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的单位承诺给杨先生加薪20%,他都没有动心?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岗位会给杨先生带来名声和人脉资源,这些名声和人脉资源对于他来说要比加薪20%的效用更大。相反,如果把他的工资增加一倍,他就会有新的考虑了,因为每个人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就是社会人是理性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它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同样,在职场中,每个人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每个人时刻所追求和权衡的,就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财经媒体、网络中经常看到职场中的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事例。例如,中国医师协会的某负责人在网络上为医生的收入抱怨道:“医务人员的待遇太低,劳动强度太大”;而面对一些网友“太不敬业,四处走穴”的指责,某大学副教授在网络上公布他的工资单:每月4786元。他同时表示“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呼吁给大学教授涨工资等。
事实上,就像没有一个投资者是不需要回报一样,职场中的每个人追求的也是最高的利益。例如,普通员工一般追求的是薪酬的最大化,而企业老板则追求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甚至可以说,职场是一个交换利益的地方,老板靠员工的劳动赚钱,员工则用劳力换钱,一切活动的基础都是利益。
“个人利益最大化”有不同的含义,如“个人利得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个人偏好最大化”等,都可以作如此解释。“个人利益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前提。
职场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名下属一直希望能够升职,因此,他就不遗余力地帮助领导工作,希望领导升职后自己也会有升职的空间,而领导也承诺自己升职后会对他有好处。由于整个团队的业绩出色,领导果然没多久就升职了,这位下属则觉得自己的升职也会有希望,不由得沾沾自喜。可是没想到,几年后升职的却是别人,不是自己。是领导辜负了自己,还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其实,这个现象用经济学的理论非常好解释:领导的利益并不代表是你的利益。职场中通常会用愿望、前景绑定的方式来控制下属,把他个人的理想,转换成集体理想,让所有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但是,真正的共同理想是大家分享共同利益,如果项目成功后唯一升职的就是你的领导,你还会有动力吗?因此,上司的利益到底是不是你的利益,必须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独立思考。
同样,对于职场中理性的人来说,公司的利益也不代表是你的利益,这是很多人的误区之一。公司利益,尤其是民营企业,实际上就是老板的私人利益。作为普通的员工,你应该有自己的职场利益,而这两种利益有时候是相对立的。老板为了公司利益,经常会延长工作时间,希望员工最好能免费通宵加班。但是,对你来说,这就侵犯了你的职场利益。老板的公司利益的最大表现就是控制好成本,同时,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员工的职场利益,就是薪酬的最大化。因此,这两种利益往往是冲突的。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和国企“以人为本、善待人才”的现象。
因此,在职场之中,每个人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对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做的最好的总结。正是由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联和纠葛,才有了同事、领导和下属的存在。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这些由利益相联系的职场关系是合理的,而我们认识了这个道理之后,可以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实现自己的满足感。
明白了职场中利益关系的真相,我们如何做才能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
(1)做好职业规划,把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短期利益是指较短一段时间内的个人利益,一般指5年以内的利益;长期利益则是指较长时间内的个人利益,一般指5年以上的利益。而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地计划的过程,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3部分内容。通过做好职业规划,把握好自己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最终实现自己职场中利益最大化。
(2)时刻权衡职场中的利弊,抛弃“免费的午餐”
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利益而来,所有人都是围绕着利益打转,因此,不要轻信“免费的午餐”。大多数“免费的午餐”都是陷阱,会损害你的利益,因此,一定要权衡清楚。
(3)理清职场中“名”和“利”的关系
