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0400000033

第33章 第九讲(4)

第三个要点就是释迦佛因地得到然灯佛授记这个公案。九十一个大劫以前,释迦牟尼佛已经是八地菩萨,号为贤慧婆罗门,也有些经典说他是号为法云比丘。他那个时候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了,了知到无有一法真实存在,万法都是自性不可得。所以他得到然灯佛的授记。

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万法真正在实相中存在,就不会显现。”万法如果是真正在实相中存在的话,就根本不会显现。怎么可以明白呢?打个比方,好像这面镜子。镜子里面山河大地都会显现,但是如果镜子里显现的山河大地是真正有实体存在,就根本上不可能在这面小小的镜子里面。所以可见,镜子里的山河大地实体不存在,一切万法都是如此,都是没有实体的。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有法可得就不授记,无法可得才会给他授记将要成佛呢?因为一切万法都是自性不可得,乃至于成佛之法也是在胜义谛之中不可得。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佛陀进一步开示,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是诸法法尔如是,真正证悟了真如,所以称为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已经悟得了如实法,彻底圆满地显露,性德圆彰,所以称为如来。佛陀并非形象上所看到的三十二相等等具体的形象,在胜义谛之中,佛是一切诸法的本体,一切诸法真如实相才是真正的如来。如果世间有人说,如来已经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那么,须菩提啊,世俗谛中虽然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是胜义谛之中,证无上佛果位的法也是不可得。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个要点就是(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为如。对于这个平等空性能够悟入,就称为如来。既然是诸法如义,当然就无彼此、无能所,这是凡夫很难信解的。因为凡夫的思考是不能够离能所、不能够离彼此的,有一个能思考者,有一个被思考者。但是如来是诸法如义,就无彼此、无能所。

如来既然是诸法如义的现觉,就不能说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果有人说如来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已经没有能所了。如果有人说如来能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不能够契会佛意。因为到如来那个状态是无能所、无彼此的。

第三个要点就是,(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离一切法差别的虚妄相,证一切法一如的真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相,这才称为诸法如义。虚妄的相就有生灭、有差别,性体本自空寂,就诸法如义。已经离开了所有的虚妄相,那些生灭、差别通通都隐没了,性德圆彰,就是诸法如义。所以,诸法如义就是法性空寂,圆证空寂之法性,则名为如来。

因此,我们可以悟解,在世俗谛中,释迦牟尼佛示现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证佛果位,并且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证得犹如甘露法性义。”但是住胜义谛之中,实无菩提可得,如来的身相也非实有存在。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一节分为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说:须菩提啊,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于其中远离执实有边,也远离虚无空边。因此,如来说,于实相中,一切法都是平等大空性的佛法。须菩提啊,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所以只是名言中安立为一切法。

在胜义实相中诸法没有实存性,连成佛也是如此。所以《三摩地王经》说:如果有些人以贪欲心故,做梦时也会有享受的对境。而一旦醒觉之时,一切都无实有,诸法应如是观。在梦中的境界,你没有醒来的话,好像是真实存在的,你也会生起恐惧心来;在梦中生起贪著心等等,但是一旦梦醒都无实有,诸法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得成佛之法也是如梦中显现,在梦中真实不虚的存在,但是醒的时候找不到任何实有。

第二个要点就是(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是达一切法的虚妄无实,离妄相而彻见如实相,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所以,我们观一切法,只要明白,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相。这样能够离开一切法的妄相,就能够彻见诸法如实相。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无自性为自性,当然就不可以执实,所以是无实。同时,世俗谛中如梦如幻显现,也不能够执为虚妄,所以说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实无虚的无上正等正觉,即离一切相,达一切法如相。达一切法如相,可见就是说,一切法就是佛法,本非离一切法而别有什么如如的法性。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无一法非自性空,无一法非离相寂灭。所以在佛陀的圣智圣见中,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金刚经》是随说随扫,佛马上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同时,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所以又说是故名一切法。

