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0400000001

第1章 第一讲(1)

前言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

我等发宏愿,学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般若佛母心咒:

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一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证悟空性智慧。因此共同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家刚刚念诵的是般若佛母心咒,我们念《心经》都会知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音应该是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她是般若佛母的心咒,可以包含一切般若的心要义,而且可以说把一个补特伽罗从凡夫到成佛修行的次第——五道菩提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一个揭谛是资粮道位;第二个揭谛是加行道位;波罗揭谛是见道位;波罗僧揭谛是修道位;菩提萨婆诃是无学道位。故五道菩提都在其中,所以多念诵能祈求般若佛母加被迅速地通达金刚般若的智慧,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能藉读诵和听闻《金刚经》的因缘而豁然大悟。

《金刚经》这是第三次的学习。16年以前在云门佛学院讲过一次,大概十二三年以前在南岳的大善寺也曾经讲演过一次,此次因为茂名灵惠寺寺院基本落成,将要举行全堂佛像开光和水陆法会,所以大家要求再一起共同学习《金刚经》这部见性的经典。

灵惠寺属于净土的寺院,它的开创者——开山祖师是慈愍三藏法师。唐玄宗时,这位慈愍法师西行印度去求法,在迦湿弥罗这个地方亲见观世音菩萨为他开示净土法门,而且他也因此而成就念佛三昧。归国以后,唐玄宗礼拜他为国师,当时有一位宦官叫高力士,是高州人,也非常崇仰慈愍三藏法师,向法师请法,并将他在高州的骠骑将军府舍出来建立寺院,就是灵惠寺。

金刚经的殊胜

我们能在这样一个净土的祖师道场来学习属于般若的《金刚经》,那表示般若净土不二,非常殊胜。《金刚经》有以下五种殊胜:

第一种殊胜,《金刚经》是一切佛法的心髓法要。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谈经三百余会,天台宗有首偈颂来概括:“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般若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我们要超出生死轮回是要依靠智慧,释迦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无明,教导众生能破除人我执、法我执,所以用了很长时间来演说般若。可见一切大乘佛法的核心是在般若经里面,而600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就在这5837个字的《金刚经》里面,可见本经是佛法的心髓法要。

玄奘法师翻译有《大般若经》600卷,所有般若的教典,除了《仁王护国般若》以外,其他的法要都在其中。《大般若经》总共可以分为四处十六会,在四个地方:王舍城的灵鹫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四处总共讲说了十六次,称为四处十六会说大般若法。

这十六会的第一会有400卷,量很大,一般人看一遍都不容易。第二会就比较部头小一点,所以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主要就是解说《大般若经》的第二会。从第一会一直到第五会也称之为根本般若。第七会是文殊般若,主要是说了义法。第八会是那伽室利般若,名为那伽室利品,或者那伽室利分,主要是讲缘起。第九会是能断般若分,也就是此地所学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把她翻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把她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会就是理趣般若分。

《理趣般若》和《文殊真实名经》都属于密教的重要经典,《文殊真实名经》侧重于讲大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和三昧耶曼荼罗这六大四曼。四种曼荼罗,主要侧重于讲事相,而《理趣般若波罗蜜经》就主要侧重于讲理论,建立金刚乘的理论基础。

第十一会到第十六会主要讲六波罗蜜,这是浓缩起来解说600卷的《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而这一切的教法,600卷浓缩起来全部可以归到《金刚经》,由博而约,由广泛的演绎、浓缩起来就只是般若的要义包含在《金刚经》里面。

所以本经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都由于学习、修持、实证这一部《金刚经》而成佛,他们成佛的法要也就融摄在《金刚经》里。所以说要一切佛法通,此经才能真正通达,同时也必须要能深解《金刚经》的义趣,一切佛法才能真正头头是道,法法传真,左右逢源,可见本经的重要和殊胜。

第二种殊胜,《金刚经》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宝筏。大乘经典之中《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都是讲说佛陀果地自在的风光。《华严经》是讲佛的境界,不读华严,不知佛之富贵;《法华经》是讲佛的知见;《般若经》就是讲行持。所以华严讲境、般若讲行、法华讲果。境、行、果就可以圆满地概括佛陀如何依境起行证果。

