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0000000018

第18章 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1)

诸佛如来、菩萨好像天上的明月,有水的地方都普照,如江、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但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到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混浊、不澄净……

佛在哪里呢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华严经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这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因为“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经典上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清净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如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净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求那样,也曾向阿弥陀佛要这样要那样。若称念的人多,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要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就忙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诸佛如来、菩萨好像天上的明月,有水的地方都普照,如江、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于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到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浑浊、不澄净,只要将烦恼的阴影去除,就能万里无云,到处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故佛又称为如来,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他的法身不动不静在世间,“而常处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动金刚菩提座,而“随缘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间。

礼佛之心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古德

这首偈语是说明一个修行者在礼佛、自省时的心情。

“佛在世时我沉沦”——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道,初转法轮度五比丘起,即从灵鹫山到祇树给孤独园,再到灵鹫山,来往于印度南北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想到佛陀在世时,我还不晓得沉沦在什么恶道里,没有亲聆佛陀的教示,真是佛世难遇。

“佛灭度后我出生”,现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了,我才出生到世间上,“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不免悔恨自己的业障如此深重,见不到八十种好、三十二相的如来金色身。

我要奉劝修行者不必太消极、太慨叹。当初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你们要我常住世间而不信受我所宣说的佛法,我活着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入涅槃,而你们奉行佛法就如同我久住世间一样,我又何曾离开你们呢?

所以,佛陀在世不在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家能不能奉行佛法。比方说:佛陀开示我们要慈悲,大家慈悲了吗?佛陀开示我们要忍辱,大家有忍辱吗?佛陀开示我们要持戒,大家有持戒吗?佛陀开示我们要弘法利生,大家弘法利生了吗?假如我们真能奉行佛陀的佛法,以慈悲喜舍来对待大众,以六度万行来修持自己,以八正道来实践佛法,以四圣谛来宣扬佛法,也就等于如来法身常住世间了。所以经典上说佛陀常住于常寂光中照顾我们,永处在真理里指导我们。《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必定有佛,有佛法的地方必定有佛!所以,我们要注重人我的关系,普度众生,若见人我关系处,一花一叶一如来!

枕上无闲梦

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

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样香。

——唐孚上座

这是孚上座的偈语。他说“忆着当年未悟时”,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时间分秒地过去,人生迷昧苦短,生死又那么无常,一念想起,不禁悲从中来。禅门有两句话叫“未曾悟道如丧考妣,已经悟道如丧考妣”——大事未明还未开悟时,混沌迷茫过日子,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已经悟道后,四大皆空,人生不黏不滞,也宛如死了父母一样。这是慨叹自己在五道六趣多生多劫流浪,沉沦生死至今才认识自己,自然感触良深。学禅者如果不参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见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

日本真观禅师留学中国二十年后,回日传法。一位研究天台宗三十年的道文法师向他求教:“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问题始终不解。”“《法华经》思想博大精深,只有一问不解,可见你有很高修持,但不知唯一问题为何?”“《法华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花草树木真能成佛吗?”“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与你何益?你该关心自己如何成佛。”道文吃惊:“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请问我如何能成佛?”“你说只有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靠你自己解决了!”未悟时处处问人,殊不知自问方能自悟。

“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现今已开悟了,甚至睡觉时都能与道相应,与真理契合,再也没有闲愁噩梦了!禅门的悟道是活水长流,每天都有很多的小悟,集很多小悟为中悟,忽然有个恍然大悟,然后对于“生从何来,死将何去”都了然于心,再也无惧生死了!

不管是大悟或小悟,在禅门的二六时中生活,是大小梅花一样香。把凡心去除,随着自己的真如自性随缘自在,人间还有什么值得追寻呢?

怎么会寂寞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唐金乔觉

这一首诗偈的作者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出家之前本是韩国的王子。他在九华山修行的时候,一个小沙弥在山上住久了,嫌山居寂寞,想回到人多热闹有亲情的家乡,可是又舍不得师父,所以地藏菩萨送他下山时就作了这首诗偈开示他。

“空门寂寂汝思家”:在佛门里过的都是很简单的生活,没有人情,没有温暖,没有厚待,非常寂寞,难怪小沙弥想要回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和云端山中的寺院告别,要下九华山。“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你很喜欢回家玩用竹根当马骑的儿童游戏,不喜欢在佛地聚金沙慢慢地修行成长,也怪不得你。