在工作中多做一些事情,或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积累足够的人脉资源,这样就可以建立威信,使自己有好的名声。此外,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不但可以树立个人品牌,还可以得到额外的人脉资源和机会。总之,看清名、利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做到名、利双收。
(4)减少“得罪人”的成本
职场中的大忌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因为一时冲动而得罪人。任何职场高手,都是不露声色,深不可测的。在职场上,得罪人是有成本的,你自以为不用怕别人,可以随便得罪,但在这过程里,却已经支付了成本。职场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地方,无论是你的同事还是你的领导,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忍耐。当你得罪了他们,即使当时不会报复你,等到以后他们掌握了优势,就会狠狠地报复你。因此,得罪人产生的成本不容忽视。
以上4条是实现职场中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技巧,职场就像战场一样,每个人都在时刻盘点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只有深刻了解这个道理,掌握好方法,才可以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稳定的工作更容易带来较多收益
龚小姐硕士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在短短几年的工作时间里,由于她表现非常好,顺利被提拔为业务主管。一年之前,她和男朋友领了结婚证,在北京算是正式“安营扎寨”了。
由于龚小姐所在的企业在业内排前几名,她所从事的岗位在业内也是非常热门的,因此经常有一些“猎头”给她打电话,私下里问她是不是考虑去另外一家给她提供相同职位的公司。尽管跳槽可能带来更高的工资,但是,龚小姐还是拒绝了一些“猎头”。因为她暂时还不想跳槽,打算生完孩子以后再说。
职场中很多人都喜欢稳定的工作,尤其是女性,大多偏好于工作稳定,因此,公务员、国企是很不错的选择。2012年仅上海地区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就达到了5.3万人,而笔试的淘汰率达到了残酷的95%,一些岗位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比例更是达到惊人的1:1000。
为什么这么多人偏好公务员的岗位呢?主要的原因有3点。(1)公务员工作时间有规律,一般来说都是“朝九晚五”,除了特殊岗位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加班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可以把劳动者的身体保护得更好,从而避免了许多高强度工作导致的职业病,也满足了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需求。(2)很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目前在我国处于中等偏上,而且劳动强度不大,性价比较高。同时,公务员工作更稳定,只要是“敬业”、“爱国”、“不违反国家法律”,基本上不需要担心裁员、下岗等窘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公务员岗位的收益不错,而风险很小,自然成为非常抢手的职位。(3)公务员的各种福利比一般的企业高。例如,公务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这里就节省很大一笔支出。很多时候,社会保险最高可以占到基本工资收入的31.1%,这就相当于变相给公务员加工资。此外,还有医疗保险、住房津贴等福利,因此,很多人争着抢着去当公务员!
对于职场中的女性来说,偏好于选择“稳定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到了生育年龄,有生孩子的打算。就北京来说,在一家单位工作一年以上,单位开始给员工缴纳生育保险,这对于孕妇来说是一项不小的福利。
马小姐在北京刚生了孩子,她算了一笔生育、报销的账。在马小姐从怀孕到生育的大约10个月的时间内,孕检十几次大约花费了2500元,顺产出生花了3000元,这期间买的药品花费了600元。马小姐每月的基础工资是5000元。由于她是在30岁生的孩子,属于晚育的年龄,因此休了4个月的产假。在这4个月期间,她照常领取了生育险给的补助,即每月的基础工资。此外,她的十几次孕检最终报销了1400元,顺产报销了2000元,药品报销了400元。还有,由于她属于晚育年龄,又领取了晚育险的补助5000元。因此,她最终领取的钱是23800元(5000元×4+1400元+2000元+400元),而她在怀孕和生育的过程中花费的钱是6100元(2500元+3000元+600元)。最终马小姐得到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而且还赚了17700元(23800元—6100元)。
这就是稳定工作带来福利的好处!事实上,职场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生育保险的作用,因此也没有享受到生育保险带来的福利。很多人在生孩子的时候都认为肯定要花一笔钱了,但是,如果稳定的工作给你缴纳了生育保险,你还会赚到钱。当然,很多单位给你缴纳生育保险,需要你至少在该单位工作一年以上的时间。
福利: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金等形式。这些奖励作为企业成员福利的一部分,奖给职工个人或者员工小组。
工作的长期稳定,除了会给你带来一些福利上的好处之外,还会给你的事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让你更加成功。
一些成功的人士很少非常频繁地跳槽,一般都是在一家单位工作四五年以上再考虑跳槽。我的一位朋友在松下电器工作了10年左右,从行政助理一路做到行政总监,10年之后感觉没有发展前途了,很多“猎头”都来帮他找工作,后来他轻松到了一家美资企业当上了副总裁。
为什么稳定的工作更容易带来收益呢?主要的原因有4条。
(1)稳定的工作让你更好地积累该职位的工作经验
