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2400000020

第20章 也同欢乐也同愁(6)

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震撼寰宇、辉耀千古,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我只谈一个词儿:“后死者”。在这世界上其他语言中还没有碰到过。从表面上来看,这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儿。但仔细一探究,却觉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对已死的人来说,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一个“后死者”。可这个词儿里面蕴含着哀思、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已死者活在后死者的记忆中,后者有时还要完成前者未竟之业,接过他们手中曾握过的接力棒,继续飞驰,奔向前方,直到自己不得不把接力棒递给自己的“后死者”,自己又活到别人回忆里了。人生就是如此,无所用其愧恨。现在我自己成了一个“后死者”,感情中要承担所有沉重的负担。我愿意摆脱掉这种沉重的负担吗?我扪心自问。还不想摆脱,一点儿摆脱的计划都没有。我愿意背着这个沉重的“后死者”的十字架,一直背下去,直到非摆脱不行的时候。但愿那一天晚一点儿来,阿门!

1998年2月22日

悼念赵朴老

朴老涅盘,我心实悲。我曾在什么地方看过一幅壁画,画的是如来佛涅盘时的情景。如来佛右肋在下侧卧在那里。身旁围了一大群弟子,大多数是痛哭流涕,悲哀难抑。独有一位弟子站在那里,凝然无动于衷。他大概是已经参透了人生奥秘,领悟了无常是生命的正道。他也许正是这一幅壁画的核心人物,他是众僧的榜样,他是众僧的楷模。我个人是一个凡夫俗子,远远没能参透人生的奥秘,我宁愿归属痛哭的众僧之列。

提到赵朴老,我真是早已久仰久仰了。他是著名的身体力行的佛教居士,中国佛协的领导人,造诣高深的佛学理论家;他又是蜚声书坛的书法家;他还是有悠久革命经历的国务活动家。赵朴老真正是口碑载道,誉满中外,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

可就是这样一位名人,一位大人物,却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大人物的派头。同他一接触,就会被他那慈祥的笑容所感动,使人们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我个人同朴老接触不多,但是,每会面一次,就增强一次上述的感觉。

我同朴老相处最长的一次是在1986年。当时,班禅大师奉中央命赴尼泊尔公干,中央派了一架专机,陪同的人很多,赵朴老和夫人陈邦织女士也在其中。我作为全国人大常委敬陪末座。我们坐在飞机最前面的特别包厢里,中间一张小桌,两边各坐二人,朴老和班禅一边,我和陈邦织女士一边。飞机飞临珠穆朗玛峰上空,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的电话,说那里晨雾未消,不能降落,请飞机放慢速度。我们刚登上飞机时,飞机起飞,要系好安全带。但是,班禅大师的安全带两端碰不拢,他笑着说:“你看我这肚子!”过了不久,加德满都方面来了电话说,飞机可以降落了。我诚敬地对班禅大师说:“这是托大师的洪福!”他笑着说:“我跟你一样!”可见班禅大师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的活佛。

我送给了朴老一本刚出版的《原始佛教语言问题》,请求指正。朴老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陈邦织女士却一路手不停披,等到飞机在加德满都机场着陆时,看样子,她已经把全书看得差不多了。我心里暗暗钦佩邦织女士读书之勤。由此可以推断,她大概是同朴老一样“学富五车”的。

在加德满都,我同朴老夫妇和秘书一起被安排住在全城最高级的大概是五星级的一家大饭店里。饭店里有中西许多国家的餐厅。我同人大常委会几位同志经常是吃一顿饭换一个餐厅,遍尝了许多国家的名菜,可谓大快朵颐了。朴老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坚持素食,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不同我们一起吃饭。但因同住一层楼,房间相距不远,所以不乏见面的机会。有一天,朴老夫妇忽然来敲我的房门,邦织女士手持一幅朴老刚写好的字送给我。这真是喜从天降,我哪里会想到在异乡做客时竟能获得朴老的墨宝呢?我双手去捧接,心潮腾涌,视墨宝如拱璧,心想家中又得到了一件传家宝,我这个人和我们全家都有福了。

加德满都是一个很奇特有趣的地方,位于一个大山谷中。神话传说,此地原来处于深水中,谷口有巨石挡住,水流不出去。后来文殊菩萨手挥巨剑把巨石劈开,水流了出去,就形成了现在的加德满都,所以尼泊尔人尊文殊为保护神。在中国,文殊菩萨的圣地是五台山,因此尼泊尔朋友也视五台山为圣山,到了中国,多往朝拜。这也可以算是中尼友谊史上的一段佳话吧。

