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63400000024

第24章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1)

——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

一、四圣谛在佛法里的重要性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前言

佛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然而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体而设定的义理层次,经过了世间的实践,就发展成为“四弘誓愿”: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静思冥想,发现了宇宙人生世间和出世间真理的次第——苦集灭道,而对世间广为宣说。所谓最初的“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内容为: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是劝导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作证转”,是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悟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苦集灭道“四圣谛”用来讲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实践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须透过“四弘誓愿”的“愿门”实践,而能到达广大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之“行门”。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可以说主要就是替佛陀把过去所说的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实践、修行上,这就是佛教在时空发展中,渐次圆满。

从“四圣谛”的佛教义理,进而到行动的、实证的“四弘誓愿”,说明佛陀说法有其时代性与连贯性,甚至还有发展性,它可以在系统中贯穿起来,所以佛法才超越历史时空。甚至现在有佛教徒研修、规划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彼此也是相互贯通,是一而不二的,这正是本文所以提出的主旨所在。

一、四圣谛在佛法里的重要性

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四圣谛不但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佛陀在临涅柴时,又对诸弟子说:“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而不求决也。”当时佛陀连说三次,众皆无疑,也无问者,唯有阿那律知晓佛陀的心意,又将佛陀的语言重说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遗教经》)

从佛陀一再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以及此中真理的不可变异。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如前言所述)四圣谛的重要,由此可见。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药方;灭,如病已痊愈(《瑜伽师地论》)。吾人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而趋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从迷的世间,到悟的世界;是从苦集的束缚而趋向灭道的解脱之路。正如《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四圣谛说明了宇宙人生的关系:人生居住的宇宙称为世间,世间是由“苦集”所构成;如果要超脱苦集,通往出世间的法界,则要“灭道”互通。

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构成了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础,而四圣谛则是缘起思想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陀的根本思想,以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因此,我们将四圣谛、十二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在诸经论中,佛陀一直非常强调四谛的重要性,例如: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 八难品第四十二之四一五》)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着地,或腹着地,或头着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问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此外,佛陀在波罗奈鹿野苑中,说明世间如果没有四谛法,则如日隐月没,将是一片黑暗;有了四谛,世间就有了光明。(《杂阿含经》卷十六)

佛陀亦曾告诸比丘,对四谛义不如实知者,则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做不得自己的主人;正如小绵丸随风飘摇,去向无方,所以对于四谛要如实知解行证。(《杂阿含经》卷十五)

在《菩萨璎珞经》中,佛陀则把四圣谛的重要喻为火炬,它能够破除十二缘起中的根本无明;常念一切法无常,就可以去除烦恼的束缚了。

甚至,佛陀在《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犍度》中说:“若我不修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不知者,我今不成无上正真道。”佛陀因了悟四圣谛法而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告诉弟子:“我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知,我今成无上正真道。”(《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犍度》)“此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杂阿含经》卷十六)可见若无四圣谛,则无三宝应世。

综上所述,可见四圣谛在整个佛陀一代时教中,它占有最高、最胜的地位。正如《中阿含卷三十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滞所摄,来人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因为四圣谛是整个佛教的综合,它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四圣谛是佛教的真理

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佛法,都需要从真理展开。例如:人生是苦,这是实相;即使人生也有快乐,但快乐也有“无常”之苦,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业集的烦恼,即使天上人间、成圣成贤,都必有业感缘起,这也是真理。因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更把人生的关系解释得透彻无比。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间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独有的。

苦集虽说是世间的因果,但是这也并不可怕,因为有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可以让苦集消灭,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够灭除苦集,而到达理想的、圆满的涅槃世界。

因此,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佛教真理的原则,因为世间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则的。真理的原则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讲一切行无常;无常便具备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条件。其他诸如空性、缘起、业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样合乎这许多理则。尤其四圣谛更是具备这许多的理则,尽管世间变迁、人事兴亡,四圣谛是不可更异;四圣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经论道理,必不出这四圣谛的范围。

