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理论的模型,图中P、Q、D、S分别是价格、产量、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t为时间。根据上述模型,第一时期的价格P1由供给量Q1来决定;生产者按这个价格来决定他们在第二时期的产量Q2。Q2又决定了第二时期的价格P2。第三时期的产量Q3,由第二时期的价格P2来决定,这样就会反复循环下去。
蛛网理论在生活中的事例非常多,尤其是一些农产品市场中会经常出现。例如,2012年2月起,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民突然发现,一直作为炒菜配料的大葱突然价格高涨,一些居民反映花10元仅能买到两根大葱。涨价后,大葱的“风头”甚至盖过肉禽和鸡蛋,一度成为餐桌上的“主菜”。
为什么会产生大葱价格比鸡蛋贵的这种奇怪现象呢?主要的原因是,一般大葱的价格波动周期为5年,其中4年保持较好的价格水平。几年前,农民种一亩大葱平均可赚3000元左右。而大葱的价格在保持连续7年的较好水平后,2010年和2011年都出现快速下跌,连续两年的坏行情导致“葱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常年种植大葱,土壤养分受到影响,再加上病虫害和冻害,2012年大葱亩均产量从4000千克减少到2500千克以下。
对于很多种植大葱的农民来说,他们对种多大面积和卖什么价格这两个关键信息了解很少,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状态。多数农民一看今年某农产品价格很高,次年就多种,行情不好就立刻减少该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因此,很多农产品价格始终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
蛛网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时候,经济中便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当某一产品在第一期的市场销售中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上涨,第二期必然会增加生产。而第二期产量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因而,第三期产量又会减少,这样又再次引起了价格上涨……因此,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为何大葱的价格狂涨至10元只能买两根,而海南香蕉的价格只有几毛一斤的奇怪现象了。
蛛网理论不仅在农产品市场中拥有巨大的作用,在职场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职场中相继出现过“会计热”、“计算机热”、“外语热”、“新闻热”。当热潮来临时,很多人才都涌向这些职位,甚至有些人转行到这些行业,但遗憾的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人才太多,供求局势数年之间迅速逆转,几年前热门的专业,几年之后就门庭冷落。这样就容易出现“就业好——人才多——一哄而上——供过于求——就业疲软——一哄而下——供不应求——专业升温”的反复格局,这也解释了人才市场波动的规律和原因。
事实上,“蛛网波动”不仅造成了很多人才盲目跟风引起的就业困难,而且给职场中带来了人才浪费,造成了损失。也就是说,“蛛网波动”非常容易引起人才市场上由于盲目跟风热门职位带来的人才过剩。
有关过剩的解释,经济学上有两个概念,即“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绝对过剩,是指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让每个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以后,还有剩余。相对过剩,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而言出现的过剩,即社会的供给超出了具有购买能力者的需求。
绝对过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基础的,是难以企及的。而相对过剩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并在某一行业中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今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一旦出现相对过剩,就意味着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那么,蛛网理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正确应对“蛛网波动”,首要的是避免盲目跟风或者简单地“反弹琵琶”,落入职场供求的“蛛网”。简单来说,最理智的态度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好自己的职场定位后,要耐住寂寞,坚定地朝自己预期的方向走下去,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
2.找工作和“被猎”的成本收益大不相同
贾先生和刘先生同在北京一家单位,做IT行业的工作。尽管是同事,但是他们的工作表现相差很大,同事和领导对他们的评价也很不同。
由于贾先生硕士毕业只有3年左右的时间,工作经验并不丰富,他的工资在单位中算比较低的。而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租房、买衣服、水电费等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贾先生对于工作极为不满。在工作中,他经常对主管发各种各样的牢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主管对他毫无办法。最近公司业务紧缩,单位让主管裁人,主管就将贾先生的名字报了上去,这样他就失业了。这次失业对于贾先生的打击非常大,不仅要赶紧找工作,而且他觉得有些失落感。再找工作的时候,他也不敢要求涨工资了,只要维持当前的水平就可以。
相反,刘先生工作经验要丰富一些,在工作中的表现比较踏实。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经常学习其他部门的一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业余时间,他还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行业内的评论性文章,俨然成了本行业的专家。虽然单位最近不景气,但是刘先生还是可以高枕无忧的。最令刘先生惊喜的是,有几家猎头公司听说了刘先生的名气,纷纷来找他谈,帮他推荐工作,而且都是一些大型外资企业核心部门的职位。刘先生开始并不在意,后来一想,去看看也无妨。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面试,结果被一家业内知名的大型外企录用了,工资上涨了50%,而且承诺每年都会有加薪的机会。