从尼泊尔回来以后,我还曾多次见到过朴老。在人民大会堂招待星云大师的宴会上,在人民大会堂不同的厅里召开的不同的会议上,在广济寺召开的讨论清代大藏经雕版的会上,我都同他见过面。虽然说话不多,但是,他那真正体现了佛教基本精神慈悲为怀的人格的魅力却在无形中净化了我的灵魂。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万有无常(Sarvam Anityam)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我在上面曾说到,朴老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奥秘。他在遗嘱中用诗歌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谁读了这首诗不会受到真挚的感动呢?我是一个俗人,虽然也向往这种境界,但是却徒劳无功。我达不到如来涅盘壁画上那一位凝然无动于衷的法师的水平,我只能像一般俗人一样悲痛不已。

2000年11月6日

追忆李长之

稍微了解我的交友情况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疑问:季羡林是颇重感情的人,他对逝去的师友几乎都写了纪念文章,为什么对李长之独付阙如呢?

这疑问提得正确,正击中了要害。我自己也有这个疑问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只能说,原因不在长之本人,而在另一位清华同学。事情不能说是小事一端,但也无关世界大局和民族兴亡,我就不再说它了。

长之是我一生中最早的朋友。认识他时,我只有八九岁,地方是济南一师附小。我刚从私塾转入新式小学,终日嬉戏,并不念书,也不关心别人是否念书。因此对长之的成绩如何也是始终不知道的,也根本没有想知道的念头。小学生在一起玩,是常见的现象,至于三好两歹成为朋友,则颇为少见。我同长之在一师附小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不记得同他有什么亲密的往来。

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祝晨先生,是有名的新派人物,最先接受了“五四”的影响,语文改文言为白话。课本中有一课是举世皆知的“阿拉伯的骆驼”。我的叔父平常是不大关心我的教科书的。无巧不成书,这一个“阿拉伯的骆驼”竟偶然被他看到了。看了以后,他大为惊诧,高呼:“骆驼怎么能说话呢?荒唐!荒唐!转学!转学!”

于是我立刻就转了学,从一师附小转到新育小学(后改称三合街小学)。报名口试时,老师出了一个“骡”字,我认识了,而与我同去的大我两岁的彭四哥不认识。我被分派插入高小一年级,彭四哥入初小三年级。区区一个“骡”字为我争取了一年。这也可以算是一个轶事吧。

我在新育小学,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不爱念书,专好打架。后来有人讲我性格内向,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但在当时,我大概很不内向,而是颇为外向的,打架就是一个证明。我是怎样转为内向的呢?这问题过去从未考虑过,大概同我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吧。反正我当时是不大念书的,每天下午下课以后,就躲到附近工地堆砖的一个角落里,大看而特看旧武侠小说,什么《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说岳》、《说唐》等等。《彭公案》我看到四十几续,越续越荒唐,我却乐此不疲。不认识的字当然很多。秋妹和我常开玩笑,问不认识的字是用筷子夹呢,还是用笤帚扫;前者表示不多,后者则表示极多,我大概是用笤帚扫的时候居多吧。读旧小说,叔父称之为“看闲书”,是为他深恶而痛绝的。我看了几年闲书却觉得收获极大,我以后写文章,思路和文笔都似乎比较通畅,与“看闲书”不无关联。我痛感今天的青年闲书看得不够。是不是看闲书有百利而无一弊呢?也不能这样说,比如我想练“铁砂掌”之类的笑话,就与看闲书有关。但我认为,那究竟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用不着大张挞伐的。

看闲书当然会影响上正课。当时已经实行了学年学期末考试张榜的制度。我的名次总盘旋在甲等三四名,乙等一二名之间,从来没有拿到过甲等第一名。我似乎也毫无追求这种状元的野心,对名次一笑置之,我行我素,闲书照看不误。

我一转学,就同长之分了手,一分就是六年。新育毕业后,按常理说,我应该投考当时大名鼎鼎的济南一中的。但我幼无大志,自知是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是凑合着报考了与“烂育英”相提并论的“破正谊”。但我的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恐怕确实高于一般招考正谊中学的学生,因此,我入的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讨了半年的便宜。以后事实证明,这半年是“狗咬尿泡一场空”,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至于长之,他入的当然是一中。一中毕业以后,他好像是没有入山大附中,而是考入齐鲁大学附中,从那里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但在北大预科毕业后,却不入北大,而是考入清华大学。我自己呢,正谊毕业以后,念了半年正谊高中。山大附设高中成立后,我转到那里去念书。念了两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停学一年,1929年,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成立,我转到那里,1930年毕业,考入清华大学。于是,在分别六年之后,我同长之又在清华园会面了。

