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2200000011

第11章 文化导向——心智类型(8)

澳大利亚人潜意识中还有一种对社会正义的信念,即所做的事应该有益于每一个人,为此每个人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大量志愿者、对于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贡献比率之高都足以体现这一点意识。

相反,中国人倾向于觉得人们可以拥有特权。中国人为了使自己或家人出人头地而奋斗。这与澳大利亚潜在的公正观念是不同的。中国人期望拥有特权,对拥有特权的人格外尊重。这也许是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古时候,中国人就尊重拥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尤其是国家的官员、学者和富人,并且向这些人进贡。对于这些人享有的特权,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如果有一天他们自己或者家人也取得了相同的成就或地位,他们也会享受到相应的特权。公平从来没有被他们看成是一种权利。甚至于今天,中国人谈论公平时,由于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于他们文化传统中,所以依然是一个新的概念,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其涉及的完整含义。

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来自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觉得人首先要关注好自己的行为,然后是家人,再是朋友,接下去才是国家和世界。这就是说,他们会优先考虑自身及家人朋友。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关心这个世界,只不过这种关心不是放在首位的。他们有义务支持家人和朋友,而不是支持那些与他们无直接关系的世界性问题。他们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建设好自己的家族,社会体系就会运转良好。

把自我放在首位的价值观也意味着他们会力争领先或争做第一。通常认为这样是公平的。这是他们期望你所做的,同时也是期望他人所做的事,受到特别待遇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已经领先于他人,拥有大量财富或成为重要人物,你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奖励之一就是特权。当然,人们经常会妒忌这些拥有特权的人,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谁也不想摆脱这样的惯例,因为有朝一日他们也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而获得特权。

社会正义是中国政府的一种政策。中国人对此有所认识,但相对还是一个新的概念。他们还在学习其中的各种含义。

美国人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常不能被其他国家的人所理解。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美国随处可见,从他们升国旗以及在大多数运动场上或公众场合高唱国歌等举动中就可见一斑。他们深信自由,言论自由以及民主的方式。这是他们所拥有并且一直在为之奋斗的东西。在美国,这几乎是一种信仰,人们对此非常热衷,而且无法相信这不是每个人的梦想或者不能拥有这些自由。美国人觉得整个世界都应相信这些权利和自由,所有的人都应当拥有和享受这些权利。甚至连移民也很快接受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些美国之梦移居到美国来的。

文化差异要点

◎ 澳大利亚人

△ 澳大利亚人具有公平观念——“给每个人一个平等的机会”,这在澳大利亚是非常重要的。

△ 他们没有一整套规范一切的观念。公平竞争的理念代替了这些观念。

△ 许多谈判和决策都要基于对双方的公平的信念。这点很重要,例如在协议谈判的过程中要体现这种精神。

△ 对一个企业而言,给予员工及其客户公平的待遇是很重要的。比他人赚更多的钱或利用其他员工的人是他们讽刺的对象。

△ 一个澳大利亚人不大喜欢平白地道出一般的价值观或针对个人的理念展开争论。他们觉得这样纯粹是浪费时间。

△ 澳大利亚人不喜欢特权这个概念,亦不喜欢为特殊人物制定特别的规定。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应当被同等对待。这就公正。

△ 每个人都应该被给予同等的机会。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关键是人人都应当拥有同等的机会。

△ 他们具有社会正义的信念,所做的事应当有益于每个人。然而,这些潜在的信念不如美国人维护自己权力的情绪那么激昂。

◎ 美国人

△ 美国人对很多事都富有激情:爱国主义、自由、权利等。

△ 美国人具有一些强烈的理念:正义、自由、个人的神圣权利和私有财产是不可侵犯等。

△ 他们会用绝对的词汇来表达这些理念,但通常会冷静处理这些问题。

△ 这些强烈的理念的重要性现应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开始重新排序,这一点在2001年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受到攻击后尤其可以看出。

△ 梦想要通过歪曲有关自由、腐败、言论自由的规则或威胁美国人来解决问题的人通常是低估了美国人的信念。

△ 这些理念和原则形成了他们可以接受的行为及协商结果的界限(例如,对待贿赂的态度)。

◎ 中国人

△ 中国人相信教条和传统价值观,总喜欢觉得自己在遵循儒家哲学。

△ 孔夫子的思想主张首先考虑个人行为,然后是家人朋友,再是国家和世界。

△ 他们会优先支持家人和朋友。

△ 中国人非常看重与达官贵人的权系(人际关系和网络),尤其是地位得到广泛承认的人物。

△ 中国人想在各种细微之处都要比他人更好。这种“更好”的感觉通常以个人的财富、受教育程度及取得的地位作为衡量依据。如果你拥有这一切,你就能得到特别待遇,使你有机会走后门更快更容易办成某件事。这几乎被视为是他们的权利。

