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8800000010

第10章 自我:理性辉煌的建构(2)

人们坚信自我的知觉所及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甚至有的人认为,只有客观的才是正确的。这种思想所制造的混乱估且不论。试问客观=客体吗?太阳升起来—这是客观世界还是客体世界?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客体世界。其实不然,太阳升起来了,这是我们的观念形态,是客观形态。事实上地球是围着太阳转,太阳“如其本然”地运动,这才是客体世界。当人们坚信客观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时,客观化的自我也被当成一个真实的存在。当现代物理学的先进成果证明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自然,而与佛陀的古老格言走向一致时,人类所执着地追求的自我形象不正是一个可悲而滑稽的虚设吗?

佛陀对须菩提说:“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咬。果能认识所有的相本体上都是非相,就能见到家征宇宙无限统一的如来的法相。”

人类心智所执着的客观世界本质上是虚妄的。量子理论证明,不存在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人类所有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不过是人类理性的假设。佛教更是详细地论证了客观世界(色)的虚妄性。佛教认为,色有四大,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一地大,是客观世界中坚强性的部分,相当于科学所说的固态;二水大,是客观世界中流湿性的部分,相当于物理学所说的液态;三火大,是客观世界中温燥性的部分,相当于科学所说的热力等现象;四风大,是客观世界中轻劲性的部分,相当于科学所说的气态;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这四大种组成,色从四大和合而成,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它们本身并无实体,所以佛陀说:“色不异空,庄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四大皆空,纯粹客观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那么,自我究竟在哪里呢?

自我到处漂泊,到处流浪,无依无靠,没有归宿。

人类青春期对自我的辉煌设计如梦幻泡影一般虚妄不实。

我在哪里?!

我曾经在哪里?

解答了两个问题,也就解答了自我和真我的存在。

如果我在对象之中,在万物的差别之中,那么这是客观化的自我,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塑造,它源于生命的内在分裂与焦虑。并不是客观的对象塑造了自我,而是生命的内在分裂导致了客观的对象,同时在分裂在基础上通过客观对象塑造了自我。人因为失去了家园,而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人类不遗余力地追求自我,设计自我乃是对失去的家园的弥补。然而,人愈是追求,愈是痛苦,在恶性循环中辗展挣扎。人执着于客观对象(色相),就永远也寻不到真正的我。人类在虚幻的假象中自我欺骗,人自己挖了个陷井,然后自己走进陷井中。在对象中的我,是假我,是人类知性的虚构。

我曾经在哪?“曾经所在”的我,就是与自然混然一体的始前的我,是无我之我,是真我。假我是自我,无我才是真我。只有彻底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自然的对立,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一句话,只有在自我彻底崩溃时,才能见到真正的我—无我之我。当我们识破对象化世界的虚幻,识透客观自我的虚幻,当我们破除对对象化世界的执着,破除对客观自我的执着,一切的一切都是空,都是无,此时的我,就是真正的我。我如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都“如其本然”地存在,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切。

曾经所在的我,是无知无觉的我,是混沌的我,所以是自在的我。而经过痛苦的自觉,回到我的曾经所在,此时的我,已不是自在的我,而是自为的我。

真我是不是远离自我而迷失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或者说,“空”是不是远离“色”而高高地位于某个理想世界?不是,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现象不在本体之外,本体也不在现象之外。现象就在本体之中,本体也就在现象之中。广而言之,极乐不在烦恼之外,而是在烦恼之中。自我制造了客观化的世界,然后迷失在客观化的世界中。只有超越客观,瓦解自我,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我。

空,意味着客观世界的消失。客观世界一旦消失,作为自我的对象不复存在,因此自我随之消失。自我消失之日,也就是真我显现之时。

自我的状态,有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真我状态,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也超越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然而,真我在本质上都是不可说,不可得的。甚至不可思议。当我们说“我是什么”时,这个“什么”,已经不是本来的我了,而是客观化了的我,真我不可能从肯定中得到,而只能从否定中得到。我们说“我不是什么”,这个“不是什么”就蕴含着本来的我。“不是什么”否定了客体,同时也否定了自我。只有在否定中,我才不可能被客体化或客观化。当我把自己当成客体时,我就迷失了真正的我。只有在我自己永远也不被客体化或客观化时,真正的我才会显现。真正的我,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我们来看临济的一个公案。

一天,临济说法曰:“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诸感官)出入,未证据者看看?”