长之最初入的是生物系,看来是走错了路。我有一次到他屋里去,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图,是他自己画的细胞图之类的东西,上面有教员改正的许多地方,改得花里胡哨。长之认为,细胞不应该这样排列,这样不美。他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加以改变,当然就与大自然有违。这样的人能学自然科学吗?于是他转入了哲学系。又有一次我走到他屋里,又看到墙上贴着一张法文试卷。上面法文教员华兰德老小姐用红笔改得满篇红色,熠熠闪着红光。这一次,长之没有说,法文不应该这样结构,只是苦笑不已,大概是觉得自己的错误已经打破了世界纪录了吧。从这两个小例子上,完全可以看出,长之是有天才的人,思想极为活跃,但不受任何方面的绳墨的约束。这样的人,做思想家可能有大成就,做语言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则只能有大失败。长之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

我同长之往来是很自然的。但是,不知道是怎样一来,我们同中文系的吴组缃和林庚也成了朋友,经常会面,原因大概是我们都喜欢文学,都喜欢舞笔弄墨。当时并没有什么“清华四剑客”之类的名称,可我们毫无意识地结成了一个团伙,则确是事实。我们会面,高谈阔论,说话则是尽量夸大,尽量偏激,“挥斥方遒”,粪土许多当时的文学家。有一天,茅盾的《子夜》刚出版不久,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我们四人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就聚集在工字厅后面的一间大厅里,屋内光线不好,有点儿阴暗。但窗外荷塘里却是红荷映日,翠盖蔽天,绿柳垂烟,鸣蝉噪夏,一片暑天风光。我们四人各抒己见,有的赞美,有的褒贬,前者以组缃为代表,后者的代表是我,一直争到室内渐渐地暗了下来,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方才鸣金收兵。遥想当年的鹅湖大会,盛况也不过如此吧。

由于我们都是“文学青年”,又都崇拜当时文坛上的明星,我们都不自觉地拜在郑振铎先生门下,并没有什么形式,只是旁听过他在清华讲“中国文学史”的课,又各出大洋三元订购了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先生是名作家兼学者,但是丝毫没有当时的教授架子,同我谈话随便,笑容满面,我们结成了忘年交,终生未变。我们曾到他燕京大学的住宅去拜访过他,对他那藏书插架之丰富,狠狠地羡慕了一番。他同巴金、靳以主编了《文学季刊》,一时洛阳纸贵。我们的名字赫然印在封面上,有的是编委,有的是特约撰稿人。虚荣心恐怕是人人有之的,我们这几个二十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心里有点儿飘飘然,不是很自然的吗?有一年暑假,我同长之同回济南,他在家中宴请老舍,邀我作陪,这是我认识老舍先生之始,以后也成了好朋友。

我同长之还崇拜另一位教授,北京大学德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兼任教授杨丙辰先生。他也是冯至先生的老师,早年在德国留过学,没拿什么学位,翻译过德国一些古典名著,其他没有什么著作。他在北京许多大学兼课,每月收入大洋一千余元,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他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夫人,以捧京剧男角为主要业务。他则以每天到中山公园闲坐喝茶为主要活动。夫妇感情极好,没有儿女。杨先生的思想极为复杂,中心信仰是“四大皆空”,因此教书比较随便,每个学生皆给高分。有一天,他拿给长之和我一本德文讲文艺理论的书,书名中有一个德文字:Literatur Wissenschaft,意思是“文艺科学”。长之和我都觉得此字极为奇妙,玄机无穷,我们简直想跪下膜拜。我们俩谁也没有弄明白,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后来我到了德国,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一般的字,一点儿玄妙也没有。长之却写文章,大肆吹捧杨先生,称他为“我们的导师”。长之称他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为“感情的批评主义”。我对理论一向不感兴趣,他这“感情的批评主义”是不是指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完全以主观印象为根据,我不得而知,一直到今天,我也是一点儿都不明白。

有一位姓张的中文系同学,同我们都不大来往,与长之来往极密。长之张皇“造名运动”,意思是尽快出名,这位张君也是一个自命“天才”的人,在这方面与长之极为投机。对这种事情,我不置一词。但是他从图书馆借书出来,挖掉书中的藏书票,又用书来垫床腿,我则极为不满,而长之漠然置之,这却引起了我的反感。我认为,这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再扩大了,就会形成曹操主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对一个文明社会来说,是完全要不得的。我是不是故意危言耸听呢?我绝无此意。这位张君,我毕业后又见过一次面,以后就再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不知所终了。

同类推荐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在色彩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什么样的色彩才是最美的?或许,这个问题就连享誉盛名的绘画大师都无法确切地回答。实际上,色彩的搭配没有绝对性,何为美的配色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搭配出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深入人心,那么就是优秀的色彩作品。为了帮助读者体会大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本书不仅挑选了众多西方绘画作品,还从图例的鉴赏和分析中,提炼出经典的配色技巧,帮助读者抓住色彩的特性,从而增长对色彩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西方哲学十二讲

