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1900000026

第26章 未尝穷人苦,安知世人贫(1)

感天动地窦娥冤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由于元朝采取了极其残酷的种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官府的腐败,高利贷的盘剥,社会泼皮的危害处处皆是……官府胡作非为,根本不讲法律,不分是非。所以元朝社会一时间产生了多桩冤案,而窦娥的冤案也成了当时社会所有冤案的典型代表。《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窦娥冤》是在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的故事,见于刘向《说苑》)的基础上写成的,关汉卿紧紧扣住了元代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的女性形象。其剧情大致如下:

窦娥满十五岁那年,已是肌丰冰雪、莲脸生春的俏丽姑娘,大她三岁的蔡文也已文章有成,知书达理,两个人恰似天生的一对。于是,就由蔡婆婆做主,给蔡文和窦娥完了婚。小夫妻本来就是青梅竹马、亲如兄妹地一起生活,婚后更是相敬如宾,孝顺老母,举家终年笑声不歇。

大比之年,蔡文要进京赶考,老母、少妇皆不能相陪,只好约请邻人张曲做伴。这张曲从小丧父,不读诗书,性如野马,加之他生就一副长长的驴脸儿,当地人没有一个喊他的名字,都叫他“张驴儿”。谁知这张驴儿心地歹毒,早就想把貌美贤惠的窦娥占为己有,只恨无机会可乘。他做梦也想不到蔡家会约他为伴进京,不由暗自欢喜,一边假献殷勤,一边另打主意。进京途中,蔡文求取功名心切,端坐船头对月夜读。张驴儿一会儿端茶,一会儿送水,半夜过后,他趁蔡文倦怠,猛然将其推落水中,用谎话骗过艄公,自己悄悄回到山阳,挤出眼泪向蔡家婆媳哭诉说:“蔡相公捧书夜读,打盹跌落河中,风大浪急,黑更半夜,自己势单力薄,无力相救,只带回他的书箱、包裹和盘缠。”说罢放声大哭,蔡家婆媳一听,如雷轰顶,痛不欲生,望着张驴儿捧上来的银两盘费和他那痛哭悲哀的样子,心中并没有生疑,只是自叹命苦,望北啼哭。

过了一段时间,张驴儿见他第一步得手,便进一步向蔡家婆媳大献殷勤,并不时挑逗窦娥。无奈窦娥心坚如铁,执意不从,又碍着蔡婆婆的面,不敢放肆。于是张驴儿竟把蔡婆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就又想出了一个歪点子:先把蔡婆婆毒死,最后对付窦娥。一天,蔡婆婆生病,窦娥迫于生计要出去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就嘱咐邻居张妈(张驴儿的母亲)来照看一下婆婆,张驴儿见时机已到,偷偷买回砒霜,趁母亲给蔡婆婆送饭之机下毒。然而事有凑巧,张驴儿放药的那碗饭,反被他自己的母亲端错碗误吃了。欲害蔡婆婆不成反而把母亲害死,张驴儿仍不知悔悟,继而再生歹心。他跑到州衙鸣冤告状,反诬蔡家婆媳毒害了他的母亲。

楚州知府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不问青红皂白,就将窦娥一顿严刑拷打,但窦娥坚决不招供。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可怜老人本来就体弱多病,加之高龄丧子的折磨,哪里还经得起如狼似虎的棍棒酷刑,那悲惨的叫声惊天动地,闻者无不泪下。窦娥恐年迈婆母命丧黄泉,长叹一声,违心地承认张妈是她一人所害,与婆婆无关。于是知府当堂释放了蔡婆婆,将窦娥长枷重锁关入死囚牢。

知府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行刑那天,正值农历六月初六,本该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但窦娥一路呼冤,感天动地,路人无不为之动容,一时楚州城里泪如雨下。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3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6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陡起狂风,刮得天昏地暗。恰逢巡案官船路过,冻得巡案大人在舱中发抖,因惊其怪,令停船登岸。几经周折,最终问明案情。知府去职问斩,罪大恶极的张驴儿凌迟处死,洗了窦娥之冤。

本文选评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也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其中《滚绣球》一曲,唱出了窦娥血泪的控诉。

窦娥的这一番话说得痛快淋漓。她将一腔怒火倾向天地,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天地指的是封建秩序,窦娥实则是骂当时的封建秩序。她的唱词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并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历久不变的不公平现象:“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为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对于这种现象,最早抒发愤慨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曾说:“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这也是说,为善不得好报,为恶反而富贵寿考。

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唱词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感情。朴素的本色,贴合人物处境和性格。

