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3600000049

第49章 总除诸执法相不生分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①

【原典】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②,如是见③,如是信解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真实的。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

“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于此四见,妄执实有。”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执著。”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法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只是缘起的幻相,佛陀暂时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注释】

①真知者,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真见者,无所见却又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断缘影,纷纷堕于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使知见不生才是。

②如是知:乃是要知不住相布施,不住于色、声、香、昧、触、法,方能妙行无住。

③如是见:是要度尽众生而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这是究竟无我,知见不生。④如是信解:指“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讲话】

三十一分为总结全经之义也。从当机须菩提问的二个问题,即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真心,如何降伏妄心?此分总除诸执,以显三空(我空、法空、俱空)正智。在第三分中说,若菩萨谓有众生可度,即著我人四相。又第四分说,菩萨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第六分说,若心取相,取法桐,取非法相,即著四相。此四相是心外粗显的执著,起于心念微细的我等四见而运作。佛陀在此粗细妄念俱遣,内外见相拂净,令吾等不生一念,契如如不思议境。

一、拂四见相解如来义

二、发菩提心生正知见

《金刚经》宣说离相(离我等四相),无住(不取相、法相、非法相)的微妙大义,由离相、无住起三空正智。菩萨行者若能离却诸住相,行于布施,成就的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此分将我等四见,法非法相,一并总除诸执,以显非有非空的真空妙有的不可恩议。则华香蝶舞,成归一真法界,水态山容,尽合般若妙谛。

一、拂四见相解如来义

佛陀为行者阐明离见相之理,心并没有我见我相的住著。但凡夫愚智者,以为佛陀处处说四相,就是有个见相可得,不能解悟佛陀所说之义,四见乃非空非有也。黄檗禅师说: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佛陀说我等四见者,乃顺俗谛也,说即非我等四见者,乃顺真谛也。说是名我等四见者,乃顺中道第一义谛也。佛说我等四见,义含三谛,却使一切众生,达得我即非我,无我而我,了明自性,顿证真空妙有,自家珍宝,不假外求。《大方等如来藏经》:

譬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又不能言。

穷年抱愚冥,无有示语者,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佛眼观众生,虽流转六道,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

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譬如菴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

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

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

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众生皆有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诸佛出现于世,演说种种法,为开一切有情身内如来法藏。此如来妙藏大智慧聚,俨然清净,如佛无异。《金刚经》的每一分,佛陀所说之义,亦是要吾人信有内实不坏的菩提种,只要降心离相,断除无明壳核,必成菩提树王,结菩提果实。

皓月供奉有一天请示赵州禅师道:

“如何是陀罗尼(密咒)?”

赵州不开口,以手指指着禅床右边。

皓月:“这个?”

赵州:“你以为这不是陀罗尼咒吗?我却诵得。”

赵州禅师又指着禅床左边。

皓月:“这个?”

赵州:“有什么不对,我也诵得。”

皓月:“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赵州:“你难道不明白,真诵无响,真听无闻。”

皓月:“那么说刚音声不入法界性了。”

赵州:“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

皓月:“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正闻?”

赵州示偈道——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

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

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密咒为一心总持的功德,此与佛同声相和之时,无形无相,无音无声,是真空妙有的流露。凡夫希求于咒语音声见佛,是不解法尘全体当空之理,但法界空性不禽色相而显发。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色法音声等俗谛)求菩提(非有非空的胜义谛),犹如觅兔角。”

佛陀以我等见相,怍为凡夫起步修行的方便,要行者离根尘缘影,悟得五阴不实,幻化所成。从假谛入真谛,于离一切相,心无所住,会得即色即空,空有无碍,体相相融的第一义谛。凡夫因凡愚无智,佛陀才不得说有三乘十地,有见相离相,有凡有圣等法,但于平等法界性,哪里有高下的差别,生佛的尊卑?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有一母人,贫老伛偻,长跪问佛:“五阴、六衰,会合我身,悉为是谁?来何所从?去何所归?惟愿世尊,为我思维。”