(二)四圣谛是佛教的圣典

佛教的圣典很多,藏经有所谓阿含部、法华部、本缘部、经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论集部、宝积部、中观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经万论,都是以四圣谛为依归。

四圣谛虽属原始佛教的根本法义,后来佛教发展成为戒定慧的三学,进而经律论的三藏,都是从四圣谛开展而来,因此,可以说,没有四圣谛,就没有所谓的佛法圣典。如《中论》说: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圣典的内容虽有三法印、十二因缘、空性缘起、平等中道等众家学说、诸派义理,但总说四圣谛不但是圣典中的圣典,而且是最早的圣典,一切法因四圣谛而有,若无四圣谛,则一切法不成。

(三)四圣谛是佛教的纲目

儒家有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苦集灭道”就是佛教的纲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传中国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锡、缅的部派佛教,乃至藏传的各种佛教,都不能不依四圣谛作为纲目;因为三藏十二部演绎出来的佛法经义,都是用四圣谛做为这许多法义的纲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圣谛,只要你讲说四圣谛,只要你修行四圣谛,你就可以说是懂得佛法了。

讲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论就有数十种之多,但是哪一种佛法概论能离开四圣谛呢?现代佛教的初学者,都应该从四圣谛开始研究,因为掌握了四圣谛,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着再学习以后的枝枝叶叶,当然也就不为难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会中,一次又一次地宣说四谛法,说明四圣谛对人生的关系,至为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脚趾为木刺所伤,阿阇世王等大惊,于是佛陀就说四圣谛的真理,以慰大众的悲伤之情。

(四)四圣谛是佛教的标志

现在的学校、社团,都有标志,甚至国家有国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标志就是法轮,法轮就是从四圣谛“三转法轮”而来。

佛教从印度发源、传播,虽然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不同,又展开各种适合当地的佛教。但是,尽管各地对法义的解释或许有所不同,甚至对佛陀的认知也有相异;然而对于以法轮、四圣谛作为佛教的标志,全世界佛教徒应无异议。

现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以五色旗作为教旗,意谓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谛做为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说,佛教没有总部,太过自由、分歧,经常有满瓶不动半瓶摇的佛子,各说各话,违背圣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统合,今后应该再对四谛“三转法轮”,藉此统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识之士,朝此目标努力。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如上所述,四谛是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所说,为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圣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经典中亦多有四谛之论,如《胜鬟经》、《大般涅槃经》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更有所发挥。

四圣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在《增壹阿含经卷十六 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诉弟子: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习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四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又称四圣谛。

四圣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归纳。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谛之义,综合《阿含经》、《大毗婆沙论》、《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等诸经论所说,就是: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即在说明生死轮转的实相是苦的真谛,说明人生实相本来是苦的道理。

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无数的苦;若依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苦大致可分为: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老、病、死苦)、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贪嗔愚痴苦)、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窄小、不能称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与事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失业、落榜)、我与社会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治安不好、经济萧条)、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气候寒热不适苦)、我与境界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正是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人间之苦无尽期”。

不管世间充满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惑),而积集种种恶业(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苦)。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由于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像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

此外,烦恼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吾人如果想从烦恼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昔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所谓“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如此则快乐的人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这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同类推荐
  •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及美国总统的摇篮耶鲁大学中学子聆听的人生哲理,现在,你也可以与他们共享。
  • 读《易经》学生活

    读《易经》学生活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将它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后经过孔子的传述,又加上历代众多学者的精心研究,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被誉为“中国脊梁”的粱漱溟教授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张岱年教授曾说:“《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季羡林教授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 立足当下

    立足当下

    纽约时报畅销书《当幸福来敲门》以及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同名电影给了数以亿计的人们以启发和前行的动力,无数人向克里斯·加德纳提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要怎么做才能像你一样?”现在,克里斯·加德纳通过《立足当下》给出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世上没有一夜成功的秘密,他所取得的成功,你也能做到,只要你愿意立足当下,从现在开始
  • 人生快乐禅