窦娥一方面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恪守封建妇道、善良的女性,可是无情的命运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予她沉重的打击,使其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由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的女性。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无声无息的屈死者成千上万。

窦娥,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在发出了悲愤壮烈的三誓之后而死的,这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妇女虽然遭受了千百年的压抑,依然敢于抗争的精神。

《窦娥冤》是一部现实主义悲剧,但却也有着极其浪漫的色彩。一处在刑场上,窦娥指天问地,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6月飞雪、3年大旱,后来实现。二处在窦天章为女儿洗刷沉冤,窦娥的鬼魂与张驴儿当庭对质。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冤案不胜枚举,作者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平息人们心中的苦怨。从另一角度讲,活生生的人要依靠鬼魂来找到出路,是更深层次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望西都,意踌躇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今陕西)大旱,灾民一片,朝廷甚为焦急,不知道派谁下去抗旱救灾比较合适。苦闷之时,文宗和一位赏识张养浩的大臣说起此事,大臣思索半晌,说道:“此任张养浩最合适也。”“怎讲?”文宗当即回问。

“张大人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善理政事,对平民百姓关爱有加。上至朝廷大员,下至黎民百姓,赞誉之声络绎不绝。自任礼部尚书后辞职归隐,您曾七次让他回来继续任官,都被婉言谢绝。另外按照我平时对他的了解,此等关乎百姓民生疾苦的大事,他不会不闻不问。关键时刻,您怎就忘记他了呢?”

文宗恍然大悟:“你说的是。这正好是个让他复出任官的机会,我想这倔脾气的张养浩这次总不会推辞了吧。每每总是将百姓放在第一位的他,怎么就能看着饥饿的关中灾民不闻不问?”

谈话刚刚结束,内监传话:张养浩张大人门外等候晋见。

见到张养浩,文宗十分高兴。正想谈及救灾赴任之事,不料他主动请求去关中。这下文宗几天来的疲惫片刻消失殆尽,大为兴奋,任命张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

家中之事等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张养浩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出发了。陕西路途遥远,其中之辛苦自不必说。然而他忘记了身体之苦,一直勤政忧民的他,看到灾难之情形早已超过想象,几乎达到“饥民相食”的地步。

一路上“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因此一直忧心忡忡,时常脏腑俱痛。

这已不知是离开大都的第几个月,已西行至潼关。张养浩才发现原来此地是自古兵家必争的险要关隘处,向前就到了古都西安。此时,他思绪万千。于是他命随从人员就地休息,自己一个人去看看周围情景,排遣心中的抑郁。

潼关东有崤山,北靠中条,西接华岳三峰。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安静地躺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着长安城,张养浩心中波澜起伏。前方古都,“宫阙万间”随着王朝更迭修了又毁、毁了又修;身后,元朝又在新的都城大兴土木,修起了“宫阙万间”。历代帝王赖以夺天下、修“宫阙”的百姓,却始终摆脱不了苦难。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这叫什么天下?到任陕西行台中丞之后,他就写下了着名的《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本篇堪称元散曲中的珍品,历来广为传颂。

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前三句为第一层,写潼关的山、河形势之胜。“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二句,恰如石破天惊一般,气势磅礴,苍莽雄浑。“峰峦”,指潼关周围的众多山峰。潼关北有中条山,东有崤山,西南更有华山诸峰,“如聚”二字,形象地表现出群山万壑拱卫潼关的峥嵘气势,并赋予峰峦以强大的意志和威力。“波涛”,指潼关脚下的黄河,黄河从潼关北面的龙门直泻而来,本是向南而去,可在此突然一折,滚滚向东。

“如怒”二字,夺魂追魄地表现出黄河澎湃汹涌、奔腾咆哮之状,它不仅赋予了大河以情感和脾性,同时也隐隐反映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激烈动荡。紧接着,“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总括山、河,点明潼关地势的险要。这一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诚可谓虎踞龙盘,险要无比。“山河表里”,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这三句都是诗人行进在“潼关路”上所见之景,但潼关毕竟只是作者路过之处,而不是此行的目的地,作者内心所系的是潼关以内的“西都”长安,是整个关中的百万饥民。所以,作者极写潼关之险,都是为后文的西都作铺垫,是为了凸显长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曾经无与伦比的显赫。