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

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

其僧拟议。

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临济的“无位真人”并不是指客观上的自我,而是真正的我。铃木大拙说:“真正的自我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而不是属于有限的相对世界的心理上或伦理上的自我。”铃木大拙所说心理上或伦理上的自我,实质上就是客观的自我和客体的自我。客观的自我,是就认识论意义而言,也就是心理上的自我;客体的自我,是动力学上的我,也就是客体的我。临济要弟子们“看看”从我们的诸感官出入的真我,这真我却是不可说不可得的。当一位僧人问道:如何是无位真人(真我)”时,这时的“无位真人”已经客体化了。我们静默的时候,真我在自我之中。而当我们追问或追寻真我时,此时真我已不在自我之中,而成为自我追问或追寻的对象,真我也就客体化了。真我是不能客体化的,客体化的我就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临济从禅床跳下来抓住追问的僧人叫道:“说出来!说出来!”可是,当那僧人比拟着想说时,临济却推开他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临济最后通过否定来告诉弟子,真我是不可说的,不可客体化。临济的否定其实是最高的肯定。真我不是客观的“什么”,而是超越客观的“不是什么。”

这样一个分别的世界其价值在于自我的解释。因此,尼采说:“与我们有关的世界是虚假的,即不是一个事实;”人吃了知善恶果,意味着人能对世界进行价值解释,而这个根据价值所伪造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虚构。

客观化的东西(色相)是建立在事物的分别之上。客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事物的差别。当客观成为科学的手段时,世界便成为一个千差万别的世界。然而,真我不是分裂的,真我是圆融的,没有分别,没有对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在一个千差万别的客观世界中,又怎么可以发现真正的我呢?所以佛陀一再教导人们,只要超越所有分别的客观现象,才能成为真正有觉悟的人。

没有我相!

没有人相!

没有众生相!

没有寿者相!

超越一切客观化的现象,同时也超越了一切差别和对立。没有我与他人的对立也没有众生(未觉者)和寿者(觉者)的对立。只有彻底从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才能彻底超越对立和差别。只有彻底瓦解自我的执着,才能见到真正的我;只有彻底破除自我对客观世界的依恋,才能走向真正的圆融!

生死:现实自我的轮回

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了。——苏格拉底

如果世界上没有死这一回事,那也就没有宗教。——费尔巴哈

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物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生存状态,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毫无选择地走向死亡。这个物种就是人,只有人最有自知之明了。因为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

人的自我意识,使人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种,也使人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类,因为只有人为自己的存在而痛苦,为自己的必然灭亡而悲哀。人类依靠自我意识建立了这个世界的秩序——此世界的秩序与其说是自然的,不如说是人为的。是人的意识建立了此世界的类及亚类。人类建立起此世界的秩序,同时塑造了自我。人类的这种伟大创举就好像蜘蛛一样,蜘蛛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网后,便成为网的主人,人类建立起自然的秩序以后,便成了自然的主人。人与蜘蛛不同的是,人有自知之明,而蜘蛛没有。人不过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蜘珠。

人成为此世界秩序的蜘蛛,人类从世界的起灭之中确切地知道自我的生死。而人在混沌的统一状态中,是不知道自我有生死这一事实,在原始人的思维之中,我们知道原始人的意识中是没有死亡这一词的。作为原始意识的表象—神话,清楚地向我们昭示了生命不死的信仰。所有的神话都只有一个主题:生命一体和生命不朽。我们从客观的立场上来看,是不是原始的人就没有死亡的事实呢?不是。任何事物都必然有起灭和生死。原始人也不例外。关健在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把生死看成事实,而原始的人从神秘的立场把生死看成一个问题。当他们把生死看成一个问题,他们就获得了否定死亡,反抗死亡的权力。然而,我们却没有否定死亡事实的权力。因为我们的立场,客观地使我们与对象分别。而神秘的混沌状态却没有分别,甚至没有事物间的对立。一切都是一个浑然的生命体,自然不死,人也不会死。原始人正是在这种生命一体的基础上获得了生命不死的信仰,表现了原始的混沌统一的生命状态。在《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象征。当人类还是生活在没有对立、没有分别的伊甸园时,人类是不死的。人如同上帝一般永恒。只有当人具有了智慧,有了对世界的价值判断,有了对世界的分别之后,《圣经》把这一过程说成是人的堕落。从此人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人从此坠入到生死的轮回中。这美丽而优伤的故事只是象征着人的生命状态的转化——

由混沌走向客观;

由蒙昧走向理性;

由统一走向分裂;