△ 澳大利亚人定义的公平概念在中国不适用,因为人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特殊人物,从而享有特殊待遇。

△ 中国人解决个人的自尊问题时很务实。

△ 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这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一样的。

遵从和一致

在这个部分,让我们来看看人们是否喜欢遵循社会法规和公司制度。就像在“内部导向型和外部导向型”那部分中所提到的,澳大利亚人是内部导向型的,不喜欢像美国人和中国人那样把公司规则当回事。然而,对于法律及社会的道德习俗,澳大利亚人确实会很认真地去遵守。

美国人遵纪守法,特别是公司的规章制度。他们觉得那些不遵守法纪的人是不忠诚的,不是他们的一员。他们的社会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公平的游戏规则。他们做事很讲究原则。

中国人在可能的环境下对于需要遵循的社会标准和道德规范有选择性的遵循。表面上,他们会遵守这些规定,因为他们不想惹祸上身。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他们自身有利而又不会使自身及其家人朋友为难时,他们会设法绕过制度障碍或干脆不去遵守。这种行为往往是中国人的一种常见的行为规范,也是被社会接受的一种行为模式。比如,插队、走近路、抄捷径等。当中国人知道从中可以得到好处或被抓住的后果不会严重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由于这些行为对他们有利,也因为这种行为模式是在中国人社会里预料之中的和被接受的。若撇开上述的从某种瑕疵来说,中国人还算是遵从社会标准和道德规范的。

对于公司制度,中国人遵循相同的原则。他们在不得而为之的时候就会去遵守。如果他们觉得要求过于苛刻,就会想方设法逃避。因此,如果你管理的公司里是些中国工人,你可以期望他们遵守老板定下的公司规则。

文化差异要点

◎ 澳大利亚人

△ 虽然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也确实会去遵守法规,但奇怪的是对于公司准则却可以不屑一顾。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他们很难理解为何非要去遵守公司的规定(内部导向型)。

△ 澳大利亚人不情愿遵守公司制度的行为令美国人懊恼。

△ 澳大利亚人不愿像美国人和中国人那样在公司里和其他人总是持着一致的观点和立场。

△ 他们不会配合你,除非你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他们。他们的行为和观点是以他们个人为基础的。

△ 他们觉得惊讶的是:不论公司怎么命令,美国人和中国人似乎都会毫无异议地去执行。

△ 逼着澳大利亚人循规蹈矩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 通常,越宽松的政策越会奏效。

△ 鉴于上述这些原因,美国人和中国人觉得澳大利亚人比较粗心、顽固、不太合作。

△ 如果你为客户生产的产品有精确的规格要求,有时会产生一个问题,每个澳大利亚人都可能想了解为何需要这么精确的规格。

△ 澳大利亚人遵守法律以及他们觉得有价值的社会准则,例如在商店里等着挨个买东西或排长队(体现公平)。

△ 漠视规定并不是为了个人得利,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某些规定非常愚蠢和多余。

◎ 美国人

△ 美国人接受社会法规和公司制度(外部导向)。

△ 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考虑如何维持某些准则。

△ 规章制度是一个公司稳定的基础,他们希望员工能遵循这些规定,否则就不要在公司干下去了。

△ 美国人希望每个人都遵守规则,所以不能理解为何澳大利亚人有时不能遵守。

△ 美国人被认为是很“挑剔”的人。澳大利亚人觉得不需要如此认真地遵守规则,而且会质疑为何要这么做。

△ 美国人希望全体员工遵循相关政策、角色、公司规范。他们强制公司员工要循规蹈矩。

△ 他们越来越不能忍受那些不遵守制度的人。

△ 虽然美国人遵循既定的规则,但要是他们强烈反对的某些规定时也会打破常规。美国人还是非常个人主义的。

◎ 中国人

△ 中国人不会问他们为何要遵从规章制度。他们会按命令行事。 他们不喜欢招惹任何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配合。

△ 他们不大会质疑规则,而只是一味地去遵循。他们不会令乘坐着的船打翻。

△ 中国人的适应性很强,为了安分守己或被喜欢,他们会调整自己的方式和对别人的期望。因为行为出轨的人会遭到唾弃。他们同样也会对那些不听话的人施加压力。

△ 然而,中国人会寻找一些变通的方法来绕过制度的障碍。

△ 中国人钻制度空子的时候,通常是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中国人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能够逃脱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逃避。这反映了他们对于特殊法规和特殊人群的策略。