相对来说,《般若经》对我们来说也是最容易契入的。因为华严、法华都是大菩萨才能真正地趣入,因为她不通权小。权教菩萨和小乘要真正契入华严、法华都是比较困难的,而般若是普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要成就都必须要学习般若,破除妄想执著才能真正成就,《般若经》也是详细地解说修证的次第,比较容易契入,因为她告诉我们实修的方法。

《华严经》讲佛的境界,凡夫要理解,要真正通达是很困难的。法华是讲佛的知见,佛陀出现于世的本怀,就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凡夫的知见是生灭心,佛的知见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具体怎么行持,需要能够通达般若。

并且《金刚经》是知名度最高、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一切佛菩萨中,世间一切人就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会知道观世音菩萨,甚至于他不一定知道释迦牟尼佛,但他会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切经典之中,世间的人都知道佛教里有一部《金刚经》,他不一定知道里面的内容,但他会知道有这部经。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历朝历代有很多大德来讲说她、注释她,总共800多家,各宗各派都有。并且因为读诵受持《金刚经》而开悟成就的大德非常多。

比方说禅宗里面,众所周知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本来一字不识,但他悟性很好,在家乡新州卖柴的时候,因为听到湖北的客商正在读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马上发心去求法,最终成为一代祖师,并且真正将佛法中国化,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完全用口语化的中国语言从心地来表述。从自己心地称性而流出来的法要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开始的,所以尊称他为东方如来。他所说的我们也尊称为经。所以《六祖法宝坛经》是非常殊胜的一部教典。

禅宗里德山宣鉴禅师也是因为去拜访龙潭崇信禅师,他没有到的时候就听到一个卖烧饼的阿婆问他:“法师您平时讲《金刚经》,还作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数量那么多,讲得那么详细,要用一担才能挑得起来,那我请教您一个问题,《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教大德您到底是点哪一个心呢?”他哑口无言,才真正知道禅的奇妙。此后依止龙潭崇信禅师而豁然大悟,他一开始还是会执著于自己所学到的教理和知识。

我们学习《金刚经》也是如此。你不要单单听或者记忆那些名相,而是贵在体悟。真正静心来向内省察,来体悟,不然你听一大堆名相,或者记住一大堆东西,那都没有用处,要能超越知解。《首楞严》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为有了种种的理论和思惟,所以这是无明的根本,我们如果去记一大堆名相不能悟的话,往往容易成为所知障,堵塞悟门。

每一天德山宣鉴禅师都会在龙潭崇信禅师那边请法,每一次都要谈到深夜才告辞,他求道的心很热切,但一直没有悟。后来有一次又谈到深夜,龙潭崇信禅师说外面很黑,我点一支蜡烛给你吧,德山宣鉴禅师马上把蜡烛接过来,接过来的一刹那,龙潭崇信禅师马上把蜡烛吹熄了,德山宣鉴禅师豁然大悟。就在这么一个动作之间能豁然大悟,为什么?我们好好地参究。

还有韶关南华寺六祖殿里有三尊肉身。第一尊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第二尊是明朝的憨山德清祖师。憨山大师是六祖惠能大师再来,重兴南华寺,也为《金刚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金刚决疑》,而且非常妙。因为以前其他的大德讲经往往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宗派,如果是天台宗就用天台的法来讲《金刚经》;如果是贤首宗就用华严的法来讲《金刚经》;如果是法相唯识宗就喜欢用唯识的教理来讲《金刚经》。

憨山祖师本来是禅宗,而且在禅宗里面开悟,但他讲《金刚经》是依据世亲菩萨的论来讲的。世亲菩萨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他讲《金刚经》的时候就按照经上的内容分为二十七疑,依据修行的渐次来回答二十七个疑问。憨山德清祖师进一步把她开为三十二疑,所以叫《金刚决疑》。

本经三十二分,本来也没有这些分,是梁朝时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是梁武帝的儿子,他在《金刚经》上用的得功夫很深,把她分为三十二分,前面的十六分是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的十七到三十二分是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就是说前半部分着重于破人我执,后半部分着重于破法我执,或者说前半部分是破分别我法二执,后半部分是破俱生我法二执。归纳起来,不管她是二十七疑还是三十二疑,都可以归纳为破人我执、法我执。