佛言:“善哉!宜识其几!诸法因缘,识之者希。譬如钻火,两木相揩,火不从钻,亦不从燧;火出其间,赫赫甚辉;还烧其木,木尽消微。

亦如搥鼓,其音哀摧;声不从革,亦不从搥;诸法如是,因缘相推。

亦如天雨,风云雷电,合会作雨,不独龙威;诸法如是,文亦如是。

譬如画师,调和彩色,因素加画,无形不即;皆须缘合,非独一力。”

诸法如是,皆须缘合,非独一力,亦非有主。佛陀要吾人析色归空,明彻五蕴危脆,法尘非实,豁然看破世间假相,直至洁净六根,入佛界亦入魔界。

间宫是位著名的教师,曾向一位禅师请求指导,禅师教他参究只手之声。他日夜参究于只手之声,但是禅师不满意的说:

“你未死心,贪著六根的欲望和得悟的境界,你不如死去好了,那倒可以一干二净。”

间宫再度叩见禅师,禅师要他再举示只手之声,他立即倒在地上,看起来犹如死人一般。

他的老师叹道:“你死去的只是外在,究竟什么是只手之声?”

“我还没有参破。”间宫抬头答道。

“死人是不说话。”

禅师一棒把间宫打出去。

妄心不死去,于人我起刀兵劫难,愁困饥馑,热渴缠绵身心。自苦恼他,怨诤相习染,徒增我见我爱,枉生忧悲怖畏。无量世中,相互十恼害,立我争人,不晓转妄缘境为安乐国,向无明性中认取真实主人。

鎌仓时代,有一位名叫真观的僧人,他研究天台教义六年,然后学禅七年,其后又到中国习禅达十三年之久。

当他学成返日后,许多人想叩见他,向他请教一些疑难教义。

有一天,一个五十多岁的僧人向真观问道:“我自幼研究天台宗,始终有一点无法理解。天台宗认为:草木毕竟成佛,草木并未觉知,如何成佛呢?为此问题我苦思了数十年。”

“草木能否成佛,于你何干?你应该重视的是,你自己要如何成佛!”

“我倒是从未想过,自己成佛的问题。”那位僧人茫然的回答。

公案中的僧人,数十年苦思“草木成佛”的问题,就像从《金刚经》二十八分起的“果法”中,佛陀教诫行者,不要生心动念,于空有起妄见,言佛陀是否有得法,有证果?证果者,是否不以具足相见?是否实有见相可得可断?佛陀劝勉行者,即使是信、解、行的阶次上,尚须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更何况证果者,哪里还有这些妄念?欲解怫所说义,应知无上菩提离色离相,无说而说,无得而得。若不会此意,起心动念,便生是非,即为谤佛,辜负佛陀殷勤的婆心。

二、发菩提心生正知见

前文总除粗细执著,空掉心外的“我等四相”,心内的“我等四见”,如此妄心顿息,就像倒完杯中的浊水,除尽田中的莠草,即能灌注甘露醍醐,播种菩提慧苗。见相俱净,回归于“安住真心”的主题。

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此三句了断佛陀与须菩提这一段公案。

溥畹大师的《心印疏》:问我云何应住,我刚教汝住心无住,不住六尘等境界,汝应如是知也。

问我云何降伏,我则教汝度脱一切众生,度尽众生不见有众生可度,汝应如是见。

问我发菩提心法,我则教汝无法发心,是真发心,汝应如是而信解也。果能如是而知,是真知也。如是而见,是真见也。如是信解,乃真信解也。

行者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此法,但要不生法相。如果执著无住离相,无法之说,恐又执药而成病矣。所以佛说法相者,下过随顺俗谛而言,以真谛性理,哪里有恒常不灭法相的实体?谓之即非法桐,但入中道第一义谛,妙有不妨真空,真空含容万有,不废法相假名。《大乘伽耶山顶经》: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起,何等为十?一者身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身业故;二者口发起,为一切众生净冶口业故;三者心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意业故;四者内发起,为一切众生无所取著故;五者外发起,于一切众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发起,修习一切佛智故;七者国土发起,示现一切佛刹功德庄严故;八者教化众生发起,知诸烦恼病药故;九者真实发起,能成就决定聚故;十者无为智满足发起,于一切三界心无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为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发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行;二者摄物行;三者般若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资粮行;七者求智资粮行;八者清净信心行;九者入诸谛行;十者不分别爱憎境行。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者身无尽观;二者事无尽观;三者法无尽观;四者爱无尽观;五者见无尽观;六者资粮无尽观;七者取无尽观;八者无所执菩无尽观;九者相应无尽观;十者道场识自性无尽观。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观。

