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8900000021

第21章 名人读书方法(8)

有关《文心雕龙》注释的着作,向来是以范文澜本为权威的,但牟世金既尊重它,又不轻信它,从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出发,对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给予纠正。比如,《史传》篇中有一句话说:“宣后乱秦,吕后危汉”,范文澜引用《史记·匈奴利传》中的话,将“乱”解释为“淫乱”。牟世金仔细研究原文,认为“宣后乱秦”与“吕后危汉”性质相同,都是属于政治问题,与淫乱毫不相干,于是引用《史记·穰侯列传》和《范雎列传》中的史实,正确地解释了“宣后乱秦”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牟世金“以书为敌”,并不是怀疑一切,目空一切,而是要使“敌”转化为“师”,从中受益。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倘若人云亦云,被书本牵着鼻子转,就不仅有可能上当,而且不能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见解,毫无建树,充其量不过是个活“书橱”而已。读书多思善疑,不仅可以发现很多书中的谬误,而且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也就在“疑”中形成了。

“如临大敌”般地读书,速度自然很慢,并且是很费力的,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这样读书,读一次会有一次的收获和提高,即使有时看起来似乎白费了力气,但实际上也都有看不见的功效。

王通讯——人-资系统法

中年学者王通讯是一位研究人才问题的专家。他通晓人才成长的规律,深知读书与成才的关系,因此,他主张读书应该有目的,目的就是学有所成。

为了能够学有所成,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人与资料有机结合的信息系统,简称“人-资系统”。而读书过程,也就是建立人-资系统的过程。

王通讯说,人资系统应该由三个分系统组成:一是图书系统,二是卡片系统,三是大脑系统。那么怎样来建立这三个分系统呢?

图书系统:新书买来后,先粗略地浏览一下,知其大概内容,然后按分类排列放在书架上。对于这些书的内容不必全部记住,只要知道个“门牌号码”,到要用的时候能很快地找到就行了。

卡片系统:阅读书报时,将与自己学习或研究目标相关联的资料摘录下来,这些资料是浓缩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大脑系统:平时大脑不用去记那些书上和卡片上的东西,而是要保持思考状态,经常分析组合,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发掘问题。

图书和卡片是“死系统”,而大脑则是“活系统”,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人-资系统。

王通讯还强调,建立人-资系统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是“死系统”和“活系统”的关系,应以“活”为主,“死”为辅,要把较大的精力与时间花在“活”上,以“活”统帅带动“死”。“活”与“死”

要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忽视“活”的人,会导致知识贫乏、思维迟钝;忽视“死”的人,会导致记忆负担沉重,或积累太少。

第二是卡片与图书的关系,一般已有藏书记载的内容,不再用卡片记录(个别内容重要者除外)。图书应该是大脑与卡片的补充。“卡片集其精,图书求其详。”“以卡片排列贯其精髓脉络,以书籍配合添其绿叶新花。”

林帆——借光法

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林帆,不仅是一位新闻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杂文家。杂文家自有杂文家的风格,就连谈起读书做学问来也是那么幽默风趣。

他说,春节期间孩子从乡下带来一只活鸡,吃掉鸡肉还剩下一锅汤。第二天就拿点大白菜掺在里面一锅煮,竟是一个可口的小菜,于是戏称之为“借光”。

后来将此事告诉一位当厨师的邻居,他却说这是烹调法门,叫“底子”;还说没有一锅好“上汤”,有时烧出来的小菜会减色。

这一锅鸡汤熬白菜给了林帆不少启发,使他联想到了读书治学。他说:“这倒是给我开了窍。不管叫‘底子’也好,叫‘借光’也罢,反正这里面是有联系的。于是我就联想到读书做学问的道理,学和识是分不开的,所谓学问的根基,就是荟萃了精华的‘底子’,联系实际,有所见识,触类旁通,就可以比喻为‘借光’吧。有了底子不会活用,到头来还是死学问,或者说不过是一锅上汤;而碰到问题不能联系实际加以解决,好比炖大白菜不会借现成上汤的光,仍然是一锅大白菜。有学而无识囿于一隅,有识而无学失之浅窄。”

林帆对学和识的辩证关系讲得很透彻,既要博学,又要多识。读书是积累知识“底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绝不能读死书。有了雄厚的“底子”,又善于“借光”——富于联想,举一反三,具有见识,读书治学的效果必定会好,在学业上必然会有所创造,有所建树。