第三个要点就是(于是中无实无虚)。进一步来阐说,如来所得的这个成佛之法,觉性空寂故无实,觉性圆彰故无虚。正如弥勒菩萨住《辨中边论》上说:“无能取所取,有;有能取所取,无。”意思就是说,有得之得没有,这就是无实;无得之得非无,所以说就是无虚。

诸法之相,虽然是缘生而无实,但是,诸法之性是同一真如而无虚。所以,你要懂得无实无虚,可以说佛法你就通达了。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于一切法上,觉照一真之性。在一切法上面,你能够照见这个真如自性,那么就法法皆是菩提,一切法都是佛法。我们行世间一切法的时候,比方上班、生活,都能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都能够为利他,不存利己,一一不与佛法相违,那么世法就是佛法。如果存有一个名利恭敬之心,那佛法也成为世法。

如同《妙法莲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由此证明一切法皆是佛法。《法华经》又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是指佛法;住法位,就是住在诸法位中,就是不离一切法。合起来是佛法不离一切法。世间相,就是指一切法相;常住,就是指全相即性。一一无非不生不灭的佛法。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佛法不离一切法,一一无非不生不灭的佛法,也就能够说明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关键在于我们见地能否透脱,在佛眼中一切法都是佛法,在佛眼中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因为看一切万法的根源、本性。但是在凡夫眼中,他因为有妄相、妄执,所以就有种种差别。

有一个年轻人,二十来岁。觉得生活很无聊,没意思,不晓得人活着为了什么。他就跑到寺院去跟一个禅师学习,天天缠着禅师,告诉自己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人生的意义。禅师总是叫他:“你去扫地呀,你去倒茶呀。”

有一天,这个青年人又就问:“师父啊,你什么时候告诉我,到底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禅师就拿出一块石头来给这个年轻人,说:“你拿这个石头到菜市场去,你就问一下价钱看谁想买这个石头,但是不要真正地卖掉,你还要把这块石头拿回来。”

他摆到菜市场摆了三天都没有人理他。后面有一个人走过来想跟他买这块石头。他就回去告诉师父:“师父,今天终于有人看上这块石头了,还愿意出五块钱,拿回去压着做泡菜的坛子。”师父说:“哦,这样,好。那明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玉石市场去给人看看,看人家出多少钱。”

转天他又拿去,就有一个识货的人就过来,一看到这块石头就很欢喜,说:“你这块石头里面有一个难得的玉石,所以我愿意出五万块。”他还是不卖,拿回来跟师父说。

师父说:“你看看,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呢?在你的心里面。如果你用菜市场的心,用菜市场的眼光来看你的人生,你就值五块钱。如果你用玉器市场的心、玉器市场的眼光来看你自己的人生,那你的人生就值五万块。”事实上一切都在于心,如果你的心里面贪著于什么,那么你眼中的世界你就会执著于什么。你贪著于金钱,就成为金钱的奴隶了。好像现在说的什么“房奴”啊,什么“蚁族”等等这一类。实际上都是因为众生迷失真性,觉得压力很大。为什么压力那么大呢?因为心里面还是有种种的贪瞋,有种种的贪欲心,老总是觉得不满足。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们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一切无所得,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这样来看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

第四个要点就是如来所得成佛法,于是中无实无虚。说到这个无实无虚,其实就已经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任何法都可以运用无实无虚来观察。一方面是应该要如理取舍因果,要护持戒律,要持戒修福。另一方面要了达一切法都非实有,不应执著。

在《文殊问经》里面,文殊菩萨问舍利弗:“要信仰的最殊胜的佛法是什么?”这是《文殊问般若经》上所说的。舍利弗说:“诸法无有自性,即是最殊胜的佛法。”

以前有一位惠中禅师,讲到《金刚经》中“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就不明白,起来问:“师父啊,如果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么杀人放火那些坏事,是不是佛法呢?”