菩萨摩诃萨发起大心、大行、大观,皆以不分别爱憎境,于一切三界,心无所取著,为一切众生净治身口意三业。诸学道人,欲证圣果,应于有情行平等行,教化有情知诸烦恼病药,生清净信心,知自性有无尽佛刹功德庄严。《金刚经注解》:

若具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

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

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

滴水禅师死前三日,他的弟子峨山随侍在侧。

峨山早被印可为滴水的衣钵传人。

当时有一座寺庙老旧,峨山正着手重建。

滴水问他:“寺建好以后,你想做什么?”

“您病好了请您去说法。”

“如果我活不到那一天呢?”

“我们可以请其他的人代替。”

“如果你找不到人呢?”滴水追问道。

峨山大声答道:“您不要担心这种不可预测的问题,您要睡,只管睡去吧!”

我们的心,漂荡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幻影里,以苦为乐,认假作真。贪逐欲乐,自他相恼,造诸恶业,如刀上舔蜜,如无足攀岩,如盲人行路,如破船渡河,种种梦想颠倒,纷然失心。行者如何警醒公案中峨山禅师的喝声,不再于前际中际后际的想念,出没不得,就只管睡去!当下安息那颗拣择无明的妄心。

山冈铁舟禅师四处参师访道。有一天,他去参叩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众生,三者皆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默然不答,只是举起棒子将山冈打了一下,这位年轻的禅者至为愤怒。

“你不是说,一切皆空,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脾气?”

独园悠悠的说道:

空,不是鹦鹉学说话,那只是口头禅,虚浮不实的,真正悟解空理的行者,是以不执一法,不舍一法,广修功德资粮。于无相无住的第一般若波罗蜜,散尽一切珍宝,普济苦厄,不吝惜舍去头目骨髓,令众生满足欢喜。佛陀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被割截其身,心不动念,未有嗔意。五欲的快乐,逃脱不了“苦、空、无常”的生灭,三世诸佛明了此“坏苦”,千般煎逼有情,因此才吐露“无相无住”的法乐。凡夫沉迷财、色、名、食、睡的欲乐,一个修行人,又是以什么为快乐呢?

(一)以自我革新为乐。

(二)以诵经念佛为乐。

(三)以禅坐经行为乐。

(四)以布施结缘为乐。

(五)以奉献服务为乐。

(六)以感恩知足为乐。

(七)以随缘方便为乐。

(八)以宣扬正法为乐。

富有是心灵丰盈满足,不被渴爱之火烧灼,情欲之水淹没,人我之山囚困,妄想之风袭卷。安然恬适,具慧眼遍照器世间,有情世间的幻化,不再心外求法,求神通妙术,求诸事顺利。明白因果业报,从自心求,晓知了脱生死,从自净其意开始。

盘珪禅师于龙门寺说法的时候,有一位笃信念欢喜佛即可得救的信徒,嫉妒他的法缘兴盛,表示要与他公开一比高下。于是他跑到法堂大声吵闹,使得正在说法的盘珪不得不暂时停下,问他有什么事。

“我宗的初袒具有大神通,能持一支笔在河的此岸,把阿弥陀佛的圣名写在彼岸的纸上。你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吗?”

盘珪轻声答道:“这些是野狐精玩耍的把戏,不是禅的生活方式。我只是平常无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眠。”

三十一分了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一段心事。

如是知六尘虚妄,住心无住;灭尽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以无法发心,是名真发菩提心也。种种知见不住,法相不生,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如盘珪禅师所说,只是平常无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眠,日用常显无量神通。

习题:

1.佛陀处处要人离见相,为什么又说见相不可得?

2.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此三句的分意是什么?

3.佛陀于此分如何总结,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两大问题?

4.修行人以什么为快乐?