奚椿年——取其所长法

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奚椿年同志是一位专门研究读书、学习问题的专家,他着有《读书杂谈》、《学海探珠》等多种论及读书方法的着作,在青少年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取其所长”,是奚椿年关于读书的一个见解。他是这样说的:“当你走进市场,确定了要买某种商品以后,总是要作一番挑拣的,把同一商品中最好的买到手;那些孬货呢,你是不会去‘青睐’它们的。

“读书,应像买东西一样,也要挑拣,而且不只是读什么书要挑拣,就是每一本的内容,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或不必取的,同样要挑拣一番,这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叫‘取其所长’。”

为什么要取其所长?这是因为每一本书都是既有长处,又有不足的地方的,所以读书时必须取其所长,善于吸收书的精华。奚椿年认为,好书的长处很多,或是思想深刻,或是论证问题正确,或是逻辑严密,或是语言生动,或是其他,这是易于发现的。一般的书,相对好书来说,长处要少一些。但是,“白玉隐于顽石里,黄金埋于污泥中”,也仍然值得注意发掘。至于坏书,如无必要,可以不读,如果读了,也不妨从中挖出一点能为我所用的“长处”来。比如,列宁读英国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霍柏生的着作,一方面,他指出:霍柏生是“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和小资产阶级的批判家”,很反动;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肯定这本书的长处是“对帝国主义的基本政治特点,作了一个很好很详细的说明”,并且后来还在自己的着作里选用了霍柏生列举的材料。

青年朋友读完一本书之后,不妨掩卷沉思一番:这本书的长处究竟是什么?

我是否已将其所“长”“取”出来了呢?

钱梦龙——四步法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中,很注重给学生以学法指导。他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传授学习语文的“四步读书法”。

所谓四步读书法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步,整体感知,也就是全面阅读课文。先看课后“思考与练习”中有关指导全面阅读方面的问题,然后从总体出发,带着问题去阅读。

通过全面阅读记住文章内容的梗概,用笔标出自己认为是反映文章内容梗概的句、段;将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笔画上记号,然后借助工具书,找出它在本文中的义项,再从上下文琢磨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总之,这第一步要从全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步,重点阅读,也就是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现重点句段,即“中心句”、“关键段”。并用笔做好记号,再写上简单的评语,深入思考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三步,揣摩思路,也就是分析作者的写作路子,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揣摩时,可以用顺问法,比如:“为什么作者先写甲×,后写乙×呢?”也可以用逆问法,比如:“为什么作者不先写乙×,后写甲×呢?”这样一揣摩,很快便摸清了作者安排材料的路子,归纳出了段意,总结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四步,认识特点,也就是发现文章的写作方法。看看这篇文章在谋篇布局、表现主题以及开头结尾等方面,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独到之处?以便自己写作时学习借鉴这些写作方法。

华罗庚——驾驭法

“驾驭法”是华罗庚教授的读书方法之一。

华罗庚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如何将“厚”书读“薄”呢?华罗庚有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

华罗庚的这个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读书时,不能让书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要由我们牵着书本的鼻子走,高屋建瓴地驾驭书中各部分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就是“驾驭法”。

钱伟长——跨越法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考试之前,老师或家长总是嘱咐:“先挑容易的题做,遇到难题暂时放一放,先跳过去,等把其他的都做完了,再回过头来慢慢思考。”

遇到难题跳过去,这种方法也适合于读书。

着名科学家钱伟长说: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碰到小问题,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跨过去?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原来那些碍手碍脚的阻碍都不成问题了。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

钱伟长这段话至少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1.从思想方法方面来看,如果遇到问题就僵在那里,非得要“把沟填满”、“把石头搬掉”才肯前进,这是愚蠢的办法;而“跨过去”或“绕过去”,才是灵活机动的聪明的办法。

2.从阅读规律方面来看,如果死抠一个问题不放手,很可能越抠越糊涂;而先跨越过去,等到对整章或全书有了一个基本印象,再回过头来看,原来的难题就“都不成问题了”。

3.从价值观念方面来看,如果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停下来,那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是不合算、不可取的;只有采用跨越法读书,效率才会高,效益才会好。

王亚南——相互渗透法

南京大学校长王亚南是一位着名的经济学家,可是在他的书架上和案头上,却经常摆着许多如《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一类的外国古典文学名着。

王老先生为何有如此“雅兴”?有一次,他对一位研究哲学的朋友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借用你们搞哲学的一句行话,叫‘相互渗透’。我喜欢看外国小说,正是为了搞文科的‘相互渗透’呀!”

