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0400000011

第11章 第三讲(4)

抗日的时候,日本人把祖师像偷偷运到日本去,后来藏祖师像的那个人要死了,他的日记给人看到了,才发现原来那就是石头希迁祖师的像,就把像请到日本曹洞宗的总本山横滨总持寺保存、供养起来。

这些都是没有障碍的,要能性相圆融,由相而见性。真正见性的人又能不舍相上的一切六度万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性功夫很透彻,行持又非常平实。

《参同契》有很多种,道家里面还有一种《参同契》。有个修道的人叫白玉蟾,海南省人。他在福建武夷山修道的时候,当时宋朝有个朱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也在讲学。

有一次讲学的时候,朱熹的学生来问老师:“老师,道观里那个道士白玉蟾,听说有先见之明。”朱熹就笑一笑说:“偶中尔。”是说他没有什么功夫,不过就是偶然被他说中而已。

隔了几天以后,白玉蟾就派一个弟子来邀请朱熹一起来游武夷山,走到半路的时候不巧就下雨了,朱熹和他的学生就赶着往树底下跑来避雨,但白玉蟾身体的周围都没有一滴雨,朱熹就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可以有这个功夫呢?”白玉蟾就微笑一下说:“偶中尔。”朱熹就真正明白了,他私底下跟学生讲的话白玉蟾都会知道。朱熹这个人很谦虚好学,就一直追,说白玉蟾到底是学什么?后来就知道他学的是《参同契》等等这些,总之我们要能性相圆融来修。

所以经典的断句很关键,有时断得好就让你豁然大悟。

比如有位禅师号为破楞严,他读《楞严经》跟常规的断法不同,常规的断法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他读的时候就把它断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然后豁然大悟。

这个也是如此,照江居士这么来分段,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就能真正地不住两边,不是堕到偏空里面去。如果单纯地把它连起来作一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那就只是偏空,你只是见到性那一边,相这一边没有圆融,没有性相双融。性还是性,相还是相。你修行功夫还不到,如果把它分作两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就非常圆满了,能双遮双照。

第五分还有最后一句: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前面只说身相,这里进一步展开来说。实际上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依他起性的缘生事相。八识所见所缘的种种相,种种事都是识所变现的,都属于相分。能见的是见分,所见的是相分,都是因缘所生,有相无体。种种相既不是实有,也不是空无。因为体性本空,所以它不是实有;因为幻相宛然,所以也不是空无。要能远离两边,才能见诸法一相无相的实相。诸法一相都是一真法界,才能见到自他不二,凡圣不二的法身如来。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以《金刚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有无穷意味,都有无量法义,都能让我们在任何一个点上,时节因缘成熟,让我们豁然大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见如来就是见法身佛,法身佛的本体就是真如,不由缘生,住无为境。

这段经文其实有两重要义,把它归纳起来引到实修上来说,不是单单口念过就好,也不是要记住那些名相,而是要真正地通过听闻《金刚经》把凡夫知见里那些心结都打开,把我们种种的情绪波动都消除,以智慧观照就能把凡夫的妄情消融。

两重要义的第一重就是:欲见如来,要深达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念念无住不执著,才能亲见凡圣不二之如来,就是见法身。

《维摩诘经》中释迦佛问维摩诘居士:“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居士回答得很妙:“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自己生灭身之中的实相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实质上就是开悟见法身佛了。

这一段就是说明不但世间如幻,出世间佛陀也是如幻。有些人知道世间是如幻的,都是染污的,但他会执著于佛的清净相,要执著于那种清净相还是不能解脱。前者世间如幻,是染污的因缘所生。出世间佛身相好庄严,是清净因缘所变现;前者是本性空寂,后者其实也是本性空寂,无有实体的。因为有众生得度的机缘,所以化身佛才示现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上虽有差别,体性都是相同的,所谓“其相虽殊,体本同一”。