“望西都”等四句是第二层,写由潼关所引发的怀古之情。“望西都,意踌躇”,是说作者站在潼关遥望西都,一时心潮起伏,惆怅万端,顿觉脚步沉重,前路多艰。“西都”,指长安(今西安),赫赫有名的汉唐帝国均建都于此,秦都咸阳也在附近。如果将眼光放得更远,那么,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整个关中地区,还有西周、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多个王朝的都城,都可以称为“西都”。这些西都有黄河、华山、潼关作为屏障,曾经是物华天宝,强盛一时,可是如今何在呢?潼关依然雄伟险峻,可是西都呢?历史上的西都早已是风流云散了,而如今的西都也应是满目疮痍吧?念及于此,作者自然是心难平、“意踌躇”了。

“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指思绪千回百转、起伏不宁。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二句,对“意踌躇”的内容和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补充。“经行”,可作经营理解,“经行处”,指长安。自秦汉以来,直至元代,在前后约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里,长安见证了不知多少王朝的兴衰,又不知有多少的宫殿苑囿在这块血火交融的土地上建起和毁灭,当汉朝建立的时候,秦朝的咸阳宫、阿房宫等“宫阙万间”

早已灰飞烟灭。当唐朝建都长安时,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等等又早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而已。在诗人所处的元代,唐代那雄伟富丽的大明宫、华清宫等等万间宫阙,如今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焦土。这无数宫阙的兴毁存废,不知耗费了多少的财富和血汗,又不知埋葬了多少无辜的黎民百姓,想到这些,怎能不令诗人百感交集、伤心无限?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作者怀古后的感慨和感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句紧承“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来,要知道,作者的“伤心”并非仅为吊古而生,而是悲痛于历代百姓的深重苦难。更重要的是,作者还想到了自己肩负的千钧重担,还想到了目前忍饥挨饿、困疲交加的三辅民众,正是(也只有)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诗人才能写出如此震古烁今的诗句。若不是张养浩,不是一个心怀兼济之志并用生命来践履儒家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决不可能写出如此辉煌厚重的诗篇的!

这首散曲将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气势雄浑,情感深挚,充溢着作者心忧黎元的崇高情怀。作者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看到百姓在兴亡之际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发前人未发之言,结尾的感悟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可谓元曲的压卷之作。

这支曲子的大意是:众多的山峰像朝着潼关碰头,奔腾的黄河波涛滚滚像咆哮。潼关城雄踞山腰,下临黄河,易守难攻实在是太险要。遥望着西京长安,我心里徘徊不定,为秦、汉以来历代皇帝的数不清的宫阙都变成了废墟而伤心。历朝历代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遭受痛苦的总是老百姓!

数百年来,这支曲子流传不衰。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张养浩既不咏叹历代帝王的伟业,也不抒写个人的牢骚与不平,而是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老百姓的命运作为观察历代兴亡的重要着眼点,并揭示出一种千真万确的真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二是此曲遣词精妙,形象生动,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和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写“山”,用一“聚”字,不仅显现出潼关周围“峰峦”众多,而且表现出它们朝向潼关的动态,简直是写活了群山;写“河”,则着一“怒”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奔腾咆哮、波涛汹涌的形态。这两个比喻均为因物设喻,触景生情,不见一丝一毫斧凿之痕迹,并成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河”以生命和意志,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动凝练,回味无穷。四、五两句“望西都,意踌躇”,由写景转入抒情,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张养浩从潼关地势之险要,联想到它所拱卫的古都长安是秦、汉以来许多王朝的统治中心,朝代虽然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老百姓遭殃的情况却仍然不变,一语道出封建统治的本质。

同类推荐
  • 燕云居诗钞

    燕云居诗钞

    《燕云居诗钞》中的诗词创作,已经达到颇高的境界,所以,实不必对他的作品逐一分析,只宜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其机趣。可以说,“燕云居诗”和“燕云居长短句”,无论是古体、绝、律、词、曲,俱臻妙境。其中像“顾梁汾歌”、“改编下场诗”、“有感”、“金缕曲二首”、散套的“归去来书怀”,尤属各种体裁中的精品。这些诗作,在风流蕴藉中贯注着磊落不平之气,真情丽句,感人至深。
  • 尘埃里的花

    尘埃里的花

    这是一本作者的散文集。本书共分五辑,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在《文艺报》、《天津日报》、《扬子晚报》、《雨花》、《青春》、《芒种》、《青海湖》、《散文选刊》等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
  • 文学批评学

    文学批评学

    文学思潮、文学文体和文学经典三大理论问题,呈现了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内在思想结构。通过对“为何批评”和“如何批评”问题的深入追问,通过具体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范导性实践,通过“如何成为批评家”的诸多奈件的理论确证,本书变得极富思想操作性,并且具有理论解释力。从文学思潮出发,作者探讨了文学思潮与批评思潮的成败得失;从文学文体入手,作者特别强调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独特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自由思想价值;从文学经典出发,作者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学经典观,为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双重经典体认进行自由立法。
  • 波兰闪击战