国师微微一笑说:“世俗谛中,即毕竟空而依缘成事,善恶因果宛然存在。杀人放火的坏事,一定是起于凡夫心的迷执,分别心的恶念。轮回梦中,因果真实存在,所以不可以执理而废事。胜义谛中,杀人放火的本性也是空性。一念回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五个要点就是,(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无我空性,菩萨真正通达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法,到一切种智之法,这中间的一切万法都是无我空性,就是即非一切法。所以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就把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部包括了。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我们能够了解,从色法到一切智智法,这个之间的一切万法都是无我空性,即非一切法。

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法起执著,不会证入到寂灭一边的涅槃,不会堕到偏空里面去,当然更不会堕到世间的情爱之网,不会对世间起贪执。他将能够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别的大智慧境界之中。这种大智慧境界极为不可思议,因为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正如龙树菩萨所描述的:“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在这样诸法实相的大智慧境界中,同时,菩萨正是因为通达了般若空性,所以他对众生油然而生大悲心。

菩萨观察到茫茫人海之中的每一个众生,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为了自己执著的境界而劳碌奔波。但是,在他看来其实这些人都是完全受了妄想的支配。不管你执著的境界是什么,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还是情感,还是等等其他的一切,执著于这一切的境界其实都是受妄想的支配,所以到头来都只会是徒劳无益。因此,对于这些没有通达般若空性的众生,油然而生大悲心、菩提心,因为看他们实在是太愚昧、太可怜了。

所以说,“即非一切法”是无住而住,安住于无我空性的大智慧中。正如《般若摄颂》上面所说的:“菩萨通晓如此法,不住涅槃彼住智。”彼住在那种大智慧境界之中。

是名一切法,是大慈悲。虽然知道只是名言中安立为一切法,但是对没有通达空性的众生油然而生大悲心,所以,精进不懈地去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而不著度众生之相。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如来说一切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即非”是大智慧,去妄念;“是名”是大慈悲,是呈现真心的妙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这一节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金刚经六祖口诀》中六祖大师说:“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教修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知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六祖大师依《金刚经》而开悟,他的口决都是称性而谈的窍诀。这个大身是指什么?是指如来已经证得离垢妙极法身,有这个离垢妙极法身,当然他就会感得无量相好的报身,自受用报身。事实上,一切众生法身不二,这才是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所以说是非大身。

第二个要点是(譬如人身长大)。人身长大是暗喻智慧增长。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就是指法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相。离一切相就是离开虚妄之相,破掉执著。即一切法如相,就是证得法性。法性身非离一切法别有身,所以又说是非大身。从智慧的角度来说,以小身比喻菩萨的智慧。非大身,是暗喻佛陀的智慧也是非实有存在。

法身是以法界为身,所以名为大身。并且由于证得了离垢妙极法身,无所住、无所得,所以无障碍。正如《首楞严经》所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在凡夫境界里面觉得这个芥子纳须弥是不可以理解。而如果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小中现大就可以成立。

比如,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身体没有缩小,牛角也没有增大。但是密勒日巴尊者的身体就可以坐在牛角里面。所以偈颂说:“因无所得果亦然。”因地上就是要修无所得,到成佛之果还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因无所得果亦然,无法可得得授记,诸法非法名佛法,大身非身名佛身。”到此讲明心菩提就圆满了。

第三个要点,从这一节开始是出到菩提。出到菩提分为三,一个是成就法身,二是成熟众生,三是庄严佛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其实就是指成就法身。

须菩提深明佛意而回答说:如来所说的人身长大,是由通达法性毕竟空而从缘幻现的,没有大身的真实性,所以说“则为非大身”。

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随缘显现,如果不取著诸法之相,那么见诸法时,便见诸法之性。譬如,离垢妙极法身显现之相是无量相好的自受用报身。不著报身之相,便见法身之性。虽有诸法,实是一如,实是一真法界。虽为一如,而不妨碍有诸法显现。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报身假名长大,不过是真如法身的光影,所以说则为非大身。同时,能够悟诸法空性,以清净的功德愿力为缘,成此庄严殊特无量相好的报身,是名言中如幻显现,所以说是名大身。

以上是讲成就法身,后面就会讲到成就法身以后,即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他要做的事业就是成熟众生,庄严佛土。

大家一起回向,愿一切众生早成佛道!