可见,世间、出世间都是平等不二、如如一体的妙理,这样来修,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能真正达到离分别,去执著,证实相。成正觉的目的,不单单是不执著于世间的染污相,对佛身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清净相,对自己修行境界上的清净相,也不可以执著。你要有执著,就还只是神秀禅师那个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状态,还是不能明心见性,不能开悟,因为你还执著于有一个清净相,所以要知道见诸相非相,是真正的见如来,见法身。

第二重要义就是:见如来即是成如来。见如来就是当下见实相,成法身佛。经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释迦牟尼佛金口玉言,真实不虚。一切诸佛和诸佛的成佛之法都是从《金刚经》里面出生的,因为他就是当下见性,当下见实相,就是成法身佛。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凡夫众生往往看到一切相都容易生起执著心,即使事情过去了还是恋恋不舍。中国的那些诗歌大部分都是这样,不管文采多么好,都是凡夫迷的心态下写的。

比如李商隐有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有那些怀古的诗。与白居易同时代有一个叫元稹的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有一首是《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历史上的事情,唐玄宗都已经过世很久了,但那些老的宫女还在说起他,如此种种都是执著相。

还有古人的名句:“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世间的凡夫就是这样,同学之间的相处,亲人之间有缘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当时觉得很平常,不珍惜,甚至吵架,但隔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头再一想,过后追忆就会恋恋不舍,觉得那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凡夫就是这样,总是活在一个虚妄境界、活在一个错觉里,不肯活在真实境界里,不肯当下活在智慧里,而愿意活在悲伤、愤怒、贪欲等种种的情绪里,就不肯回头,不肯当下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所以就流转生死难以出离,这些都是由于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每天都活在情绪之中,不断地向外看,向外去追寻,然后有比较,有分别,有看不顺眼。

所以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你就是被情绪主宰。不见世间过,你就是被智慧主宰。一直向外去追寻的时候,你当然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快乐。世间一切人都想找快乐,无论他是要找好工作,还是要找好的婚姻,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为了追寻快乐,但他找错了方向,一直向外去找永远不可能得到,得到的只是烦恼、痛苦、怨恨等等。

有一位哲人说:“世界是我们神智不清的投影。”我们大脑里面不清晰,是众生共业投射出来这么一个世界,真正要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自己的心。真正要空掉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空掉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这是向内看。

所以学习《金刚经》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内省察,向内觉照。注意力的方向由外转向内,这是一个分水岭,你一直向外求,不管学多少年佛,你还是门外汉。听了《金刚经》懂得向内了,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所赞叹。

因为凡夫的欲望很狡猾,那种欲望会让你自己还误认为你很有道心,一直向外去求:念什么经,每天读多少,念多少佛,做多少大礼拜,到哪里受灌顶,到哪里去打坐,从来就不肯向内心去清净自己的心,不肯去降伏自己的妄心。那样你诵很多经也不是修行,不是真正求解脱,但你误认为你在求解脱,实际上最多也就是一种祈福。

因为一直心在向外求,把修行也当做一个向外求的事情,看经典上讲得那么好,诵这个经有什么什么功德,久了以后好像觉得我也没有得到,动力就减弱,这都是自己用功用错了,所以要懂得把注意力由外在转向内在,内在心灵的力量才能被开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以后,一下子就能从困顿的状态之中跳出来,就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所以通过内省,向内觉照,你就可能忽然发现一个自己根深蒂固的制约,发现自己心智模式上的盲区,从惯性的固定思惟模式之中跳出来。你陷在那里面的时候觉得无可奈何,好像别无选择,如果你能跳出来当然就有无限的选择和自由,就能超越它,打破局限性,当然烦恼就当下息灭,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心灵空间,不会再因此而烦恼,真正拥有心灵的自由,心无挂碍,是证悟空性,是开悟的人。

所以说:如果心里烦恼很多,其实并不是事情繁杂,也不是处理困难,而是活着的原理不清楚,在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快乐,得到的只能是惑业苦,我们要能在生活之中学习无字的《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愿大家能因这个般若法会而真正地见如来。