还有一位很奇特的肉身就是丹田祖师,也是明朝的高僧。这位法师也非常奇特,他出家以后也不学其他,就是每天念《金刚经》,拿一个经架,每天不管走路、站立,还是坐着,都手捧一本《金刚经》,手不释卷来读诵。一直念诵了50年,然后成就金刚不坏身。

第三种殊胜,本经是斩断烦恼的利剑。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实相般若;无妄想执著就是观照般若。妄想是指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执著就是指我见,就是第七末那识我执识。

执著可以分为两种。执著于五蕴色身为我,名之为人我执;执著于一切诸法,名之为法我执。人我执不除,生烦恼障;法我执不除,有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合起来名之为惑障。因为迷惑就会造业,造恶业就会有业障,因为造恶业就会感受苦报,所以就会有报障,三障都生起来了。

本经的纲要也就是遣除妄想执著。般若波罗蜜其实可以分为四层来说:有外层、内层、密层和密中密层的意思。好像一个桃子,桃子的皮是外层,里面的果肉是内层,肉里面还有一个坚硬的核是密层。敲开那个核,里面还有一个柔软的部分是密中密层。

同样,外层是从文字上来解说般若,也就是解说成就一切种智之道的言说,或者说教授。内层就是实修的方法。具体如何才能做到呢?实修的方法就是成就一切种智之道。密层就是指一切种智的境界,是佛陀萨婆若海的境界。密中密层就是指究竟圆满的佛果位。

所以我们也要知道《金刚经》的核心就是要能遣除妄想执著,能无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无师智不是从老师那边新得的,而是自性本具的;自然智就是法尔如是,本自具足的。学习了《金刚经》,真正融会贯通就能斩断一切烦恼,破除一切妄想执著。

世间的人因为内在是无明,没有智慧,所以注意力的能量不知道向内去省察、去觉照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而是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外面追捕,迷心逐物,被一切得失所左右,每天都患得患失,但事实上功名富贵要从心性上求,才能真正有求必应,否则就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仍然还是在定数之中受业力的束缚,不能跳出业力的控制,一直在这个圈子里转来转去,这就是凡夫,所以要在心性上用功夫。

而《金刚经》前半部分就是遣除我们在境界上的执著,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正是开示我们一切外境,无论它怎么变化都能超越得失,真正能够知道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假如有样东西它是属于你的,你应该对这个东西拥有很多权力,你可以决定它是什么存在状态。

比方说,你拿一团泥巴把它捏一个小泥人,或一只小狗,这个小泥人或者小泥狗是你创造出来的,你就有权力改变它,你可以把它毁掉,把它另外做成一只小泥猫等等,因为这个东西若真正属于你所拥有,你就可以决定它的存在状态。

比如我们经常习惯于说:“我的身体”。但反思一下,身体真的是你所有的吗?如果真的是你所有,你能阻止它的新陈代谢吗?能让它不生病不变老吗?都不可能。我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并且很多人反过来还成为身体的奴隶,所以身体不过是我们藉假修真、游戏人间的道具。如果你认为得到的是属于你自己的身体,那同时你就有了害怕失去的恐惧,所以要能破除这种执著,能超越得失,世间外在一切的人生的际遇都要能超越。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外在的环境并没有好和坏,好和坏不过是你内心之中有执著、有分别,你有一种固定的思惟模式,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好像我们看电影,电影屏幕上面显出种种的相,你要想破除这些相,但永远破除不了。有智慧的人知道直接把放摄机关掉,荧幕上的一切相也就消失了,破除了。

所以一切的问题不在外面,而在于心里面。遇到外在困难的时候,凡夫众生往往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这外在不顺利的人、事、物上,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来。