    波兰闪击战

    闪击波兰引爆世界大战,德国没有充分准备?希特勒忘却“白色方案”,闪击战改写世界战争史,血腥弥漫波兰走廊,华沙的噩梦,人类的噩梦!海陆空三军呼啸,东线惨变人间地狱!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各大国的反应离奇古怪!种族大屠杀,集中营里谁是羔羊?1939年9月1日凌晨,成群的德国轰炸机向波兰飞去,几分钟后波兰人尝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
  • 双重声音双重语意

    双重声音双重语意

    本书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阐明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译介和应用过程中的“原件失真”现象如何反映了中西的文化差异。
热门推荐
  • 星起星落

    星起星落

    她,本应是世间最璀璨的星星却被遗落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他,本可以轻松成为最璀璨的星星却喜欢躲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当两颗璀璨的星星相遇时是不是会比月亮更加耀眼呢...
  • 谁看见了石头开花

    谁看见了石头开花

    本书作品围绕“爱”的主题,题材广泛,有对真情的颂扬、校园的关爱、哲理的探究、人性的关照,也有对社会和弱者的关注、战争和历史的反思,更有对环保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呼唤。作品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笔触细腻,内容精彩,情感真挚,文笔朴实又不失幽默俏皮。相信广大中学生读者定能在作者或娓娓道来,或激情荡漾,或引经据典,或嬉笑怒骂中,提升写作,提高审美,给力成长。
  • 复仇妖姬

    复仇妖姬

    被自己好友出卖,被心爱男友背叛,爸爸出轨,妈妈离世,她没有哭。他,有钱有势,有才有貌,为她倾倒付出所有,却只是她复仇的一枚棋子!待真相大白,他依旧恋她如昔,可她有何颜面再出现在他面前!
  • 独步天下:废材妖王不好惹

    独步天下:废材妖王不好惹

    玉冉本是一只修为高深的莲妖却遭到自己深爱的男人的暗算悲催死去,当她再度醒来俨然变成了一个人!一个废材……【简介什么的最烧脑了就先这样吧hhh】
  • 神圣华夏

    神圣华夏

    一部华夏最神秘特殊部门的史诗一个个铁与血的故事我们,是传奇!我们,是神圣华夏!
  • 重生之废柴嫡女

    重生之废柴嫡女

    她,龙组顶级特工,代号X。一次任务,杀掉一个不良黑商,把国宝青铜鼎带回去时,被吸进了青铜鼎。她,玄月大陆天辰国将军府嫡小姐,本应该是一个受尽万般宠爱的小姐,却因为这个残酷的世界信奉的一条规矩,以武为尊。而这个小姐又是一个无法聚集灵气,无法修炼斗气的废材,自小爹爹失踪,娘也消失,老将军虽然对她万般宠爱,但也不能时时刻刻护着她,将军府里虎视眈眈的夫人小姐也无法消停了。。。。。。。。。。。。。。。。
  • 一笑倾城:王的傲世宠妃

    一笑倾城:王的傲世宠妃

    顶尖特工洛淅零,掉下悬崖,离奇穿越,代替同名同姓还tm同样貌的洛家大小姐进入洛家,从此开始了奇葩的穿越之旅,得宝物、斗恶女、打神兽……短短数月从绝世废柴成为了傲世强者。洞房之夜扑倒美男,纤纤素手搭上美男玉肩:“如果有一天你要陪我下地狱,怕吗?”美男反扑,邪魅一笑:“怕?我不怕下地狱,我只怕地狱里面没有你。”
  • 你的天空挂满星芒

    你的天空挂满星芒

    在这挂满星芒的天空下,我们猝不及防的相遇,原来这就是缘。在爱情,梦想发酵的青春里,我们成长收获我们的梦想果实还有不离不弃的陪伴
  • 竹马我要么么哒

    竹马我要么么哒

    冉冉是被许阳宠大的,这是大院里公认的事实。而二货冉冉不懂许阳宠她的理由也是众所周知的,大家一致认为许阳想追到老婆还要很久,可是......当某一天冉冉突然说要嫁给许阳,大家懵逼了。
  • 危险缠绵小娇妻

    危险缠绵小娇妻

    有些话如果今天不说也许就没有明天了,什么是真爱,是危险,还是缠绵……