-惊奇一生的破案故事

    树人文库-惊奇一生的破案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巨星时代

    巨星时代

    从莫托吉开始,成为巨星。他们与同时期的后街男孩并成为“男子乐团团体皇上皇”。他们与辣妹是好友。这是一个名叫萧晨的华人男孩,成为巨星的故事。这是一个男子乐团风靡世界的故事。………………………………书友一号群:71892452(进时注明:巨星时代)这本书到了后期才好看,前期也还行吧,大家收藏了再说。
  • 我在的时候

    我在的时候

    寻找一个人的存在感,意味着这个人并不一定存在,亦或者存在于个人的幻想之中,或生活中。人生的导演是自己亦或者别人。如果没有如果。
  • 复仇公主,强势回归

    复仇公主,强势回归

    三年前,她的家族惨遭灭门。在这同时,她更是遭遇爱情友情的双重背叛。三年后,她蜕变归来,是噩梦的开始;还是幸福的来临。而在这条路上,她又会遇到怎样的爱恨情仇?!
  • 穿越医女:倒追倾城傻王爷

    穿越医女:倒追倾城傻王爷

    (小时候捡到一个美男,长大后发现他竟然是……)今生,为还情债,穿越异空间。碰青梅竹马来提亲,巧遇傻王爷招亲,王府之中样貌平平,一心只想收复傻王爷,王爷他傻,什么也不懂是吧!姐我强上了王爷,成为名符其实的王妃,训斥傻王爷:“你是我的,这、这、这、还有这都是我的。”
  • 行客斋词话

    行客斋词话

    一座隐于闹市的店铺,无数带着故事的生灵。所谓行客斋,不过是古往今来,无数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过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逝的地方。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抱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离去,留下来的,只是那一笔词话,存在过的痕迹而已。
  • 魔森旅程

    魔森旅程

    一个神经粗大魔法学徒,在奇幻的世界与坑爹朋友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旅程,虽九死一生,却充满了爱和感动。而那份心底的爱恋是否能在旅程中升华,还要看他如何行动。
  • 重生之复仇谋妃

    重生之复仇谋妃

    一朝嫁祸,她,沦为下堂妻,被陷害惨死!当年幼的孩子死在她面前那一刻,她立誓,若有来生她绝不会让这些残害她的人好过!一朝重生,她步步为略,棋棋带毒。可当她满心复仇之时,那个俊美的男人出现,说愿意给她一世恩宠……
  • 猎杀轮回者

    猎杀轮回者

    一名动漫宅因为动漫而被连续甩了十三次。在知道事情真相后,他受不了打击吐血身亡。结果却意外地进入了二次元的世界,遇到了阿赖耶和盖亚,受委托去灭杀多元宇宙的邪恶生物、害虫——轮回者。————阅读提示:1、如果无限流是原作粉碎机,本书就是原作湮灭炮,所以别期待会遵守什么原作世界观——女性人物性格及其交际圈除外。2、虽说是进入二次元,但本书主题偏向阴暗的现实,想看卖萌的注定会失望。3、本书资金不足,买不起二次元的三大公交车使用协会会员卡,更加购买不起二次元风俗业套餐一条龙服务。4、右上角的‘X’绝对比打字骂人轻松。
  • 鹿晗不知不觉爱上你

    鹿晗不知不觉爱上你

    我不会多说,我只会告诉你,你看这本书是不会后悔的
  • 鹿晗的超模女友

    鹿晗的超模女友

    (本书不支持任何cp仅支持本书cp)鹿晗在网上认识韩研夏时,韩研夏还是个小小的车模,因为韩研夏有作词的天赋、人长得漂亮、性格又好,鹿晗和韩研夏渐渐熟悉,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PS:男女』,后来,闹的有点不愉快。韩妍夏退出娱乐圈,五年后,韩研夏去上海发展,开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还去了国外,走了维密,在米兰开了自己的时尚展,鹿晗还傻傻的以为韩研夏不要她了,韩研夏在鹿晗过生日的时候赶了回去,鹿晗当场公布了他与韩研夏的恋情,韩研夏也没有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