同类推荐
  • 德行书:成就一生必备的52种修养

    德行书:成就一生必备的52种修养

    本书介绍了年轻人成就一生应该具备的52种修养,内容积极,通俗易懂,有助于提升年轻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 做人做事做到位

    做人做事做到位

    本书不会告诉你如何闯荡商海,但会告诉你如何减少公司里的阻力,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百分之百转化为业绩,让自己的付出真正得到应有的回报。
  • 每天一个人生忠告

    每天一个人生忠告

    本书集合了大量经典的、充满智慧的故事,撷取了许多展示人生精彩片段的短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人生诸事的达观态度和怎样创造快乐积极的人生。
  • 面子

    面子

    本书介绍了有关面子的知识,包括:爱面子乃人之天性;别让虚伪蒙蔽你的双眼;面子不可全要,也不可不要三篇。
  • 礼仪常识全知道

    礼仪常识全知道

    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风俗习惯的反映。一部众人公认足以信赖的礼仪范本,助您成功步入社交领域的第一护照。礼仪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塑造形象的良方,赢得人肪的法宝,现代竞争的利器。
热门推荐
  • 星妻登场:做你背后的男人

    星妻登场:做你背后的男人

    他是一个军人,一生从未奢望娶到十全十美的美娇娘。她是一个明星,一直为自己的事业在娱乐圈奋力打拼。当正儿八经遇上了美艳动人,当枪支弹药擦到了闪亮之星,那激情可想而知。可谁知……褪去军服,换上西装,他该如何玩转职场,保护美娇娘。爱意填恨,满心疮痍,她该如何驾驭情仇,换得个逍遥。
  • 御灵圣尊

    御灵圣尊

    灵者,万物之本也。紫氏古族,承上古血脉,继御灵之能,掌万界轮回。紫懿轩,家族之变中被送出的少年,踏出一条自己的成圣之路。御灵圣尊交流QQ群:255603244,新建交流群,欢迎大家加入,先到者得管理哦。
  • 丧尸国度之特种兵

    丧尸国度之特种兵

    一次意外世界变成了地狱,无数的丧尸席卷整个世界,两个身负拯救世界重担的特种兵为了这最后的任务,在这个末日中尸挡杀尸,人挡杀人!
  • 后世之主

    后世之主

    人们“梦寐以求”的世界末日终于来临,灾后的日子让人们知道自己曾经有多么愚蠢,但是为了生存,军阀混战再一次发生,一切的根源就是人类面临未知文明的恐惧。一个少年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成就属于自己的银河帝国。
  • 残颜杀手敛财妃

    残颜杀手敛财妃

    苏琳琅醒来,穿越到异世大陆,却被爹爹赶出门。当他遇上她,再冷酷也瞬间化成绕指柔。你无情?那我就用百般蜜意融化你那颗冰冷的心!当她遇上他,心里的那根弦被多次触动。看似无情,其实最是有情。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佳人青睐,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人生!(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毒尊天下

    毒尊天下

    一个被逐出家族的少年弃子,偶然获得数千年前,大陆第一家族的玄奇功法,命运在这一刻发生转折,从一个弃子蜕变成绝世天才。且看穆天如何脚踏敌人鲜血,成就巅峰!
  • 真人高象先生金丹歌

    真人高象先生金丹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小故事大道理:习惯左右孩子一生

    小故事大道理:习惯左右孩子一生

    “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习惯就像一把钥匙,人的一生都会随身携带,好习惯可以开启成功和幸福之门,带领你走出扑朔迷离的大海,为你的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坏习惯则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功之门,把你带到堕落和颓废的路上去。”
  • 逆战七十二小时

    逆战七十二小时

    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前所未有的残忍手段!一座文明古城,瞬间!沦为丧尸城堡!此时!城内丧尸与恐怖分子并行!有效支援无法及时到达,城内的情况日渐恶化!这一刻!国家安危系于一线之间!为此,城内的幸存者们开始了丧尸城内的反恐战争!
  • 拆字谜:老爷爷的故事宝囊

    拆字谜:老爷爷的故事宝囊

    本书所选的谜语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有爱国故事、历史故事、民间爱情故事、侠女故事、幽默笑话故事等,在故事中融入谜语,并在故事结尾留有谜题,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在教读者猜字谜、拆字谜的同时,提高读者我国汉字、历史等传统文化的认知,锻炼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丰富广大读者的业余生活,使读者增长知识,启迪人们进取向上,并使人读后开心一笑,留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