为什么要搞相互渗透呢?王亚南举出马克思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说:“《资本论》是一座庞大的知识宝库,不仅有经济学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的知识呢。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及后来莎士比亚等人的着作非常熟悉,他准确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来表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把非常枯燥的经济问题谈得别有兴味,而且通过小说所描绘的内容,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如果对追杀恶魔的西波亚斯或被人骂为水獭的瞿克莱夫人一无所知,连臭名远扬的夏洛克也不知是何许人也,要想完全啃动《资本论》是比较困难的。”

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仅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而且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也相互渗透。随着现代科学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相互渗透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现在出现的许多边缘科学就是有力的证明。

如果“闭关锁国”、“坐井观天”式地固守在自己研究学科的领地内,不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这个学问是做不好的;只有随时了解、掌握其他学科的新信息、新动向,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本专业研究出创造性的成果。

苏步青——摄取灵魂法

着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苏步青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与青少年学生谈读书问题,他写道:

“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小时候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聊斋》我最喜欢,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了理解。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书一下子全部读懂不容易。我一般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末一遍,题目也全部做完。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一部书也不是一定要完全读通、读熟;即使全部读通了,读熟了,以后不用也会忘记的。但这样做可以训练读书的方法,精读的方法,学习、掌握一本本书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性。”

苏先生这一段话,谈及了读书的规律、精读的方法、读通的标准等问题,这些对我们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苏先生在这一段话里还提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那就是:读书要“学习、掌握一本本书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性”。

我们通常讲的要将一本书读好,汲取它的精华,是指好的语言、新的知识、正确新颖的观点等,而苏步青先生则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学习掌握“书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性”,这就不只是要吸收书的某一个局部的营养,而是要摄取书的灵魂。

一本书也和一个人一样,它的躯体的各个部分是具体的,直观的(体内部分要通过解剖),而灵魂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要摄取它的灵魂,就要细细地琢磨、体味。

读完一本书,不仅掌握了它的内容,而且连它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性也学到了,那么读书人的收获可真是不可估量的。

陈念贻——单打一法

“单打一”,本是中国的一句俗话,意思是说做事情一次只专门做一件,不旁及其他的问题。

有人用“单打一”的方法读书,竟也有特殊的功效。

着名科学家陈念贻就是这样读书的。他年轻时为了报考大学,决定突击自修英文。这个主攻目标确定之后,他就将房间里其他的书籍都封存起来,只剩下英文书一种。整天手不释卷,捧着英文书啃读,使自己完全进入英文的“境界”

中,不受其他任何书的干扰。第一天,他只记住了8个单词,到第二天早晨复习时发现已忘掉了3个。第二天仍然没有记住几个,但陈念贻毫不气馁,继续埋头攻读,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开始掌握了英文记忆的规律,一天就能记住20多个单词了。一个月后每天能记50余个,两个月后就已掌握了四五千个单词,基本能阅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了。

陈念贻不仅只是单打一地读英文书,而且“单打一”中还有小“单打一”

同类推荐
  • 白领航图:假如你与成功有约

    白领航图:假如你与成功有约

    如果你希望从本书中获益,就必须具备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再多的方法也帮不了忙。一旦你具备此项条件,不需要其他建议,你就能从本书获得最大的受益。如何培养自己的这种条件呢?你只有时时提醒自己,这些原则是何等重要。想像自己将享受更加丰富、快乐的人生,反复不断地告诉自己:“如果我长期在生活中应用本书所教的永恒真理,我就能享有心中的平安与快乐,我的收入也可能大增加。”你最好在自己的办公桌、床头备上一本,常常翻阅,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改变你一生命运的必备手册。如果应用时遇到某种困难,不要气馁,不要冲动,这通常都不是正确的方式。还是翻回到这几页,再看你作记号的段落,试着采用新方法,看看它们能带来什么奇迹!
  • 目标第一

    目标第一

    通过对11个方面的诠释能为你的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清晰可行的指导思路,即,按照理想设计目标,积极地生活,并通过现在的生活确定将来的面貌。
  • 水一样做事

    水一样做事

    本书是一部成功心理的通俗读物。内容包括刚柔之道,方圆之道,动静之道,虚实之道,屈伸之道5个部分。
  • 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

    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

    魏凤莲、沈建菲编著的这本《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超值金版)》共分十一章,第一章讲述透过女人的眼神、微笑、外形、装扮、语言、举止等细节,能够看穿女人的心理。当您捧起这本《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超值金版)》,读罢书中不同女人的故事,您会发现:原来每一种途径都能获得幸福。
  • 处世智典———影响一生的心态