由无知无觉走向有知有觉;

由无我走向自我;

由幸福走向痛苦;

由永恒走向生死。

人的“堕落”过程被人们描绘成文明的过程。人必然灭亡的事实与人追求永恒的理想之中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永远在痛苦中挣扎,永远在追求和失望中辗展。人永远在生死的轮回中流转。

人在原始的混沌统一状态,我们称之为自在状态。自在的人没有痛苦,没有忧伤。自在的人生活在神秘的实在之中。神秘的实在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实在。神秘的实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客观的实在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的实在。神秘的实在是心理学上的实在,而客观的实在是物理学上的实在。我们现在处在客观的实在中,但我们不能用客观的目光来看待神秘实在,就如同不能用刀把空气切开一样。我们只能用神秘的目光来看待神秘实在。或者说,神秘实在根本就不可以从某种立场来看待。因为从某种立场上来审视等于把神秘实在当成客体。神秘的实在只可体验,而绝对不能客体化,更不能客观化。

神秘的实在中没有死亡的概念。一切都因生命一体而获得永生。正是从这一心理学的立场上,自在的人是不死的,不是没有死亡的事实,而是没有死亡的意识。而现代“文明”的人因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远远离开了原始的神秘实在。对现代人来说,神秘实在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一个可笑的愚昧的神话。现代人生活在客观的实在里,生活在对立的世界中,这客观的实在和对立的世界,我们说这就是现代人的“现实”。人的现实从客观的角度获得世界的中心地位,又从对立的角度获得了死亡的意识。人的自我意识与死亡意识正好同时萌生。人的使命便是努力追求永生,努力反抗死亡,然而又是必然走向死亡。

人的现实就是分裂的现实!

人的现实就是苦难的现实;

人的现实就是必然死亡的现实;

人的现实就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人从混沌走向自我,也就是意味着从神秘实在走向客观实在,走向人的现实,人类走向文明的每一步,都同时是走向苦难。佛教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名叫婆婆世界,暗示着现实世界(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了苦难和烦恼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必须忍受无穷的苦难和烦恼,才能生存下去。

有什么比不想死然而又必然走向死更痛苦呢?

佛说,没有生,就没有死。只要克服生的执着,也就克服了死的恐惧。

在佛教中,从混沌走向自我的过程,就是生。生是指自我意识的产生,而并非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的胎生。婴儿降生,与母体乃至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圆满的整体,没有自我的意识,因此也就是没有“生”。过去,人们一直从客观的立场来看待生与死的问题,因此对佛陀的教义产生诸多的误解,以致谬论流传。佛教的生,并非是一种客观状态的胎生,而是指自我意识甚至自我感觉的萌生。人的诞生亦不是罪过。佛说:“人身难得”,表明佛陀肯定人生的伟大精神。佛陀并非要否定人生——我必须提醒每一位热爱佛学的人。佛陀否定的不是人的诞生,而是客观现实的人生。客观现实的人生,也就是有分别不圆满的人生。有分别的人生,是人的一切苦难的渊蔽。人类要超脱现实人生的苦难,就必须彻底超越现实人生,超越现实人生,也就是超越客观的人生,回归神秘的人生——自在自为的人。佛陀否定现实人生,并非是否定人的存在——许多谬论正是在此中间划等号以致于使人们以为佛教是消极的人生观,否定人的存在。叔本华大概就是世界上歪曲佛陀精神的一个最突出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叔本华消极人生哲学中“活着不如死去”的观点源自于佛教,这是对佛教极大的歪曲。佛陀并没有否定人的存在。恰恰相反,佛陀坚定地肯定了人的存在。佛教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非虚无的超越智慧。现实世界并非人的唯一存在。现实人生仅仅是指人的客观存在,在现实人生之前还有自在的人生,以及超越现实人生的自为的人生。自在的人生都是神秘实在的人生,也就是原始统一和圆满的人生,自为的人生是自觉地回到神秘实在的人生,但自为的人生高于自在的人生。因为自在的统一是混沌的,而自为的人生是自觉的。客观的人生一一现实的人生是分裂的,对立的,因而也是痛苦的。佛陀所要否定的仅仅是客观的人生,现实的人生。但佛陀的否定中又带着肯定,因为只有经过分裂和对立,只有经过痛苦,人才能自觉回归,只有自觉回归,人才能从现实的人生超越到自为的人生。因此,佛陀否定现实人生,同时又是肯定了现实人生,佛陀的否定中充满着对人生的巨大热忱。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热门推荐
  • 池见月