交往小窍门

◎ 美国人

▲ 美国人可能觉得澳大利亚人很懒(不会尽力让产品达到精确的规格)、顽固(不遵守公司制度),不是一个合格的团队成员(不遵循公司的方针政策)。

冒险

这个部分讲述每种文化对于风险的态度。

澳大利亚人变得越来越厌恶风险,因为这个国家正在变成一个更加好诉讼的社会。然而,这个国家中一些与外界隔离的乡村地区仍在滋养人们“赌一把”的态度。许多澳大利亚人还会在全然不知风险的状况下尝试新事物。

早期的美国人以冒险精神著称。而今,由于他们好诉讼的社会本质(甚至掉了一个帽子也能引起诉讼),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公司或个人不牵涉官司。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具有很快的反应,长期的风险是很难调控的。这对于大公司而言更是如此。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会

冒险,事实上美国人行为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承受风险,特别是企业家。

与之相对的是美国人通常很自信,乐意尝试新事物。这是事实,但商业领域和个人的冒险是不等同的。工作的安全性和行为的法律风险已经使美国人变得比以前保守了。

中国人是很实际的。他们避免风险,总想在跨出下一步之前知道确切结果。他们只有在没有选择或被迫的前提下才会冒险。他们宁愿多走一段路也不愿冒风险。中国人每走一步都要再三考虑后作出决定,如果知道结果,他们更容易决定采取什么行动。许多中国人在这些年来由于经济或政治原因而离开家园,有人可能因此觉得中

国人是敢于冒险的,要知道,离家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然而中国人是很现实的,他们会为了生存或为自己和后代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做他们需要做的事。

这是因为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人们属于他们出生的地方。有些中国人在困难时期离开了家乡,例如过去闹饥荒的时候。如今,中国人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离开故乡,这可能被错误地解释为他们是敢于冒险的人。

文化差异要点

◎ 澳大利亚人

△ 澳大利亚人喜欢冒险,很少在意他人的评价或后果。

△ 他们总是抱有“赌一把”的态度。

△ “你是对的,老友!”是预料后果的惯常表达,他们觉得不用担心,结果会是好的。

△ 商场上的澳大利亚人会分析风险,但有时即使不能得到保障或防御风险,他们也敢于冒险。

△ 因为澳大利亚社会变得愈来愈好诉讼,由于冒险会引起更多法律和财务问题,澳大利亚人被迫少冒风险。

◎ 美国人

△ 美国人具有冒险的传统,但是如今已经越来越安分了,特别是在商业领域。

△ 现在他们更倾向于保守的方式,因为人们越来越不好惹,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好诉讼。

△ 他们遵守规则,胜过冒险。

△ 美国是一个非常好诉讼的国家,人们不希望被起诉。

△ 美国人尽量不做任何可能违反法律或给个人和公司招来官司的事。

△ 在做出任何重要的商业决策前,他们会对风险进行彻底分析并采取防范措施。

◎ 中国人

△ 中国人很保守。他们遵循传统的方式和原则办事。

△ 通常,中国人希望尽可能避免风险。他们总想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一切,并且尽量减少风险。中国人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 中国人总希望“保住自己的后院”。

原谅还是长期的记忆

虽然每种文化中都存在着决不肯遗忘或原谅的现象,但具体情况因不同文化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还是以基督教的信仰为主,这种信仰引导人们学会原谅和忍耐生活。他们倾向于忠实自己的法制体系,期望他们的制度会惩罚罪恶。把法律掌控在自己手里不仅违背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法理,而且似乎没有人那么做。在这两个国家,心理创伤治疗专家教导人们原谅别人以便继续生活下去。这并不等于不存在

世仇,但是基本上不能被社会主流理解和接受。

中国人则有很大差异。他们的今天与他们过去的家族历史息息相关。他们拥有“长期的记忆”,特别是他们家族所经历的兴衰荣辱。他们不会遗忘,也很难原谅。就是说,他们不会轻易地让过去随风而逝。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法律制度并不一定能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或者让他们感觉公正。他们并不相信他们的制度能查处和惩罚罪恶以体现公正。不论对错,他们本人或家人都觉得有义务维持家族的声誉以及清偿家族的所有债务。

生意人了解这些差异是很必要的。对中国人而言,要知道,如果你诚信、直率,很多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可能会给你第二次机会。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则要记住,要中国人给你第二次机会可能比较困难。

文化差异要点

◎ 澳大利亚人

△ 你不应该遗忘,但你应当能原谅。

△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人与美国人相似。基于基督教的信仰,人们学会原谅。

△ 私人间的仇恨,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是通过法律的程序去调解。

△ 在澳大利亚很少有人会记仇好几代。

△ 大多数澳大利亚人相信法律制度会惩治罪恶。

◎ 美国人

△ 你不应该遗忘,但你应当能原谅。

同类推荐
  • 责任与忠诚

    责任与忠诚

    本书告诉读者工作者意味着责任,如何让态度指引行动,不为工作而工作,如何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将热情注入工作、释放自己的潜能等。
  • 思维力:给你的大脑来场思维风暴