稳定的工作更容易让你成为行家里手。你的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可以避免因为经济危机等外在原因导致的下岗、失业等尴尬的局面。也就是说,稳定的工作,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
(2)稳定的工作帮你更多地积累该行业的人脉
人脉即钱脉,如果运用好的话可以成功地转化为额外收入。
(3)稳定的工作可以使你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更加轻松
当你工作很轻松时,可以腾出一些精力来做其他的事情,如处理家庭问题、做兼职、参加培训或深造等。如果工作总是频繁变动,就很难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两者的利益,同时也会出现工作变动引发的机会成本,而稳定的工作则能避免这一点。
(4)稳定的工作更容易帮你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忠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因此长期在一家公司工作更容易升职加薪。退一步说,如果你总是频繁跳槽,在每家单位工作都不超过1年的时间,那么下次就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因为下家可能不敢用你。相反,如果你长期在一家单位工作,当你再找工作时,招聘一方很可能会被你的忠诚所感动。
综合以上分析,稳定的工作可以给你带来职业前景、良好声誉、高福利等职场上的收益,而且还可以保障你的生活质量,给你带来享受生活乐趣的效用和满足感。因此,稳定的工作更容易带来较多收益,如果没有确认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不要频繁跳槽,保持稳定也是一种上佳的策略!
4.人情投资的沉没成本、可回收成本和高附加值
小李在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经理,他主要的职责是销售高科技的软件。在一次展销会上,小李认识了当时对该软件非常感兴趣的裴先生。小李认为他对该软件非常有兴趣,一定会有购买的意向,因此就经常给他打电话,邀请他来公司参观,并且请裴先生吃饭、唱歌等。
眼看事情的进展越来越朝向小李的预期发展了,几天之前,小李在电话中试探着问裴先生,是否考虑要购买该款软件。裴先生的回答却支支吾吾,这非常出乎小李的意料。后来,在小李的追问之下,裴先生终于透露了实情:原来和裴先生进行沟通的不只是小李所在的这家公司,还有同行业的好几家公司一起“跟踪”裴先生。就在上周,裴先生已经决定购买另外一家公司的软件了,并且将款项转入了对方账户。
小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感觉非常伤心:“我为这个客户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成本,本以为十拿九稳的,没想到‘到嘴的鸭子又飞了’!真是运气太差了!”领导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安慰小李:“不用为这件事情懊恼了,这很正常,属于人情投资的沉没成本,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
在职场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由此也会付出不同的人情投资。人情投资,实际上就是人脉关系资源的相互交易。例如,我们找人帮忙办某件事情,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在付出成本。职场中聪明的人都十分注重人情投资,如果相互信赖的人情关系建立起来,那么无论对你的生活还是事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对人情进行投资,如同事、领导、客户、供应商、中介等。这些人情投资经常会遭遇到沉没成本的“寒流”,如我们为人情投资已经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也包含不可回收的人脉关系,如竞争对手,中伤你的小人等。职场中经常会存在这样一类人,虽然你付出努力,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他们却往往对你嗤之以鼻,拒绝和你来往,这类人应该也算作人情投资的沉没成本。
那么,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沉没成本呢?我们经常听说,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在我们进行选择的时候,沉没成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经济学教给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不要去考虑没有回收希望的成本,要重新回到原点来思考整件事情的本质。也就是说,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往往是错误的,一定要丢掉“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如果放弃会很可惜”的想法。
在金融投资中,有一个词语非常适合应对沉没成本,这个词语就是“止损”。所谓“止损”,是指当某一投资出现的亏损达到预定数额时,及时斩仓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亏损。其目的就在于投资失误时把损失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对于沉没成本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尽量摆脱沉没成本对你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就会轻装上阵,重新开始;相反,如果被它继续牵制,那么这个成本会越滚越大,越来越多,最后很可能让你无法自拔。
职场中的人情投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沉没成本之外,还有可回收成本和高附加值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