“添瓶涧底休捞月”:但你要知道,回到人间后,五欲尘劳,像用瓶子到涧底盛水,不要以为瓶子里映现的月亮很可爱,那是假的,不实在的。“烹茗瓯中罢弄花”:也不要以为那花瓶里插的花非常美,那也是一时的,眨眼凋谢零落,并不实在。

“好去不须频下泪”:今天你就安心下山去吧,不要流泪,不要舍不得离开,更不要记挂!“老僧相伴有烟霞”:你要知道,跟我在一起的有天上的云彩、山中的烟霞,这都是我的伴侣,我一点都不会寂寞!人生四大皆空,我们在佛法里却顶天立地。

日日用而浑不知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唐布袋

人人本具自心。人往往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平常要营养,要保健,要美容,要盥洗……还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甚至于爱情、知识,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没有修心,没有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所以说心如盗贼,如猿猴,而有心猿意马的说法。

心如国王能行令,如宝藏容纳财宝,才是真心!真心如虚空,是我们的本体,一切现象都从心生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我们的心,上可以成佛,下可以堕地狱、饿鬼、畜生。要紧的是,不要让心在生死海里流转,要让它回到自己的老家,证悟自己的真如佛性。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十方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比心更灵的,人人有心,实在是世界上最灵的宝物,不好好照顾使用很可惜。这个心“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世间上,妻子、儿女、田园、屋宅,一切的财富世界,甚至权势名利,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是这颗心。人生大限一到,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有功德受福,没有功德受苦,心将替我们裁判,心是最真实的。

《从容录》中提到韦将军访道玄沙和尚的一段公案。韦将军问玄沙和尚:“有谚:日日用而浑然不知,究竟指什么?”玄沙随手抓一把奉客果子给他:“将军,你就尽量吃吧!”韦将军边吃边问:“到底何为日日用而浑然不知?”“就像你现在吃果子,就是日日用而浑然不知!”人心日日用,你又何尝知道呢?

战胜自己的心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宋性空妙普

“学道犹如守禁城”——一个人求学也好,办事也好,修行也好,如同卫兵守城池一样,不分昼夜警戒,时时刻刻警惕,随时防范敌人的侵犯。

“昼防六贼夜惺惺”——人的身体,佛法譬喻为一个村庄,叫做空聚落。这个村庄没有主人,反而住有六个盗贼,整天在村庄中扰乱,使我们不得安宁。

六个盗贼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眼睛常常观赏美色,耳朵欢喜听悦音,鼻子爱闻香嗅臭,身体嗜好舒适柔软的感觉,舌头贪尝好滋味,心灵也迷恋着世间花花绿绿的享受。眼、耳、鼻、舌、身、心,时时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接触,一个把持不住,就里应外合地扰乱我们身心。我们要怎么样来保护自己的城池,固守人体的村庄呢?最要紧的是将我们的主人翁叫醒,主人翁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如佛性。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军令能行,将帅才能平乱制胜,持心也是修行的关键。我们常抱怨别人不听我们的话,其实自己又何尝听自己的话呢?心想不贪不嗔,做出来还是贪嗔,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所以,要增强内心的力量,让眼、耳、鼻、舌、身听从内心的指示,当看则看,当听则听,当说则说,当行则行。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坚持、自我规划,将一切动念意志依八正道的人生观生活。能战胜自己的心,就能战胜一切!

平常心

粥罢教令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餐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

——宋天童正觉

“粥罢教令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过去一些禅师,到处参访学道时,师父并没有跟他们讲说什么佛法,总是叫他们先去劳动服务。像天皇道悟禅师,每遇学僧来向他求道,他就吩咐对方:“扫地去!”“洗碗去!”“吃饭去!”很多学僧不明白禅师的教化:为什么我来参学,不教我禅法真理,只叫我做些琐碎工作?因此,有位弟子就向禅师告辞他去。

天皇问:“为什么要走?我这里也很好呀!”

“师父从来不向我讲佛法,我只好他去求法。”

“你太冤枉我了。你每天端茶来,我就喝;添饭来,我就吃;你对我合掌,我向你点头……我无时无刻都在跟你说法呀!”

又有一位随侍鸟窠禅师出家十六年的弟子,有一天向鸟窠禅师告假,想到别处去参学佛法。鸟窠禅师说:“学佛法何必他去,我这里也有呀!”

“十六年来我都不曾听您讲说佛法,您的佛法在哪里?”