    思维力:给你的大脑来场思维风暴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多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发掘出头脑中的资源,使读者掌握开启智慧的钥匙。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多扇洞察世界的窗口,每一种思维方法向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而各种思维本身又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在运用逆向思维的时候,又会受到辩证思维的指引。
  • 伪装的哲学

    伪装的哲学

    本书运用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现代商务、人事案例,通过活泼诙谐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人与人交往间的微妙和处理技巧。其中蕴含许多伪装的哲理,发人深思。
  • 18岁以后最应牢记的人生经验

    18岁以后最应牢记的人生经验

    本书讲述了人生最有价值的感悟与经验,让你明白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最应该战胜的敌人、最应该遵守的原则、最应该摒弃的缺点。
  • 老板最看重员工的10项素质(Mbook随身读)

    老板最看重员工的10项素质(Mbook随身读)

    《Mbook随身读:老板最看重员工的10项素质》帮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使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皆能左右逢源,无往不利;助你解析人生的困惑谜团,让你澄心争志,超然洒脱;帮你提升职业理念,更好地规划个人发展
热门推荐
  • 娱乐环球

    娱乐环球

    “把罗江封杀了,永不复用!”挂断电话,张思琪才喃喃道:“敢把主意打到我男人的身上,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张思琪有些无聊地趴在办公桌上,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轻轻地为她披上了一层五彩霞衣,犹如一幅绝美的画卷。这时,张思琪忽然听到脚步声响起,抬头一看,脸上还没有成形的怒火顿时化作笑靥如花。“老公,你来了?”
  • 有你有我有他

    有你有我有他

    单纯的校园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温馨的友情,涩涩的暗恋,叛逆的心,对未来的向往。没有迷茫,没有妥协,没有麻木,只有简单的生活不一样的今天。我们的青春没有胆量去爱,没有时间去挥霍,没有能力去放纵,我们更多的,只是坐在教室或者操场上和同学玩闹学习,伴着书本或喜或悲。简单的表达着自己的所以情绪,这些都会伴随成长渐渐流逝,能守住的能有多少?能保留的还剩多少?这本算是小说的小说,有着最真实的青春,最朴实的感情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一历史优秀课例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一历史优秀课例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从春到冬谈养生

    从春到冬谈养生

    自然界四时的季节变化,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健康和寿命方面,受季节的影响更为突出。四季变化通常按照一定规律转变,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四季轮回中,世间的一切生物也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人们如果能够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懂得适时保养,就可以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拥有健康。本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纲,遵循“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从调节身心、调配饮食、预防疾病、运动身心等方面详加阐释,将我国的古老文化、中医精华与现代医学科学地熔为一炉,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生活,拥有健康。
  • 宠妻成瘾:冷面王爷不良妃

    宠妻成瘾:冷面王爷不良妃

    你不负我,我定不负你。我会将你放在我的心间上疼惜。
  • 古字号店铺

    古字号店铺

    古字号店铺,街口的转角处,古色古香的老店。嘿,想进来看看吗?坐在店里,穿着黑色长裙的美女,喝着香气四溢的浓茶。脸色苍白的小男孩,碧瞳的黑猫。琳琅满目的橱窗里一个个精致的人偶。推开店门,风铃作响。“欢迎来到古字号店铺,能满足你的愿望哦……只要等同的代价……”
  • 宋朝那些人

    宋朝那些人

    开国皇帝烛影斧声的悬案,血性继位的金匮之盟,生存策略的充分体现,回溯时间深处的历史,通感古今生存的共性。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打破了皇位世袭的格局,演绎了继位的千古之谜,创造了文人的世外桃园,出现了繁荣不强的例外。
  • 曾经,我们美好过

    曾经,我们美好过

    现在,我们回望过去,曾经,我们是那么美好。现在,我们仰望明天,可能充满阴霾。陪伴我们成长,也许只有黑暗。洁白,也许曾经拥有……
  • 桃月香草

    桃月香草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小说,里面有两位女主角,白小桃和严月,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生,都会因为香草的牵引,一个遇到了冷酷的生意人丁浩一个遇到了善良有点柔弱的室内设计师童严(JACY),她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爱情反映,呵呵,在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 何顾情深意凉凉

    何顾情深意凉凉

    她曾听说爱是含笑饮鸩毒,可是一旦爱了就无法自拔,父亲的商业年中仅一眼就爱了他,后来的商业联姻她终于如愿。可是他却是不甘,他娶她,三年他从未回过家,从来不说一句我爱你,哪怕是撒谎都不肯。他亲手把她送进监牢,收购她的家族企业,毁了她的所有。当她再也爱不下去时,他却说:你就算逃到天涯海角我都要你生不如死,死也是我何言深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