    池见月

    千年一现的九妖神星集气遇上了三百六十年一回的应天时?这是盘古开天至今也未曾出现的奇象啊!这天下不知又有什么事要发生了。莫非是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吻安,冰山校草

    吻安,冰山校草

    东方甜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大老虎,可以雄纠纠气昂昂地吃掉俊美腹黑而又冷漠的冰狐南流枫。于是,日常攻略是这样的:“东方甜,把手铐解开!”“亲我一下,我就答应你!”“东方甜,把定位手表的密码解开。”“才不要咧,我要你时时刻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东方甜,衣服太丑快换掉!”“不然,换套‘特殊制服’给你看?”……“东方甜,男人是很危险的动物,你知不知道?”“不知道,要不然你危险一个给我看看?”终于有一天,老虎东方甜成功地把自己给作死了!她眼中的禁欲冰山南流枫,化身霸道总裁将她强势各种咚!东方甜泪眼汪汪地从大老虎变成小猫咪,从此踏上了逃跑、灭火、再逃跑、继续灭火……的艰难人生路。
  • 英雄联盟之火神逍遥

    英雄联盟之火神逍遥

    一个天天玩撸啊撸的宅男穿越到英雄联盟世界菊花信说;不愧是我爷爷的老乡一样那么变态嘉文说;可惜他不是德玛西亚人不然的话就是德玛西亚四基友盖伦说;人在兄弟在凯特琳:好看吗?乐芙兰:几百年来你第一个敢打我屁股琴女:怎么会这样!我的胸啊
  • 冰魔疯狂

    冰魔疯狂

    这是穿越之旅,这是一个为守护而变成冰魔成长的全过程。。。。。。。
  • 如果再相见

    如果再相见

    原本从小与父母分别却拥有艺术天赋的童可菲意外进入了紫尚国际学院,接二连三的友情让她措手不及,她还来不及享受友情的欢乐便发现自己已经被卷入了一个家族乱战之中,自己的室友竟然是哥哥童恩瑞曾经的暗恋对象。友情,情亲让她陷入迷茫,她是否可以回到当初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呢?我们拭目以待。
  •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乐活环保主义倡导者,正念禅修研习者,国内畅销书作家郑莉,独自静心游历日本,对照中日两国人民获得幸福的不同方式,从心理学和禅修等多个角度诠释隐含在每一个小细节中的幸福,为你揭秘获取幸福力的真谛。
  • 独占妖皇:调教,小绵羊

    独占妖皇:调教,小绵羊

    “冲动,不合群,天真,无能,懦弱,难怪...那个下作的一族会对你放任如此,充其量只是一个耍性子的小毛孩,根本没有下手除去的价值。“他是千古一皇,千古一妖,千古一帝,号令四界,涂炭生灵的一代妖皇,以绝色人类的姿态,时隔千年的再次降临。这里是遥远的二十一世纪,这里是异术纵横的国度,这里是没有战争杀戮的净土。当傲娇青涩的绵羊巫女与杀伐嗜血的饿狼妖皇相遇,谁又是主~?谁又是仆~?-----------------------------------此文异性恋一对一甜宠微虐,异能文,球鲜花、球打赏。
  • 成长万岁

    成长万岁

    每一个人都从青春年少走过,每个人都有一段成长的经历,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懵懂,叛逆,张狂,充斥着这段岁月。这段岁月就像一枚没长熟的青梅,当我们回首这段岁月,常常会为当年的青涩懊悔。虽然我们会感叹当初那样或者这样的缺憾不尽任意,可这段岁月却是我们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正是因为这段成长的岁月铸造了我们人生的性格,人生的态度,回首这段成长的岁月我们会不由的振臂高喊:成长万岁!
  • 吃药小窍门

    吃药小窍门

    日常生活中,食疗吃药小窍门。如:治感冒发烧:生嚼大蒜治感冒:可把鲜蒜瓣含于口中,生嚼不咽下,直至大蒜无辣味时吐掉。连续用3瓣大蒜即可见效。一般用于感冒初起、鼻流清涕、风寒咳嗽等病症。
  • 盛宠巨星之前妻不承宠

    盛宠巨星之前妻不承宠

    高一,她对他一见钟情。她爱他,他却恨她。在他眼里她就是墙壁上的一抹蚊子血,不仅多余还刺眼恶心。可在她的眼里,他是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是世上所有的美好,从见到他的第一眼她就没头没脑的栽了进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