鸟窠禅师随手在衣服上抓起一撮布毛,举起来说:“这不就是佛法吗?”随侍弟子就这样豁然得道了。

这一撮布毛不是随便一抓便得,而是十六年苦行累积的生命经验。

“而今餐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现代的一些年轻人,最大的通病是没有恒心、毅力,不耐烦,学道经不起考验。道,在平常心里面,在日用生活中成就,不必刻意强调,也不求速成,只要你有恒心,多多慈悲感恩地参禅学道,一片豁然悟境就在你面前。

出家人的性格

明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维;

为僧只合居岩谷,国土筵中甚不宜。

——宋净土惟正

“明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维”——惟正禅师被朝廷大臣坚请到家里供养,无法推辞之下只好答应了。第二天,他有些反悔,就写了这首诗偈,请侍者送给大臣。意思是说:虽然约好今天拜访府上,可是出门时,倚杖再三思量,觉得:“为僧只合居岩谷”,出家人实在只适合在深山、树林、水边、岩谷之处徜徉,“国士筵中甚不宜”,在国家大臣的飨宴上出现,实在是很不适宜。

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性格,如独住比丘、人间比丘。人间比丘当然要入世弘法利生,做种种度众活动,离不开人群。也有天性喜爱独居、习惯在深山修行的出家人,称为独住比丘。

佛教里有两句话:“不破参,不闭关”,没有消泯烦恼无明、内心不宁静的人,不可以闭关。“不开悟,不住山”,没有究竟开悟的人,也不能到山里独住。独住比丘,要独自在深山修行,不容易。人间比丘,为了弘法利生,更要具备各种学问、道德等弘法能力,千钧重担一肩挑,更不容易!

惟正禅师属于独住比丘。又如东晋的慧远大师足不下庐山三十年,以及唐朝的慧忠国师四十年不出寺门,这些古德的独住风范,实在难能可贵!不过,佛教为了度化众生,要负起在社会上弘化的责任,人间比丘的牺牲奉献更大。我们对出家修行者,不管是静修的独住比丘,或是弘法利生的人间比丘,都应该要有平等的尊敬对待,不要认为谁好谁不好,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各人的性格不同罢了!

这首偈语对出家人崇高的风范,形容得很好!

心中的莲花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宋慈受怀深

世间事,哪一样最好?哪一样最有价值?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认为金钱最好、最高,也有人说世间上最好的是修行学道。喜欢名位者,认为名位最高;看重爱情的人,认为爱情最好。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都不一样。

“万事无如退步休”——从信仰佛法的人看来,世间没有比退一步最高、最好的了。退一步,争逐的人少,天地更宽广,更能领悟生命的奥义。有这样认知的人,在世间上会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应该修持的,就算尝遍万般辛苦也要得到,如开悟、解脱;不当要的,像名位、权势,则视同粪土不屑一顾。

“本来无证亦无修”——虽然在理相上,我们真如自性一切具足,不需要特别修行、证悟,但是不经过事相的证悟,又怎能体会到娑婆本体的妙用呢?

像《金刚经》的主旨,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修学佛、无证人道,都是一种借假修真。我们要修无修的心,证无证的道,才能到达佛法的彼岸。

“明窗高挂菩提月”——窗前一轮明月高挂在空中,一如我们内心的菩提圆觉,明月给乌云遮蔽了,就不会发光,把心灵的烦恼无明去除了,高挂星空中的月亮才光明皎洁。

“净莲深栽浊世中”——我们生活在五浊恶世中,不必逃避,要在心田里存养佛法,如同清净的莲花在污浊的泥土里一样吐出芬芳的香气来。

活在佛法里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虚空之中。

佛法在哪里?佛陀的色身当然有生老病死,佛陀的法身慧命却流布于大化之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溪声尽是广长舌”——你要听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听呀!佛陀音声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广长舌的音声。“山色无非清净身”——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请看,青青山岚就是佛陀清净的法身!彻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从一切事相上洞见人生,无论什么声音,只要你能用心观照,有所觉悟,那就是佛陀的说法声。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新生命又要流转尘世。唉!人生苦,佛陀是借着小孩哭声在跟你说法了。因此,即使看到别人打斗、谩骂,也能体悟佛法,打架骂人不也是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佛就在我们当下!