我们以此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得遇明师,得闻正法,早成佛道。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其意思为整个自然界,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只有学习和掌握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才能了解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才能知天道、明人道、开商道,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处事、正确的方法做事,拥有快乐而成功的人生。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佛语禅心

    佛语禅心

    本书在选取翻译《百喻经》中每篇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阅读情趣与指导意义的禅林故事。
  •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热门推荐
  • 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本书介绍了莫干山别墅楼独特的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包括白云山馆、林海别墅、88号别墅、松月庐、郭沫若住过的雄庄、潘家园林等。
  •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老婆,我已把妹妹接回家等你

    老婆,我已把妹妹接回家等你

    当她知道一切事情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决定藏起来,大隐隐于市,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会为了省几块钱和小贩还价和挤公交,直到那一天,她妹妹失踪,她才明白原来有些事情不是她想躲就躲得掉的好嘛!既然要疯,那老娘就疯给你看。。。。。
  • 神魔轮回录

    神魔轮回录

    千百世的轮回,吾于此地等待数万年,你终于降临~~~~没有家财万贯、不是皇亲国戚、我只是一个小山村的野孩子,在懵懂的面孔下,影藏了一颗坚实的心,独自度过千百个孤单的夜晚,我喜欢一个人呆在漆黑的夜空下,仰望星空。。。。。。。《神魔轮回录》是本人第一部小说,因为本人现实中的工作性质弹性较大,所以写作的时间可以自我调整。如果大家喜欢这本小说,给我一些小小的支持与鼓励,我将信心百倍会快速更新章节让所有读者看得过瘾!QQ讨论群:183621865欢迎加入,希望能共同进步
  • 下一个路口我们再见

    下一个路口我们再见

    “你相信这世界吗?你不是你,我不是我。”这句话在梦境中出现了好几次。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越来越近了。
  • 豪门猎爱

    豪门猎爱

    她,一个普通的乡下小姑娘,会几下拳脚功夫,兴冲冲的到大都市闯荡。一次偶然的机遇救了身为豪门男的他,从此开始了一段段爱恨情仇。她不甘于平凡,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还有他的资助与辅助,开创了属于她自己的事业。她功成名就,成功地挤入了上流社会的活动圈子,有点漂亮的她惹来无数豪门男的追棒,但她却说:“对不起,我只爱他。”但是事与愿违,心中的那个他的妈妈却说:“你不能嫁给我儿子……”她说:“未来的婆婆,我要定你的儿子了,不信等着瞧……”
  • 《乐者传说》

    《乐者传说》

    一棵树一座坟一个人树在叹息坟在沉默人在悲伤他是乐冥本是个乐者可是现在却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之中
  • 霹雳龙光

    霹雳龙光

    数亿年前,光与暗的交织,雷与火的舞动。数亿年后,这段传奇的历史,又将被谁延续?光与龙又将为谁复苏?元素将为谁汇聚?答案将在一位少年身上一一解开。
  • 琅琊榜之莅阳旧事

    琅琊榜之莅阳旧事

    她是位份高贵、端庄温婉的长公主,他是铁血冷酷、智计过人的宁国侯。她是绚烂的玫瑰,他是滴血的长剑。一杯情丝绕,半世纠葛缠。也曾心怀芥蒂,也曾相顾无言。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静好的岁月终拗不过命运的无常,一夕之间风霜骤起遭逢巨变,他获罪流放,她困守孤城!所幸终是化开了非死不得解的心结!倾尽余生呕心沥血,能否换来一曲阮郎归?她最终想要的,也不过是相濡以沫相呴以湿,而不是相忘于江湖!(莅阳旧事读者群524738656进群口令:长相守)
  • 万家灯火何处留我

    万家灯火何处留我

    你去追你的幸福,我来守我的过去。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只是再没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