    处世智典———影响一生的心态

    本书深刻地描述了人生处世经验,为你提供了战胜生活中的尴尬、困顿与郁闷的种种神机妙策。
热门推荐
  • 末日管理员

    末日管理员

    末世降临,全球逆变!不仅仅有横行的丧尸,凶猛的异兽,更有失落在了时间长河之中的远古文明降临地球!从这一刻起,人类不再是食物链顶端的王者,而是被狩猎者的一员!林亦,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开启神秘管理员系统,自此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进化之路。“年轻人,我看你眉清目秀骨骼清奇,我这里正好有一款《斗破苍穹升级系统v1.0版》,你要还是不要?”林亦冲着一个刚刚逃离丧尸之手的孩子笑着说道。
  • 庶后:凤阙凰谋

    庶后:凤阙凰谋

    只因庶出,她在家中备受冷落。她偏不服,誓要活得尊贵。普天之下最尊贵的女子,自然是皇后。大婚夜,她被蒙住双眼,夺她身的人在她耳畔低语:若恨,记住我的声音。身陷火海,才知一切不过是长姐布的局。涅槃重生,脸上丑陋的疤痕点燃了她复仇之心。他尽心守护,她步步为营。那个改她命格的男人,究竟是她的良人还是仇人?带着恨意一路走来,烽火连天遍地狼藉,她足踏鲜血,铺就一条通向凤阙的路……
  • TFBOYS有羽翼的千纸鹤

    TFBOYS有羽翼的千纸鹤

    关于一个出生于单亲家庭女孩和当红偶像的爱恋故事。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非常适合。。搬家在某个环境清幽,空气佳,小鸟开心唱歌的小区里的某栋公寓传来一阵阵的鬼哭狼嚎~废话不多说,看了就知道
  • 仙窥

    仙窥

    无尽的星空宇宙,神秘的天外之域,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修真世界……
  • 那段时光的你很好

    那段时光的你很好

    你试过喜欢的人来自己家住的感觉吗。顾晴天一开始对林然真的只是仰慕,没有别的感情的。可是为什么来我家住的偏偏就是你林然呢?你刚来那天,阳光正好。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幕。当各自朝着梦想追寻,身边的人不断变多,是不忘初心,还是开始新的生活?这段从懵懂高二那年开始的感情,最终该何去何从?真的,我喜欢你。
  • 英雄联盟之绝世无双

    英雄联盟之绝世无双

    曾经他遗憾出局!现在为了兄弟他白翔又回来了!目标?除了击败如日中天的韩国,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巅峰王座之外,还能有别的?
  • 妖皇娇妻:盛世混战

    妖皇娇妻:盛世混战

    前世,她是血域魅骨帝尊,却为了他白了头,瞎了眼;今世,她是妖灵之女,却再次爱上了这个男人。前世,他是灵域灵皇,却为了她粉身碎骨,跌入万丈深渊;今世,他是人灵之子,却忘记了这个牵扯着他三生三世的女人。他说:“我可以为了你放弃一切甚至性命,但只求你不要离开我,好吗?”她说:“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与他白头偕老,生儿育女而已。”
  • 魂主宰

    魂主宰

    秦夜,被无生灵境最强之人,称为是古往今来精神力最恐怖的少年。他生有双魂,一为人之魂,另为‘神’之魂。如此,他便被那无生灵境最强之人,收为了弟子。而后,一场被那人称为“历史上最恢弘的觉醒游戏”的一场惊艳无双的游戏,便由此开始了……————生萧作品《魂主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妖武乾坤

    妖武乾坤

    传说中,六道是众生轮回之道途,既然这个世界有人,就会有神和妖,我要讲的就是妖的故事……他是妖王的转世,觉醒后是继续安然的做洪门掌门还是带领妖族杀上九重天,让天道摧毁一切建立新的纪元?千年的等待只为今生与你再次相遇……
  • 收灵笔记

    收灵笔记

    一切不幸都发生在我5年级那个下雪的元旦聚会后。我被一个大冬天只穿着大裤衩和二指背心的小男孩袭击,那个男孩又被一个怪爷爷变成一缕“白烟”吸进个帆布单件包里。怪爷爷说他叫皇普世荣,他是收灵师。我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跟着他开启了我的悲剧生活。我叫张文鑫,我不讲述,我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