同在一家单位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贾先生和刘先生的巨大反差呢?很显然,他们的工作表现、业绩、口碑等不同,导致了失业和“被猎”的强烈反差。
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里,找工作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例如,为找工作置办“行头”,为赶招聘会长途跋涉等,一项项开支加起来,构成了数目不小的求职成本。
在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很多职场人士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于是,许多人就在投放的简历上面“做文章”。要么极尽包装,要么遍地开花般地“海投”。根据权威的调查显示,2007年职场人士为求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132元,而2009年人们求职成本大幅上升,人均花费达两千多元。调查显示,求职投资主要集中在简历制作、形象包装、各种职业培训、证书、交通及通信费用等方面。其中,简历的投入占很大比重,经过调查发现,仅简历一项的支出就占了求职总成本的20%。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职场人士在简历上投入的成本没能与收益成正比。通过对求职简历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职场人士在求职时投放简历的平均成功比率仅为1∶52。在接受调查的500多名职场人士中,70.5%的人投放大量简历后并没等来面试通知。由此可见,被废弃的简历数量惊人。而据电视台不久前的一则报道显示,无效简历每年要浪费20亿元以上。此外,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是广投简历“撒大网”,没有明确求职意向,为了找工作心急如焚,有媒体就曝出《找工作狂人日投简历359份》的新闻。
当然,除了买工作“行头”、交通、投简历等显性成本之外,找工作还存在一些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隐性成本。例如,失业之后一般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正规的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经过笔试、面试等好几轮的考验,而且确定人选之后还要有体检等事项,这样下来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的机会成本就是你在上家单位的工资,而心理成本就是由于担心不会被这家单位录用,在薪水上必然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最多和上家单位的工资持平,甚至略低。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这家单位的3个月试用期的考验,这也会提高找工作的心理成本。
那么,找工作的收益会有多大呢?一般对于中、低端的职位来说,很多人在跳槽后的工资难以实现大幅的增长,因为这样的职位可替代性很强,职场中往往供大于求。而求职成功之后,3个月试用期期间只能拿到80%的薪水,如果没能通过试用期还要面临再度失业的风险,因此从总体来看,收益并不算很高。
相对于自己找工作的艰辛,通过“猎头”找工作可以说是“这里风景独好”。因为“猎头”只向公司收取费用,一般是候选人年薪的30%为中介费,同时,“猎头”本人收取候选人年薪30%中的10%为其个人佣金。而且“猎头”推荐的工作往往都是高端的工作,是很多职场人士梦寐以求的职位,性价比非常高。
从成本上看,通过“猎头”找工作的成本非常低,几乎可以视为零。因为在“被猎”的过程中,职场人士不用为“猎头”支付费用,也不用将原来的工作辞掉,只要在“猎头”和用人单位谈妥之后去面试就可以了。
“猎头”(Headhunting):属舶来词,原意为割取敌人的头作为战利品的人,现在多指物色人才的人。
而从收益上看,“被猎”的收益却是非常高的。因为通过“猎头”介绍工作,应聘过程中比较容易谈条件,这是因为自己找工作和通过“猎头”介绍工作的求职姿态不一样,一个是主动上门,一个是经第三方推荐。而且由于是“猎头”推荐,肯定是经过筛选和评估的,更容易引起企业的重视。在个人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猎头公司会提供很多候选人的详细信息来辅助招聘,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此外,一般企业肯花高昂的猎头费招人,说明其有实质需要并且是认真对待这个岗位的,因此可以降低风险。而且通过猎头公司的介绍后,一般薪水会有至少20%的涨幅,有的会达到50%,甚至增长一倍以上。
总体来说,通过“猎头”介绍工作的好处是和雇主公司沟通会比较方便,如薪资、待遇等恰谈起来更占优势,“讨价还价”更加透明。
需要注意的是,猎头公司往往扮演的是物色高级人才的角色,“猎头”帮助的是那些不愁找工作的人,“猎头”从来不帮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就是说,中、低端职位需要自己找,高端职位“猎头”会帮助你找。
现在知道了自己寻找工作和通过“猎头”找工作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同了,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职场人士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并且通过不断学习、进步,成为“猎头”眼中的“高级人才”,这样就不愁找工作,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
3.核心竞争力决定你的身价
陈女士在某家服装企业担任销售主管,她在职场上的晋升速度快得令人惊叹。
刚进入公司没多久,部门经理让陈女士协同采购部同事到广州购买参展时预备的配饰、装饰品。她得到工作指示后,来不及多想就随采购部同事驱车前往广州。她深知领导安排自己协同采购的目的是为了把好关,因此,到达广州后她频繁奔走穿梭于各大商业广场之中。
一直忙碌了几天,尽管陈女士累得腿酸背痛,困乏交加,但因采购工作的烦琐及价格问题,直至最后那天晚上9点,仍有3项采购任务未完成。同事当晚就准备驱车返回,临行前他们让陈女士一同回单位,但她认为采购还未全部完成,于是临时决定多留一天,并就自己的决定向部门经理通了电话,部门经理表示认同。
第二天,她奔波了一整天,顺利完成了采购任务,并如期赶上了公司的参展布置。通过这件事情,部门经理对她大加赞叹,表扬她执行能力强,具有优秀员工的潜质。
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陈女士已从当初的销售员变成了销售主管,而且她的薪水也涨了几倍。同事们纷纷称赞,从销售员到主管,通常得用3年,而陈女士只用了一年半就做到了,如此快速的晋升是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