外在有困难的时候,一定内在也有困难,也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一定有某一些盲区和弱点,所以说息心就息灾。不要抱怨自己命运很坎坷,先要检讨自己心智模式的盲区,检讨自己负面的心态。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什么,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同时我们从来也没有得到过什么,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不曾是我们的。我们的自性也是本自具足的,所以能够真正地学好《金刚经》就能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活在智慧和慈悲里,每一天都能够快乐无忧,欢喜自在。真正地学习到这种无形无相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则寓言说,掌管财富的神、幸福之神、智慧之神,这三位本来关系非常友好,但有一天他们因为争论到底谁的本事最大而吵起来,财富之神正看到一位农夫在耕地,就跟另外两个说:“这样好了,我们以这个农夫来试验一下,看到底谁的本事最大。”财富之神用手指一指,这个农夫的犁马上就犁到一个大缸,农夫一看里面有很多的金银珠宝,一下子得到这么多,立刻吓傻了,站着不晓得怎么办。

同类推荐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禅道

    禅道

    禅道是一种自我内心升华的一个方式,是探究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之精髓。茶余饭后,临睡之闲,拥书而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最能让我们获得心灵享受的是禅的智慧,就像是一杯茗茶,清古幽香,沁入心脾,怡然自得。在阅读禅道故事之前,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禅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地去理解,去感悟个中真谛。《禅源诸诠》: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悟之名慧,修之定名,定慧通名为禅。禅道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禅悦、禅悟、禅境、禅机、禅趣、禅意、禅行等等。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经故事,总是带给人们深刻的启迪。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佛教故事选择了浩瀚佛学故事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佛经故事大多是以人物、动物,佛事、世事为主题,无不处处寓意学佛信佛,劝善向善,戒贪惩恶,而又不离开佛教的本意。
热门推荐
  • 魁

    泰山下的偏僻的村落,莫名从祖坟中走出了人。四十年年后,当我陪同父亲回到那里,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人类真的是唯一建立文明的物种吗?躲在阴暗角落的里那些影子,就真的是人吗?随着我的一次次历险,前途开始变的不可琢磨起来。事实的真像是什么,魖、魋、魃、魑、魅、魍、魉,一一登场,是鬼还是鬼怪,它们又会告诉我什么真像呢?
  • 妖灵路

    妖灵路

    人间,有人间道;妖灵,有妖灵路;鬼仙,有鬼门关;魔界,有入魔途!有欲,众生皆苦;无求,枉自一生!走的通的,是人间路;走不通的,是通天途!
  •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

    从管理者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管理者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解决问题、宣示主张、发布命令、同时树立管理者超凡出众的形象和应有的权威。相信《卓越管理者说话之道》能够帮助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提高自身的讲话水平,为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增势。
  • 敢令风雷

    敢令风雷

    穿越男学雷法纵横!豪门子弟权谋频出!演绎合理修仙世界!
  • 宋宫十八朝演义

    宋宫十八朝演义

    此书记述了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北周天下,至宋钦宗赵桓“北狩”间168年的北宋历史;从宋高宗赵构南迁至幼帝赴水而死的152年的南宋历史,共记录了三个多世纪中18位宋代皇帝的宫廷生活内幕,其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及“莫须有”三字狱等重要事件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是一部史实性较强的、寓教于乐的历史演义。
  • 錾红尘

    錾红尘

    不老传说让大千世界的人们向往能够成仙,不管仙之一途多么坎坷,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突破,以求终有一天能够位列仙班,跳出轮回之苦。在数不清的岁月中,山梓洞泽都能见到修真之士,草木枯荣间,时间弥合补缀,在无限接近中,这种努力还在继续……
  • 现代都市修仙记

    现代都市修仙记

    一次意外的对话,便稀里糊涂的踏上了修真之路
  • 无敌阴阳宝鉴

    无敌阴阳宝鉴

    这本《无敌鬼修系统》是一本系统流的小说,但是写的是却是跟别的系统流小说不一样,写的是一介大学生宅男——林轩穿越重生成鬼族,并获得逆天的无敌鬼修系统!且看林轩如何登上巅峰,力压群雄.....什么功法、法宝、装备.....都是渣渣。系统在手,天下我有!
  • 绝品术士

    绝品术士

    这是一个武道盛行,百家争鸣的时代。别人都是以武入道,康演义却灵魂冥想入道,他武功低微却能操纵冰霜,火焰,大地和青木。他是唯一的术士,领悟四种天地法则。
  • 末代逍遥录

    末代逍遥录

    三生石上三生缘。当命运降临的时候,人只能卑微的去接受。一段血海深仇,一段三世情缘。流浪在都市的少年却身怀各界功法,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