    西方哲学十二讲

    像其他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一样,本书也是对哲学的回忆。不过,本书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回忆每个时期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把目光集中投射到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回忆更深入一些,在澄清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当代视野来揭示其中的深层蕴涵,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本身的如其所是来展开对问题本身的回忆与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探讨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热门推荐
  • 驱灵少女

    驱灵少女

    这是一个为了复仇踏上征途的少女,在道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 猫武士成长励志馆1:清水河

    猫武士成长励志馆1:清水河

    因母亲外出打工而不得不留守农村的宋词,刚上初中便认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也认识了两位好老师,从此开始了她另一种意义上的成长。一次意外,外婆去世,她该如何面对这一打击?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她能否走出人生的低谷?
  • 人生副本

    人生副本

    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工作,养家糊口。这是一个哲理性的问题。先生,我需要一个答案,而你能告诉我么?给你一个体验人生的机会,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最后给我一个答案,做不做。给钱我就做。那好,你的工作地点我已经给你选好了,下面麻烦你去见见那些你熟悉的人去找答案吧。比如呢?比如公子羽比如明月心再比如燕南飞
  • 乾坤之痕

    乾坤之痕

    在这个人与妖共存的世界,有巨目如星辰般的巨目妖龙,有庞大身躯可以遮天蔽日的巨龙,有浑身散发着浴火的凤凰......这些法力无边的大妖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普通人只能在他人的庇护之下苟且偷生。从万仞城走出的一个平民青年易痕,他是否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现状?然而这其中又会发生什么样曲折动人的故事。敬请期待【乾坤之痕】
  • 今天可以不说烦:拥有快乐的心理学智慧

    今天可以不说烦:拥有快乐的心理学智慧

    “烦死了”这三个字你一定说过,甚至已经成为一句口头禅,时时将它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脱口而出。烦恼已经成为影响都市人健康的心理问题之一,如果无法驱走它,它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将烦恼、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消除是非常重要的。快乐是驱赶烦恼的最好方法,但一些人不懂快乐,总被坏情绪占了上风,或是错误地将逃避、麻醉当成了快乐。快乐是选择,是人的行为习惯,也是自我调节的能力。寻找快乐、养成快乐的习惯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 本念道

    本念道

    父母带他来到这个世界,却让他自生自灭,他该感激亦或是仇恨?师门养育助他成长,却让他奉献生命,他该感恩亦或是反目?挚友千载心诚相待,却让赤血染青天,他该原谅亦或是手刃?命运如何安排,他应听天由命亦或是逆天而行?
  • 两段“各怀鬼胎”的爱情:半婚

    两段“各怀鬼胎”的爱情:半婚

    富家女郁可菲性格孤傲,她从小就认为自己仅仅是家族生意的一个棋子,嫁给谁完全是根据家族需要。于是接受了凌长风的关于“契约婚姻”的提议。邵杰夫是郁可菲青梅竹马的“未婚夫”,亦是个我行我素的富家公子。为了能保护郁可菲,邵杰夫用另外一段“契约婚姻”去帮助郁可菲。当真正有了一纸婚约的束缚之后,郁可菲终于明白,她离不开邵杰夫。两段无性婚姻,四个错位恋人,这看似一转身的距离四个人都走得异常艰难。知道最后身边站的是自己的爱人,有爱人的婚姻才是完整的婚姻。
  • 李嘉诚大全集

    李嘉诚大全集

    他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他是全世界华人的榜样,他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这个在华人世界里响当当的名字,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商业神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以李嘉诚的家族史开篇,详细讲述他随家人逃难到香港,从一无所有成长为一代华人巨富的传奇经历。全书不仅介绍李嘉诚的行事风格,还写出了他的管理思想、投资理念,力求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李嘉诚呈现给读者。
  • 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本书针对学习提出了发现与解放的理念,充分演绎了学习是一种本能,告诉家长和老师如何在教育中充分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的生长,主动的学习。为家长提供了实操性强的方法、细致到课堂,关怀到生活的点滴。
  • 男神九十九次追爱,萌妻哪里逃

    男神九十九次追爱,萌妻哪里逃

    腹黑晨:冠我之名,宠你爱你一生一世,无论你在何方,我都会找到你,你,是我的全世界……萌兔菲:每次的逃离只会更放不下,那索性不逃了,真心接受吧!不过,是谁说我是小白兔子的,拖出来,保证不打死你……如:五岁的风晨过生日,收礼物顺便把邻居家的三岁娃收走了,长大后,某腹黑男斜倚在门旁,一脸邪笑的望着坐在床上不知所措的小白兔。终于,小白兔爆发了,“你,风晨,你,你再看,我就,就就……”某腹黑挑眉:“就什么?”小白兔气得把小脸涨的老红,一气之下,话语不经大脑思考蹦哒出来了,“就不嫁给你了。”某腹黑邪笑:“不用你嫁,我娶就行。”“……”不知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