同类推荐
  • 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

    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

    本书首次从中国历史发展整体上,对历代政权的伊斯兰教政策进行了大跨度的系统研究,依时间顺序阐述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伊斯兰教与西北地区社会安定的密切关系。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尘世佛心

    尘世佛心

    唐朝通慧禅师30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豁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20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唐朝智则禅师总是披着破衲,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他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这样怎么能行?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热门推荐
  • 迷情囚爱:失身为妃

    迷情囚爱:失身为妃

    事情什么时候变成为这样的?福雅迷惑了。从发现最初的阴谋开始?从三番四次的出逃开始?亦或从决定逃婚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他就像是一个恶魔,不断的掠夺她的所有,她怕了,她想不顾一切的逃离,可是逃的开吗?
  • 我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后的约

    我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后的约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星尘,当时光门轴开启,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看故事里的主人公如何经历风雨,找到幸福。
  • 开朝录

    开朝录

    在洪荒时代,天、地、冥三界初分,天下未定,灵异横生,天地间多数地方仍然浑浊阴暗,人类社会刚刚发展,来自冥界的异形怪兽趁机钻出地下,在地面建立了魔兽城-黑暗冥地。不断壮大的人族世界向冥魔发起挑战,人族中最强大的国家华国,联合其他人族国家,组建同盟军,对抗魔兽大大地。军。派出以华国尚王子为首的义士队,远征冥山,破除冥镜,消灭冥魔,将魔兽驱赶回冥界,开创人类统治大地的新纪元,建立人类第一个王朝---华朝。
  • 撼圣

    撼圣

    李寞睚在末世苦苦挣扎了五十年却还是在最底层摸爬滚打他不甘却没有办法反抗临死前反省自己的一生他在笑如果上天在给我一次机会!
  • 古道侠琴

    古道侠琴

    满门遭屠的那一天,生于乱世的一对姐妹从此天涯相隔。再见之时,已是拼死厮杀互留不得的敌人。“我们两个人,本是没有对错。你是为了你的族人,我亦是为了我的族人。因为彼此都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守护,所以我要舍去你。”她一身红衣烧赤了天际,针锋相对,刀光剑影。古言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哪怕亲人,也没有资格让她屈服!
  • 高傲的女生也会有人爱

    高傲的女生也会有人爱

    高傲的少女也会有爱情吗?除了你,我林炎非你莫子逸不嫁!
  • 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本书是一部通过综述百年哈佛经典哲学来滋润学生心灵的励志读物。书中讲述的25条箴言涵盖做人、做事、学习、沟通、交往、习惯等多个方面,其内容充分诠释了哈佛大学教育理念中的精髓和哈佛精神的要旨,激发学生和家长以及广大读者对社会、人生进行全方位思考,从中获得智慧的营养,从平庸走向非凡。
  • 养鬼公司

    养鬼公司

    我尽量按照我给的内容要求来写这篇文章。但是本身不是一个擅长恶搞的人。虽说写不出特别擅长的文章,也没有办法。第一次在这里发文,不过我会尽力而为的。希望这一次的养鬼公司大家能喜欢。谢谢大家
  •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 到你为止,从你开始

    到你为止,从你开始

    他说,我不强迫你,只想你愿意走过来。她说,我的悲伤过去,到你为止;我的美好未来,从你开始。这是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乔末第一次看见他正值那花飘的时节。从此她的生活如同那在空中不断舞动的蒲公英。不知何处才是她梦的尽头,梦的彼岸。在那流年的岁月里,兜兜转转间,终究在那一头,遇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