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期间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中外名着,从古诗词到后现代诗作,从屈原、李白、杜甫到鲁迅、郁达夫、巴金、老舍、泰戈尔,从《诗经》、《资治通鉴》、《红楼梦》到《简·爱》、《飘》、《复活》、《红与黑》、《基度山伯爵》、《源氏物语》、《莎士比亚戏剧集》……看书的时候我经常忘了时间,忘了饥饿,忘了整个世界,只觉得书香满口,神游物外,直至自己也化身为书中的人物,完全忘记了时空的存在。苏轼曾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书籍对人的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人的底蕴的浸染。短短的一生中我们不可能经历太多的故事,但是书却浓缩了人生的精华,书读得多了,对人事、人生、人性、人间,都会有一种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的状态,即书读到一定境界,就如同登上风景绝好的山峰,心胸自然开阔豁达。
由于我从事的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几乎是每天都离不开书。专业方面的学术论着、期刊论文以及网上的海量知识信息,都是我随时掌握行业前沿科技动态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类书开阔了我的研究领域,为我解答工作中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我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都更加坚实,指引我攀登更高学术之峰。业余时间我依然喜欢阅读文学着作,放飞心情,净化灵魂。在我家并不宽阔的客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占据了一面墙的书架,摆满了我们喜欢的和需要的这类那类的书籍,房间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也是各种各样的书。我的小女儿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也时刻受到书的影响。刚会坐的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翻书,一沓一沓地乱翻,甚至整本地翻,乐此不疲。现在一岁半的她已经会煞有介事地跑到书架前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了,捧到我的面前让我跟她“看书”,在我没有时间给她讲的时候,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一边翻看,那种喜欢是从心里漫出来的。从她专注的眼神和微笑的嘴角我看到,沁人心脾的书香将会飘满她的整个人生,伴她成长。
谈起读书我突然想起一个小故事。那是我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我们经常出差到现场进行技术服务。有一次要出差解决一个试验问题,在路上同行的业务经理就告诉我要去的那个站的杨主任非常不好打交道,听不进不同意见,让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也有点紧张,试验必须要对方配合,万一谈不好接下来的工作就不好做了。我在脑海里搜集整理了相关问题的几种试验方案,希望杨主任能采纳其中一种。赶到现场的时候正值中午,杨主任他们正聚在办公室里,趁上班之前的时间休息。寒暄过后,我发现杨主任正在看的书竟然是《哈姆雷特》,而这也正是我最喜欢的莎士比亚悲剧之一。于是我很自然地和他聊起了哈姆雷特,聊起了莎士比亚,然后又聊了《楚辞》和《红楼梦》,聊着聊着杨主任有点兴奋,他说想不到我们的爱好竟然相同,又问我学的是什么专业,当我告诉他我学的是材料学的时候,他很吃惊,说想不到学理工的也有这么好的文学修养。到了上班时间杨主任依然谈兴甚浓,我说杨主任要不我们还是先开始试验吧。
杨主任这时才意识到我们此行的目的,爽快地说好的,你先谈谈你们的试验方案,于是我把想好的几种方案说了一下,又强调了最可能成功的一种,杨主任痛快地拍板,就按你说的做!接下来的工作就非常顺利了。回来的路上我感触良多,书籍不仅让我在技术上具有开阔的视野,还让我思维更加条理清晰,语言更加机智风趣,让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工作生活的道路更加宽广。
我爱读书,书带领我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书指引我欣喜地徜徉在科学的世界中,书教会了我善良、勇敢、坚强,书告诉了我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因为书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因此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
因为书我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学宝库的璀璨,因此我更加热爱和平。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在我未来的人生中,我会愈加珍爱这艘思想之船,愿它能永远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读书的癖好佚名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书如命的人来,我只能勉强算作一个有一点读书癖的人。根据我的经验,人之有无读书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已见端倪。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不必名着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是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见识。随着年龄增长,所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书的兴趣则始终不衰。现在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读书癖的人。有读书癖的人所读之书必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专业发生浓厚的兴趣,做出伟大的成就。英国哲学家罗素便是一个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出了伟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唯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让人喜欢的。不过,我认为这句话主要还是说自己的感觉: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你就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愉快是基本标准周国平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着,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着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博尔赫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失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做最着名的引起厌倦的方式,宣布乔伊斯作品的费解是作者的失败。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读书长相伴 人生乐无涯杨光军
关于读书,清代文人张潮在《幽影梦》中曾作一妙喻:“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深浅所得深浅耳。”
联系个人读书学习经历体会,深感此言深刻。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读书学习的目的、重点和收获、感悟各有不同。
少年时,读书重在进行知识积累,完成学历教育,多为从命读书。国家确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每位公民都要认真完成的。每个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又往往设计了两个九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义务教育”。颜真卿激励少年勤学苦读的《劝学》古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至今耳熟能详。少年时期的读书,更多的是任务,是使命,也可以说是个苦差事。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学校,让父母高兴,让老师表扬,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朴实想法和本真动力。我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在乡村学校完成的,现在回想非常简单艰苦的学校生活,也充满着青春少年的梦想和简单的快乐。读书的范围,则是严格约束限制在课本之内,数理化、史地生,读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试题,偶尔读读《读者文摘》、《中学生》杂志,便感到莫大的放松和快乐。进入高中,在离家较远的城市住校,考试过后的周末,时间往往会相对宽松些,便经常会跑到学校旁边的古运河堤上,抱着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晒着太阳,读个没够。威猛率直的张飞、帅气量小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便像老朋友一样活灵活现起来。那份愉悦享受会持续很久,当然往往也会伴有“不务正业”的些许歉疚和不安。
青年时,重在从业读书,以提升能力为要。毛泽东曾说,“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又如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学习,已不同于求学阶段的知识积累,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修身养性,而是为了提高业务能力、胜任本职工作。俄国文艺评论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认为,“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十几年前,在县级宣传部门工作时,具体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承担着向新闻媒体写稿投稿、扩大全县新闻宣传的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一个时期的读书重点便集中在新闻写作知识上。记得曾到市里买来所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书籍,认真研读报纸上的重要新闻稿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终于顺利上手,较好地胜任了工作要求。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读书写稿,我还收获了爱情,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她正在县卫生局办公室从事文字宣传工作,承担着卫生系统的宣传任务。有时根据她们报送的信息简报,作进一步编写后,多篇被省市报纸刊登,她作为基础材料提供者的名字也往往被写在后面。素不相识两个人的名字不时见诸报端,引起了她的好奇和注意。以至于在热心人介绍我们相识时,便多了一份好感,成就了这桩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