    人生快乐禅

    人生快乐禅其实“禅”说穿了,不过就是生活的一种智慧,人生活在世界上该有的一种高尚情操。此书讲的正是这种生活的智慧,它以176篇小品,二百多则小故事级成,这些小故事就好比现代禅的“公案”,如同璎络连缀、珠联璧合的珍品。谈笑间令人恍然大悟。
  • 历代巨商教你学赚钱

    历代巨商教你学赚钱

    本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二十余位最具盛名的商界巨擘、经济大师、理财大师、实业家和投资家。这些人无一不是商界奇才。本书由古至今把他们逐一讲述。将他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方、赚钱手段、投资策略、经营智慧、管理方法、以及给现代人和企业带来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等详细剖析。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深入的思考,透彻的分析展示给读者,以期给想赚钱创业的读者朋友以帮助和启迪。
热门推荐
  • 倾城流光:暴动火妃萌萌哒

    倾城流光:暴动火妃萌萌哒

    一次神幻的穿越,她降临在了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成为丞相府的千金小姐,父亲对他不理不睬,继母狠心和她玩心计,姐妹毒辣个个都想置她于死地,看穿越女主如何以逗比的方式称霸一片辉煌的成就
  • 离我远点:嗜血公主很任性

    离我远点:嗜血公主很任性

    穿着水晶鞋的王子,骑着白马的公主,还有手扬马鞭的小影子……
  • 沐浴晨宵

    沐浴晨宵

    [花雨授权]他好端端地待在翰林院,却被那个狡诈的王爷骗去当丞相,还在难得的一次失误中被强盗劫住。难道是天妒英才,他一代翩翩佳公子就此长伴佛祖身侧?哎哟,从哪儿跳出了个小美人要救他,可是她、她行吗?
  • 七界武皇

    七界武皇

    若举头三尺有神灵,尔可敢抬头!若苍颜老父在身后,尔可敢转身!天?你可有父母,你可有妻儿?天?你凭什么将我左右?天!既不我与,我便碎天!命!既不我愿,我便改命!我便以我一身修为,我便以我不屈意志,我便以我的血肉,化作雷电,化作罡风,劈开苍穹!不为人间正道,只为问心无愧。
  • 无限杀戮世界

    无限杀戮世界

    黑暗的世界,无尽的杀戮,当这里只剩我一人时......
  • 缘起缘灭缘自在

    缘起缘灭缘自在

    他,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却屡屡收到人们冷眼的纨绔小子,却在一次因缘际会之下成为了整个魔界的大地,也就是那时一个仙界以外的蜀山派,意外的选中了他,并且要他去经历他该经历的一切,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的步入仙界,,,,,
  • 不完美的你我当作宝贝

    不完美的你我当作宝贝

    王俊凯男神的一次意外偶遇,是一生的守护吗?王源的青梅竹马,会闹出怎么样的故事?易烊千玺的挚爱是不是在一起了呢?
  • 残王的鬼妃

    残王的鬼妃

    她是无颜鬼女,受尽欺辱。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战神,五皇子,可是,却在一场阴谋中,容貌受损,双腿残废,失去了所有的权势和地位。世人称:无颜鬼女配一个残疾皇子,世间绝配。洞房花烛夜,凤冠红衣。面具下,漆黑星眸,谁会欺谁?谁才是傻子?
  • 黑暗入殓师

    黑暗入殓师

    从小跟着师父学医的战龙笑,在师父去世之后遵从师父的遗愿来到了北京学习,只是没想到师父为她选的这条路注定不会太平,也或许这就是她的宿命。神秘莫测的白风,天真缠人的龙阳,他们的出现完全颠覆了她的世界。他们的身份和能力,他们背后神秘庞大的组织,让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波涛汹涌,神秘离奇的事像大浪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而回家后家里奇怪的氛围,突然出现的来历不明的尸骨,师兄怪异的行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什么!她的身世之谜是否能够解开?白风和龙阳身后的神秘组织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未来还有什么在等待着她?
  • 蛊真人之幽灵空仙

    蛊真人之幽灵空仙

    一个抛弃尊严的现代乞丐,奇妙的命运让他进入残酷疯狂的蛊世界,他会登上巅峰?还是陨落在追逐理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