同类推荐
  • 处世与活法

    处世与活法

    怎样的现实才算真实,怎样的付出才算值得,怎样的放下才算洒脱,……如果你还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请翻开《处世与活法》一书,聆听大师的教诲,改变生命的质量!
  • 选择

    选择

    只要掌握了人们行为的心智特征,我们就能预测一个人想买什么、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为什么有人我行我素,有人从善如流?你知道我们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吗?
  • 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中国本土最具文化底蕴的家教读物!一本好书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一个智慧足以改变孩子的命运!本书作者独辟蹊径,选取了在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弟子规》等,对著作中的教育观点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梳理,并结合现代教育观点,对这些国学精华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诠释。
  • 生命需要赞美

    生命需要赞美

    主要内容包括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能感动每一颗纯真的心灵,温馨动人、真诚深刻的生命故事,最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滋养与智慧的启发。给充满爱的心灵注入更多爱的勇气与能量,也能让缺少爱的心更勇敢、更充实,体味人生中的精彩和美好。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特色;青春、活泼、真挚、真情、直爽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感怀。
  • 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人们不能掌握命运,却可以规划时间,管理好自己每一天的行为,而所有这一切累积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看来,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编剧、导演和主角,我们有权利把自己的人生之戏编排得波澜壮阔、华彩四溢,也有责任把自己的人生之戏导演得扣人心弦、落英缤纷,更有义务把自己的人生之戏演绎得与众不同、卓然出众。平凡不是错误,我们所有的人原本都是平凡的,差距是在后来的岁月里形成的。当我们将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得不简单,当我们将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做得不平凡,这时,便是我们成功之时。
热门推荐
  • 小白兔的复仇之旅

    小白兔的复仇之旅

    明明没有做错过什么,却被整个村子的人攻击,他们说自己被背叛,却总没想过她,是无罪的。当一次次的伤害在她心里累积筑成城堡,她再也不怕了。如今,她是King,她,为复仇而来!
  • 道御虚无

    道御虚无

    道御虚无,虽然也是讲述的是灵力,武力的事情。但这里没有什么花湖柳梢的魔法。但这里的故事却是是意想不到的。一代少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复兴,为亲人,为红颜,在这武道为尊世界上,创下了一段非一般的至尊强者的,宽阔大路!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感谢感谢感谢!!!
  • 牧人次洋的夏天

    牧人次洋的夏天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奇闻异录:绯颜倾夏

    奇闻异录:绯颜倾夏

    这是一个神奇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面是什么
  • tfboys之永远爱你不会变

    tfboys之永远爱你不会变

    曾经的爱恋,对你的承诺....冰冷的她被融化了,可换来的却是不信任...她们,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不信任....她们最后会和那个曾经伤碎她们心的他们一起,还是....
  • 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脚步不能稍有停歇,职场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努力就会被替代,只要努力就有机会,用行动见证努力,努力就是不轻言放弃,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努力与智慧同行等。
  • 绿眸CEO的契约新娘

    绿眸CEO的契约新娘

    一场意外,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沦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负债女。为了庞大的医药费,她成了他两年的契约妻子。一个家、一个妻子、一个继承人──他说,他要的只有这么多。
  • 初唐攻略

    初唐攻略

    秦寿带着使命穿越唐初,无独有偶引发一连串蝴蝶效应,篡改唐初名将与群芳公主命运,逆天手环成就其辉煌丰功伟业。为了夺回时空球,秦寿背弃了初衷与原则,煮汤结恶货群臣,斗智斗勇一步步接近李世民,最终发现时空球的秘密,秦寿又该做出什么样选择?
  • 皇上有毒:狂后要休夫

    皇上有毒:狂后要休夫

    如果时光可以倒转,万绮罗最想回到两年前的那一天,当她遇到身负重伤被人追杀的凤翎千陌时,一定会狠狠的踹上一脚,然后扬长而去。然而,时光从来不可逆转……当亡国公主,遇见最强帝国的王时,命运之轮便已悄然开启了一朵残酷而绚烂的花。凤翎千陌:朕战无不胜,唯有你的心墙,攻不破!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万绮罗眯着眼睛望着碧蓝的天。这一生,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云,这一生,我只想做一朵白云,自由自在,随风飘荡……她望着蓝天,幽幽地说。多么简单的愿望,可是,愿望,从来都是遥不可及的,就像那天边的云……
  • 乳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乳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本书提供了乳品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43个实验,并涉及乳品实际生产中微生物检测和操作的5个综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